(共25张PPT)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第8课
百家争鸣
1.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2.通过概念阐释、材料研读,理解和认知各学派的主要观点;通过观点比较和阶级分析法,掌握各派学说观点的差异及其阶级立场;通过表格归纳,整合知识结构。
3.联系生活,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培养弘扬传统文化、建设现代文明的意识;学习诸子先贤们以天下为己任,关心国家发展和人类命运的崇高抱负和理想人格;弘扬百家争鸣中大胆思考、自由讨论的学术传统,培养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学习目标
生产力发展
经济政治之变
思想文化之变
领域
新的现象
经济上
铁制农具的发明与推广
牛耕技术的发明与推广
西周以来,井田制开始瓦解
政治上
周王室衰微,周天子地位下降
诸侯势力开始崛起,开始争霸和兼并
部分诸侯国开始变法,例如商鞅变法
整体感知
春秋战国时期主要学派
学派
代表人物
道家
老子
儒家
孔子
墨家
墨翟
儒家
孟轲
荀况
道家
庄周
法家
李悝
商鞅
韩非
名家
惠施
公孙龙
阴阳家
邹衍
纵横家
张仪
苏秦
兵家
孙膑
吴起
农家
许行
杂家
吕不韦
诸子百家的地域分布
整体感知
年代:
国籍:
姓名:
创立的学派:
思想观点:
政治主张:
重要著作:
地位:
春秋时期
楚国
道家学派
认为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
顺应自然
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
“无为而治”
《道德经》
(道家的经典)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老子
李耳
一、老子
自主阅读课本,完成表格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
一、老子
世间万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一、老子
以柔克刚
朴素的辩证法
材料一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道德经》
材料二
相传老子晚年曾经张开嘴让弟子们看,然后对弟子说:“我那坚硬的牙齿早就掉了,可是我柔软的舌头还在。”
老子塑像
老子的哲学和希腊哲学以其作为世界哲学的源头。
——黑格尔
被称为“哲学之父”“智慧之父”
一、老子
年代:
国籍:
创立的学派:
思想观点:
政治主张:
教育成就:
重要著作:
地位:
春秋后期
鲁国
儒家学派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仁”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以德治国
《论语》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孔
子
创办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二、孔子
自主阅读课本,完成表格
樊迟(孔子弟子)问仁。子曰:“爱人”。
子曰:“已所不欲,务施于人。
”
子曰:“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论语》
二、孔子
根据材料,说说孔子提出的为人处世的准则是什么?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具有爱心和同情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能够换位思考。
思想
材料一:孔子路过泰山的一侧,有一个在坟墓前哭的妇人看上去十分忧伤。孔子立起身来靠在横木上,派遣子路去问讯那个妇人。子路问道说:“你哭得那么伤心,好像有很伤心的事。”那个妇人说:“没错,之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吃了,我的丈夫以前被老虎吃了,现在我的儿子也被老虎吃了。”孔子问:“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人回答说:“(这里)没有苛刻的暴政。”孔子说:“学生们记住,苛刻的暴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
材料二: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材料三: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二、孔子
仁政
以德治国
以礼治国
思想
孔子部分弟子家庭情况
学生
孟懿子
南宫敬叔
端木赐
颜回
冉雍
家庭情况
鲁国贵族
鲁国贵族
富商
“居陋巷”
“贱人之子”
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扩大了教育的对象。
二、孔子
思想
有教无类
教育公平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为政》
2.孔子的思想
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
,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二、孔子
思想
孔子的儒家思想经过发展,被确立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思想的主导部分。
山东曲阜孔庙、
孔府、孔林全景
孔子诞辰日祭奠活动
二、孔子
概念
三、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和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诸子百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其次有阴阳家、杂家、民家、纵横家、兵家等。
三、百家争鸣
背景
今天下诸侯方欲力争,竟招英雄以自辅翼,此乃得士则昌,失士则亡之秋也。
——《孔从子卷二·居卫第七》
生产力发展,旧的社会制度崩溃,新的社会制度确立。
学派
人物
时代
主要思想
墨家
儒家
道家
法家
荀子
战国
墨子
庄子
韩非子
战国
战国
战国
战国
“礼治”
“兼爱”、“非攻”、选贤任能、提倡节俭
主张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人生要追求精神自由
以法治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仁政”;“民贵君轻”;
孟子
三、百家争鸣
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墨子(墨翟)
墨家创始者
孟子(孟轲)
儒家继承人
庄子(庄周)
道家继承人
韩非子(韩非)
法家集大成者
荀子(荀况)
儒家继承人
主张“兼爱”“非攻”;提倡节俭;选贤任能。
三、百家争鸣
2.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提倡“仁政”治国,提出“春秋无义战”
,倡导“自然资源”持续利用的思想。
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提出“制天命而用之”,人能认识自然规律,要按自然规律办事。
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
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百家合流是百家争鸣的一个组成部分。百家争鸣虽原则上是各家发表自己的看法,批评别人的意见,但也包含了对其他学派某些思想的吸收。如荀子,虽以礼为思想核心,但也特别隆法与推崇孔子,以致有人将其当作法家,还有人将其当作儒家。就是说,百家争鸣的争鸣是有保留的克服,争鸣中有吸收,吸收是为了更好地争鸣。百家争鸣本身也说明,争鸣各家在学术上都有片面性,只有相互吸取,才能互补并趋于完善。
——孙景坛《百家争鸣新论》
荀子
(约前313—-前238)
推崇孔子
以礼为核心
隆法
三、百家争鸣
3.影响
互相辩驳、影响,取长补短,促进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的高峰
为中国古代文化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儒
家
仁者爱人,以德治国。
道
家
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
家
历代思想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兵
家
农
家
墨
家
杂家
……
中国传统文化体系
三、百家争鸣
3.影响
人物
当今理念
渊源
以德治国、尊敬师长、全民教育、素质教育
平等博爱、反对战争
廉正、廉洁、自律
依法治国
以不变应万变
为政以德、有教无类
孔子
“兼爱”“非攻”
墨子
富贵不能淫
孟子
韩非子
老子
以法治国
无为而治
三、百家争鸣
拓展延伸
百家争鸣
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
孔子
孟子
荀子
老子
庄子
韩非子
墨子
仁、为政以德
礼治
辩证思想、无为而治
追求精神自由
法治、中央集权
兼爱、非攻
仁政、民贵君轻
当堂小结
1.战国时期,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主张“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家是(
)
A.墨子
B.荀子
C.孟子
D.韩非子
2.以“仁”释“礼”,力图将社会外在规范转化为个人的内在自觉,从而铺垫了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根基的是(
)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B
A
当堂测评
当堂测评
3.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对环境的巨大破坏,让人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引起越来越多的人对环境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问题的高度重视。下列选项中与解决这一问题的主张相似的是(
)
A.“兼爱”“非攻”
B.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C.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D.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D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第8课
百家争鸣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2.通过概念阐释、材料研读,理解和认知各学派的主要观点;通过观点比较和阶级分析法,掌握各派学说观点的差异及其阶级立场;通过表格归纳,整合知识结构。
3.联系生活,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培养弘扬传统文化、建设现代文明的意识;学习诸子先贤们以天下为己任,关心国家发展和人类命运的崇高抱负和理想人格;弘扬百家争鸣中大胆思考、自由讨论的学术传统,培养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老子的哲学思想、主张。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理解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思想。
【知识结构】
【自主学习】
1、老子:(
学派创始人。)
主要思想:顺应自然;事物都有其对立面,
可以相互转化(有辩证思想)政治上主张
。学说集中在《老子》又称《
》一书中。
2、孔子:(
学派创始人。由其弟子编写的《
》记述了孔子言论)
(1)思想上:核心思想是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政治上:主张
,反对苛政。
(3)教育上:创办私学,主张“
”(体现教育公平),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学原则和方法,如因材施教、温故知新等。
(4)文化成就:晚年精心整理古代重要的文献资料,对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出巨大贡献。
3、百家争鸣:
(1)背景: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诸子百家。
(2)战国时期的主要思想派别、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①墨家:创始人是
,主张:“
”“非攻”;提出选举贤能的人治理国家,批判贵族的奢侈生活,提倡
。
②儒家:代表人物是
,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民贵、君轻”)
③儒家:代表人物是荀子,主张:实行礼治,明确
,以维系社会秩序
④道家:代表人是庄子,主张:治国要顺其
和民心;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的人格。
⑤法家:代表人是
,主张:
,树立君主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3)影响:百家争鸣促进了
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
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合作探究】
梳理归纳,完成表格
学派
代表人物
代表作
主要思想观点
儒
家
墨
家
法
家
道
家
【夯实基础】
1.胡适评价老子:“老子的最大功劳,在于超出天地之外,另假设一个‘道’”。老子以“道”为基础提出的政治思想是( )
A.仁政
B.礼治
C.法治
D.无为而治
(2020·湖南岳阳)2.“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与此相关的思想流派及思想家分别是(
)
A.道家、老子
B.墨家、墨子
C.儒家、孔子
D.儒家、孟子
3.孔子曾经在杏坛广收门徒进行讲学。下列孔子的教育主张中,反映其教育学生不分等级贵贱的是( )
A.有教无类
B.因材施教
C.诲人不倦
D.仁者爱人
4.二○一九年春节团拜会上,习总书记引用了古人的一句话,“夫孝,德之本也”。习总书记用的这个典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
A.道家思想
B.法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儒家思想
5.战国时期,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主张“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家是(
)
A.墨子
B.荀子
C.孟子
D.韩非子
(2020·广西百色)6.战国时期,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权威,建立中央集权的思想家是(
)
A.老子
B.墨子
C.韩非子
D.荀子
7.我国古代儒家主张“仁”“信”、墨家主张"兼爱”、法家主张以“法”治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有“和谐”“诚信”“友善”“法治”等内容。这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A.照搬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
B.是现代中国建设的经验总结
C.植根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D.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
【培优提升】
(2020·四川达州)1.习总书记提出的打好脱贫攻坚战和加强反腐斗争,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哪些治国理念?(
)D
①仁政
②无为而治
③兼爱非攻
④法治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2020·山东临沂)2.《礼记》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其中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这里“天下为家”的含义是( )B
A.天下为大家所共有
B.天下为一家所私有
C.天下一家和睦团结
D.天下处处可以成家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论语》
记载:孔子对学生不分贫富贵贱,比较贫寒的学生,只要交得起十条干肉,就可以接受教育。
材料二学生冉求胆小,
遇事退缩,孔子有针对性地教育他,凡事要抓紧马上去做;仲由敢作敢为,但不够稳重,孔子怕他冒失,就叮嘱他凡事要请教父兄后再做。
材料三“知之
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材料四“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
1)根据材料-
和已学过的知识,简要说出孔子在教育上的主张是什么。
(
2)材料二中体现了孔子什么先进的教育理念?
(
3
)材料三中孔子要求我们应该持什么学习态度?
(
4)材料四中孔子要求我们应该掌握什么学习方法?
(
5)根据已学过的知识回答,孔子的治国之道是什么?
参考答案:
【合作探究】
学派
代表人物
代表作
主要思想观点
儒
家
孟子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
荀子
《荀子》
实行“礼治”
墨
家
墨翟(墨子)
《墨子》
“兼爱”,“非攻”;选贤能之人治国;提倡节俭
法
家
韩非(韩非子)
《韩非子》
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道
家
庄周(庄子)
《庄子》
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无为而治;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人格;发展了老子的思想
【夯实基础】
DCADBCC
【培优提升】
DB
3.(1)
“有教无类”
(
2)“因材施教”
(
3)虚心(或老实)学习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4)(学习知识后要)时常(或经常)复习。
(
5)“仁者爱人”(或以德治国、反对苛政)。
里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