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 水和水的溶液1、2节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我国北方缺水严重的原因是( )
A.北方地区属非季风区,夏季风影响不到
B.北方地区河流污染非常严重
C.北方地区水土资源的配置不合理
D.北方地区河湖水严重缺乏
2.(2021七下·鄞州期末)2021年春季,屠呦呦家乡——宁波地区各大水库出现了干枯现象,主要是由图中水循环中哪些环节不足引起的( )
A. 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3.下列是某同学对水的一些认识 :①水 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②水是由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构成的 ;③水是生物生存所需要的最基本的物质之一 ;④在通常状况下,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⑤在加热的情况下,水会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⑥多种物质可以在水中溶解。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④⑥
4.(2020八上·吴兴期末)关于电解水实验的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从现象上判断:产生气体的体积比约为2:1
B.从变化上分类:该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C.从宏观上分析: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D.从微观上分析: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5.(2020八上·缙云期末)如图是电解水的微观模型示意图,从中获得信息正确的是( )
A.水电解是物理变化
B.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C.水电解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变化
D.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6.(2020八上·萧山竞赛)图1、2是电解水的实验及电解时水分子分解的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a试管中产生的气体是O2
B.a、b试管中产生气体的质量比为2:1
C.由图2看出,水分解得到的生成物为两种物质
D.由图2看出,水分解的过程中,氢原子和氧原子数发生变化
7.(2020八上·杭州期中)如图是电解水实验的示意图,下列说法中符合事实的是( )
A.图中 表示的是氢分子
B.该反应中最小的微粒是氢、氧原子
C.该实验说明水里有氢气和氧气
D.负极与正极产生气体的质量比是2∶1
8.(2020八上·嵊州期中)如图所示为电解水实验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试管A中的气体能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B.试管A和试管B中的气体质量比是2:1
C.该实验说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D.试管A 中的气体是氧气,试管 B 中的气体是氢气
9.(2020八上·嘉兴期中)水资源是可再生资源,在水循环中,水不断地在大气和地表之间运动,如图所示,该图表示水循环的一部分,图中X、Y和Z表示水循环中的三个阶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X是蒸发,Y是水汽输送,Z是降水
B.X是蒸腾,Y是径流,Z是降水
C.X是水汽输送,Y是蒸发,Z是凝固
D.X是蒸发,Y是水汽输送,Z是凝结
10.(2020八上·萧山期末)某市正全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像海绵一样具有“弹性”,遇到降雨时能够就地“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如图为某城市水循环示意图,下列最符合建“海绵城市”目的的是( )
A.a植物蒸腾减弱 B.b雨水下渗增强
C.c城市降水减少 D.d河道蒸发增强
11.(2019八上·温州开学考)地球上储量最大的水是( )
A.海水 B.河流水 C.湖水 D.地下水
12.下列有关电解水的实验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水在直流电作用下能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B.电解水时正极产生的气体比负极产生的气体体积大
C.电解水时,通常加入少量硫酸或氢氧化钠,是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
D.电解水实验说明物质通过化学反应可以再分
13.(2017八上·乐清月考)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很多同胞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在这些遇难同胞中,有很多人不是被石块压死,而是在废墟里漫长的等待中严重脱水而死,说明了水对于我们生命的延续是如此的重要,下列关于水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水是氧化物
B.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C.水由水分子构成
D.水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14.(2017八上·杭州月考)水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一种资源,但地球上的陆地淡水只占总水量的 2.53%。如图是地球上各大洲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和人口数量各占世界总量的百分比示意图。可见( )
A.亚洲水资源人均拥有量最少
B.全球水资源的分布是均衡的
C.水是循环的,没有必要担心水资源不足
D.亚洲水资源总量最多,不存在水资源缺乏问题
15.南水北调工程连接的四大流域是( )
A.长江、黄河、海河、辽河 B.长江、淮河、黄河、海河
C.长江、珠江、辽河、黄河 D.长江、黄河、淮河、金沙江
16.在电解水的实验中,如果生成氢气的体积为5厘米3,则生成的氧气的体积为( )。
A.10厘米3 B.2.5厘米3 C.5厘米3 D.1厘米3
17.(2020八上·拱墅期中)下图中,能较正确示意地球水体储量的是( )
A. B.
C. D.
18.大气中的水蒸气主要来自于( )
A.湖泊水的蒸发 B.江河水的蒸发
C.海洋水的蒸发 D.植物的蒸腾作用
19.世界水日是( )
A.3月22日 B.6月25日 C.7月8日 D.10月25日
20.(2014九下·乐清竞赛)下列属于水的化学性质的是( )
A.水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 B.水具有可燃性
C.水在4℃时密度最大 D.水能与酒精互溶
二、填空题
21.(2020八上·萧山竞赛)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问题:
(1)下列数字在水循环中所代表的环节分别是:
① ;③ 。
(2)图中 (填序号)环节构成的水循环使陆地上的水不断地得到补充。
(3)不同的水循环中都包括的环节是( )
A.地表径流 B.蒸发和降水 C.地下径流 D.下渗和蒸腾
22.(2017八上·海宁月考)用所学科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可以模拟潜水艇工作原理,潜水艇从水下的 500 米下潜到 1000 米过程中,所受浮力大小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如果向外拉动甲图注射器 的活塞,那么模拟潜水艇的试管将 (填“上浮”、“下沉”或“位置不变”)。
(2)乙图表示水循环模拟图,B 表示水循环中的 环节;水循环的动力来自 。
(3)能够使丙图中的石蜡熔化,塑料片掉落的物质是 。(填“氢氧化钠”、“食 盐”或“硝酸铵”)。
(4)丁图通电一段时间后,两电极上都有 产生,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是 号试管产生的气体。
23.图示为一种电解水的装置,试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时,能观察到A、B两支试管中的气体体积比约为 ,其中A中生成的是 气,B中生成的是 气。证明B中气体的方法是 。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是 。该变化属于 变化,其理由是 。
(2)通过水的电解,可推得水是由 和 组成的。
24.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各数字代表的水循环环节的名称 :① , ② ,③ ,④ ,⑤ ,⑥ 。目前,人类修建水库主要是改造上述水循环中的 环节。
(2)由图可知,补充大气水有多种形式,如在一定条件下,陆地上的 、 和 以直接蒸发的形式,将液态水转化为气态水进入大气 ;植物体也会将根系吸收的水分,以 的形式释放出水蒸气进入大气。这样使大气水不断得以补充,为水循环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25.(2021八下·台州开学考)如图甲所示为电解水的实验装置,如图乙所示为电解水反应的微观过程示意图。回答问题:
(1)如图甲所示,b管与电源 极相连产生气体。
(2)理论上a、b两管内收集到的气体的体积比为2:1,结合图乙所示的电解水反应的微观过程示意图,推测气体体积大小的主要决定因素除气体物质所含分子数目外,还有 (选填“气体分子的直径”或“气体分子间的平均距离”)。
(3)在电解水实际操作中,a、b两管内收集到的气体的体积比通常大于2:1,其原因是两种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同,则在相同条件下, (选填“H2”或“O2”)更难溶于水。
26.(2021八上·柯桥月考)如图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和电解水生成气体体积与时间的关系图。试回答下列问题:
(1)若甲试管中生成B气体,则B是 气,b应接电源的 极。
(2)图中的现象表明实验 (选填“未开始”“刚开始”或“已进行一段时间”)。
(3)该实验可以说明,水在通直流电的条件下,生成了两种不同的气体,请书写其文字表达式: 。
三、实验探究题
27.某科学探究小组用图示电解器电解水,测定两管逸出气体的体积,记录如下:
时间/分 体积/毫升 1 2 3 4 5 6 7 8
连电源负极的管(A)中气体 6 12 20 29 39 49 59 69
连电源正极的管(B)中气体 2 4 7 11 16 21 26 31
(1)A是电源的 极,检验乙试管中的气体的方法是 。
(2)装置密闭性良好、读数正确,若在相同条件下氧气在水中溶解能力大于氢气,请分析实验中测得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会偏 (选填“小”或“大”)。
28.(2020八上·杭州月考)如图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和电解水生成气体体积与时间的关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甲试管中生成气体B,则B是 ,b应接电源的 ,
(2)图中现象表明实验是“未开始”“刚开始”还是“已进行一段时间”
(3)如果该实验中产生氧气的体积是8毫升,则生成氢气的体积是 毫升。
(4)该实验可以说明,水在通直流电的条件下,生成了两种不同的气体,请书写其文字表达式 。
29.(2018八上·杭州期中)读“水循环”示意图和电解水实验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 C 环节给浙江等东部地区带来的影响有 。
①带来水汽 ②调节气候 ③增加光照 ④输送热量
(2)下列有关图乙水电解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实验中A 试管内产生的是氧气,B 试管内产生的是氢气;
②A、B 试管中产生的气体质量比为 2∶1;
③做该实验时,往往在水中加入少量稀硫酸或者氢氧化钠溶液,其目的是增强水的导电性;
④该装置中通的是直流电。
(3)在甲乙两种现象中,水都发生了变化。在甲中水的变化属于 (填“物理” 或“化学”,下同)变化,在乙中水的变化属于 变化。
30.一株玉米从幼苗出土到结实的一生中,大约消耗200千克以上的水,这些水的用途如表所示。
作为组成成分的水 1 872克
维持生理过程的水 250克
蒸腾作用消耗的水 202 106克
生产期总用水量 204 228克
(1)请你计算一下,植物吸收到体内的水分,只有 %左右真正用于各项生理过程和保留在植物体内,而 %左右的水都被蒸腾掉了。
(2)请你据此提出两个有价值的问题:
① ?
② ?
四、解答题
31.(2018八上·温岭期中)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的日常生活与工农业生产都离不开水。读图表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缺水程度 人均水量/m3 年-1
轻度缺水 1700~3000
中度缺水 1000~1700
重度缺水 500~1000
极度缺水 <500
(1)写出图中下列字母所代表的水循环环节名称。
A. B.蒸发 C.水汽输送 D.植物蒸腾
E.地表径流 F.地下径流
(2)“南水北调”说明我国的水资源在地理上的分布特点是 。
(3)从水循环的角度理解,“百川东到海”体现的是 。
A.陆上内循环 B.海上内循环 C.海陆间循环
(4)台州人均拥有水资源量1650
m3 年-1,上表资料显示,台州属于 缺水城市。
32.(2019八上·余杭期末)海绵城市是当今城市发展建设追求的目标。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1)杭州虽然人口密集,但用水相对充足,这是因为水循环中的主要环节 (填序号)能够为陆地上补充水汽。
(2)及时排水始终是实现“海绵城市”的一大难题。暑假的一场暴雨,顷刻间使余杭变成了一座“水城”,不少车辆被淹。如果积水较深,车沉入水中后将无法打开车门,是因为,车外水的压强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车内空气的压强。此时,不要惊慌,在水进入车厢内将要没过头部时,深感一口气,待水充满车厢后,就可以打开门逃生了。
(3)增加雨水的下渗是提高城市“弹性”的重要手段。如图是植被护坡实验的示意图,A、B为两个坡面,其中在B坡面上植草皮。用洒水壶以相同的水量、速度分别对两个坡面洒水。可观察到 坡面上水的流速大、流入引水沟的水量多。
(4)根据以上信息,请提出一条建设“海绵城市”的有效建议: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地球上的水体
【解析】【解答】北方耕地约占全国的60%,而水资源不足20%,水土资源的配置不合理,加剧了北方的缺水现状。
【分析】本题考查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状况
2.【答案】B
【知识点】水循环
【解析】【分析】水循环的环节有:蒸发和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①是蒸发,②是水汽输送,③是降水,④是蒸腾。
【解答】因地球上的水受到太阳光的照射后,就变成水蒸气被蒸发到空气中去了,水汽在高空遇到冷空气便凝聚成小水滴。小水滴被空气中的上升气流托在空中,这些小水滴在空中聚成了云。由于水汽输送的关系大气中水分因扩散而由一地向另一地运移,那么当云中的云滴增大到一定程度时,由于大云滴的体积和重量不断增加,它们在下降过程中不仅能赶上那些速度较慢的小云滴,而且还会“吞并”更多的小云滴而使自己壮大起来。当大云滴越长越大,最后大到空气再也托不住它时,便从云中直落到地面,就形成了降雨,因此水汽输送和降雨使雨水增多,不致干旱,若这两个环节不足,将引起各大水库出现干枯现象,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3.【答案】D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水的性质、组成和构成分析。
【解答】 ①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错误;②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错误;③水是生物生存所需要的最基本的物质之一,正确 ;④在通常状况下,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正确 ;⑤在通电的情况下,水会分解成氢气和氧气,错误;⑥水是最常用溶剂,多种物质可以在水中溶解,正确;
故选D。
4.【答案】C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电解水实验的过程、现象和结论分析判断。
【解答】A. 从现象上判断:产生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约为2:1,故A正确不合题意;
B. 从变化上分类:由于生成了氢气和氧气,所以该变化属于化学变化,故B正确不合题意;
C.从宏观上分析: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故C错误符合题意;
D. 从微观上分析: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5.【答案】C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解析】【分析】(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2)根据构成物质的微粒的知识判断;
(3)比较水电解前后原子的种类是否改变;
(4)根据物质组成的知识判断。
【解答】A.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有新物质生成,为化学变化,故A错误;
B.常见的金属、稀有气体都是由原子构成的,还有一些物质由离子构成,故B错误;
C.根据示意图可知,水电解前后,原子都只有两种,即氢原子和氧原子,故C正确;
D.微观上,水由水分子构成;宏观上,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故D错误。
故选C。
6.【答案】C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水的电解实验过程、现象和结论分析判断。
【解答】根据图1可知,a试管中生成气体的体积大于b试管中气体的体积,因此a管中为氢气,b管为氧气,故A错误;
a、b试管中产生气体的体积之比为2:1,故B错误;
由图2可知,水分解得到的生成物为:是氢气,为氧气,故C正确;
根据图片可知,水分解的过程中,氢原子始终为4个,氧原子始终为2个,没有发生变化,故D错误。
故选C。
7.【答案】B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电解水的实验过程、现象和结论分析判断。
【解答】A.左边玻璃管内生成的气体体积比右边玻璃管内生成的气体小,那么左管内生成氧气,右管内生成氢气,因此 为氧分子,故A错误;
B.该反应前后,水分子分解生成氢原子和氧原子,而氢原子结合生成氢分子,氧原子结合生成氧分子,保持不变的就是氢原子和氧原子,故B正确;
C.该实验说明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故C错误;
D.负极生成的氢气与正极生成的氧气体积比为2:1,故D错误。
故选B。
8.【答案】D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电解水的实验过程、现象和结论分析判断。
【解答】试管A与电源正极相连,因此产生的气体是氧气;试管B与电源负极相连,因此产生的是氢气。
A.试管A中的氧气不能燃烧,只能支持燃烧,故A错误;
B.试管A中的氧气和试管B中的氢气体积之比为1:2,而不是质量之比,故B错误;
C.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那么该实验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C错误;
D.试管A 中的气体是氧气,试管 B 中的气体是氢气,故D正确。
故选D。
9.【答案】A
【知识点】水循环
【解析】【分析】水循环的主要环节主要有蒸发(包括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结合图片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X为蒸发,Y为水汽输送、Z是降水,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10.【答案】B
【知识点】水循环
【解析】【分析】(1)蒸腾作用能增加大气湿度,增加降水,降低大气温度,调节气候。
(2)雨水降落在土壤表面上,在分子力、毛管力和重力作用下,进入土壤孔隙,被土壤吸收,补充土层缺乏的水分,这种过程叫下渗。
(3)降水类型主要有三种:对流雨,即湿润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变冷凝结形成的降水;地形雨,即湿润空气水平运动时,遇到山地,暖湿气流被迫沿山坡爬升,随着海拔升高,气温下降,水汽凝结,在迎风坡产生的降水;锋面雨,即冷暖空气相遇时,暖空气遇冷凝结产生的降水。
【解答】海绵城市是一种形象的表述,指的是城市像海绵一样,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径流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因此因地制宜建设“海绵城市”可以缓解城市水资源压力、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海绵城市”增加了下渗,减少地表径流,但对水汽输送和大气降水环节影响不大,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1.【答案】A
【知识点】地球上的水体
【解析】【分析】根据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特点进行解答即可。
【解答】地球上四分之三的面积被水覆盖,而其中97.5%是海水,因此地球上储量最大的水是海水。
故选A。
12.【答案】B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解析】【分析】水电解是一种化学实验,通过水的分解和合成实验来认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所组成的。
【解答】A、收集水电解后的气体可知,产生的两种气体分别是氢气和氧气;故A正确;
B、电解时正极产生的氧气体积要小于负极产生的氢气体积;故B错误;
C、纯水的导电性较弱,会导致实验的时间过长,所以会加入硫酸或氢氧化钠,可以增强导电性;故C正确;
D、电解水后产生了氢气和氧气,说明物质可以再分;故D正确;
故答案为:B。
13.【答案】D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解析】【分析】(1)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2)电解水实验中,水电解后产生了氢气和氧气,能说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3)保持水化学性质的微粒是水分子;(4)结构层次中原子构成分子,水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解答】A.水是氧化物,水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符合氧化物的概念,说明正确,A错误;
B.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电解水得到了氢气和氧气,说明了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说法正确,B错误;
C.水由水分子构成,水分子是保持水化学性质的微粒,水由水分子构成说法正确,C错误;
D.水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水由水分子构成,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说法错误,D正确.
故答案为:D
14.【答案】A
【知识点】地球上的水体
【解析】【分析】 地球上的水,97%是海洋水,人类所需要的淡水资源仅占全球水量的2.53%。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江河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仅占全球淡水资源的0.3%
【解答】
A、读图可知,亚洲淡水资源总量居六大洲之首,但是由于人口较多,达到了60亿,人均占有量就最少了,A选项正确;
B、由图可全球水资源的分布是不均衡的,B错误;
C、淡水资源虽可通过水循环得到补充,但对于局布地区来讲,水循环具有不确定性,C错误;
D、亚洲人口众多,人均拥有量少,存在严重的缺水总是,D错误。
故选A
15.【答案】B
【知识点】水循环
【解析】【解答】本题考查南水北调工程沟通的水系,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工程通水后,把长江、淮河、黄河、海河流域联结起来。有利于缓解我国北方地区缺水的现状。
16.【答案】B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电解水时氢气和氧气体积比为2:1。
【解答】电解水时,产生氢气和氧气体积比为2:1, 如果生成氢气的体积为5厘米3,则生成的氧气的体积为2.5厘米3 。
故选B。
17.【答案】C
【知识点】地球上的水体
【解析】【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地球上储量最大的水体是海洋水,据此解答。
【解答】地球上的水有96.5%分布在海洋,地球上其余的水体储量很少,结合图片,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8.【答案】C
【知识点】水循环
【解析】【分析】水循环是指地球上不同的地方上的水,通过吸收太阳的能量,改变状态到地球上另外一个地方。例如地面的水分被太阳蒸发成为空气中的水蒸气,而水在地球的状态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
【解答】水循环是多环节的自然过程,在一定的条件下,陆地上的河流水、湖泊水 和海洋水以直接蒸发的形式,转化为大气水。
故选:C
19.【答案】A
【知识点】地球上的水体
【解析】【解答】1992年12月22日,联合国大会的47/193号决议设立了世界水日。这是提醒公众重视水资源问题的一个特殊的日子。在2003年12月23日的58/217号决议中,大会宣布从2005年3月22日的世界水日开始,至2015年为“生命之水”国际行动十年。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20.【答案】A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解析】【分析】1、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酸碱性、氧化性、还原性、热稳定性等都是化学性质;
2、物理生质是指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物体的状态、颜色、气味、密度、硬度、沸点、溶解性都是物理性质。
【解答】A、水成中性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反映了水的酸碱性,是化学性质,A正确;
B、水具有可燃性说法错误,B错误;
C、水在 4℃时密度最大,密度是物理性质,C错误;
D、水能与酒精互溶,溶解性是物理性质,D错误。
故选A
21.【答案】(1)降水;水汽输送
(2)②③①⑤
(3)B
【知识点】水循环
【解析】【分析】地球上的各种水体通过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一系列过程和环节,把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有机的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庞大的水循环系统。
【解答】(1)在水循环中所代表的环节分别是: ①降水;③水汽输送。
(2)图中②蒸发③水汽输送①降雨⑤地表径流环节构成的水循环使陆地上的水不断地得到补充
(3)三种水循环指的是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洋内循环,共同环节是蒸发和降水
故答案为:(1)降水;水汽输送(2)②③①⑤(3)B
22.【答案】(1)不变;下沉
(2)水汽输送;太阳辐射
(3)氢氧化钠
(4)气泡;2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解析】【分析】(1)物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只与液体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潜水艇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只与潜水艇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由浮沉条件可知,浮力大于重力时漂浮,浮力等于重力时悬浮,浮力小于重力时下沉。
(2)水循环的环节包括,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植物蒸腾等,从图中可以看到是哪一个环节。水循环的动力有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外部因素是地球引力和太阳辐射,内部因素是水在三态间的转化。
(3)熔化需要吸收热量,比较三种物质在溶解时热量的变化可以判断。
(4)水电解时有氢气和氧气产生,其中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与电源正极相连的是阳极,与电源负极相连的是阴极。在阳极和阴极产生的气体量是1:2的关系,阳极产生氧气,阴极产生氢气。
【解答】(1)潜水艇从水下的 500 米下潜到 1000 米过程中,因为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变,所以受到的浮力大小将不变。向外拉动甲图注射器 的活塞,试管内气压减小,外面的水会进入试管,使试管内总重力增加,浮力不变,当重力大于浮力时,试管将下沉。
(2)乙图中的B箭头由海洋上空指向陆地上空,可确定表示的是水汽输送。水循环的动力来自水太阳辐射。
(3)氢氧化钠溶于水会放出热量使水温上升,食盐溶于水温度不变,硝酸铵溶于水会吸收热量使温度下降。所以能够使丙图中的石蜡熔化,塑料片掉落的物质是氢氧化钠。
(4)电解水能产生氢气和氧气,所以两极上都有气泡产生。由试管中气体的体积1号试管:2号试管=1:2可知,1号试管内的气体是氢气,2号试管内的气体是氧气。所以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是2号试管产生的气体。
故答案为:(1)不变;下沉;(2)水汽输送;太阳辐射;(3)氢氧化钠;(4)气泡;2
23.【答案】(1)2:1;氢;氧;将带火星的木条放人气体中,若复燃则为氧气;水 氢气+氧气;化学;有新物质生成
(2)氢;氧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电解水的操作要求、现象和结论分析;电解水时为增强水的导电性,通常向水中加少量硫酸或氢氧化钠,电解水时,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二者体积比为1:2,电解水的实验结论为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解答】(1)A试管连接电源负极,产生气体为氢气,B为氧气,二者体积比为2:1,证明B中气体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人气体中,若复燃则为氧气;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是水 氢气+氧气,该变化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通过水的电解,可推得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故答案为:(1)2:1;氢;氧;将带火星的木条放人气体中,若复燃则为氧气 ;水 氢气+氧气;化学;有新物质生成;(2)氢;氧。
24.【答案】(1)降水;蒸发;水汽输送;植物蒸腾;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地表径流
(2)河流水;湖泊水;海洋水;蒸腾
【知识点】地球上的水体;水循环
【解析】【分析】根据水循环的过程结合图片思考解题。
【解答】(1)水循环环节的名称 :①降水, ②蒸发,③水汽输送,④植物蒸腾,⑤地表径流,⑥地下径流。目前,人类修建水库主要是改造上述水循环中的地表径流环节。
(2)由图可知,补充大气水有多种形式,如在一定条件下,陆地上的河流水、湖泊水和海洋水以直接蒸发的形式,将液态水转化为气态水进入大气 ;植物体也会将根系吸收的水分,以蒸腾的形式释放出水蒸气进入大气。这样使大气水不断得以补充,为水循环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故答案为:(1)降水;蒸发;水汽输送;植物蒸腾;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地表径流(2)河流水;湖泊水;海洋水;蒸腾
25.【答案】(1)正
(2)气体分子间的平均距离
(3)H2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解析】【分析】(1)在电解水的实验中,生成氢气的体积是氧气体积的2倍;与正极相连的试管收集氧气,与负极相连的试管收集氢气。
(2)体积的体积其实就是分子之间平均距离构成的空间体积与分子个数的乘积,因此影响气体体积的因素为分子数目和分子间的平均距离。
(3)根据氢气和氧气的溶解度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图甲可知,a试管内气体体积大于b试管,那么a管内气体为氢气,b管内气体为氧气。因为与正极相连的试管生成氧气,所以b管与电源的正极相连。
(2)理论上a、b两管内收集到的气体的体积比为2:1,结合图乙所示的电解水反应的微观过程示意图,推测气体体积大小的主要决定因素除气体物质所含分子数目外,还有气体分子间的平均距离。
(3)在电解水实际操作中,a、b两管内收集到的气体的体积比通常大于2:1,其原因是两种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同,则在相同条件下,H2更难溶于水。
26.【答案】(1)氧;负
(2)已进行一段时间
(3)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解析】【分析】(1)在电解水的实验中,生成氢气的体积是氧气体积的2倍;与正极相连的试管生成氧气,与负极相连的试管生成氢气。
(2)当实验未开始时,二者的体积都是零;实验的时间越长,二者的体积之比就越接近2:1;
(3)分析反应物和反应条件,确定生成物,进而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甲试管中气体的体积小于乙试管,那么甲中的气体B为氧气,乙中的气体为氢气。因为与负极相连的试管生成氧气,所以b应该接电源的负极。
(2)根据左图可知,二者的体积已经接近2:1,那么表明实验已经进行一段时间。
(3)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那么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27.【答案】(1)负;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若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2)大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电解水的操作要求、现象和结论分析;电解水时为增强水的导电性,通常向水中加少量硫酸或氢氧化钠,电解水时,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二者体积比为1:2,电解水的实验结论为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解答】(1)甲中产生气体体积大于乙,A是电源负极,乙中产生气体为氧气,检验方法为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若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2)在相同条件下氧气在水中溶解能力大于氢气,则收集到的氧气体积偏小,测得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会偏大。
故答案为:(1)负;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若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2)偏大。
28.【答案】(1)氢气;正极
(2)已进行一段时间
(3)16
(4)水 氢气+氧气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解析】【分析】(1)在电解水的实验中,生成氢气的体积大约是氧气体积的2倍;与正极相连的试管生成氧气,与负极相连的试管生成氢气;
(2)根据左图可知,试管中的水面已经出现高度差,即生成了气体,因此实验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
(3)氢气体积:氧气体积=2:1;
(4)确定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然后写出文字表达式。
【解答】(1)根据右图可知,相同的时间内,B气体生成的体积小,因此B为氧气,对应左图的乙试管。因为b与乙试管相连,所以b应该是电源的正极。
(2)图中现象表明实验是已进行一段时间;
(3)根据氢气体积:氧气体积=2:1可知:如果该实验中产生氧气的体积是8毫升,则生成氢气的体积是:8mL×2=16mL;
(4)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文字表达式为: 水 氢气+氧气 。
29.【答案】(1)①②④
(2)③④
(3)物理;化学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水循环;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解析】【分析】(1)C为水循环中的水汽输送,它可以为别的地方带来水汽,输送热量,形成降雨后还能调节气候;
(2)在水电解的实验中,与正极相连的试管产生氧气,与负极相连的试管产生氢气;两个试管中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该装置使用直流电,且可以加入酸或碱,增强水的导电性。
(3)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解答】(1)图甲中 C 环节给浙江等东部地区带来的影响有:带来水汽、调节气候和输送热量,故选①②④;
(2)①实验中A试管与负极相连,产生的应该是氢气,B试管产生的是氧气,故①错误;
②A、B两个试管中的的气体的体积比是2:1,而不是质量比,故②错误;
③做该实验时,往往在水中加入少量稀硫酸或者氢氧化钠溶液,其目的是增强水的导电性,故③正确;
④该装置中通的是直流电,故④正确。
故选③④;
(3)在甲中,水的变化属于物态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应该是物理变化;在乙图中,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30.【答案】(1)1;99
(2)蒸腾消耗的水占99%左右,这是不是一种巨大的浪费;植物体内的哪些生理过程需要水来维持(合理即可)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解析】【分析】该题主要考查学生从表格中的数据提取信息的能力;
【解答】(1)由表格可知植物留在体内和利用水只有:1872g+250g=2122g;p%=2122g204228g=1%;而蒸腾作用的水分的百分比为:202106g204228g=99%;故答案为:1%;99%;
(2)提出问题只需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提出即可,合理即可;故答案为:蒸腾消耗的水占99%左右,这是不是一种巨大的浪费?植物体内的哪些生理过程需要水来维持?(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1)1%;99%;(2)蒸腾消耗的水占99%左右,这是不是一种巨大的浪费?植物体内的哪些生理过程需要水来维持?(合理即可)
31.【答案】(1)降水
(2)南多北少
(3)C
(4)中度
【知识点】水循环
【解析】【分析】水循环的过程示意图如下:
【解答】(1)A所代表的水循环环节是降水。
(2) “南水北调”说明我国的水资源在地理上的分布特点是南方丰富,北方缺少,即男多北少。
(3)“百川东到海 ”中“川”是指山川,在陆地上,“海”则是指海洋,体现的是海陆间循环。
(4) 由题目表格可知,人均拥有水资源量1650 m3 年-1 的台州属于中度缺水城市。
故答案为:(1)降水;(2)南多北少;(3)C;(4)中度
32.【答案】(1)③
(2)大于
(3)A
(4)增加绿化面积,植树种林,城市有序发展(答案合理即可)
【知识点】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水循环;泥石流的形成
【解析】【分析】海陆间大循环的步骤:海洋水蒸发——水汽输送——水汽凝结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江河汇集——流入海洋。水土流失的原因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四个方面.人为因素.人类对土地不合理的利用、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以致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植被会阻挡地表径流,使流速降低,减轻流水对地表的侵蚀,使水土流失减轻。
【解答】(1)水循环根据发生空间的不同,分为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海陆件大循环。通常会考察到海陆间大循环的步骤:海洋水蒸发——水汽输送——水汽凝结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江河汇集——流入海洋。③水汽输送,水循环中的主要环节使得陆地上的水汽不断得到补充。
(2)如果积水较深,车沉入水中后将无法打开车门,是因为车外水的压强大于车内空气的压强。(3)用洒水壶以相同的水量、速度分别对两个坡面洒水。可观察到A坡面上水的流速大、流入引水沟的水量多,因为B处坡面有植被护坡,当水洒下时,会被植物吸收,从而下渗,那么A坡是光滑的坡面,水洒下时因为是坡面,水往低处流,不能下渗,只能流入引水沟中。
(4)根据实验可以发现植物坡面的水是下渗的,因此可以增加绿化面积,植树种林,增加雨水的下渗是提高城市“弹性”的重要手段。
故答案为:(1)③ (2)大于(3)A(4)增加绿化面积,植树种林,城市有序发展(答案合理即可)
1 / 1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 水和水的溶液1、2节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我国北方缺水严重的原因是( )
A.北方地区属非季风区,夏季风影响不到
B.北方地区河流污染非常严重
C.北方地区水土资源的配置不合理
D.北方地区河湖水严重缺乏
【答案】C
【知识点】地球上的水体
【解析】【解答】北方耕地约占全国的60%,而水资源不足20%,水土资源的配置不合理,加剧了北方的缺水现状。
【分析】本题考查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状况
2.(2021七下·鄞州期末)2021年春季,屠呦呦家乡——宁波地区各大水库出现了干枯现象,主要是由图中水循环中哪些环节不足引起的( )
A. 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B
【知识点】水循环
【解析】【分析】水循环的环节有:蒸发和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①是蒸发,②是水汽输送,③是降水,④是蒸腾。
【解答】因地球上的水受到太阳光的照射后,就变成水蒸气被蒸发到空气中去了,水汽在高空遇到冷空气便凝聚成小水滴。小水滴被空气中的上升气流托在空中,这些小水滴在空中聚成了云。由于水汽输送的关系大气中水分因扩散而由一地向另一地运移,那么当云中的云滴增大到一定程度时,由于大云滴的体积和重量不断增加,它们在下降过程中不仅能赶上那些速度较慢的小云滴,而且还会“吞并”更多的小云滴而使自己壮大起来。当大云滴越长越大,最后大到空气再也托不住它时,便从云中直落到地面,就形成了降雨,因此水汽输送和降雨使雨水增多,不致干旱,若这两个环节不足,将引起各大水库出现干枯现象,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3.下列是某同学对水的一些认识 :①水 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②水是由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构成的 ;③水是生物生存所需要的最基本的物质之一 ;④在通常状况下,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⑤在加热的情况下,水会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⑥多种物质可以在水中溶解。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④⑥
【答案】D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水的性质、组成和构成分析。
【解答】 ①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错误;②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错误;③水是生物生存所需要的最基本的物质之一,正确 ;④在通常状况下,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正确 ;⑤在通电的情况下,水会分解成氢气和氧气,错误;⑥水是最常用溶剂,多种物质可以在水中溶解,正确;
故选D。
4.(2020八上·吴兴期末)关于电解水实验的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从现象上判断:产生气体的体积比约为2:1
B.从变化上分类:该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C.从宏观上分析: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D.从微观上分析: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答案】C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电解水实验的过程、现象和结论分析判断。
【解答】A. 从现象上判断:产生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约为2:1,故A正确不合题意;
B. 从变化上分类:由于生成了氢气和氧气,所以该变化属于化学变化,故B正确不合题意;
C.从宏观上分析: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故C错误符合题意;
D. 从微观上分析: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5.(2020八上·缙云期末)如图是电解水的微观模型示意图,从中获得信息正确的是( )
A.水电解是物理变化
B.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C.水电解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变化
D.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答案】C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解析】【分析】(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2)根据构成物质的微粒的知识判断;
(3)比较水电解前后原子的种类是否改变;
(4)根据物质组成的知识判断。
【解答】A.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有新物质生成,为化学变化,故A错误;
B.常见的金属、稀有气体都是由原子构成的,还有一些物质由离子构成,故B错误;
C.根据示意图可知,水电解前后,原子都只有两种,即氢原子和氧原子,故C正确;
D.微观上,水由水分子构成;宏观上,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故D错误。
故选C。
6.(2020八上·萧山竞赛)图1、2是电解水的实验及电解时水分子分解的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a试管中产生的气体是O2
B.a、b试管中产生气体的质量比为2:1
C.由图2看出,水分解得到的生成物为两种物质
D.由图2看出,水分解的过程中,氢原子和氧原子数发生变化
【答案】C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水的电解实验过程、现象和结论分析判断。
【解答】根据图1可知,a试管中生成气体的体积大于b试管中气体的体积,因此a管中为氢气,b管为氧气,故A错误;
a、b试管中产生气体的体积之比为2:1,故B错误;
由图2可知,水分解得到的生成物为:是氢气,为氧气,故C正确;
根据图片可知,水分解的过程中,氢原子始终为4个,氧原子始终为2个,没有发生变化,故D错误。
故选C。
7.(2020八上·杭州期中)如图是电解水实验的示意图,下列说法中符合事实的是( )
A.图中 表示的是氢分子
B.该反应中最小的微粒是氢、氧原子
C.该实验说明水里有氢气和氧气
D.负极与正极产生气体的质量比是2∶1
【答案】B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电解水的实验过程、现象和结论分析判断。
【解答】A.左边玻璃管内生成的气体体积比右边玻璃管内生成的气体小,那么左管内生成氧气,右管内生成氢气,因此 为氧分子,故A错误;
B.该反应前后,水分子分解生成氢原子和氧原子,而氢原子结合生成氢分子,氧原子结合生成氧分子,保持不变的就是氢原子和氧原子,故B正确;
C.该实验说明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故C错误;
D.负极生成的氢气与正极生成的氧气体积比为2:1,故D错误。
故选B。
8.(2020八上·嵊州期中)如图所示为电解水实验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试管A中的气体能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B.试管A和试管B中的气体质量比是2:1
C.该实验说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D.试管A 中的气体是氧气,试管 B 中的气体是氢气
【答案】D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电解水的实验过程、现象和结论分析判断。
【解答】试管A与电源正极相连,因此产生的气体是氧气;试管B与电源负极相连,因此产生的是氢气。
A.试管A中的氧气不能燃烧,只能支持燃烧,故A错误;
B.试管A中的氧气和试管B中的氢气体积之比为1:2,而不是质量之比,故B错误;
C.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那么该实验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C错误;
D.试管A 中的气体是氧气,试管 B 中的气体是氢气,故D正确。
故选D。
9.(2020八上·嘉兴期中)水资源是可再生资源,在水循环中,水不断地在大气和地表之间运动,如图所示,该图表示水循环的一部分,图中X、Y和Z表示水循环中的三个阶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X是蒸发,Y是水汽输送,Z是降水
B.X是蒸腾,Y是径流,Z是降水
C.X是水汽输送,Y是蒸发,Z是凝固
D.X是蒸发,Y是水汽输送,Z是凝结
【答案】A
【知识点】水循环
【解析】【分析】水循环的主要环节主要有蒸发(包括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结合图片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X为蒸发,Y为水汽输送、Z是降水,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10.(2020八上·萧山期末)某市正全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像海绵一样具有“弹性”,遇到降雨时能够就地“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如图为某城市水循环示意图,下列最符合建“海绵城市”目的的是( )
A.a植物蒸腾减弱 B.b雨水下渗增强
C.c城市降水减少 D.d河道蒸发增强
【答案】B
【知识点】水循环
【解析】【分析】(1)蒸腾作用能增加大气湿度,增加降水,降低大气温度,调节气候。
(2)雨水降落在土壤表面上,在分子力、毛管力和重力作用下,进入土壤孔隙,被土壤吸收,补充土层缺乏的水分,这种过程叫下渗。
(3)降水类型主要有三种:对流雨,即湿润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变冷凝结形成的降水;地形雨,即湿润空气水平运动时,遇到山地,暖湿气流被迫沿山坡爬升,随着海拔升高,气温下降,水汽凝结,在迎风坡产生的降水;锋面雨,即冷暖空气相遇时,暖空气遇冷凝结产生的降水。
【解答】海绵城市是一种形象的表述,指的是城市像海绵一样,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径流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因此因地制宜建设“海绵城市”可以缓解城市水资源压力、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海绵城市”增加了下渗,减少地表径流,但对水汽输送和大气降水环节影响不大,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1.(2019八上·温州开学考)地球上储量最大的水是( )
A.海水 B.河流水 C.湖水 D.地下水
【答案】A
【知识点】地球上的水体
【解析】【分析】根据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特点进行解答即可。
【解答】地球上四分之三的面积被水覆盖,而其中97.5%是海水,因此地球上储量最大的水是海水。
故选A。
12.下列有关电解水的实验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水在直流电作用下能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B.电解水时正极产生的气体比负极产生的气体体积大
C.电解水时,通常加入少量硫酸或氢氧化钠,是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
D.电解水实验说明物质通过化学反应可以再分
【答案】B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解析】【分析】水电解是一种化学实验,通过水的分解和合成实验来认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所组成的。
【解答】A、收集水电解后的气体可知,产生的两种气体分别是氢气和氧气;故A正确;
B、电解时正极产生的氧气体积要小于负极产生的氢气体积;故B错误;
C、纯水的导电性较弱,会导致实验的时间过长,所以会加入硫酸或氢氧化钠,可以增强导电性;故C正确;
D、电解水后产生了氢气和氧气,说明物质可以再分;故D正确;
故答案为:B。
13.(2017八上·乐清月考)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很多同胞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在这些遇难同胞中,有很多人不是被石块压死,而是在废墟里漫长的等待中严重脱水而死,说明了水对于我们生命的延续是如此的重要,下列关于水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水是氧化物
B.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C.水由水分子构成
D.水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答案】D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解析】【分析】(1)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2)电解水实验中,水电解后产生了氢气和氧气,能说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3)保持水化学性质的微粒是水分子;(4)结构层次中原子构成分子,水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解答】A.水是氧化物,水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符合氧化物的概念,说明正确,A错误;
B.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电解水得到了氢气和氧气,说明了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说法正确,B错误;
C.水由水分子构成,水分子是保持水化学性质的微粒,水由水分子构成说法正确,C错误;
D.水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水由水分子构成,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说法错误,D正确.
故答案为:D
14.(2017八上·杭州月考)水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一种资源,但地球上的陆地淡水只占总水量的 2.53%。如图是地球上各大洲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和人口数量各占世界总量的百分比示意图。可见( )
A.亚洲水资源人均拥有量最少
B.全球水资源的分布是均衡的
C.水是循环的,没有必要担心水资源不足
D.亚洲水资源总量最多,不存在水资源缺乏问题
【答案】A
【知识点】地球上的水体
【解析】【分析】 地球上的水,97%是海洋水,人类所需要的淡水资源仅占全球水量的2.53%。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江河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仅占全球淡水资源的0.3%
【解答】
A、读图可知,亚洲淡水资源总量居六大洲之首,但是由于人口较多,达到了60亿,人均占有量就最少了,A选项正确;
B、由图可全球水资源的分布是不均衡的,B错误;
C、淡水资源虽可通过水循环得到补充,但对于局布地区来讲,水循环具有不确定性,C错误;
D、亚洲人口众多,人均拥有量少,存在严重的缺水总是,D错误。
故选A
15.南水北调工程连接的四大流域是( )
A.长江、黄河、海河、辽河 B.长江、淮河、黄河、海河
C.长江、珠江、辽河、黄河 D.长江、黄河、淮河、金沙江
【答案】B
【知识点】水循环
【解析】【解答】本题考查南水北调工程沟通的水系,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工程通水后,把长江、淮河、黄河、海河流域联结起来。有利于缓解我国北方地区缺水的现状。
16.在电解水的实验中,如果生成氢气的体积为5厘米3,则生成的氧气的体积为( )。
A.10厘米3 B.2.5厘米3 C.5厘米3 D.1厘米3
【答案】B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电解水时氢气和氧气体积比为2:1。
【解答】电解水时,产生氢气和氧气体积比为2:1, 如果生成氢气的体积为5厘米3,则生成的氧气的体积为2.5厘米3 。
故选B。
17.(2020八上·拱墅期中)下图中,能较正确示意地球水体储量的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地球上的水体
【解析】【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地球上储量最大的水体是海洋水,据此解答。
【解答】地球上的水有96.5%分布在海洋,地球上其余的水体储量很少,结合图片,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8.大气中的水蒸气主要来自于( )
A.湖泊水的蒸发 B.江河水的蒸发
C.海洋水的蒸发 D.植物的蒸腾作用
【答案】C
【知识点】水循环
【解析】【分析】水循环是指地球上不同的地方上的水,通过吸收太阳的能量,改变状态到地球上另外一个地方。例如地面的水分被太阳蒸发成为空气中的水蒸气,而水在地球的状态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
【解答】水循环是多环节的自然过程,在一定的条件下,陆地上的河流水、湖泊水 和海洋水以直接蒸发的形式,转化为大气水。
故选:C
19.世界水日是( )
A.3月22日 B.6月25日 C.7月8日 D.10月25日
【答案】A
【知识点】地球上的水体
【解析】【解答】1992年12月22日,联合国大会的47/193号决议设立了世界水日。这是提醒公众重视水资源问题的一个特殊的日子。在2003年12月23日的58/217号决议中,大会宣布从2005年3月22日的世界水日开始,至2015年为“生命之水”国际行动十年。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20.(2014九下·乐清竞赛)下列属于水的化学性质的是( )
A.水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 B.水具有可燃性
C.水在4℃时密度最大 D.水能与酒精互溶
【答案】A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解析】【分析】1、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酸碱性、氧化性、还原性、热稳定性等都是化学性质;
2、物理生质是指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物体的状态、颜色、气味、密度、硬度、沸点、溶解性都是物理性质。
【解答】A、水成中性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反映了水的酸碱性,是化学性质,A正确;
B、水具有可燃性说法错误,B错误;
C、水在 4℃时密度最大,密度是物理性质,C错误;
D、水能与酒精互溶,溶解性是物理性质,D错误。
故选A
二、填空题
21.(2020八上·萧山竞赛)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问题:
(1)下列数字在水循环中所代表的环节分别是:
① ;③ 。
(2)图中 (填序号)环节构成的水循环使陆地上的水不断地得到补充。
(3)不同的水循环中都包括的环节是( )
A.地表径流 B.蒸发和降水 C.地下径流 D.下渗和蒸腾
【答案】(1)降水;水汽输送
(2)②③①⑤
(3)B
【知识点】水循环
【解析】【分析】地球上的各种水体通过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一系列过程和环节,把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有机的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庞大的水循环系统。
【解答】(1)在水循环中所代表的环节分别是: ①降水;③水汽输送。
(2)图中②蒸发③水汽输送①降雨⑤地表径流环节构成的水循环使陆地上的水不断地得到补充
(3)三种水循环指的是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洋内循环,共同环节是蒸发和降水
故答案为:(1)降水;水汽输送(2)②③①⑤(3)B
22.(2017八上·海宁月考)用所学科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可以模拟潜水艇工作原理,潜水艇从水下的 500 米下潜到 1000 米过程中,所受浮力大小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如果向外拉动甲图注射器 的活塞,那么模拟潜水艇的试管将 (填“上浮”、“下沉”或“位置不变”)。
(2)乙图表示水循环模拟图,B 表示水循环中的 环节;水循环的动力来自 。
(3)能够使丙图中的石蜡熔化,塑料片掉落的物质是 。(填“氢氧化钠”、“食 盐”或“硝酸铵”)。
(4)丁图通电一段时间后,两电极上都有 产生,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是 号试管产生的气体。
【答案】(1)不变;下沉
(2)水汽输送;太阳辐射
(3)氢氧化钠
(4)气泡;2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解析】【分析】(1)物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只与液体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潜水艇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只与潜水艇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由浮沉条件可知,浮力大于重力时漂浮,浮力等于重力时悬浮,浮力小于重力时下沉。
(2)水循环的环节包括,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植物蒸腾等,从图中可以看到是哪一个环节。水循环的动力有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外部因素是地球引力和太阳辐射,内部因素是水在三态间的转化。
(3)熔化需要吸收热量,比较三种物质在溶解时热量的变化可以判断。
(4)水电解时有氢气和氧气产生,其中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与电源正极相连的是阳极,与电源负极相连的是阴极。在阳极和阴极产生的气体量是1:2的关系,阳极产生氧气,阴极产生氢气。
【解答】(1)潜水艇从水下的 500 米下潜到 1000 米过程中,因为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变,所以受到的浮力大小将不变。向外拉动甲图注射器 的活塞,试管内气压减小,外面的水会进入试管,使试管内总重力增加,浮力不变,当重力大于浮力时,试管将下沉。
(2)乙图中的B箭头由海洋上空指向陆地上空,可确定表示的是水汽输送。水循环的动力来自水太阳辐射。
(3)氢氧化钠溶于水会放出热量使水温上升,食盐溶于水温度不变,硝酸铵溶于水会吸收热量使温度下降。所以能够使丙图中的石蜡熔化,塑料片掉落的物质是氢氧化钠。
(4)电解水能产生氢气和氧气,所以两极上都有气泡产生。由试管中气体的体积1号试管:2号试管=1:2可知,1号试管内的气体是氢气,2号试管内的气体是氧气。所以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是2号试管产生的气体。
故答案为:(1)不变;下沉;(2)水汽输送;太阳辐射;(3)氢氧化钠;(4)气泡;2
23.图示为一种电解水的装置,试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时,能观察到A、B两支试管中的气体体积比约为 ,其中A中生成的是 气,B中生成的是 气。证明B中气体的方法是 。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是 。该变化属于 变化,其理由是 。
(2)通过水的电解,可推得水是由 和 组成的。
【答案】(1)2:1;氢;氧;将带火星的木条放人气体中,若复燃则为氧气;水 氢气+氧气;化学;有新物质生成
(2)氢;氧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电解水的操作要求、现象和结论分析;电解水时为增强水的导电性,通常向水中加少量硫酸或氢氧化钠,电解水时,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二者体积比为1:2,电解水的实验结论为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解答】(1)A试管连接电源负极,产生气体为氢气,B为氧气,二者体积比为2:1,证明B中气体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人气体中,若复燃则为氧气;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是水 氢气+氧气,该变化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通过水的电解,可推得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故答案为:(1)2:1;氢;氧;将带火星的木条放人气体中,若复燃则为氧气 ;水 氢气+氧气;化学;有新物质生成;(2)氢;氧。
24.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各数字代表的水循环环节的名称 :① , ② ,③ ,④ ,⑤ ,⑥ 。目前,人类修建水库主要是改造上述水循环中的 环节。
(2)由图可知,补充大气水有多种形式,如在一定条件下,陆地上的 、 和 以直接蒸发的形式,将液态水转化为气态水进入大气 ;植物体也会将根系吸收的水分,以 的形式释放出水蒸气进入大气。这样使大气水不断得以补充,为水循环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答案】(1)降水;蒸发;水汽输送;植物蒸腾;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地表径流
(2)河流水;湖泊水;海洋水;蒸腾
【知识点】地球上的水体;水循环
【解析】【分析】根据水循环的过程结合图片思考解题。
【解答】(1)水循环环节的名称 :①降水, ②蒸发,③水汽输送,④植物蒸腾,⑤地表径流,⑥地下径流。目前,人类修建水库主要是改造上述水循环中的地表径流环节。
(2)由图可知,补充大气水有多种形式,如在一定条件下,陆地上的河流水、湖泊水和海洋水以直接蒸发的形式,将液态水转化为气态水进入大气 ;植物体也会将根系吸收的水分,以蒸腾的形式释放出水蒸气进入大气。这样使大气水不断得以补充,为水循环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故答案为:(1)降水;蒸发;水汽输送;植物蒸腾;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地表径流(2)河流水;湖泊水;海洋水;蒸腾
25.(2021八下·台州开学考)如图甲所示为电解水的实验装置,如图乙所示为电解水反应的微观过程示意图。回答问题:
(1)如图甲所示,b管与电源 极相连产生气体。
(2)理论上a、b两管内收集到的气体的体积比为2:1,结合图乙所示的电解水反应的微观过程示意图,推测气体体积大小的主要决定因素除气体物质所含分子数目外,还有 (选填“气体分子的直径”或“气体分子间的平均距离”)。
(3)在电解水实际操作中,a、b两管内收集到的气体的体积比通常大于2:1,其原因是两种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同,则在相同条件下, (选填“H2”或“O2”)更难溶于水。
【答案】(1)正
(2)气体分子间的平均距离
(3)H2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解析】【分析】(1)在电解水的实验中,生成氢气的体积是氧气体积的2倍;与正极相连的试管收集氧气,与负极相连的试管收集氢气。
(2)体积的体积其实就是分子之间平均距离构成的空间体积与分子个数的乘积,因此影响气体体积的因素为分子数目和分子间的平均距离。
(3)根据氢气和氧气的溶解度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图甲可知,a试管内气体体积大于b试管,那么a管内气体为氢气,b管内气体为氧气。因为与正极相连的试管生成氧气,所以b管与电源的正极相连。
(2)理论上a、b两管内收集到的气体的体积比为2:1,结合图乙所示的电解水反应的微观过程示意图,推测气体体积大小的主要决定因素除气体物质所含分子数目外,还有气体分子间的平均距离。
(3)在电解水实际操作中,a、b两管内收集到的气体的体积比通常大于2:1,其原因是两种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同,则在相同条件下,H2更难溶于水。
26.(2021八上·柯桥月考)如图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和电解水生成气体体积与时间的关系图。试回答下列问题:
(1)若甲试管中生成B气体,则B是 气,b应接电源的 极。
(2)图中的现象表明实验 (选填“未开始”“刚开始”或“已进行一段时间”)。
(3)该实验可以说明,水在通直流电的条件下,生成了两种不同的气体,请书写其文字表达式: 。
【答案】(1)氧;负
(2)已进行一段时间
(3)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解析】【分析】(1)在电解水的实验中,生成氢气的体积是氧气体积的2倍;与正极相连的试管生成氧气,与负极相连的试管生成氢气。
(2)当实验未开始时,二者的体积都是零;实验的时间越长,二者的体积之比就越接近2:1;
(3)分析反应物和反应条件,确定生成物,进而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甲试管中气体的体积小于乙试管,那么甲中的气体B为氧气,乙中的气体为氢气。因为与负极相连的试管生成氧气,所以b应该接电源的负极。
(2)根据左图可知,二者的体积已经接近2:1,那么表明实验已经进行一段时间。
(3)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那么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三、实验探究题
27.某科学探究小组用图示电解器电解水,测定两管逸出气体的体积,记录如下:
时间/分 体积/毫升 1 2 3 4 5 6 7 8
连电源负极的管(A)中气体 6 12 20 29 39 49 59 69
连电源正极的管(B)中气体 2 4 7 11 16 21 26 31
(1)A是电源的 极,检验乙试管中的气体的方法是 。
(2)装置密闭性良好、读数正确,若在相同条件下氧气在水中溶解能力大于氢气,请分析实验中测得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会偏 (选填“小”或“大”)。
【答案】(1)负;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若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2)大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电解水的操作要求、现象和结论分析;电解水时为增强水的导电性,通常向水中加少量硫酸或氢氧化钠,电解水时,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二者体积比为1:2,电解水的实验结论为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解答】(1)甲中产生气体体积大于乙,A是电源负极,乙中产生气体为氧气,检验方法为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若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2)在相同条件下氧气在水中溶解能力大于氢气,则收集到的氧气体积偏小,测得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会偏大。
故答案为:(1)负;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若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2)偏大。
28.(2020八上·杭州月考)如图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和电解水生成气体体积与时间的关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甲试管中生成气体B,则B是 ,b应接电源的 ,
(2)图中现象表明实验是“未开始”“刚开始”还是“已进行一段时间”
(3)如果该实验中产生氧气的体积是8毫升,则生成氢气的体积是 毫升。
(4)该实验可以说明,水在通直流电的条件下,生成了两种不同的气体,请书写其文字表达式 。
【答案】(1)氢气;正极
(2)已进行一段时间
(3)16
(4)水 氢气+氧气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解析】【分析】(1)在电解水的实验中,生成氢气的体积大约是氧气体积的2倍;与正极相连的试管生成氧气,与负极相连的试管生成氢气;
(2)根据左图可知,试管中的水面已经出现高度差,即生成了气体,因此实验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
(3)氢气体积:氧气体积=2:1;
(4)确定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然后写出文字表达式。
【解答】(1)根据右图可知,相同的时间内,B气体生成的体积小,因此B为氧气,对应左图的乙试管。因为b与乙试管相连,所以b应该是电源的正极。
(2)图中现象表明实验是已进行一段时间;
(3)根据氢气体积:氧气体积=2:1可知:如果该实验中产生氧气的体积是8毫升,则生成氢气的体积是:8mL×2=16mL;
(4)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文字表达式为: 水 氢气+氧气 。
29.(2018八上·杭州期中)读“水循环”示意图和电解水实验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 C 环节给浙江等东部地区带来的影响有 。
①带来水汽 ②调节气候 ③增加光照 ④输送热量
(2)下列有关图乙水电解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实验中A 试管内产生的是氧气,B 试管内产生的是氢气;
②A、B 试管中产生的气体质量比为 2∶1;
③做该实验时,往往在水中加入少量稀硫酸或者氢氧化钠溶液,其目的是增强水的导电性;
④该装置中通的是直流电。
(3)在甲乙两种现象中,水都发生了变化。在甲中水的变化属于 (填“物理” 或“化学”,下同)变化,在乙中水的变化属于 变化。
【答案】(1)①②④
(2)③④
(3)物理;化学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水循环;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解析】【分析】(1)C为水循环中的水汽输送,它可以为别的地方带来水汽,输送热量,形成降雨后还能调节气候;
(2)在水电解的实验中,与正极相连的试管产生氧气,与负极相连的试管产生氢气;两个试管中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该装置使用直流电,且可以加入酸或碱,增强水的导电性。
(3)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解答】(1)图甲中 C 环节给浙江等东部地区带来的影响有:带来水汽、调节气候和输送热量,故选①②④;
(2)①实验中A试管与负极相连,产生的应该是氢气,B试管产生的是氧气,故①错误;
②A、B两个试管中的的气体的体积比是2:1,而不是质量比,故②错误;
③做该实验时,往往在水中加入少量稀硫酸或者氢氧化钠溶液,其目的是增强水的导电性,故③正确;
④该装置中通的是直流电,故④正确。
故选③④;
(3)在甲中,水的变化属于物态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应该是物理变化;在乙图中,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30.一株玉米从幼苗出土到结实的一生中,大约消耗200千克以上的水,这些水的用途如表所示。
作为组成成分的水 1 872克
维持生理过程的水 250克
蒸腾作用消耗的水 202 106克
生产期总用水量 204 228克
(1)请你计算一下,植物吸收到体内的水分,只有 %左右真正用于各项生理过程和保留在植物体内,而 %左右的水都被蒸腾掉了。
(2)请你据此提出两个有价值的问题:
① ?
② ?
【答案】(1)1;99
(2)蒸腾消耗的水占99%左右,这是不是一种巨大的浪费;植物体内的哪些生理过程需要水来维持(合理即可)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解析】【分析】该题主要考查学生从表格中的数据提取信息的能力;
【解答】(1)由表格可知植物留在体内和利用水只有:1872g+250g=2122g;p%=2122g204228g=1%;而蒸腾作用的水分的百分比为:202106g204228g=99%;故答案为:1%;99%;
(2)提出问题只需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提出即可,合理即可;故答案为:蒸腾消耗的水占99%左右,这是不是一种巨大的浪费?植物体内的哪些生理过程需要水来维持?(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1)1%;99%;(2)蒸腾消耗的水占99%左右,这是不是一种巨大的浪费?植物体内的哪些生理过程需要水来维持?(合理即可)
四、解答题
31.(2018八上·温岭期中)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的日常生活与工农业生产都离不开水。读图表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缺水程度 人均水量/m3 年-1
轻度缺水 1700~3000
中度缺水 1000~1700
重度缺水 500~1000
极度缺水 <500
(1)写出图中下列字母所代表的水循环环节名称。
A. B.蒸发 C.水汽输送 D.植物蒸腾
E.地表径流 F.地下径流
(2)“南水北调”说明我国的水资源在地理上的分布特点是 。
(3)从水循环的角度理解,“百川东到海”体现的是 。
A.陆上内循环 B.海上内循环 C.海陆间循环
(4)台州人均拥有水资源量1650
m3 年-1,上表资料显示,台州属于 缺水城市。
【答案】(1)降水
(2)南多北少
(3)C
(4)中度
【知识点】水循环
【解析】【分析】水循环的过程示意图如下:
【解答】(1)A所代表的水循环环节是降水。
(2) “南水北调”说明我国的水资源在地理上的分布特点是南方丰富,北方缺少,即男多北少。
(3)“百川东到海 ”中“川”是指山川,在陆地上,“海”则是指海洋,体现的是海陆间循环。
(4) 由题目表格可知,人均拥有水资源量1650 m3 年-1 的台州属于中度缺水城市。
故答案为:(1)降水;(2)南多北少;(3)C;(4)中度
32.(2019八上·余杭期末)海绵城市是当今城市发展建设追求的目标。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1)杭州虽然人口密集,但用水相对充足,这是因为水循环中的主要环节 (填序号)能够为陆地上补充水汽。
(2)及时排水始终是实现“海绵城市”的一大难题。暑假的一场暴雨,顷刻间使余杭变成了一座“水城”,不少车辆被淹。如果积水较深,车沉入水中后将无法打开车门,是因为,车外水的压强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车内空气的压强。此时,不要惊慌,在水进入车厢内将要没过头部时,深感一口气,待水充满车厢后,就可以打开门逃生了。
(3)增加雨水的下渗是提高城市“弹性”的重要手段。如图是植被护坡实验的示意图,A、B为两个坡面,其中在B坡面上植草皮。用洒水壶以相同的水量、速度分别对两个坡面洒水。可观察到 坡面上水的流速大、流入引水沟的水量多。
(4)根据以上信息,请提出一条建设“海绵城市”的有效建议: 。
【答案】(1)③
(2)大于
(3)A
(4)增加绿化面积,植树种林,城市有序发展(答案合理即可)
【知识点】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水循环;泥石流的形成
【解析】【分析】海陆间大循环的步骤:海洋水蒸发——水汽输送——水汽凝结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江河汇集——流入海洋。水土流失的原因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四个方面.人为因素.人类对土地不合理的利用、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以致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植被会阻挡地表径流,使流速降低,减轻流水对地表的侵蚀,使水土流失减轻。
【解答】(1)水循环根据发生空间的不同,分为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海陆件大循环。通常会考察到海陆间大循环的步骤:海洋水蒸发——水汽输送——水汽凝结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江河汇集——流入海洋。③水汽输送,水循环中的主要环节使得陆地上的水汽不断得到补充。
(2)如果积水较深,车沉入水中后将无法打开车门,是因为车外水的压强大于车内空气的压强。(3)用洒水壶以相同的水量、速度分别对两个坡面洒水。可观察到A坡面上水的流速大、流入引水沟的水量多,因为B处坡面有植被护坡,当水洒下时,会被植物吸收,从而下渗,那么A坡是光滑的坡面,水洒下时因为是坡面,水往低处流,不能下渗,只能流入引水沟中。
(4)根据实验可以发现植物坡面的水是下渗的,因此可以增加绿化面积,植树种林,增加雨水的下渗是提高城市“弹性”的重要手段。
故答案为:(1)③ (2)大于(3)A(4)增加绿化面积,植树种林,城市有序发展(答案合理即可)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