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城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
历史试题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考号和座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指定位置上。
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图为2019年湖北随州曾国(西周封国)墓葬群出土的编钟。
由此可知
A.西周对夏文化的沿袭
B.周王直接控制长江流域
C.诸侯始终效忠周天子
D.分封制有利于文化认同
2.中国古代,儒家注重道德自律,以人的自我完善为治国的出发点;道家特别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有序,主张从自然规律中汲取治国的智慧。二者治国思想体现的核心精神是
A.切合人事,实用理性
B.温和调节与冷酷强制相结合
C.强调德治,平易亲近
D.自然探索和社会实践相促进
3.司马迁写《史记》,有关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史实多有错误,而秦国的历史就相对精确
详实,这是由于有关东方六国的史料缺失所致,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可能是
A.东方六国文化相对落后
B.秦朝统一焚烧诗书
C.百家争鸣导致学术分歧
D.汉武帝时独尊儒术
4.辽宋夏金元时期,是一个政治家们充满创造活力的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创制
并实施了“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
A.全盘照搬了唐朝的政治制度
B.实现了疆域内各民族的平等
C.植根于民族发展水平的差异
D.有利于巩固国家疆域的统一
5.下图是中国某一时期的地方机构设置示意图。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政治
A.充分吸取了隋唐以来地方机构设置的教训
B.分化事权、相互监督,有效加强君主权力
C.为此后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埋下制度伏笔
D.有效改变先前武将擅权、藩镇割据的状况
6.费正清论及明成祖迁都时指出:“北京远离中国人口和生产的中心地区,易受游牧民族
的侵害,而且严重依赖长江下游地区的产粮,但它却成为中国好几个政权的首都,实
在是太令人惊奇了。这绝不能是巧合,原因之一就是中国的首都必须同时也是亚洲腹
地非汉族地区的首都。”据此可推知,明成祖迁都
A.是导致明王朝灭亡的重要因素
B.强化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治理
C.加剧了南北经济的不平衡
D.其经济意义大于政治意义
7.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了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
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1793年,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
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上述材料表明我国中央政府
A.开始管辖东北地区
B.努力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C.开始管辖西藏地区
D.运用法律手段管辖边疆
8.据统计《黄宗羲全集》提到孔子约720次,朱熹约1132次,王阳明约420次,且始终
持尊敬的态度,而对独具个性的李贽持批评态度。由此可知,黄宗羲
A.传统儒家思想根深蒂固
B.反对加强君主专制
C.未能跳出传统儒学范畴
D.具有浓厚复古色彩
9.自16世纪50年代中欧海路开通至19世纪,中国保持巨额贸易顺差达两个半世纪之久。
这一时期中国手工生产十分兴盛,纺织品、瓷器和茶叶等物资大量出口,质优价廉的中
国商品在与欧洲、美洲各地商品的较量中势如破竹。根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中国保持
巨额贸易顺差的最直接的原因是
A.明代税制改革白银货币化影响
B.中国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
C.中国手工业品具有对外竞争力
D.新航路开辟加强中欧贸易联系
10.咸丰皇帝以前,清政府规定由户部管理各省钱粮的征收和使用。之后,一些省份又在
地方财税机构之外,私自建立新的财政金融管理机构:洋务局、厘金局、筹防局、筹
款局等,并作为常设机构保留下来,形成“户部之权日轻,疆臣之权日重”的局面。
这一变化
A.体现了清朝权力的再分配
B.导致了地方割据的严重
C.解决了清政府的财政危机
D.迎合了西方列强的需求
11.明清时期,中国与周边的一些国家形成了宗藩关系的国家关系体系,如越南、朝鲜、
琉球、缅甸等国,19世纪70年代以后,宗藩关系逐渐解体,其中,中国失去与朝鲜
的宗藩关系是因为中国
A.鸦片战争的失败
B.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
C.中法战争的失败
D.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
12.下表为1902~1904年中国译书统计简表。据此可以推知
英
美
日
其他
百分比
哲学宗教
10
2
23
2
7.0
文学艺术
8
3
4
11
4.9
史地
8
10
90
20
24.0
社会科学
13
3
83
37
25.5
自然科学
10
9
73
20
21.0
应用科学
3
3
24
26
10.5
杂录
5
2
24
7
7.1
百分比
10.7
6.0
60.2
23.1
100.0
A.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播受到了抑制
B.中外交汇促进改革思想深入发展
C.救亡图存探索路径发生重大变化
D.崇尚科学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潮
13.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封建社会的深渊的标志是
A.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
B.《辛丑条约》的签订
C.洋务运动自强计划落空
D.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14.1939年8月,周恩来在中共某次会议上转引了一位外国记者的评论:“不管他们对共产党的看法怎样,以及他们所代表的是谁,大部分的中国人现在都承认毛泽东正确地分析了国内和国际的因素,并且无误地描绘了未来的一般轮廓。”周恩来的转引意在
A.坚定抗战必胜的信念
B.批判“左”倾错误的危害
C.扩大中国共产党影响
D.积极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
15.1949年4月,在解放军即将发动渡江战役时,英国紫石英号驱逐舰不听解放军的多次警告,闯入解放军防区,双方相互炮击。紫石英号重伤搁浅,最终狼狈逃走。这显示出
A.帝国主义国家从此放弃了对中国侵略
B.新中国坚决抗击英国侵略行径
C.国民党政府实行丧权辱国的外交政策
D.中共捍卫国家主权独立的决心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第16题14分,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第
19题13分,共55分。
16.(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家分晋”
晋国在春秋时长期维持霸业,国内军功贵族的势力也随之逐渐上升。到春秋末期,国家大权为智氏、赵氏、韩氏、魏氏、范氏、中行氏六家卿大夫所掌握。他们在架空国君的同时,彼此间也展开兼并。最后,赵、魏、韩不仅消灭了其他三家并瓜分了其土地,还占有了晋公室的土地、人民,仅给晋国国君留下两城。国君反居于三家之下,甚至要去朝见三家大夫。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封三家大夫为诸侯,晋国灭亡,史称“三家分晋”。
——摘编自张帆著《中国古代筒史》
材料二
北宋司马光著《资治通鉴》,开篇即记述“威烈王二十三年(注:公元前403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并随后指出自己的看法,如下:
臣光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其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今晋大夫暴蔑其君,剖分晋国,天子既不能讨,又宠秩之,使列于诸侯,是区区之名分复不能守而并弃之也。先王之礼于斯尽矣。或者以为当是之时,周室微弱,三晋强盛,虽预勿许,其可得乎?是大不然。夫三晋虽强,苟不顾天下之诛而犯义侵礼,则不请于天子而自立矣。不请于天子而自立,则为悖逆之臣。天下苟有桓、文之君,必奉礼义而征之。今请于天子而天子许之,是受天子之命而为诸侯也,谁得而讨之!故三晋之列于诸侯,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之也。
——摘编自【北宋】司马光著《资治通鉴》
分析说明《资治通鉴》以“三家分晋”为其开篇的理由。(14分)
1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地缘安全战略的演变
古代
在地缘安全战略布局上,多数古代中原王朝形成了“北防、南融、西通”的地缘安全战略。——据赵莎莎《中国地缘环境新态势及其战略选择》
晚清
鸦片战争后,海防和塞防(陆上边疆)争论不断。李鸿章认为:“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一国生事,诸国相煽,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左宗棠认为:“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两者并重。”——据张璐漫《晚清国防战略转型研究》
民国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南京政府军事委员会就把中国划分为四个防卫区。黄河以北为第一防卫区;黄河以南、长江以北的第二防卫区;长江以南及浙闽两省的第三防卫区;两广为第四防卫区。“应将防区内兵力集结,以便与暴日周旋。”——据谭备战《南京国民政府国防军备建设研究(1931~1937)》
(1)多数古代中原王朝形成了“北防、南融、西通”的地缘安全战略,根据材料,并
结合史实予以阐释。(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以来中国地缘安全战略作出了哪些阶段
性调整,说明调整的原因。(8分)
18.
(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具备领导革命的极优越条件,但领导权并不是天生的属于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中共“三大”前后,党内普遍认为工人阶级尚未成为“独立的社会力量”,陈独秀提出要由国民党统率革命的资产阶级,联合革命的无产阶级,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这不仅是他本人的看法,也代表了共产党人当时普遍的认识水平。1924年10月以后,由于实践提供的经验和共产国际的有关指示,党内开始讨论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并在1925年1月召开的“四大”上明确提出:无产阶级必须参加民主革命,并取得领导地位。党的“八七”会议报告指出,党在今后的策略是独立领导工农阶级开展斗争。1928年,党的六大在正确分析了大革命失败后的政治经济状况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指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只有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地位,才能解决反帝反封建的两大任务。遵义会议后,这一宝贵认识逐渐成为全党的实际行动。
材料二
(全面)抗战爆发后,我党正确地坚持了自己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相对独立性,坚决同国民党争夺抗战的领导权,在稳固地领导农民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前提下,对民族资产阶级又联合又斗争,提出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方针,使自己的领导艺术更加成熟,终于在解放战争时期形成了包括全部革命阶级在内的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取得了民主革命的最后胜利。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卫东《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确立的再思考》
(1)根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中共对革命领导权问题的认识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战时期中共在革命领导权问题上“领导艺术更加成熟”的具体表现。(6分)
19.(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洋务运动成功了吗?
材料一
甲
航线及份额
长江
北洋
上海——宁波
上海——福州
招商局
55
42
60
44
55
50
55
50
太古
45
38
—
28
45
50
—
—
怡和
—
20
40
28
—
—
45
50
1873—1892年上海轮船招商局与英国公司签订合同,规定三公司在中国部分航线营业份额
洋务企业数量变化曲线图
材料二
鸿章持国事,……独究讨外国政学、法治、兵备、财用、工商、艺术。闻欧美出一新器,必百方营够以备不虞。尝设广方言馆、机器织布局、轮船招商局,开磁州、开平铁矿、漠河金矿;广建铁路、电线及织布局、医学堂;购铁甲兵舰,筑大沽、旅顺、威海船坞、台垒;遴武备送德国学水陆军械技艺;筹通商日本,派员往驻;创设公司船赴英贸易。凡所营造,皆前此所未有也。
——《清史稿·李鸿章传》
材料三
(1)材料一这类史料对研究这一问题是必需的吗?请说明理由。(4分)
(2)把材料二作为研究问题的证据,使用时要注意哪些问题?(4分)
(3)材料三体现出洋务运动哪些信息?评价洋务运动要坚持什么原则?(5分)
高三历史试题
第8页
(共8页)高三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5
DABCD
6—10
BDCCA
11—15
DCBAD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55分。
16.(14分)
理由:“三家分晋”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强大,礼崩乐坏。(2分)
北宋建立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儒家思想的新发展,形成了强调君臣名分、尊君抑臣的传统统治秩序;北宋中期,内政多弊,积贫积弱。(8分)
司马光认为王安石变法破坏传统秩序;编写《资治通鉴》的目的是为当时统治者服务,以史为鉴。(4分)
17.(14分)
(1)阐释(6分):
北防:防御北方游牧民族(修筑长城);移民戍边;屯田防御。
南融:人口南迁(或经济重心南移);文化融合;经济开发;民族交融。
西通:经贸往来(或陆上丝绸之路、西南丝路);政治外交活动;设置机构管理(如西域都护府、安西都护府等)。(本问按北防、南融、西通三个方面给分:每个方面2分,指出具体历史史实,每点给2分;或概括性指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等措施,每点给2分。共6分)
(2)调整:(4分)
晚清:海防(沿海)与塞防(西北)并重;
民国:加强对华北及东南沿海的防御;
原因:(4分)
晚清:列强侵华(或俄国蚕食中国北部边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海上入侵、两次鸦片战争的战败、民族危机加剧);
民国:日本侵华(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日本帝国主义的海上入侵)。
18.(14分)
(1)变化:由不重视到重视。(2分)
原因:共产国际的指导帮助;革命实践经验的逐渐丰富;大革命的经验教训;对中国国情认识的逐渐深化。(每要点2分,任意三点6分)
(2)表现:对国民党既团结又斗争;政治上在边区政府实行三三制;经济上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6分)
19.(13分)
(1)是必要的。
理由:两则材料都是反映洋务运动发展状况的史料,甲材料体现洋务运动民用企业发展,乙材料体现洋务运动军用、民用企业发展状况。(4分)(如果回答不必要,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材料二选自《清史稿》,是后人对李鸿章的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不能从整体上反映问题。需要注意在使用时要收集不同类型的史料,进行史料的互证,从整体上看问题。(4分)
(3)从洋务运动主办者、学习内容、学习目的回答即可。(3分)原则: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回答。要全面地、辩证地、历史地看待历史事物。(2分)
高三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共2页)
第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