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雨的四季》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雨的四季》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14 19:39: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第三课:《雨的四季》
教学内容
部编教材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文章都是描写自然景物,体现了“人与自然”这一人文主题。这个单元作为初中语文学习的起始单元,对培养学生的美感至关重要。《雨的四季》编排在该单元第三课,是自读课文。
《雨的四季》作者是刘湛秋先生,他被誉为现代山林文学的代表,他的散文有一种田园美。文章是刘湛秋先生的精心之作,也是新时期的散文名篇,在观察、布局、设喻、遣词、造句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
在学习了《春》和《济南的冬天》的基础上,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朗读技巧和修辞知识,并能意识到通过朗读来感知语言美、情感美,初步具备从修辞角度去赏析散文语言的能力。但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通过朗读的重音、停连感受汉语声韵之美的能力还有待加强,独立阅读和分析的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需要老师继续强化赏析散文的方法技巧。
本节自读课文将采用:朗读式切入法。课程内容包括:将从“美文四读”切入,即:读准、读通、读美、读透。让学生在朗读训练中感知“雨”的形象,品味抒情性语言的丰富性,感悟作者的情感。
教学目标
1.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大意,理清文章脉络结构;
2.
揣摩品味语言,展开丰富联想与想象,感受各种“雨”的形象,获得美的感受;
3.
学习作者写景状物的方法,体会作者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通过朗读感知四季雨的不同特点,欣赏文章的画面美,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难点: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感知四季雨的美,学习作者在细致观察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的风格,借鉴和运用于自己的写作。
教学准备
(一)教师:
1.
了解刘湛秋先生的生平,阅读刘湛秋先生的作品《中国的土地》《雪》《伞》等。
2.在知网及21世纪网搜寻与《雨的四季》相关的文章、图片、视频资料;
3.线上观摩《雨的四季》名师名家的线上课。
(二)学生:
1.提前自读课文《雨的四季》,以备上课前对课文有所了解;
2.分成五个小组,自主揣摩如何读好这篇自读课文。
3.小组成员自主设计5个问题,课上抽签,小组互换问题并解答,老师最后进行明确。(线下进行)
教学过程
1.环节一:读准——积累词汇
活动一:自由朗读。注意:
1、读准字音;
2、节奏韵律;
花苞
彩棱镜
粗犷
静谧
高邈
莅临
咄咄逼人
2.环节二:读通——结构感知
活动一:请大家跳读课文,抓住文章总领和总结性的句子,围绕题目划分并分析文章的结构。
明确:文章开篇点题。我喜欢雨,无论什么季节的雨,我都喜欢。她给我的形象和记忆,永远是美的。以“喜欢”和“美”总领全篇;啊,总是美丽而使人爱恋的雨啊!结尾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的题目,再次表达对雨的爱恋;中间四段则是关于四季雨的具体描摹。《雨的四季》运用总分总的结构,使文章首尾呼应,具有一种圆融的美。
活动二:作为大自然神奇的杰作——雨,在作者的笔下美的摄人心魄,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文章第二部分,
找出文章中春、夏、秋、冬雨的形象和特点的关键词,并补充到下面的板书中。
春雨:
温柔而细润
夏雨:
热烈而粗犷
秋雨:
端庄而沉静
冬雨:
自然而平静
3.环节三:读美——细节品味
活动一:学法指导——学找品析角度,读出丰富情感
诗意的语言赋予雨诗意的浪漫,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品味和朗读这富有魅力的语言,并用自己的语句和声音将雨的魅力和作者的情感展现出来。
【教师示范】
我们可以先结合自己的理解来读出雨的特点和作者的情感:我们朗读时要做这样的停连和重音朗读处理:
这时,整个大地/是美丽的。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
然后从修辞和用词的角度来品析:
这句话描写的是春雨到来给大地带来的生机,大地变美了,小草苏醒了,句中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和象声词,写出了作者对于春雨到来的喜悦。
下面,老师请三位同学,选择你喜欢的语句标示重音和停连进行朗读,然后再从修辞之美、用词之美、描写之美三个层次进行赏析。
【修辞之美】只要经过一场春雨的/洗淋,那种颜色和神态/是难以想象的。每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菌的波浪。
赏析: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雨过后,树从寒冬苏醒过来,焕发出勃生机,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表达了作者对雨的喜爱。
【用词之美】天上/聚集几朵乌云,有时/连一点儿/雷的预告也没有,你还来不及/思索,豆粒的雨点/就打来了。可这时/雨也并不可怕,因为/你浑身的毛孔/都热得张开了嘴,巴望着/那清凉的甘露。
如果改成:天上聚集几朵乌云,有时连一点儿雷也没有,你还来不及思索,豆粒的雨点就来了。可这时雨也并不可怕,因为你浑身的毛孔都热得张开了嘴,望着那清凉的甘露。好不好?
【描写之美】人们受够了/冷冽的风的刺激,讨厌/那干湿而苦的/气息,当雨在头顶上/飘落的时候,似乎/又降临了一种/特殊的温暖,
仿佛/从那湿润中/又漾出花和树叶的/气息。那种清冷/是柔和的,没有北风那样/咄咄逼人。
这里运用了先抑后扬的写法,先写冬天带给人们“冷列”“刺激”“干湿而苦的气息”,后面写冬雨却带来了“温暖”和“湿润”。“漾出花和树叶的气息”,给人以希望。表达了作者对于冬雨的喜爱。
活动二:学以致用——多角度观察,细微处描绘。
为什么作者可以写出如此诗意的画面?除了细心地观察之外,大家发现还有哪些方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老师给大家总结了以下几个点:
观察的角度(不同角度,正面侧面)
景物的特征(不同时间,不同特征)
具体的描绘(善用修辞,推敲字词)
思维的拓展(展开联想,丰富想象)
4.环节四:读透——人生感悟
同学们,读到这。老师有一个问题想问大家:题目是“雨的四季”那我能不能换成“四季的雨”呢?
明确:“四季的雨”是偏正短语,“四季”修饰“雨”即是:春天的雨,夏天的雨,秋天的雨,和冬天的雨。而“雨的四季”,则用“雨”修饰“四季”,雨的春夏秋冬,将“雨”人格化,“雨”此刻就仿佛注入了生命,经历了人生中的四季。
我们要了解“雨“”这一意象所蕴含的感彩和隐含的深层含义,才能更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内心感受,领悟文章的深远意境,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那刘湛秋笔下的雨,就仅仅为写雨,而写雨吗?作者所寄托的感情又是什么呢?
明确:作者在这里赋予“四季的雨”以人的性格特点,这就像一个人的一生,不同阶段的性情都是美。春天的雨象征着:少年的稚嫩;夏天的雨象征着:青年的轻狂;秋天的雨象征着:中年的沉稳;冬雨则走进了老年的平和。《雨的四季》将雨人格化了,瞬间让雨变得鲜活。同时这可能也是作者的一段历程,一段经历了春秋而逐渐丰盈完满的生命历程。由懵懂到热血沸腾,再到收获与沉思,最后到豁达的等待,人的生命过程在雨的四季中如此形象地得以呈现。因此,可以说,作者爱恋四季的雨,其实更是爱恋四季的生命。
六、课堂小结
最后,我们来回顾一下本节课内容:
第一部分:读准——积累词汇
第二部分:读通——结构感知
第三部分:读美——细节品味
第四部分:读透——人生感悟
在学习了《春》和《济南的冬天》的基础上,同学们已掌握了一定的朗读技巧和修辞知识,并能意识到通过朗读来感知语言美、情感美,这节课以朗读为主线,我们从读准、读通、读美、读透,四个角度切入,通过朗读的重音、停连感受汉语声韵之美。通过分析挖掘,
感受到“雨”这一意象所蕴含的生命的深层含义。体会作者到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课后拓展
俄国文学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说:“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使人回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了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艺术得目的是使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