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共3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9-15 09:40: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学习目标:了解从先秦时期到唐选官制度、
中央官制和赋税制度的演进;运用相关史料学习掌握科举制、
三省六部制和两税法的创新之处。
唐代状元游街图


篇章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1、魏晋——九品中正制
曹魏时期,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
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次授以相应的官职。
(1)创立:
三国时期,曹操提出“唯才是举”的方针,后魏文帝实行“九品中正制”,
实行初期,品第人物能以才德为主要依据。西晋以后,“九品中正制”逐渐被势力庞大的门阀世族控制,
东晋时期,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
——薛林军、马晓霞《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的变革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初期——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
西晋——主要看重家世
(2)特点:
(3)影响:
①早期为曹魏政权选拔了大量的人才;
②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后来以家世出身作为品评的唯一标准,成为巩固门阀政治的工具;
一、选官制度
2、隋唐——科举制
一、选官制度
隋文帝: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1)演变
★小组合作:中国科举博物馆在南京夫子庙江南贡院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现在你是博物馆的一名解说员,带领游客参观唐朝部分,请你为大家介绍一下唐朝的科举。
1、报名:唐朝科举不分世庶,向全社会开放。
2、时间:每年举行一次。
3、过程:唐代科举考试有两级,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
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4、内容:分科考试,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
科,进士科最重要,“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即
使是位极人臣的重臣,若没有通过进士科,他们也会觉得十分遗憾。
5、录取:进士科的录取率非常低,约等于百分之一。第一名曰状
元或状头。通过考试学子,即拿到了仕途入场券。“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2、隋唐——科举制
一、选官制度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所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
。……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
“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摘自邹一南《浅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特点
自由报考,平等竞争,
分科考试,择优录取,
公平公正
2、隋唐——科举制
一、选官制度
(3)影响
★问题探究:科举制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约1300年,直到清朝末年
才飞废除。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科举制度对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有什么影响?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所无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的英雄尽白头!”
——王宝定《唐摭言》卷1《散序进士》
提示:科举制度是维护国家统一和巩固中央集权的制度保障,在程序上给所有考生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形成了相当大的社会阶层流动;以才学为依据,保证了政府官员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但是,科举选拔标准单一,压抑个性;用儒学作为考试内容,忽视科技;片面影视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不能与时俱进。
★演变趋势
【知识总结】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世官制
(夏商周)
察举制
(汉朝)
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
科举制
(隋—清)
血缘、家世
孝、廉
品德
门第
才学
官位世袭
地方推荐
中央选官
考试选拔
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
选拔方式:由血缘、推荐、地方评论推荐演变为考试选拔
选拔原则: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忠奸都是理,到底谁可靠


篇章
隋文帝
唐太宗
唐玄宗
魏晋南北朝时期
中央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
尚书台改称尚书省,形成三省
以品位较低官员为相,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
政事堂改称中书门下,政事堂的设立,三省出现一体化的趋势。
1、发展演变
二、三省六部制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
尚书省
门下省
中书省
执行诏令
审核诏令
草拟诏令
礼部
工程
营造
司法
刑狱
兵籍
军令
祭祀
教育
户籍
赋税
铨选
考核
2、职责
二、三省六部制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根据图示三省六部的职责,说明其办事流程
唐初每事先经
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类语》
3、特点及作用
二、三省六部制
“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
——钱穆《国史新论》
相权一分为三集体宰相
加强皇权、提高效率
决策权与行政权分离
分层决策
防止重大失误
提高效率
4、意义
二、三省六部制
★问题探究:结合材料和所学,对三省六部制进行简要评价。
唐朝时期三省六部制趋于规范和完善,这主要体现在:第一,唐之前,中央行政机关的权力行使较依赖掌管特定行政权力的个体,而在三省六部制中,尚书省、门下省都是实务部门,而非个人职位;第二,中央层面出现了“三权分立”,确立了中书出令、门下封驳、尚书执行的体制;第三,后设机构政事堂,永担起中央行政决策中心的职能与角色,有助于提升决策效率;第四,有效地理顺了三省各部间的关联及其实现职能的范畴以确保中央政令的畅通。
——摘编自黄璐《唐时期大部制的特点与启示》
①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从而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②三省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三省的长官大都品级较低,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③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中央走向机构成熟的标志。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
1、相同点:
古代中央基本行政制度;都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表现.
2、不同点:(1)时代不同:三公九卿制确立于秦,盛行于汉;三省六部制确立于
隋,盛行于唐。
(2)内部结构不同:三公九卿制是综合性的中央行政机构,其中行政、
军事、监察等权力融为一体,皇帝的家政、国政混为一谈;三省
六部制则是集决策、审议、行政为一体的中央行政机构。
(3)丞相的组成和地位不同:前者中的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相对独立,权力较大;后者由于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
为三,削弱相权的同时加强皇权。
(4)作用和地位不同:三公九卿制的确立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
立;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则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完善。
【知识拓展】
比较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篇章
三、赋税制度
1、魏晋时期——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2、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徭役。
其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他不得擅兴发。郡国守相明检察之,无令强民有所隐藏,而弱民兼赋也。——《魏书》
“调”——
缴纳定量的绢或布。
“租”——
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
★问题探究: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均田制的认识。
《魏书·食货志》记载了这么几条法令,如:太和九年,下诏均给天下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同时也颁布了相应的租调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民年十五以上未娶者,四人出一夫一妇之调。……”同时,大量隐户被检括出来,因而尽管租调征收标准有所降低。但是政府的实际收入仍然大为增加。
(1)含义: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的前提下,把土地分配给
农民,这些土地的主要部分只能使用,不能买卖。
农民向政府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
(2)性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3)作用:一定程度遏制土地兼并;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徭役;促进北方经济恢复发展。   
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纯(粗绸)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
——《旧唐书·食货志》
3、唐初——租庸调制
赋税征收对象为21至59岁的成年男子
“庸”——男子不去服徭役可以纳绢或布代役
意义:
①保证农民生产时间,减轻了农民负担。
②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4、唐中后期——两税法
“凡有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分之一(后改为十分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申报出入如旧式。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779)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逾岁之后,有户增而税减轻,及人散而失均者,进退长吏,而以尚书度支总统焉”。
——《旧唐书·杨炎传》
(1)内容
①征税原则:“量出制入”
②征税标准:以土地、财产为主
③征税时间:夏秋两次征税
(2)特点
①稳定性——两税法把赋役征收的对象由身丁变为以土地为
主的资产。从此
"舍人税地"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②广泛性——客户只要有资产,也要一律纳税。坐商和行商也得纳税。
扩大了纳税面。
4、唐中后期——两税法
4、唐中后期——两税法
(3)背景
唐初赋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更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于是,炎建议作两税法。
——
《资治通鉴》卷226
①逃户流民增加,户籍被破坏;
②军费开支加大,赋税任意加收,官吏盘剥严重

③富者逃税,贫者负担增大,逃户变多;
④根源:土地兼并盛行,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
4、唐中后期——两税法
★历史解释: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两税法利弊的认识。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缲丝未盈斤。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昨日输残税,因窥官库门。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号为羡余物,随月献至尊。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进入琼林库,岁久化为尘!——【唐】白居易《重赋》
(1)积极意义:
①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重大改革;
②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反映了唐朝的社会经济,特别是商品经济有所发展。
③扩大了征税面,保证了封建政府财政收入,按各户贫富程度确定征税标准,较为公平。
④赋税征收在短时期内相对稳定,对于长期战乱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2)消极影响:
由于皇帝私欲,官吏盘剥,两税之外额外加税,人民负担依旧沉重。
4、唐中后期——两税法
(4)认识
【课堂小结】
选官制度
中枢机构
赋税制度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三省六部制
租调制
租庸调制
两税法
隋唐制度
重家世
考试选拔,重才能
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纳钱代役,保证劳动时间
以财产为主纳税,减轻人身控制
制度创新推动了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
1.《选举·历代制》云:“北齐选举,多沿后魏之制,凡州县皆置中正.其课试之法,中书策秀才,集书策贡士,考功郎中策廉良.”笔试中,字有脱误者、书有滥劣者、文理孟浪者,分别给予呼起立席后、饮墨水一升、夺席脱容刀的惩罚.这说明北齐的选官制
A.进一步改良了科举取士制
B.一定程度遏制了门阀政治
C.严格规定了考试实施程序
D.彻底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度
B
【课堂练习】
2.唐初置中书省出诏令,门下省掌驳正违失,意在二者“以相检察”,使诏敕“务求至当”,但由于各自不能“舍已从人”,故行之不久,相互之间便产生了矛盾。于是太宗初年增设政事堂,“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这说明政事堂设置的目的是
A.强化君主专制
B.监督宰相执政
C.明确三省分工
D.完善中枢体制
D
3.唐初设立三省六部制,“以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后又置政事堂,“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再后来改称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这些变化
A.明确了官员的职权和分工
B.形成了官员间的有效制约
C.提高了中央政府的工作效率
D.适应了皇权不断强化的趋势
C
4.唐朝时期,中国社会家庭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前期主要是以小户型为主,后期则出现了大量的联合型家庭,家庭人口数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统治秩序的稳定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赋税制度的变革
D.家庭观念的变化
C
谢谢聆听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