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3.1《百合花》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3.1《百合花》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14 15:39: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百合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构建与运用
掌握生字词,赏析作品清新、俊逸、淡雅的语言特点,理解小说题目的含义。
思维发展与提升
速读小说理清脉络,概述小说情节、赏析谋篇布局特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
赏析通讯员、新媳妇、香雪等人物形象,把握细节描写、对比手法等写作技巧。
文化传承与理解
理解人性美、人情美以及对文明的追求,探讨小说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人物形象以及人性美、人情美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掌握描写方法和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
讨论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内容
示范鉴赏《百合花》
一、设置情境,导入课文
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的现在,中国人的脾气似乎越来越坏,越来越爱生气。在穿行于地下的地铁里生气,在奔驰在路上的公车中生气,为鸡毛蒜皮的事生气,为莫名其妙的事生气……每天只要打开新闻,就会无奈地发现我们似乎生活在一个怒气冲冲的世界里,在每一个场所都有无数人正在生气。中国人历来崇尚君子风范,主张不露锋芒,不事张扬,通达明智,善解人意,无大悲大喜,无偏执狂激,让生命呈现一种成熟的圆润。年轻人不但要有知识,有理想,还应当是人情美,人性美。今天,我们来学习茹志鹃的《百合花》,体会其中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二、认识作者,知其本心
茹志鹃,女,1925年参加新四军,1955年转业到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任《文艺月报》编辑。1958年3月,在《延河》上发表了著名作品《百合花》,标志着她艺术风格开始形成。这篇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曾被茅盾誉为当时最使他满意和感动的一篇作品,赞赏这篇小说具有清新俊逸的艺术风格,是静夜的箫声。
《百合花》是茹志鹃前期的代表作。她写这篇小说时,正是反右斗争后不久,她的家庭成员是这场扩大化运动的受害者。冷峻的现实生活使她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她说: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一刹那里,便能肝胆相照,生死与共。所以,《百合花》是她在匝匝忧虑之中,缅怀追念的产物。
三、整体观照,知其大略
(一)在浑然一片中理出头绪
不会读书的人,面对一篇文章,常常就是一片汪洋,分不清来龙去脉。迅速地在浑然一片中理出头绪,这才是优秀的读者。小说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还包括序幕、尾声。那么,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划分段落。
明确:通讯员带“我”去包扎所(1—23节);通讯员随“我”借被子(24—43节);通讯员救人牺牲(44—57节);新媳妇献出自己的新婚被子(58—59节)。
(二)给货架起一个恰当的名字
走进大商场,只见分隔开的一个个小区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商品,每个小区都有一个醒目的名字,表明本区商品的类别,一目了然。起名也是一种语文能力,只有准确地认识和把握对象,才能有准确的概括。请同学们各用两个字给划出的四个部分起一个名字。
明确:带路(开端)——借被(发展)——牺牲(高潮)——献被(结局)
四、深入局部,揣摩品味
(一)品味开端部分,关注伏笔描写
1.不要轻视伏笔的作用
“伏笔”是小说常用的一种手法,看似无关紧要的事物,其实是对下文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所作的提示或暗示,或者说是前文为后文情节埋伏的线索。它可以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让读者看到下文时不至于产生突兀、疑惑之感。
(1)开篇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中秋”除了交代季节,还有什么作用?
明确:为后文设伏,中秋是团圆的节日,小通讯员在这一天牺牲了。
(2)开篇交代总攻有什么作用?
明确:为下文“借被子”以及通讯员受伤作铺垫,同时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大背景。
2.没有描写就没有小说
描写就是描绘和摹写,它是通过一定的写作手段,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下面具体品味几处描写。
(1)分析第3节和第4节景物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明确:景物描写有色有味,展现一派生机勃勃的和平景象。此处景物描写出现在残酷的战斗之前,巧妙地烘托了人物的心情,表现了“我”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第5节和第6节怎样描写小通讯员的反常行为?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
明确:始终与“我”保持距离,既不让“我”赶上,又不将“我”拉的很远。不让“我”赶上,因为他不好意思与女同志打交道,表明他是一个羞涩、腼腆的小伙子。不将“我”拉的很远,因为他的任务是陪“我”到战地包扎所,担心“我”迷路,表明他是一个善良而有责任心的人。
(3)第7节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突出了小通讯员怎样的性格?
明确:肖像描写,通过“厚实实的肩膀”“洗淡了的黄军装”“绑腿直打到膝盖”等语突出表现了通讯员憨厚朴实的性格特点。
(4)枪管上点缀的树枝,这一细节描写突出了人物怎样的性格?
明确:热爱生活,朝气蓬勃。
(5)第8节末“他见我挨他坐下”后对“他”的描写属于什么描写?写出人物怎样的性格?
明确: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写小通讯员的腼腆、羞涩、局促,表现出他质朴、纯洁的心灵。
(6)第11节运用什么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运用想象的手法勾勒出故乡那熟悉而又生动的画面,突出在异地他乡遇到老乡的喜出望外,老乡加同志,格外亲热。
3.对话不只是简单的对话
第12-23节的对话有哪些作用?
明确:①在对话中交代人物的身世,不花专门章节来介绍,行文紧凑,笔墨经济;②描写对话,便于引出对小通讯员神态、心理的描写,更好地突出人物性格。
(二)品味发展部分,关注人物刻画
1.次要人物不可忽视
(1)分析第25节是如何描写村干部的?
明确:通过外貌、动作的描写。“他眼睛熬得通红”写出了基层干部工作的辛苦;“用一片硬纸插在额前的破毡帽下”写出了生活的艰苦;拿东西、吃饭、喝水写出了工作的繁忙。
(2)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是小通讯员和新媳妇,这里花许多笔墨描写乡干部,是否多余?
明确:乡干部是地方干部,写乡干部展现了新媳妇的生长环境,为新媳妇出场作铺垫。
2.全力打量主要人物
(1)第25节:通讯员“踌躇”了一下,才和“我”一起出去,分析“踌躇”一词的表达作用。
明确:因为他不习惯和女人打交道,但是对革命的责任感又促使他去,“踌躇”一词真实地反映了通讯员的心理状态。
(2)第28节:通讯员说“老百姓死封建”,仔细品味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明确:①为什么说老百姓死封建?通讯员遇到什么情况?这样写具有设置悬念的作用;②利用误会法,便于和后文形成对比,突出新媳妇借被子的可贵。
(3)第30节:描写新媳妇的外貌和神态,有什么作用?
明确:突出新媳妇外表的美丽,烘托其心灵的纯洁。
(4)第30节:听了“我”的道歉,新媳妇“尽咬着嘴唇笑”“低头咬着嘴唇,好像忍了一肚子的笑料没笑完”,怎样理解新媳妇的笑?
明确:上有百合花的被子是她唯一的嫁妆,百合花象征百年好合,所以她不肯把被子借出去,但又不好意思说出口,于是就咬着嘴唇笑。
(5)第34节:通讯员衣服撕了一个口子,这一细节有何作用?
明确:一方面写出通讯员的朴实、腼腆、执拗,另一方面写出新媳妇的友善、热情、关切。这一细节也为后文埋下伏笔。
(6)第35节:怎样理解“他一边走,一边跟我嘟哝起来了”?
明确:因为前面向新媳妇借被子时碰了壁,受了气,心里有些不满和别扭,勉强接过被子。听了旁人介绍被子的来历,明白了新媳妇对被子的珍惜,联系新媳妇终于肯借出被子的深明大义,感到有些内疚,觉得借得有些不妥当。
(7)第39节:怎样理解“那……那我们送回去吧”?
明确:当得知自己借的是人家结婚的被子时,又想把被子送还,完全不计较刚才受的委屈,体现了他通达的一面。
(8)第40节:“我”称他为“傻乎乎的小同乡”,怎样理解“傻乎乎”一词?
明确:“傻呼呼”一词,表现了小通讯员的质朴、可爱和腼腆,以“傻乎乎的小同乡”相称,是对他的高度认同和赞赏。
(9)第42节的语言描写和动作行为描写表现了通讯员怎样的性格?
明确:“给你开饭啦!”的语言描写表现通讯员的天真可爱;“掏、摸、扬”等动作描写,表现了他对同志的关心;“脚不点地地走了”的行为描写,说明了他迫不及待回部队的心情。
(10)第42节:枪筒里的野菊花,属于什么描写?有哪些作用?
明确:枪管上的野菊花属于细节描写,和前文形成照应,表现出通讯员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天真质朴的心灵以及临近战斗仍从容不迫的性格特征。
(11)第43节:再次出现“破洞”,有哪些作用?
明确:照应前文,写出了通讯员天真质朴的心灵和回部队时乐观的情绪,同时也为下文新媳妇缝“破洞”的情节作铺垫。
(三)品味高潮部分,把握多种描写
1.品心理描写,察内心世界
(1)第44节:新媳妇称通讯员为“同志弟”,她为什么要这样称呼通讯员?
明确:新媳妇把通讯员当亲人了。
(2)第44节:“刚才借被子,他可受我的气了”,新媳妇这样说是怎样的心理?
明确:言语中流露出对小通讯员的歉意。
(3)第49节:“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问这些没意思的问题”一段话如何理解?
明确:由上文知道一个×营的通讯员负了伤被送到包扎所,“我”马上想到了“我”的同乡,“我”很担心他,所以“想问问谁,战地上会不会漏掉伤员”,想知道通讯员“除了送信,还干什么”。最后一句“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问这些没意思的问题”,其实暗示了“我”对那个通讯员的关心、牵挂、惦念。
(4)第52节:“我跟她说了半天,她才红着脸,同意了。不过只答应做我的下手。”如何理解这段话?
明确:这段话表现了妇女们的思想保守和羞涩,同时和下文新媳妇亲手为通讯员擦洗形成对比,表现了她对通讯员的尊敬和深情。因为是一个刚过门三天的新媳妇,所以在包扎所照顾男伤病员,为他们擦拭身上的污泥血迹感到放不开手,但这句话真正的意图是为下文通讯员牺牲,此时新媳妇“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作了一个铺垫。新媳妇前后的变化,写出了她对为百姓捐躯的通讯员的崇敬,更加展示其善良、纯真、高洁的品质。
2.品景物描写,析闲笔之用
(1)第45节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①满月、野火、照明弹,展现了战场的氛围,烘托了“我”对敌人和战争的憎恶之情;②环境描写突出“白夜”,彰显攻击战难打,为通讯员牺牲作伏笔。
(2)第47节描写中秋节情景,有哪些作用?
明确:①在结构上,照应开头的“1946年的中秋”;②中秋是团圆节,是全家共享天伦之乐的美好节日,写中秋节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后面战地情形的紧张形成对比;③由家乡的风俗及孩子们急切地想分到月亮娘娘享用的东西,在茶几旁边跳边唱的情景,自然地想到同乡的小通讯员,便于写出“我”对小通讯员的牵挂。
3.品侧面描写,识烘托之功
(1)写战争,不直接描写战场,而通过战场外的人的反应来传达战场情形,这种写法叫什么描写?在《三国演义》里写关公初出道的那一仗也用过此法,这一仗叫什么?
明确:侧面描写;温酒斩华雄。
(2)如何写通讯员的牺牲的?刻画了他的怎样的精神?
明确:运用倒叙的手法,叙述了通讯员牺牲时的情形,刻画了小通讯员对革命、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和不怕牺牲的勇敢精神。
4.品细节描写,明艺术之妙
(1)第53节:“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这是文中第三次出现“破洞”,这次写“破洞”有什么作用?
明确:一方面印证了牺牲的就是通讯员,照应上文、铺垫下文;另一方面写出新媳妇和“我”为此而万分痛惜的心情。
(2)第56节:第四次出现“破洞”,具体有什么作用?
明确:照应上文,更表现出新媳妇把通讯员当做亲人,对他无比崇敬的感情。
(3)第57节:“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新媳妇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神态和动作?
明确:新媳妇本已知道通讯员已经牺牲了,可还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那是在缝进她的一片深情,所以当“我”劝她“不要缝”时,“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对“我”的不解以示不满。
(4)两次写通讯员枪筒里插的树枝和野花,前后作用有何不同?
明确:通讯员为“我”带路,见他枪筒里插树枝,“这要说是伪装,倒不如算作装饰点缀”,第一次描写枪筒里插树枝,表明这憨厚朴实的小伙子还有爱美、爱生活、朝气蓬勃的一面。借完被子,通讯员要回部队,“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支野菊花,跟那些树枝在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第二次描写枪筒里插树枝和野菊花,既和前文形成照应,又表现出通讯员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天真质朴的心灵以及临近战斗仍从容不迫的性格特征。
(5)两次写给“我”开饭时吃的两个馒头
明确:在通讯员回部队时,给“我”两只馒头,说是“给你开饭了”,表现了他关心他人、活泼可爱的性格。在通讯员牺牲后,新媳妇给他缝衣服上的“破洞”,“我”无意中摸到那两只馒头,这里再写两只馒头,不仅是对前文的照应,也造成了睹物思人、强化人物形象的作用。
(四)品味结局部分,赏析人物之变
(1)新媳妇一改以前温和善良的形象,又是夺过被子,狠狠地瞪眼,又是气汹汹地嚷,这样写是否破坏了人物性格的统一?
明确:新媳妇一直以柔美和善的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在给通讯员缝“破洞”时一反常态,表现得很“凶”,强烈的前后对比突出了新媳妇用自己的新被子为通讯员入殓时那种果断坚毅、不容商量的态度,表现了她对子弟兵的感情出自肺腑,是无法控制的深挚情感的自然倾泻。
五、纵观全文,深入探讨
1.小说以“百合花”为标题,有怎样的含义?
提示:小说标题的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的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明确:①百合花是新媳妇被子上的图案,她把自己唯一的嫁妆——印有百合花图案的被子献给牺牲了的战士,以“百合花”为标题,可以概括小说的基本情节。②百合花色泽文雅、香气清幽、白净纯洁,以“百合花”为标题,象征了军民间纯洁的感情,表达了人民对革命英雄的崇敬和热爱。
2.通讯员和新媳妇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提示:分析人物性格,主要通过情节梳理和分析描写方法来完成。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只有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才能显现出来,离开了情节,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去剖析其背后的本质。要评价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就要认真分析作者对人物的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等,从而评价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发掘出各色人物善恶美丑的精神世界。
明确:通讯员——腼腆、淳朴、勇敢、热爱生活、关心同志
新媳妇——娴静、淳朴、善良、纯真、高洁
3.“我”在小说中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在这篇小说里,“我”是非主要人物。小说中非主要人物一般具有如下作用:①烘托主要人物的性格;②牵线搭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③为主要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具体环境,起到了渲染气氛、奠定感彩基调的作用;④次要人物的设置是为塑造主要人物服务的,更是为揭示小说主题服务的。
明确:①“我”对通讯员先是“生起气来”,再是“发生了兴趣”,然后是“从心底爱上了这个傻乎乎的同乡”,通过“我”的细腻而有层次的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这就由远到近,由淡到浓,由表及里地刻画了小通讯员这个人物形象;②“我”是整个故事的参与者和见证人,是故事的一部分,“我”为通讯员和新媳妇提供了活动环境,也推动着情节的发展。
4.通讯员已经牺牲,明知为通讯员补衣服已经没有实用的意义,新媳妇为什么还缝补通讯员衣服上的破洞,把结婚用的新被子垫放到他的棺木中?这和《麦琪的礼物》中主人公的行为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明确:这是无法控制的深挚情感的倾泻。一是无法补救的歉疚之情;二是对舍己救人的英雄战士无比崇敬、悲痛的感情;三是对这个年轻可爱生命骤然离去的痛惜之情、深情悼念。从文学作品怎样表现人们的真切情感的角度,这是情感价值与实用价值的矛盾问题。它们之间的反差越大,实用价值越小,往往越能突出情感的价值,情感的动人,这就是两篇小说主人公行为的相同之处。
不同之处在:《麦琪的礼物》的主人公是先有他们至诚至极的爱情,导致后来实用价值的全部丧失,并且主人公欣然接受这种结果;而《百合花》是明知这样做、这样想已毫无实用意义,但女主人公却偏偏这样做、这样想。
5.故事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今天再来学习这篇小说有没有意义?
明确:①感知人情美和人性美,继承优秀的民族传统;②鼓励人们,特别是青年,要加强自我锤炼,提升国民素质;③摒弃戾气,促进社会和谐,共筑中国梦。
附: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