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3.2《哦,香雪》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3.2《哦,香雪》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14 18:03: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哦,香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构建与运用
掌握生字词,赏析作品清新、俊逸、淡雅的语言特点,理解小说题目的含义。
思维发展与提升
速读小说理清脉络,概述小说情节、赏析谋篇布局特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
赏析通讯员、新媳妇、香雪等人物形象,把握细节描写、对比手法等写作技巧。
文化传承与理解
理解人性美、人情美以及对文明的追求,探讨小说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人物形象以及人性美、人情美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掌握描写方法和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
讨论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内容
自主鉴赏《哦,香雪》
今天我们学习《哦,香雪》一课,作为小说,与上一篇课文一样,我们还是按照“整体感知—细节揣摩—专题讨论”的步骤进行鉴赏。不过,这一课的鉴赏完全由同学们自己唱主角。
一、整体感知,通识文本
活动1:自读课文,设置问题
整体感知,通识文本,是阅读小说的第一步。请同学们用10分钟时间快速浏览课文,完成整体感知,并根据自己感知过程中的发现,设置相应的问题,准备课堂汇报。
活动2:课堂汇报,展示问题
1.小说在姑娘们出场后写了哪几个主要情节?
明确:看火车,议论“北京话”;与旅客做生意,香雪登火车;香雪夜走三十里路。
2.用一句话概括前4段文字的主要内容,并说明其在文中的作用。
明确:火车在台儿沟停靠;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
3.找出能体现文章结构层次的过渡句。
明确:①这短暂的一分钟,搅乱了台儿沟的宁静;②哦,五彩缤纷的一分钟,你饱含着台儿沟的姑娘们多少喜怒哀乐;③三十里,对于火车、汽车真的不算什么,西山口在旅客们闲聊之中就到了。
活动3:教师点评,深化认识
这篇小说与《百合花》不同,不是完全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展开的,在主人公出场前有四段背景性文字。在人物出场之后,有三个过渡句来呈现小说的三个主要情节,以上三个问题,可以涵盖《哦,香雪》在整体上的特色,说明同学们在整体上对课文的感知深刻的,值得肯定。
二、细部揣摩,体会精妙
活动1:定点赏析,拟写短评
明确要求:从语言、细节、人物、心理四个方面对小说进行赏析,1-4节侧重语言赏析,5-43节侧重细节赏析,44—66节侧重人物赏析,67节—82节侧重心理描写的赏析。每个学习小组选择一个方面的专题进行讨论,然后每人选择一点拟写百字短评,准备在课堂宣读。
活动2:宣读短文,课堂汇报
在学生宣读自己的百字短评时,教师可以做出适当评点,如果学生的短评质量不高,或者没有发现小说的精妙,则可以相机介绍以下的短评。
“也许”背后的作家情怀
火车在哪儿“停”是国家的布局,而小说以“也许”作种种猜想,什么“说话算数的人和台儿沟沾亲”,“男乘务员发现台儿沟有一群十七八岁的漂亮姑娘”,等等。这样的猜想毫无道理,但却是一部分台儿沟人的想法,作者正是以农民的眼光来打量火车在台儿沟停靠一事,足见作家对农民心灵世界的洞悉。不是以俯视的姿态和心理去写小说中的人物,而是走进人物心灵之中,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关心笔下的,关心他们的生存和命运。透过这样的描写,可以触摸到作家与大山中的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炽热之心。
拟人增诗情
比喻添画意
小说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不落俗套。写台儿沟,“一心一意掩藏在大山那深深的皱褶里”,写铁路,“勇敢地盘旋在山腰,又悄悄地试探着前进”,运用拟人手法,将无生命的事物人格化;写火车,“看见那绿色的长龙一路呼啸”,运用比喻手法,将火车喻为绿色的长龙。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使语言生动形象,增强了语言的趣味性,使小说充满诗情画意,也表达了台儿沟人的欣喜之情。
独特的语言
鲜明的性格
“呦,我的妈呀!你踩着我的脚啦!”凤娇一声尖叫;“我撕了你的嘴!”凤娇骂着;“哟,我们小,你就老了吗?”大胆的凤娇回敬了一句。这些直言不讳的话充分表现了凤娇大胆直率、性格泼辣的性格。而香雪只是在凤娇拉她看乘客头上的金圈圈和腕上比指甲盖还要小的手表时问了一句“怎么我看不见?”接下来就是不言不语地点头,通过鲜明的对比,香雪少言寡语、文静腼腆的性格得以凸显。
头饰和书包:追求的载体
香雪发现皮书包,这一细节似乎微不足道,实则大有妙用。凤娇关注的是头饰、手表,体现的是物质层面的追求,而香雪发现皮书包,表明渴求文化,在关注物质层面的同时更关注精神层面的追求。借助头饰和书包,香雪与凤娇作对比,通过不同的兴趣追求,表露不同的人生目标。
一石三鸟:俗问不俗
香雪问“你们城里人一天吃几顿饭”,这似乎有点俗气,其实大有妙用。因为台儿沟一天吃两顿饭,她的同学曾经故意一遍又一遍地问过,给她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看似俗气之问,既暗写了台儿沟的贫穷,又显示了她对文明富裕的向往,同时又为下文同学的故意作铺垫。
无聊之争不无聊
小说写姑娘们关于几个金圈圈的争论:“八个”“九个”“不是!”“就是!”鸡毛蒜皮,无关原则,却争得互不相让,而且一个词就是一段。仔细揣摩,发现这样写颇有用意。首先,突出姑娘们的好奇,表现台儿沟的闭塞;其次,表现姑娘们争强好胜,以及精神世界的空乏;再次,突出姑娘们的关注点与香雪的不同,用以反衬香雪。
松手和拉手的背后
凤娇松开了香雪的手,而后香雪又悄悄把手送到凤娇的手心里,这两处细节也是值得玩味的。凤娇松手是因为香雪对未能回应凤娇的求援,心中小有不快,侧面表现香雪的纯洁;香雪把手送到凤娇的手心里,是向凤娇表达歉意,正面表现香雪的善良。
风娇与“北京话”
风娇对“北京话”的情感态度,看起来是一厢情愿的自作多情,其实也是美好的,无须用嘲讽。首先,那是少女的青春萌动,是生命活力的表现。其次,朦胧的情爱,实际是冲破山村束缚、向往城市文明的表现。再次,不为占有,只为奉献,它展示的是山村少女情感世界未被玷污的纯真美好。
在冲突中塑造人物
围绕香雪追火车,作者安排了姑娘们对香雪“傻”和“值不当”的批评,这样没有贬低香雪,恰恰相反,在对比衬托中凸显香雪的形象:香雪与其他姑娘有共性——向往新生活,向往现代文明,但又有差异,多数姑娘的关注点是山外人物质层面的生活方式,香雪关心的还有山外人的精神文化,她超出了一般姑娘,追求的是自尊、文明。
移情于物
以物写人
小说回忆铅笔盒时有一句:“它在一阵嗒嗒声中有几分羞涩地畏缩在桌角上。”铅笔盒竟然知道“羞涩”,运用拟人手法写小木盒,借指香雪,移情于物,以物写人。在台儿沟独一无二的小木盒,在自动铅笔盒面前显得那样笨拙、陈旧,香雪意识到台儿沟是多么贫穷,因而感到羞涩难堪,失去了尊严。
自动铅笔盒的妙用
在追火车和登火车两个主要情节之间穿插有关自动铅笔盒的回忆,这个情节安排的恰到好处。首先,它交代了追火车的深层原因,正是因为有了被自动铅笔盒“刺激”的往事,才有了上文为打听自动铅笔盒而追火车的“傻事”;同时也是登火车的动力,正是因为有了对自动铅笔盒的向往,才有了下文为得到自动铅笔盒而登火车的行为。
孰先孰后显匠心
用鸡蛋换铅笔盒和“北京话”告诉香雪他爱人有个亲戚住西山口站上,这两个情节发生在车上,可是却放在下车后来写,这自有作者的思考。首先,根据香雪的心理活动来写,便于展现人物的心理世界。在车上,突然开车,紧张得无暇顾及自己和旁人的行为,下车后得以从容地回想当时发生的事情。其次,避免平铺直叙,行文上增添波澜,同时选择两个重要情节放在后面写,不至于让它陷在一般描写之中,这样便于突出香雪纯真无邪、淳朴善良的心灵世界以及勇敢的性格。
委屈里的丰富内涵
“北京话”对香雪的关心,反让香雪感到委屈,这委屈似乎不大好,其实不难理解。“北京话”所说,表明他已经有了爱人,这样风娇对“北京话”的情爱就只能有播种而无收获,所以她为凤娇委屈,表明她对朋友的忠贞。“北京话”爱人的亲戚住在离台儿沟三十里外的西山口,也不住台儿沟,足见台儿沟之远离文明,所以她又为台儿沟委屈,这是渴望文明和富裕的表现。
写“怕”也是写勇敢
作者是写香雪“夜归”时,先写香雪一贯的“怕”,再写今晚的“怕”,用一贯的“怕”来烘托今晚的“怕”。而写今晚的“怕”,一是真实展现当时的心理世界,二是反衬其勇敢,虽然“怕”,她还是独自勇敢地面对了,在矛盾冲突中突出了香雪勇敢的性格。
美丽的夜景美好的人
作者笔下山村夜景美丽宜人,这样写也是为了塑造人物服务的。首先,作者将人物的心理活动与夜景结合在一起来写的,作者笔下的夜景,是此时香雪眼里的夜景,因为得到心爱的铅笔盒,心里满意,夜景也变得美丽宜人起来。其次,香雪认识到是大山养育她长大成人,美丽宜人的夜景也是她对未来憧憬,家乡目前是贫穷和落后的,但未来一定会好起来,夜景写得如此美好,便于展现香雪乐观精神面貌。
“哦”字好复杂
小说以“哦,香雪!香雪!”结尾,意涵丰富而复杂。“哦”是为香雪的安全归来而发出的惊喜,哦,香雪,你终于回来了。“哦”是对香雪登车举动的感叹,哦,香雪,为了一只自动铅笔盒,竟然冒如此风险。“哦”是对香雪的追求精神的由衷的赞美,哦,勇敢的香雪,为了一只心仪的铅笔盒,你什么也不怕。“哦”是作者的期待和愿望,哦,香雪,祝愿你和风娇们尽快走出贫穷和落后,走进富裕和文明。
三、专题讨论,感受深刻
活动1:准备并组织辩论
辩论题目:香雪想得到自动铅笔盒是虚荣的表现VS香雪想得到自动铅笔盒不是虚荣的表现
具体组织:全班分为两个大组,每组明确主辩手,其余同学为声援团成员,随时援助己方辩手。5分钟准备,15分钟辩论。
教师可掌握以下观点,方便点评。
◎香雪在被同学奚落之后居然觉得父亲特意制作的那个小木盒是那样“笨拙、陈旧”,并为此感到“几分羞涩”,不惜用母亲好不容易积攒的四十个鸡蛋拿去换自动铅笔盒。拥有了铅笔盒后迫不及待地想看到“同学们惊羡的目光”。这种心态实质就是爱慕虚荣。
◎虽然铅笔盒象征着知识,但是使用小木盒和使用自动铅笔盒却并不会对学习带来差异,甚至可以说,哪怕没有铅笔盒也不会对一个人的学习有影响。
◎自动铅笔盒与父亲做的木质铅笔盒并没有本质的区别,都可以作为学习用品承载象征文明、知识、进步的涵义,所不同的是自动铅笔盒更为时尚、华丽,可以抬高自己的身价,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以此得到公社同学的认可。
◎父亲为女儿特制的小木盒凝聚着亲情和期望,它的价值不是自动的铅笔盒可以比拟的。可香雪本来应该感到自豪才是,可是香雪却觉得羞涩,甚至还有几分可怜,这样会让父亲心寒的。
◎虚荣是物种在处于种群之中所不自觉进行比较的一种行为。就是说你有的我有了,我才觉得不那么没底气,才觉得我是和其他人一样的。换到香雪里你说她今天比了铅笔盒是好好学习,是因为她处在“学习”这样的攀比环境里。明天她去了500强,她就不会再比铅笔盒了。
◎自尊和虚荣都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都有希望获得别人认同的特点,两者的区别就在于为获取这种认同或光荣的所凭依的手段条件不同。
◎虚荣者追求的是表面的荣耀,所凭依的是虚假的条件甚至欺骗的手段,而不是通过提高自身的实力来实现理想。例如把自己的照片放上网就有点虚荣,而通过健身打造一副健康的身材则不属于虚荣。虚荣者看重的是眼前的荣耀,他们没有更长远更高层次的追求。
◎香雪有比铅笔盒更高层次的追求。香雪关注的事物除了皮书包、自动铅笔盒,还有一个一闪而过的东西——“打听北京的大学要不要台儿沟人”,上大学才是香雪最大的梦想,才是香雪与凤娇等台儿沟姑娘最根本的区别,才是香雪一定要得到自动铅笔盒的原因。
◎香雪在公社中学意识到贫穷是不光彩的,为了“不会叫人瞧不起”就必须摆脱贫穷,为了摆脱贫穷就必须上大学,为了上大学她才追求一切与知识有关之物。拥有铅笔盒绝不是香雪人生追求的终点,而是她实现更高人生追求过程中的一小部分。这与卖肾换手机、缩衣节食买LV的当代人有着本质的不同,因此可以说香雪的心理并不是一种虚荣。
◎香雪对“北京的大学”的渴望符合马斯洛需求理论中的最高层次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要。同为十七八岁的女孩,香雪不在乎挂面,不关注发卡纱巾手表,不迷恋“北京话”,因为她的需求层次已经来到了自我实现层,这一遥远的目标让她甘愿忍受生理上、社交上暂时的短缺,一心只追求与最高理想有关的事物。
活动2:准备并组织演讲
题目:哦,香雪
要求:以新闻报道或其他现实人物为依据,设想香雪后来的人生道路,发表自己的感想。准备5分钟,每人演讲限时3分钟。
教师可作适当提示:
◎考上大学,走出乡村,走出国门,像海归村官秦玥飞那样,学成归来,依旧回到家乡,带领家乡人民脱贫致富,成为感动中国的人物。
◎大学毕业,不恋城市,主动回到家乡,像感动中国人物支月英那样,坚守在偏远的山村讲台,把一批批山里的孩子培养成大学生。
◎高中毕业,未能考上大学,到城市打工,勤奋工作,成绩卓著,像快递小哥柴闪闪那样,成了人大代表,和国家领导人一起共商国是。
◎像《培养出18位博士硕士的“状元村”,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所报道的那样,香雪在城里谋得不错职位,却也无力阻止故乡的空心化。
附: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