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积累并理解文中常用词语;学习文中整散结合的语言特色。
思维发展与提升
了解时评的题材特点;理清文章脉络结构,学习文中多种论证方法的使用。
审美鉴赏与创造
深入理解工匠精神中所表现出的时代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
深入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及其作用,传承工匠精神。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行文思路,理解多种论证方法的使用。
教学难点
工匠精神的内涵及其作用。
教学方法
诵读品悟法、合作探究法、情感体验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导入新课
1.看视频,谈感想:播放《王志伟:脚踏实地不断创新
用一生追求“工匠精神”》视频,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
2.背景介绍: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一词迅速流行开来,成为制造行业的热词。随后,不仅制造行业,各行各业都提倡“工匠精神”。于是,任何行业、任何人“精益求精、力求完美”的精神,都可称为“工匠精神”。本文就是2016年4月30日发表在《人民日报》的一篇评论。2016年12月14日,“工匠精神”入选《咬文嚼字》公布2016年十大流行语。
3.工匠精神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传承工匠精神?今天我们进入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的学习。
二、说,识别文体
1.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评述等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简而言之,新闻评论是就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发表意见以指导实践的一种文体。
2.新闻评论的特点
(1)与其他言论一样,由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组成,具有政策性、针对性、准确性。
(2)在有限的篇幅中,主要靠独特的见解吸引读者而取胜。
(3)立意新颖,论述精当,文采斐然。
(4)主要面向广大群众说话。
3.新闻评论的主要表现方法
(1)夹叙夹议:对一件事发表看法的文章,它既要写事又要写看法,所以,夹叙夹议就成为主要的表现手法。
(2)亦理亦情:论述文体,在对事件作出理性评判和分析时,并不排斥动之以情的作用。
4.新闻评论写作的基本思路
第一步:引述材料,摆出现象;
第二步:从现象中提取论述的观点;
第三步:分析论证观点,要联系实际,紧紧围绕论点,运用各种论证方法;
第四步:总结全文,提出倡议。
三、读,夯实基础
1.阅读课文,画出重要字词,分析文章的结构和思路。
2.字词检测过关。
⑴读准字音
雕琢(zhuó)
挑剔(tiāo
ti)
精湛(zhàn)
造诣(yì)
卓越(zhuó)
⑵解释词语
【炉火纯青】纯:纯粹。道士炼丹,认为炼到炉里发出纯青色的火焰就算成功了。后用来比喻功夫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境界。注意与“出神入化”“登峰造极”的区别。
【巧夺天工】形容技艺十分巧妙。注意与“鬼斧神工”的区别。
【不谋而合】谋:商量;合:相符。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废寝忘食】废:停止。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专心努力。
【臻于至善】臻:达到;至善:善的极致。指做到极致。
【出类拔萃】拔:超出;类:同类;萃:原为草丛生的样子,引申为聚集。超出同类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能。
【离群索居】索:孤单。离开集体或群众,过孤独的生活。
【超今冠古】冠:超出众人。超越古今。
四、想,理清思路
1.这篇新闻评论论述的中心话题是什么?在提出话题方面有什么特点?
中心话题是工匠精神的时代特征。开篇从时代特点和企业打造金字招牌的角度引出话题,紧扣“时代品质”,具有很强的现实性。
2.本文围绕“工匠精神”从哪些方面进行了论述?
“匠”的时代内涵及工匠精神对个人、企业和国家的作用与意义(第二段)。
工匠精神是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的角度论述工匠精神的内涵(第三段)。
生命哲学和人生信念的角度论述工匠精神的内涵(第四段)。
3.在师生共同点评的基础上小结全文结构。
第一部分:提出工匠精神的话题。
第二部分:论述工匠精神的内涵。
第三部分:从个人与时代的关系总结全文。
4.联系标题和全文说说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
工匠精神是一种内在的力量,是雕琢时代品质的凭借,它关乎人生价值、生命哲学和人生信念,也关乎社会风尚、国家形象、时代精神,人人都要践行工匠精神。
五、探,重点突破
1.小组合作探究:全班分为两大组,每个大组分为若干小组,合作探究下面问题。
第一大组:作者在论证观点时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第二大组:本文语言有什么特色。
2.小组展示探究成果
(1)运用多种论证方法
引用论证:文中,作者多处引用,如引用企业家的话,写出了工匠精神在当代的意义;引用《说文》里对“匠”的记载,写出“匠”古已有之,然后写出其演变;引用鲁迅的话,是为了在此基础上再深入论证。引用这些内容,并加以分析论证,从不同的角度对工匠精神分析论述,可以使文章更有说服力,使观点更加深入人心。
对比论证:如“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边破边立,写出了工匠精神的作用。
类比论证:比如第1段“像手工匠人一样……企业……”,将手工匠人和企业进行类比,写出了企业拥有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假设论证:如第4段中“倘若没有……怎能有……”的假设论证,写出了工匠精神的内涵。
(2)语言特色:
①整散结合,文章摇曳多姿,增强说服力。本文是一篇时评,但文章并没有给人面目可憎、枯燥说教的感觉,而是生动形象,绚丽多彩。这主要是因为文章语言丰富,整散结合。如第1段作者用到了“高精尖、炫彩酷”等具有时代特点的新词,使人们容易接受和理解。第2段中作者用“气质雍客、活力涌流”来写企业,使企业拥有了人的特点,生动地写出了厚植工匠精神对企业的意义。
②善于运用排比。第3、4、5段运用了排比手法,如“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读起来朗朗上口,起到增强气势、调节音律的作用。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观点更加鲜明突出、更具有说服力。
③本文运用大量成语,言简意赅,掷地有声。
六、拓,总结延伸
1.请同学们找出历史上和当代著名的能工巧匠
历史上的能工巧匠示例:
鲁班:史书记载鲁班曾经用竹子做成一只木鸟,能够借助风力飞向高空,三天不落地,在当时引起很大震动。还有一种传说说是鲁班曾制成机动的木车,这辆木车由“木人”驾驶,装有各种机关,能够在路上自动行走,一直到汉代还在流传。
李春:隋代造桥匠师,建造了举世闻名的赵州桥。存世1500多年、结构奇特、造型美观、居世榜首的赵州桥,凝聚了李春的汗水和心血。李春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第一位桥梁专家。
当代的能工巧匠示例:
徐立平:从1987年参加工作,徐立平一直从事极其危险的航天发动机固体动力燃料药面微整形工作,被称为“雕刻火药的大国工匠”。给发动机药面进行微整形工序特殊,迄今为止再精密的机器都无法完全替代人工。经过多年实验,他终于研发出一套半自动整形专用刀具“立平刀”,也首次在国内实现和改进了数控机床在推进剂药面整形工序中的应用,使工作效率、操作可靠性大幅提升。
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每一次刀落,都能听到自己的心跳。你在火药上微雕,不能有毫发之差。这是千钧所系的一发,战略导弹,载人航天,每一件大国利器,都离不开你。就像手中的刀,二十六年锻造。你是一介工匠,你是大国工匠。
邢柱明:太钢不锈冷轧厂2号冷连轧机组丁班班长。他1997年从太钢技校轧钢专业毕业,参加工作19年,一直在一线从事轧钢工作,逐渐成长为一名技术能手,今年被评为公司特级劳动模范。“邢柱明劳模堪称‘大国工匠’和太钢不锈的‘大匠’”!这是在公司“五一”劳模先进表彰大会上,太钢集团公司总经理高祥明对邢柱明的赞许,并号召生产一线职工向邢柱明学习。
2.素材运用
(1)古代的匠人们将这些工程创造出来,保留至今,当我们对着这些文物惊叹古时匠人精神的伟大时,又怎能不发出疑问:“我们现代的工匠精神在哪里呢?”当中国变为世界工厂,当机器替代了工人的双手,当人们开始对千篇一律的电子产品热情不已时,又有几个人会想到保护我们濒临灭绝的工匠精神呢?
(2)山西太钢身体力行地实践了工匠精神:坚定、踏实、精益求精。现代社会,制造业比拼的就是精度。中国制造更需要这种精益求精、追求极致完美的“工匠精神”。以往,正是急功近利缺乏对精品的坚持,才让我们的制造业面临着一个小小“笔头”的尴尬。所以,在资源日渐匮乏的后成长时代,重提工匠精神、重塑工匠精神,是生存、发展的必经之路。
2.讨论“工匠精神”的现实意义
有些企业的产品质量为什么搞不好?原因虽然有很多,但最终可以归结到一个方面上来,就是做事缺乏严谨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在当今企业管理中有着重要的学习价值。当今社会心浮气躁,追求“短、平、快”(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带来的即时利益,从而忽略了产品的品质灵魂。因此企业更需要工匠精神,才能在长期的竞争中获得成功。
3.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怎样培养“新工匠”精神。
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说“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近些年来充斥媒体的“中国智造”“中国创造”“中国精造”“工匠精神”,如今成为决策层共识,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显得尤为难得和宝贵。
培养工匠精神,首先观念要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其次技术上要敬业专注;同时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4.课堂总结
从古到今,工匠是我们生活中看似平凡但却很重要的职业。古代有鲁班制作的锯和飞鹞,诸葛亮的木牛流马。他们用精湛的技艺不仅为老百姓带来便利,也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现代的中国,一些与现代生活不相适应的老手艺、老工匠虽然逐渐淡出日常生活,但工匠的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精雕细琢、开拓进取精神永不过时。只有充分发扬工匠精神,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大国工匠,才能打造高质量的产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中国制造走出去。
附: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