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兰亭集序》
【基础知识】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亦足以畅叙幽情
臣以供养无主
B.夫人之相与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C.后之览者
楚之南有冥灵者
D.快然自足
而宋荣子犹然而笑之
2.下列各句中“信”意为“信物”的一项是(
)(3分)
A.信可乐也
B.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C.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D.愿陛下亲之信之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次:旁边
B.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与:交往
C.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悟:理解
D.
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喻:明白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亦足以畅叙幽情
以其无礼于晋
B.夫人之相与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C.或因寄所托
不如因而善遇之
D.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余虽好修姱以羁兮
5.比较以下句子中“以”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引以为流觞曲水
②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③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④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6.下面各句中都有“之”字,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②及其所之既倦
③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⑤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⑥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⑦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前往
⑧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A.③⑤⑥⑧/①④⑦/②
B.③④⑤⑥/②⑧/①⑦
C.①②/③⑤⑥⑧/④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7.下面“其”字的用法,与其他句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吾其还也
B.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C.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D.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已,快然自足
8.对“临”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迎)
B.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临时)
C.居高临下。(从高处往低处看)
D.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
9.下列各句中,对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②沛公欲王关中
③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④齐彭殇为妄作
⑤所以游目骋怀
⑥足以极视听之娱
A.①/②/③④/⑤
B.①⑤/②/③/④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10.下面各句按文言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死生亦大矣 ②齐彭殇为妄作 ③放浪形骸之外 ④不能喻之于怀 ⑤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⑥悟言一室之内
A.①②/③⑤/④⑥
B.①②⑤/③④/⑥
C.①②/③⑥/④⑤
D.①②/③④/⑤⑥
1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永和,皇帝的年号,用于纪年,开始于秦始皇,一个皇帝可以有多个年号,明清两代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
B.癸丑,干支纪年法,由是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组成,既可以用于纪年,也可以用于纪月,不用于纪日。
C.暮春,孟仲季与每一季中的三个月相配,在表示月份时,孟表示每一季的第一个月,仲表示第二个月,季表示最后一个月即第三个月。
C.后人评价王羲之的书法《兰亭集序》“飘若游浮云,矫如惊龙”,被誉为“天下第一楷书”。
【文本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兰亭集序
(东晋)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褉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遊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程易田诗序
(清)刘大魁
余性顓愚,知志乎古,而不知宜于时;常思以泽及斯民为任。凡世所谓巧取而捷得者,余皆不知其径术,以故与缙绅之士相背而趋,终无遇合。退而强学,栖迟山陇之间,虽非有苦,而亦未尝有乐也。
年已晚暮,始为博士①于黟。博士之官,卑贫无势,最为人所贱简。而黟、歙邻近,歙尤多英贤,敦行谊,重交游。一时之名隽多依余以相劘切,或抗论今时之务,注念生人之欣戚,慨然太息,相对而歌。盖余生平之乐,无以加于此矣。
程子易田,尤所称著材宿彦,亦旦夕相从。其所为诗歌,摅词朴直而寄兴深至,尝谓其有陶潜之风。易田固信余,余亦甚重易田也。虽然,余老矣,今年年七十有三,将归休于枞阳江上。而易田年逾四十,犹困于诸生②,家又贫,故里不足以自活,亦将糊其口于汝阴。念欲长与诸君子游处,不可得矣。
居稽也,弦诵也,欣欣而忘其倦也。欢聚未几,离散随之,余于此共犹能独乐焉?否耶?夫以生平未尝有乐之人,徒以与诸君子游处而乐,今复以聚之不常而不乐生焉。回忆独居时,虽无所乐,而亦非有不乐也。则是今日之不乐,由前日之乐而来也。夫造物之于人,安能使其长乐哉?因取易田之诗所谓“濠上吟③”者反复咀呤益叹其文章之古与其人之心貌相称属其板刻之以与四方之知直者共读焉而余为序之如此。
(选自刘大魁《海峰文集》,清乾隆刻本)
(注)①博士:学官名,掌管文庙《孔庙)祭祀、教育生员等。②诸生:生员,俗称秀才。③濠上吟:语出《庄子·秋水》中庄子与惠子的“濠梁之辩”。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列坐其次
次:地方
B.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一:把……看作一样
C.知志乎古
志:志向
D.敦行谊
敦:注重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及其所之既倦
夫造物之于人
B.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常思以泽及斯民为任
C.后之览者
凡世所谓巧取而捷得者
D.亦将有感于斯文
将归休于枞阳江上
3.下列句子中与例句的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例:引以为流觞曲水
A.死生亦大矣
B.俯察品类之盛
C.栖迟山陇之间
D.最为人所贱简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兰亭集序》语言朴实,清新疏朗。句法上,骈散兼行而以散句为主,顿挫有致,音韵和谐。文章情感脉络以“乐”起笔,由“乐”生“痛”,以“悲”作结。
B.《程易田诗序》中作者因不知迎合时俗,又常惦记施恩百姓,因此与达官贵人相背而行。其隐退而努力学习,游息山野之间,也能自得其乐。
C.《兰亭集序》在叙事、写景中融入作者对于生命的思考,虽流露出人生无常的感伤,但也批判了“一死生"“齐彭殇”思想的虚妄,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D.《程易田诗序》构思巧妙,主要写不遇之叹、得友之乐及离别之伤。文章不但抒发了有志不获骋的牢骚,也有对时弊的讥讽。
5.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因取易田之诗所谓“濠上吟”者反复咀吟益叹其文章之古与其人之心貌相称属其板刻之以与四方之知言者共读焉而余为序之如此
A.因取易田之诗所谓“豪上吟”者/反复咀吟益叹/其文章之古/与其人之心貌相称/属其板刻之/以与四方之知言者共读焉/而余为序之如此
B.因取易田之诗所谓“濠上吟”者反复咀吟/益叹其文章之古/与其人之心貌相称/属其板刻之/以与四方之知言者共读焉/而余为序之如此
C.因取易田之诗所谓“濠上吟”者/反复咀吟益叹其文章之/古与其人之心貌相称属/其板刻之/以与四方之知言者共读焉/而余为序之如此
D.因取易田之诗所谓“濠上吟”者/反复咀吟/益叹其文章之古/与其人之心貌相称属/其板刻之/以与四方之知言者共读焉/而余为序之如此
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2)或抗论今时之务,注念生人之欣戚,慨然太息,相对而歌。
二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羲之《兰亭集序》中表现集会当天气候宜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2)人们在感叹时光流逝时,往往会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有相似的感叹:_______,_______。
(3)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将世人大体分为“静者”和“躁者”两类,并形象地概括这两类人的生活内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批评魏晋名士崇尚虚无这一思想倾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王羲之和颜真卿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两座高峰。中国书法是以汉字为唯一载体的艺术。(
)。汉字的抑扬顿挫和无穷组合,造就了中华文化的辉煌灿烂和_________。古人说“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可见创造汉字是一项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事业,是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体现。汉字是中国的根,中国人的根,中华传统文化的根,中国书法的根。而书法是汉字的艺术,离开汉字就没有中国书法,就不是中国书法。历史上汉字在先,书法在后。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包括出土的大量简帛文字,主要是交流传播和文化积累的工具。虽然我们今天也把它们称为书法,但在当时它们并不叫书法。中华民族是伟大的,也是幸运的。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孕育了源远流长的中国书法,又孕育了王羲之、颜真卿这样伟大的书法家,留下了《兰亭集序》《祭侄文稿》这样伟大的书法作品。书圣王羲之最伟大的贡献是完成了中国书法的艺术化、___________,在中国书法的提高和普及之间、历史和未来之间架设了桥梁。
即使说颜真卿是唐代尚法书风的集大成者,那么王羲之则是晋代尚韵书风的最高代表。颜真卿之所以能够成为继王羲之之后,中国书法史上的又一位伟大书法家,是因为他在继承王羲之书法的基础上,超越了王羲之,开拓了中国书法________的宏大格局和正大气象,达到了骨力和______的高度统一,完成了雄浑、宽博的新体楷书创作,树立了唐代楷书的典范。
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最小单元,又是中国文化的最高代表
B.中国文化的最小单元,又是中国文化的最高代表就是汉字
C.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最高代表,又是中国文化的最小单元
D.中国文化的最高代表就是汉字,它也是中国文化的最小单元
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博大精深
典范化
空前绝后
婉转
B.千姿百态
典范化
空前绝后
含蓄
C.博大精深
规范化
前所未有
含蓄
D.千姿百态
规范化
前所未有
婉转
1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如果说颜真卿是唐代尚法书风的集大成者,那么王羲之则是晋代尚韵书风的最高代表。
B.虽然说王羲之是晋代尚韵书风的最高代表,但是颜真卿是唐代尚法书风的集大成者。
C.如果说王羲之是晋代尚韵书风的最高代表,那么颜真卿则是唐代尚法书风的集大成者。
D.即使说王羲之是晋代尚韵书风的最高代表,那么颜真卿则是唐代尚法书风的集大成者。
【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王羲之传(节选)
王羲之起家秘书郎。复授护军将军。羲之既拜护军,又苦求宣城郡,不许,乃以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其任率如此。尝诣门生家,见乘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其书为甘所重,皆此类也。毎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義之书初不胜庾翼、郗愔,及其暮年方妙。尝以章草答庾亮,而翼深叹伏,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那,穷诸名山,泛沧海,叹曰:“我牵当以乐死。”谢安尝谓羲之曰:“中年以来,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羲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顷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其欢乐之趣。”朝廷以其誓苦,亦不复征之。
(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B.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C.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D.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秘书郎,官名,魏时始置,属于中书省,掌管图书经籍,或称“秘书郎中”。
B.护军是中国古代高级军事长官的官名,掌管禁军,主持选拔武官,监督管制诸武将。
C.章草,是早期的草书,始于秦汉年间,是由草隶演变而成的标准草书。
D.桑榆,指桑树与榆树,因日落时光照桑榆树端,指日暮,比喻晚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羲之热衷仕途,求职并非一帆风顺。王羲之担任秘书郎后,又被任命为护军将军,此后他苦苦请求出任宣城郡,却未得到准许。
B.王羲之直率任性,生性对鹅情有独钟。王羲之对老妇烧煮善于鸣叫的鹅非常惋惜,道士让他书写《道德经》换群鹅时,他欣然提笔。
C.王羲之擅长书法,书法深得世人看重。王羲之在门生家几案上写的字被误刮,门生懊恼了多日;给老妇的竹扇上写了字后,人们竞相购买。
D.王羲之非常自负,常与钟繇、张芝相比。王羲之认为自己的书法可以与钟繇比肩,并说如果自己也像张芝一样沉迷练习,造诣未必在张芝之下。
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尝诣门生家,见茉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
(2)羲之书初不胜庾翼、郗愔,及其暮年方妙。尝以章草答庾亮。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4-27题。(19分)
兰亭始末记
何延之
至贞观中,太宗以听政之暇,锐志玩书,临右军真草书帖,购募备尽,唯未得《兰亭》。寻知此书,知在辨才之所。尚书右仆射房玄龄奏曰:“臣闻监察御史萧翼者,梁元帝之曾孙,负才艺,多权谋,可充此使,必当见获。”太宗遂召见翼。翼奏曰:“若作公使,义无得理。臣请私行诣彼,须得二王杂帖三数通。”太宗依给。
翼遂改冠微服,日暮入寺,巡廊以观壁画,过辩才院,止于门前。辨才遥见翼乃问曰何处檀越翼因便前礼拜云弟子是北人将少许蚕种来卖,历寺纵观,幸遇禅师。寒温既毕,语议便合。
遂经旬朔,翼示师梁元帝自画《职贡图》,师嗟赏不已。因谈论翰墨,翼曰:“弟子先世,皆传二王楷书法,弟子自幼来耽玩,今亦有数帖自随。”辨才欣然曰:“明日来,可把此看。”翼依期而往,出其书以示辨才。辨才熟详之,曰:“是则是矣,然未佳善也。贫僧有一真迹,颇是殊常。”翼曰:“何帖?”辨才曰:“《兰亭》。”翼佯笑曰:“数经乱离,真迹岂在,必是响拓伪作耳。”辨才曰:“禅师在日保惜,临亡之际,亲付于吾。”师自于屋梁上槛内出之。
自示翼之后,更不复安于伏槛上,并萧翼二王诸帖,并借留置于几案之间。辨才时年八十余,每日于窗下临学数遍,其老而笃好也如此。自是翼往还既数,童弟等无复猜疑。后辨才出赴邑汜桥南严迁家斋,翼遂私来房前,谓弟子曰:“翼遗却帛子在床上。”童子即为开门,翼遂于案上取得《兰亭》,及御府二王书帖,便赴永安驿。萧翼因宣示敕旨,具告所由。使人召辨才。辨才仍在严迁家,未回寺,遽见追呼,不知所以。及才来,见御史,乃是房中萧生也。萧翼报云:“奉救遣来取《兰亭》,《兰亭》今已得矣,故唤师来作别。”辨才闻语哽绝,良久始苏。
翼便驰驿而发,至都奏御,太宗大悦。
(有删改)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辨才遥见/翼乃问曰/何处檀越/翼因便前/礼拜云/弟子是北人/将少许蚕种来卖
B.辨才遥见/翼乃问曰/何处檀越/翼因便前礼拜云/弟子是北人将/少许蚕种来卖
C.辨才遥见翼/乃问曰/何处檀越/翼因便前礼拜/云/弟子是北人/将少许蚕种来卖
D.辨才遥见翼/乃问曰/何处檀越/翼因便前/礼拜云弟子/是北人将少许蚕种来卖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仆射,古代官名。秦始置,汉以后因之。汉成帝时置尚书五人,一人为仆射,位仅次尚书令。唐宋以左右仆射为宰相之职。
B.御史,官名。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皆有御史,掌文书及记事。秦置御史大夫,有弹劾纠察之权。汉以后,御史专司纠弹。
C.微服,通常指帝王、官吏等外出时为不暴露身份而换穿便服。
D.旬朔,十日为一旬;农历每月最后一天为朔。“旬朔”指十天或一个月,亦泛指时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唐太宗非常喜欢临摹王羲之的真书、草书的法帖,心想得到《兰亭》帖,所以接受了房玄龄的推荐,让萧翼前去办理此事。
B.唐太宗答应了萧翼提出的条件,并让萧翼乔装打扮,混入寺内,接近辨才禅师,逐步取得他的信任。
C.辨才十分喜爱书法艺术,所以一眼就看出萧翼的二王法帖虽是真迹,却不是上品,远比不上《兰亭》帖。
D.萧翼借辨才禅师外出的机会取走《兰亭》帖,后来禅师得知萧翼是朝廷御史并已取走了《兰亭》帖,昏倒在地,很久才苏醒。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若作公使,义无得理。臣请私行诣彼,须得二王杂帖三数通。
(2)萧翼因宣示敕旨,具告所由。使人召辨才。辨才仍在严迁家,未回寺,遽见追呼,不知所以。
【片段写作】
请联系自己所学,根据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兰亭一曲,牵动古今浩叹
下联: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
1.
【答案】D
【解析】A用来,因为;B取独,到;C…的人,语气助词。
2.
【答案】C
【解析】A项“实在”;B项“使者,指媒人”;C项“信物,凭据”;D项“信任”。
3.
【答案】C
【解析】C项,“悟”,通“晤”,面对面。
4.
【答案】D
【解析】A项,用来/因为;B项,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到;C项,随着/趁机;D项,均为连词,虽然。
5.
【答案】D
【解析】①介词,把;②介词,用来;③介词,因为;④连词,来。故选D。
6.
【答案】A
【解析】A项③⑤⑥⑧为结构助词“的”,①④⑦均为代词,①句中代“它”,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④句中代“他”,代“生乎吾前”之人。⑦句中代“它”,这件事。②往,到达。
7.
【答案】A
【解析】A项,副词,还是;B项,代词,它的;C项,代词,他;D项,代词,他。从用法上看A不同于其他。故选A。
8.
【答案】B
【解析】B项“临”意为“对着”,也可引申为“阅读”。
9.
【答案】A
【解析】①“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中“少长”为形容词用作名词,年少年长的人;②“沛公欲王关中”中“王”为名词用作动词,为王,称王;③④为意动用法,“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中“美”意思是“认为美”“以为美”,“齐彭殇为妄作”中“齐”意思是“把……看作相等”。⑤“所以游目骋怀”中“游”为使动用法,使……游。⑥“足以极视听之娱”中“极”为副词作动词,尽情享受。故选A项。
10.
【答案】C
【解析】C项,①②为判断句;③⑥省略句;④⑤介宾短语后置句。故选C。
11.
【答案】C
【解析】A项,开始于汉武帝;B项,可用于纪日;D项,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文本阅读】
一.
1.C
2.C
3.C
4.B
5.B
6.(1)用来放眼纵观,舒展胸怀,足以尽享视和听的乐趣,实在是快乐啊。
(2)有时争辩当今事务,挂念百姓的忧乐,不禁感慨叹息,面对面歌咏。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知志乎古”句意是:只知道信奉古训,所以“志”是“笃信”的意思,而不是“志向”的意思。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者”都是“……的人”的意思。A.“之”分别是:动词,得到;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以”分别是:介词,因为;介词,把。D.“于”分别是:介词,对;介词,在。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例句和C项皆为省略句: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栖迟(于)山陇之间。A.判断句,“死生亦大矣”,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B.定语后置句,定语是“盛”,修饰“品类”,“俯察品类之盛”,俯身可以考察众多的物类。D.被动句,“为……所”表被动,“最为人所贱简”,最被世人轻视怠慢。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也能自得其乐”理解错误。根据第一段最后一句“虽非有苦,而亦未尝有乐也”,虽然不是有过痛苦,但也不曾有过快乐。所以选项曲解文意。故选B。
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子中“叹”是赞叹之意,“其文章之古”的意思是“他文章之古朴”,是作前文“叹”的宾语,所以应该在“益叹”前面断开,据此可排除A、C。比较BD两项,“称”是符合的意思,“属”是叮嘱的意思,应该是“与……相称”,“属其板刻之”,这样两个句子结构完整,应该在“称属”中间断开,据此排除D,B项正确。句子大意:于是拿来易田的题名为“濠上吟”的诗集,反复咀嚼吟诵其诗,更加赞叹其文章之古朴,与其人之心灵、容貌相符合。我叮嘱他将其诗作板刻成集,用来与四方的知音一起诵读。而我为他的诗集作这样的序。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第一句重点字词:所以,用来……;游目骋怀,纵目浏览,驰骋胸怀,抒发胸臆;极,尽;信,实在。第二句重点字词:或,有时;注念,挂念;抗论,争辩;欣戚,忧乐。
参考译文:
(1)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礼这件事。诸多贤士能人都汇聚到这里,年长、年少者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高密的树林和竹丛;又有清澈激荡的水流,在亭子的左右辉映环绕,我们把水引来作为飘传酒杯的环形渠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但喝着酒作着诗,也足够来畅快表达幽深内藏的感情了。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习习,抬头纵观广阔的天空,俯看观察大地上繁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了。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每当我看到前人兴怀感慨的原因,与我所感叹的好像符契一样相合,没有不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的,在心里又不能清楚地说明。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2)我生性愚昧无知,知道笃信古道,却不知道迎合时俗;时常惦记着把施恩于百姓作为自己的重任。凡是世人所谓投机取巧、行走捷径而取得成功的,我都不知道他们取得成功的路径和方法,因此我与达官贵人相背而行,最终没有遇到志趣相投的人(或“遇到赏识自己的人”)。隐退而努力学习,游息山野之间,虽然不是有过痛苦,但也不曾有过快乐的。
我年龄已进入暮年,才开始在黟县担任博士。博士的官位卑下,生活贫穷而没有权势,最为人所轻视、怠慢。而黟、歙邻近,歙县多有英才贤士,注重品行和道义,重视结交朋友。一时的俊杰大多依傍我而相互切磋砥砺,有时高谈当今的事务,挂念生民的忧乐,不禁感慨叹息,面对面歌咏。大概我平生的快乐,没有什么可超过这个了。
程君易田,尤其被人称赞为著材宿彦(德才兼备之士),也早晚跟随着我。他所写的诗歌,措辞朴实而寄寓深远,我曾说他有陶潜的遗风。易田执意尊奉我,我也非常器重易田。虽然这样,我毕竟老了,今年我年龄已七十三岁了,将归乡隐居在枞阳江边。而易田年龄已过四十,却仍然被困在生员(秀才)之列;且家里又贫困,在家乡不足以养活自己,也将到汝阴谋生。心想长期与诸位君子相处,是不可获得的。
共同居住共同研讨,一边弦歌一边诵读,欣欣然而忘记了疲倦。欢聚不久,离散随之而来,我在此大概还能独自快乐吗,不能吗?由于平生未曾有过相处快乐的人,只是因为与诸君子相处而快乐,如今却又因为相聚不能恒久而心生不快乐。回忆独自生活的时候,虽然没有什么快乐,但也没有什么不快乐。然而今日的不快乐,是由昔日的快乐而招来的。那造物主对于人,又怎么能使他长期快乐呢?于是,拿来易田的题名为“濠上吟”的诗集,反复咀嚼吟诵其诗,更加赞叹其文章之古朴,与其人之心灵、容貌相符合。我叮嘱他将其诗作板刻成集,用来与四方的知音一起诵读(或“而与四方的知音一起诵读它”)。而我为他的诗集作这样的序。
二.
7.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
夫人之相与
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
悟言一室之内
或因寄所托
放浪形骸之外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以下关键字的书写:惠、俯、悟言、骸、诞、殇。
三.
8.A
9.C
10.C
【分析】
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运用之衔接补写能力。A.根据前后文“中国书法是以汉字为唯一载体的艺术”“汉字的抑扬顿挫和无穷组合”分析,括号中句子表述的主体应是“汉字”,排除B、D两项。比较A、C两项,应先说“最小单元”,后说“最高代表”,形成递进关系,排除C项。故选A。
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并运用近义词的能力。博大精深:(思想、学说等)广博高深。千姿百态:形容姿态多种多样,各不相同。语境形容“中华文化”,应用“博大精深”。典范:可以作为学习、仿效标准的人或事物。规范: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标准。“化”是后缀,加在名词或形容词之后构成动词,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语境强调王羲之使中国书法有了一定的标准,应用“规范化”。空前绝后:以前没有过,以后也不会有,多用来形容非凡的成就或盛况。前所未有:历史上从来没有过。语境用于强调颜真卿的成就是其之前所没有的,并没有强调以后也不会有,应用“前所未有”。婉转:①(说话)温和而曲折(但是不失本意)。②(歌声、鸟鸣声等)抑扬动听。含蓄:①包含。②(言语、诗文)意思含而不露,耐人寻味。③(思想、感情)不轻易流露。语境形容的是颜真卿的书法,应用“含蓄”。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波浪线句存在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根据时间顺序和上下文语意,应先说“王羲之是……”,再说“颜真卿则是……”;二是关联词使用错误,语境是假设关系,故应用“如果……那么……”,B项“虽然”转折,不合题意,D项“即使……那么”不搭配。只有C项完全修改正确。故选C。
【拓展阅读】
一、【答案】1.D
2.A
3.D
4.(1)他曾经到门生家去,看见棐木做的几案非常光滑洁净,便在上面书写起来,真书、草书各占一半。(2)王羲之的书法最初比不上庾翼、郗愔,到了晚年,他的书法才精妙无比。他曾经用章草的书体给庾亮写回信。
【解析】
1.“因与羲之书云”,意思是于是给王羲之写信说,关键词“云”处应断开,排除AC。“忽见足下答家兄书”,意思是忽然观赏到足下答复家兄的书信,“家兄书”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D。
2.
A项,“秘书郎,属于中书省”错误。秘书郎属于秘书省。A错误。故选A。
3.
D项,“说如果自己也像张芝一样沉迷练习,造诣未必在张芝之下”错误。由原文“毎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可知,王羲之常常自我评价说:“我的书法如与钟繇相比,应当并肩媲美;便如与张芝的草书相比,还应当处在居前的行列”,这样才照应“王羲之非常自负,常与钟繇、张芝相比”这个观点。另外,“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是说假如人们像他这样沉迷于书法练习,造诣未必就在他的后面。D错误。故选D。
4.关键词(1)尝,曾经;诣,到;几,几案;因,于是、就;书,写;相半,各半。(2)胜,胜过、超过;及,到;方,才;以,用。
【参考译文】
王羲之从家中征召出来担任秘书郎。后来他又被授予护军将军的职务。王羲之被任命为护军后,又苦苦请求出任宜城郡,未被准许,就被任命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王羲之生性喜欢鹅,会稽郡有一个寡居的老妇养了一只鹅,鹅善于鸣叫,王羲之向她求购没有成功,于是他携同亲友命人驾车前去观赏。老妇听说王羲之要来,便将鹅杀了烹煮款待他们,王羲之为此叹惜了一整天。又山阴有一个道士,养了一群好鹅,王羲之前往观赏,感到非常愉快,坚持要买他的鹅。道士说:“您为我书写《道德经》,我就把整群鹅都送给您。”王羲之高兴地写完《道德经》后,将这群鹅装入笼子带回家,很是快乐。他就是这样任性率真。他曾经到门生家去,看见棐木做的几案非常光滑洁净,便在上面书写起来,真书、草书各占一半。后来这些字迹被门生的父亲误刮去,门生懊悔了好几天。又有一次王载之在藏山见到一个老妇,老妇手持六角形竹扇在叫卖。王羲之就在竹扇上书写,每把扇子上写五个字。老妇起初脸上露出怨怒的神色。王羲之就对她说:“你只要说字是王右军写的,就能卖一百钱啊。”老妇按照他的话去做,人们竞相购买。后来的一天,老妇又拿了竹扇来,王羲之只是微笑不说话。王羲之的书法受到世人的看重,就像上面的例子。王羲之常常自我评价说:“我的书法如与钟繇相比,应当并肩媲美;便如与张芝的草书相比,还应当处在居前的行列。”他曾经给人写信说:“张芝面临水池练习书法,池水都被染成黑色,假如人们像他这样沉迷于书法练习,未必就在他的后面。”王羲之的书法最初比不上庾亮、郗愔,到了晚年,他的书法才精妙无比。他曾经用章草的书体给庾亮写回信,庾翼看到之后深为叹服,于是给王羲之写信说:“我过去收藏张伯英的十幅章草书法作品,战乱时南渡长江颠簸摇荡,于是全部丢失,经常感叹精妙的真迹永远也见不到了。忽然观赏到足下答复家兄的书信,焕发出来的光彩有如神灵的光辉,自己好像又看到在战乱中丢失的张氏书法的风貌。”
王羲之离开官位以后,与东方各郡的人士尽情游山赏水,以射鸟钓鱼为乐。又与道士许迈一起采用服食养生之法,不惜跋涉千里去收集药石,遍游东方各郡,登遍名山,泛舟沧海,感叹说:“我最终会因快乐而死。”谢安曾经对王羲之说:“进入中年以来,容易为哀乐等情感伤心,与亲友分别,总有几天心情抑郁。”王羲之回答说:“人到晚年,自然会有这种情形。最近我正依赖丝竹音乐来融化宣泄心中郁积的情感,总是害怕后辈察觉,会减少我欢乐的趣味。”朝廷考虑到他的誓言坚决,也就不再征召他了。
二、【答案】5.C
6.D
7.B
8.(1)如果作为朝廷的使臣,从道义上讲没有取得的理由。我请求私下到他那里,但必须有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所书的几件法帖。
(2)萧翼便出示圣旨,把情况详细告诉了驿站的人。派人去召见辨才。辨才还在严迁家,没有回到寺中,突然就被人追赶呼喊,不知其中缘故。
【解析】
5.结合上下文信息可知,“乃问”的主语应该是辨才,所以应在“乃问”前段开,据此排除A、B两项;“云”意为说,其后应断开据此排除D项。故选C。
6.D项,农历每月初一为朔,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为晦。故选D。
7.B项,“并让萧翼乔装打扮,混人寺内……”错,根据“臣请私行诣彼”“翼遂改冠微服”可知,并非唐太宗让萧翼“乔装打扮,混入寺内……”。故选B。
8.(1)若:如果。义:名词作状语,从道义上。诣:到……去。(2)具:详细。召:召见。遽:突然。所以:……的缘故。
【参考译文】
到贞观年间,唐太宗在处理政事的空闲时间,一心一意研习书法,临摹王羲之楷书、草书的法帖,购置征集得十分完备,唯独没有得到《兰亭》帖。寻找打听这本法帖,得知在辨才的住所。尚书右仆射房玄龄上奏说:“我听说监察御史萧翼,是梁元帝的曾孙,有才艺,多计谋,可以担任这项使命,法帖一定会被取回。”太宗于是召见萧翼。萧翼回奏道:“如果作为朝廷的使臣,从道义上讲没有取得的理由。我请求私下到他那里,但必须有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所书的几件法帖。”太宗按照他的要求给了他。
萧翼就换了帽子,穿上平民的服装,傍晚时走进寺庙,巡视走廊来观看壁画,路过辨才的院子时,停在门前。辨才远远地看见萧翼,就问道:“施主是哪里来的?”萧翼就上前行叩拜礼,说:“弟子是北方人,带了一些蚕种来卖,游历寺中随意观看,有幸遇到禅师”寒暄过后,言谈议论能说到一起。
于是没过多长时间,萧翼拿出梁元帝自画的《职贡图》给辨才禅师看,禅师赞赏不已。于是二人论及书画,萧翼说:“弟子的先人,都传授二王的楷书法帖,弟子从小潜心研习,现在也有几幅法帖随身带着。”辨才高兴地说:“明日来,可以带到这里欣赏。”萧翼如期前往,拿出二王法帖给辨才看。辨才仔细观看法帖,说:“这倒是真迹,但不是最好的。贫僧有一真迹,很是不同寻常。”萧翼问:“什么帖?”辨才说:“《兰亭》。”萧翼假装笑笑说:“《兰亭》几经离乱,真迹怎还能存在呢?肯定是以响拓之法伪造的。”辨才说:“我师父在世时保护爱惜,临终之时,才亲手交给我。”辨才自己从屋梁上的暗槛内取出《兰亭》帖。
自从给萧翼看过后,辨才禅师就不再把《兰亭》帖藏于暗槛,而是和萧翼拿出的二王法帖放在一起,并且借来留下放在桌上。辨才当时八十多岁,每天在窗下临摹学习数遍,可见他老了还如此爱好书法。从此,萧翼往来多次,辨才的童子和弟子们不再猜疑他。后来,辨才出门去了邑汜桥南严迁家做法事,萧翼就私自来到房前,对辨才的徒弟说:“我把绸巾丢在床上了。”童子马上为他开门,萧翼就从案上取过《兰亭》帖以及皇上(太宗)收藏的二王法帖,急忙赶到永安驿。萧翼便展示圣旨,把情况详细告诉了驿站的人。派人去召见辨才。辨才还在严迁家,没有回到寺中,突然就被人追赶呼喊,不知其中缘故。等辨才来了,见到御史,竟是在寺中相识的萧翼。萧翼告诉他说:“我奉圣旨来取《兰亭》帖,现在《兰亭》帖已经拿到了,所以叫你来告别。”辨才听到这句话,哽咽着晕倒在地上,过了好久才醒过来。
萧翼于是乘坐驿车出发,到京都上奏皇帝,太宗十分高兴。
【片断写作】
示例一:盛宴一场,感悟人生短长
示例二:草堂一间,感怀天下苍生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拟写对联的能力。作答本题时,要注意审视题干要求和上联的内容与结构,内容上可以紧扣学过的内容,确定书写对象,并注意内容的关联性;结构上注意上下联的词性要相对,仄起平收。“兰亭”地名对地名,可选名人名居,如“草堂”“大江”之类,再搭配合适的数量短语;“牵动古今浩叹”是动宾结构,“草堂”是杜甫,可根据《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感怀”“挂念”等动词,搭配“天下寒士”“天下苍生”等宾语;“大江”可写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其感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可写“感慨”“怀念”等动词,搭配“风流人物”“英雄人物”等。答案不唯一,学生根据自己所联想作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