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归去来兮辞》
【基础知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群贤毕至(全,都)
少长咸集(全,都)
茂林修竹(修整)
归去来兮(助词,无实义)
B.畅叙幽情(深远高雅)
人之相与(交往)
崇山峻岭(高)
引壶觞以自酌(酒杯)
C.感慨系之矣(连接)
修短随化(变化)
终期于尽(至、及)
或植杖而耘耔(培土)
D.喻之于怀(比喻)
景翳翳以将入(风景,景物)
列坐其次(排列)
策扶老以流憩(拐杖)
2.对各句中“以”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是(
)
①舟遥遥以轻飏
②木欣欣以向荣
③乐琴书以消忧
④园日涉以成趣
⑤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⑥问征夫以前路
⑦农人告余以春及
⑧眄庭柯以怡颜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①②/③④⑧/⑤/⑥⑦
C.①②④/③⑧/⑤/⑥⑦
D.①②④/③/⑤⑧/⑥⑦
3.下列句子中,不属于宾语前置句的一项是(
)
A.复驾言兮焉求
B.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C.乐夫天命复奚疑
D.当其欣于所遇
4.下列句子中有使动用法的一句是(
)
A.足以极视听之娱
B.时矫首而遐观
C.眄庭柯以怡颜
D.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5.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癸丑,古人常用“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这里用“癸丑”来纪年,指永和九年。
B.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七月七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灾。禊,一种祭礼。
C.辞,是介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因为起源于战国时的楚国,也叫楚辞、楚辞体。到了汉代,人们一般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色彩,很像诗,但是押韵和句式比较自由。
D.毛泽东有诗云“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这里的“陶令”就是陶渊明,因为他做过八十余天的彭泽县令,故以陶令相称。
6.下列句子中,“一”都作数词的一组是(
)
A.①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②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B.①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②悟言一室之内
C.①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②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D.①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②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7.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永和是晋穆帝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首创。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位新君即位,必须改换年号,叫作“改元”。
B.古人常用“天干”(甲、乙、丙、丁等)十个字和“地支”(子、丑、寅、卯等)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兰亭集序》中用“癸丑”来纪年,指永和九年。
C.《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辞赋。辞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篇幅长短不限,句子以五言、七言为主,可以错落参差地排列。一般比较讲究文采,内容以抒情为主。
D.古人纪月日,除了用序数,还用一些特殊的称谓。如把四季中每个季节的月份冠以“孟”“仲”“季”,以示区分。“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中的“仲秋”即指农历八月。
8.对下列句子的句式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岂不痛哉
②死生亦大矣
③遂见用于小邑
④则与斗卮酒
⑤将有事于西畴
⑥复驾言兮焉求
A.①感叹句
②感叹句
③被动句
④陈述句
⑤状语后置句
⑥主谓倒装句
B.①反问句
②判断句
③陈述句
④省略句
⑤状语后置句
⑥宾语前置句
C.①反问句
②判断句
③被动句
④省略句
⑤状语后置句
⑥宾语前置句
D.①感叹句
②反问句
③陈述句
④省略句
⑤宾语前置句
⑥主谓倒装句
【文本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寻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潜少有高趣,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裋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
义熙末,征著作佐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潜尝往庐山,弘令潜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①要之。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后归。潜不解音声,而畜素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候潜,值其酒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毕,还复著之。
少年来好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尝言五六月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潜元嘉四年卒,时年六十三。
(选自《宋书·列传第五十三》,有删改)
注①栗里:地方名。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瞻:看到
B.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盈:满溢
C.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命:安排
D.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期:约定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少年来/好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尝言五六月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B.少年来/好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尝言五六月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C.少年来好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尝言五六月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D.少年来好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尝言五六月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托言为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B.“箪瓢”原文出自《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箪”和“瓢”是装饭和装水的容器。
C.“束带”在古代有多种解释,作名词时,是指各种级别的官服的腰带的泛称,因而又代指官服,可引申为公务。文中作动词,意思是整饰衣服,迎接上司时整饰衣服表示庄重。
D.“羲皇”,即伏羲。是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中的“三皇”之一。“三皇”是远古时期的三个皇帝。“羲皇上人”指伏羲氏以前的人,即太古的人。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潜自幼志向高远,但因家境贫困,父母年迈,不得不去做官;又因无法容忍官府的束缚,所以不久便又辞官。
B.陶潜有志过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怎奈身体瘦弱多病,不得不再次出来做官。
C.陶潜先后多次出仕,分别做了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著作佐郎等,终于不能忍受官府的束缚,彻底辞官归家,并赋《归去来兮辞》。
D.江州刺史王弘想结识陶潜,但陶潜却不予理会。在陶潜前往庐山的途中,王弘便让陶潜的老朋友庞通之在半道上邀请他。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2)潜尝往庐山,弘令潜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陶渊明传
萧统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圣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①,以为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不以家累自随,送一力给其子,书曰:“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公田悉令吏种秫②,曰:“吾尝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秔③。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秔。
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
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之间邀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③。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
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
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高祖⑤王业渐隆,不复肯仕。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世号靖节先生。
(选自《笺注陶渊明集》,有删改)
(注)①弦歌:据《论语·阳货》记载,孔子门徒子游任武城宰,以弦歌为教民之具。后因以“弦歌”为出任邑令之典。②秫:黏性的高粱,多用来酿酒。③秔(jīng):粳稻,稻谷的一种。④舁(yú)篮舆:抬竹轿。⑤宋高祖:南朝宋武帝刘裕。
6.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圣贤志不及也/
B.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圣贤/志不及也/
C.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圣贤志不及也/
D.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圣贤/志不及也/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是古代官职任免调动的专用词语之一,指起用人任以官职。
B.解绶:解去官印之绶,文中借指辞官归隐田园。绶,即绶带,用以系官印或勋章。
C.九月九日:我国古代以九为阳,九月九日故名“重阳”。在重阳节那天,民间有插茱萸、饮菊花酒、登高等习俗
D.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所用的年号。年号由汉高祖刘邦所创,是古代皇帝为了纪年所用的名号。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渊明博学多识。他擅长写文章,《五柳先生传》中五柳先生的形象被当时的人认为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
B.陶渊明不喜为官。曾做过州祭酒,但时间不长就辞职回家了;州里召他担任主簿,他没有前去任职;朝廷征召他做著作郎,他也不去。
C.陶渊明素爱饮酒。他曾下令让吏员在官府的公田上种了五十亩高粱以备酿酒;他曾将颜延之馈赠的两万钱全都送至酒家。
D.陶渊明率真任情。来拜访的人不论贵贱,只要有酒就招待,自己如果喝醉了,就叫客人先回去。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
(2)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
10.陶渊明为什么辞官归隐田园?请结合文段和《归园田居(其一)》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被审美的汁液浸泡、又为理想的光环所笼罩着的山水,它是作者______出的空中楼阁。在当代中国,无论东西南北,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桃花源”。人们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折射出不同的“桃花源”。但每一个“桃花源”里似乎都有陶渊明的影子,真可谓“一处桃源一陶翁”。陶渊明在归隐前也不是没有______过政治,读书人谁不想建功立业?他一上任就______地搞改革,结果却引来了各种麻烦。陶渊明因不愿向督邮“折腰”,当天即辞官而去。从此,他就一直在乡下种地、读书、思考,终于在他57岁时写成______的《桃花源记》。陶渊明不是政治家,却勾勒出一个理想社会,让人们不断去追求;他不是专门的游记作家,却描绘了一幅最美的山水图,让人们不断地去寻找;他不是专门的哲学家,却给出了人生智慧,让人们在乱世中看到一束光。如果真要说专业的话,陶渊明只是一个诗人,他开创了田园诗派,用美来净化人们的心灵。
1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虚构
参加
大张旗鼓
脍炙人口
B.幻化
参与
大刀阔斧
脍炙人口
C.幻化
参加
大张旗鼓
喜闻乐见
D.虚构
参与
大刀阔斧
喜闻乐见
1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人们把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折射出不同的“桃花源”。
B.人们从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中折射出不同的“桃花源”。
C.不同的“桃花源”,反射出人们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
D.不同的“桃花源”,折射出人们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
13.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文中“折腰”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蜀相》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才干、德行的称颂及对其“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惋惜。
B.吕洞宾为八仙之一,因为道教全真派奉其为纯阳祖师,故世称“吕祖”。
C.读《边城》时,人们需要思考沈从文为什么会写这样一个“世外桃源”式的乡村社会,表达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D.虽然是亲兄弟,周树人和周作人在“五四”退潮以后所走的路却大相径庭。
【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陶徵士诔(节选)
颜延之
有晋徵士浔阳陶渊明,南岳之幽居者也。弱不好弄,长实素心,学非称师,文取旨达。在众不失其寡,处言愈见其默。少而贫病,居无仆妾。井臼弗任,藜菽不给。母老子幼,就养勤匮。远惟田生致亲①之议,追悟毛子捧檄②之怀。初辞州府三命,后为彭泽令,道不偶物,弃官从好。遂乃解体世纷,结志区外,定迹深栖,于是乎远。灌畦鬻蔬,为供鱼菽之祭;织绚纬萧,以充粮粒之费。心好异书,性乐酒德,简弃烦促,就成省旷。殆所谓国爵屏贵,家人忘贫者与?有诏征为著作郎,称疾不到。春秋若干,元嘉四年月日,卒于浔阳县之某里。近识悲悼,远士伤情,冥默福应,鸣呼淑贞。
陶渊明传(节选)
萧统
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
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节选)
苏辙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注)①田生致亲:田过,战国时期齐国人,他认为父母比君王更重要,给君王效力是为了获得俸禄来奉养自己的父母。②毛子捧檄:庐江毛义,家贫,以孝称。官府征为守令,捧檄而喜;及母死,去官归家,屡辞征召。
1.对下列各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弱不好弄
弄:嬉戏
B.井臼弗任
臼:春米
C.忽值弘送酒至
值:适逢
D.与物多忤
忤:对视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于是乎远/郁乎苍苍
B.日造渊明饮焉/于是余有叹焉
C.子为我志之/于是秦王不译,为一击缶
D.然其诗质而实绮/蟹六跪而二螯
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檄,原是文书载体名称,指用比较长的竹木简,来书写晓谕或呈报的文书。
B.诏,先秦时代指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C.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多以登高、赏菊、插茱萸等活动作为庆祝方式。
D.追和,根据古人所写某首诗或词的原韵或诗意写成的诗或词,被称为和诗。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
B.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
C.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
D.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
5.对上面三段文言文阅读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徵士诔》一段,概括了陶渊明做官的原因、辞官的理由及辞官之后的生活,字里行间寄托了作者的悲悼之情。
B.《陶渊明传》一段,记载陶渊明虽不懂音律,却保存有一张无弦琴,客观地反映出陶渊明的附庸风雅。
C.《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一段,从苏轼给苏辙的信中可以看到,陶渊明在出仕和归隐之间的矛盾、愧疚的复杂情感。
D.三段文字出自三位不同时代的作者之手,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记述了陶渊明,但是共同表达出对陶渊明的赞美之情。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殆所谓国爵屏贵,家人忘贫者与?
(2)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
(3)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
7.综合三则材料,可以看出陶渊明为人具有怎样的特点?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选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序》
材料二:
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家贫亲老,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
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
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选自萧统《陶渊明传》
(注)秫:此处指高粱。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
B.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
C.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
D.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仲秋,古人用“孟”
“仲”“季”来指一个季节的三个月,仲秋为秋天的第二个月。
B.乙巳,乙是地支之一,巳是天干之一,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循环相配,以六十为周期循环。
C.三径,语出汉代隐士蒋诩在房前开辟三条小径的典故,后多用“三径”代称隐居的处所。
D.解绶,古人为官时将系有绶带的印信佩戴在身,解下印绶,即辞免官职。类似表示辞官的词语还有“解官”“解印”。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渊明家庭贫困,生计艰难。家里孩子众多,家无余粮,耕种不足以供养家庭,也缺少谋生的手段;他曾被檀道济发现卧床挨饿几日。
B.陶潜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他的《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被当时人认为是他的真实写照;他在辞去彭泽令后又写了《归去来兮辞》。
C.陶渊明率真随性,喜好喝酒。任彭泽令期间,下令小吏把官家公田都用来种可酿酒的高粱,后经妻子极力劝说,才又种了一部分粳米。
D.陶潜无法忍受官场,仕途短暂。曾做州祭酒,但任职不久就解职回家了;此后还担任过州主薄、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职。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2)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12.陶渊明是如何对待江州刺史檀道济馈赠给他的粱肉的,他为什么会这样做。
三、语言表达
13.请参照下面材料中画线的部分,另选我国两位古代诗人的名句,仿写句子。
生活是什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陶渊明说,生活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静;
1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陶渊明不仅是诗人,也是思想家,沈德潜说诗“贵在理趣”,
①__。他的诗不是从抽象的哲理出发,②__,将生活中的感受升华为哲理,又将这哲理连同生活的露水和芬芳一起诉诸诗的形象和语言。③__,又有诗人的情趣,隽永厚朴,耐人寻味。
【片段写作】
《兰亭集序》中,作者思考了暂与久、悲与欢、生与死等问题;《归去来兮辞并序》则书写了作者回归田园、重返自然的欢愉,也透露出对自我与世俗、生命与自然的思考。试分析两篇文章在生死观方面的异同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写一篇200字短文。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
1.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修:长,高;“茂林修竹”含义为:茂密的树林,高高的竹子。
C.化:指自然;“修短随化”含义为:寿命长短随自然而定。
D.喻:明白,一说是消解、释怀的意思,“喻之于怀”含义为:在心里明白。景:日光,“景翳翳以将入”含义为,日光暗淡将要落山。
故选B
2.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①②是连词,表修饰;
③④⑧是连词,表目的;
⑤是介词,因;
⑥⑦是介词,用。
故选B。
3.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的能力。
A.宾语前置句,应为“复驾言兮求焉”。
B.宾语前置句,应为“胡为乎遑遑欲之何”。
C.宾语前置句,应为“乐夫天命复疑奚”。
D.状语后置句,应为“当其于所遇欣”。
故选D。
4.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A.“极”,形容词用作动词,“极尽、穷尽”之意;
B.“时”,名词用作状语,“时不时”之意;
C.“怡”,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愉快。
D.“棹”,名词用作动词,划桨。
故选C。
5.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B.“七月七日”错误,“禊事”,古代民俗,三国魏以后,农历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嬉戏,以祓除不祥。由原文“暮春之初”也可断定不是“七月七日”。
故选B。
6.A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①和②中的“一”均为数词。
B.①中的“一”为数词的意动用法,把……看作一样;②中的“一”作数词。
C.①中的“一”是形容词,一样的;②中的“一”作数词。
D.①中的“一”与“何”连用,整体表示“多么”;②中的“一”作数词。
故选A。
7.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C.“以五言、七言为主”错误,应是“以四言、六言为主”。
故选C。
8.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的能力。
①“岂不痛哉”是反问句,“岂……哉”是标志。
②“死生亦大矣”是判断句,语意表判断。
③“遂见用于小邑”是被动句,“见……于”是标志。
④“则与斗卮酒”是省略句,省略“与”的宾语“之”。
⑤“将有事于西畴”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将于西畴有事”,标志是“于”。
⑥“复驾言兮焉求”宾语前置句,“焉”疑问代词作宾语常前置,正常语序为“复驾言兮求焉”。
由此可知,①反问句,②判断句,③被动句,④省略句,⑤状语后置句,⑥宾语前置句。
故选C。
【文本阅读】
一.
1.D
2.C
3.D
4.C
5.(1)喜欢读书,却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就)高兴得忘了吃饭。
(2)陶潜曾经去庐山,王弘让陶潜的老朋友庞通之带着饭食,在他前往庐山的半路栗里邀请陶潜。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D.“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中的“期”应译为“希望、企及”。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偶爱闲静”的主语应该是少年,且“自谓是羲皇上人”译为“感觉自己就是羲皇一样的高尚之人了”为完整句子,不可断开,排除AB。
“欣然忘食”,“欣然”修饰“忘食”,不可断开,排除D。故选C。句子翻译:(陶潜)从幼年起就喜爱读书,只喜欢清静寡欲,读书有所获得就高兴得忘了吃饭。曾经说在五六月间,高卧在北窗之下,碰到清风突然扑面吹来,说自己像羲皇。
3.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D.“‘三皇’是远古时期的三个皇帝。‘羲皇上人’指伏羲氏以前的人,即太古的人”错误,三皇五帝并不是真正的帝王,仅仅是原始社会中后期出现的为人类做出卓越贡献的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后人追尊他们为“皇”或“帝”。皇帝的称谓是从秦始皇开始的。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由第六段“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以及第七段“义熙末,征著作佐郎,不就”可知,“征著作佐郎”是陶潜写《归去来兮辞》之后的事,且未就职。故选C。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好:喜欢。意:领悟。欣然:高兴的样子。
(2)尝:曾经。令:让,命令。要:同“邀”邀请。于半道栗里:在他前往庐山的半路栗里,状语后置句。
参考译文:
刚刚看到自己简陋的家门,我心中欣喜,奔跑过去。孩子们欢快地迎接,孩子们守候在门前或院子里。院子里的小路快要荒芜了,松树菊花还长在那里;带着孩子们进了屋,美酒已经盛满了酒樽。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观赏着庭树(使我)露出愉快的神色;倚着南窗寄托我的傲世之情,深知这狭小之地容易使我心安。每天(独自)在园中散步,成为乐趣,小园的门经常地关闭着;拄着拐杖走走歇歇,时时抬头望着远方(的天空)。白云自然而然地从山峰飘浮而出,倦飞的小鸟也知道飞回巢中;日光暗淡,即将落山,我流连不忍离去,手抚着孤松徘徊不已。
回去吧!让我同外界断绝交游。他们的一切都跟我的志趣不合,还要驾车出去追求什么?跟亲戚朋友谈心使我愉悦,弹琴读书能使我忘记忧愁;农夫把春天到了的消息告诉了我,将要去西边的田地耕作。有时驾着有布篷的小车,有时划着一条小船,既要探寻那幽深的沟壑,又要走过那高低不平的山丘。树木欣欣向荣,泉水缓缓流动,(我)羡慕万物恰逢繁荣滋长的季节,感叹自己一生行将告终。
算了吧!身体寄托在天地间还能有多少时候?为什么不随心所欲,听凭自然的生死?为什么心神不定,还想去什么地方?富贵不是我所求,升入仙界也没有希望。爱惜那良辰美景我独自去欣赏,要不就扶杖锄草耕种;登上东边山坡我放声长啸,傍着清清的溪流把诗歌吟唱;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乐安天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陶潜字渊明,有人说他叫渊明,字元亮,是浔阳柴桑人。曾祖陶侃是晋朝的大司马。他少年时心怀高尚的情趣,知识渊博,善于写作文章,聪颖洒脱不合群,自得于真性情。曾经作《五柳先生传》来形容自己,说:不知道五柳先生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把这个作为号了。他安安静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他生性喜爱喝酒,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摆了酒席叫他去喝。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竟然说走就走。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挡不住严寒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满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还是安然自得。常常写文章来自娱自乐,也稍微透露出他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从此过完自己的一生。
他的自序是这样,当世人说是实录。
因为他亲人年迈家里贫穷,任用他为州祭酒。他不能忍受,没几天就辞职,自己回家了。州里征召他为主簿,不去就职,自己种田来养活自己,于是得了瘦弱的病。他又做镇军、建威参军,对亲戚朋友说:“姑且想做个文官,把这作为补贴家用的资本。”管这些事的人听说了,任用他为彭泽令。在县里,公田全部命令种秫谷(可酿酒),妻子和孩子坚持请求种粳米。于是命令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米。郡里派遣督邮到他的县,他的下属说应该束上带子(穿正装)见督邮,陶潜叹息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这些俸禄)弯腰(丧失尊严),小心谨慎的为乡下的小人做事啊!”当天将印绶交还辞职,于是作了《归去来兮辞》。
义熙末年,征召为著作郎,不去就职。江州刺史王弘想要认识他,但是却不能叫他来(指叫陶潜来他府上)。陶潜曾经去庐山,王弘命令陶潜的老熟人庞通之携带着酒肉,在他前往庐山的道路栗里那里邀请他。曾经九月九日走出宅边菊丛中坐着,很久,满手拿着菊花。忽碰上王弘送酒来,马上就喝,喝醉酒就回去。潜不通晓音律,但是收藏了一张质朴的琴,没有琴弦,每喝酒恰到好处时,就抚弄它以便寄托自己的情感。无论尊贵和卑微的人来拜访他,有酒就设宴。陶潜如果先喝醉,就告诉客人说:“我喝醉了,想去睡觉啦,你可以回去了。”他的真率性情就是这样。郡将(官职名)看望陶潜时,正赶上他酿的酒熟了,(陶潜)就用头上葛布制的头巾过滤酒液,过滤完了又把头巾戴在头上。
(陶潜)从幼年起就喜爱读书,只喜欢清静寡欲,读书有所获得就高兴得忘了吃饭。曾经说在五六月间,高卧在北窗之下,碰到清风突然扑面吹来,说自己像羲皇。
(陶潜)在元嘉四年去世,时年六十三岁。
二.
6.D
7.D
8.C
9.(1)现在派给你这个佣人,(让他)帮助你砍柴打水。他也是别人的儿子,你要善待他。
(2)陶渊明的妻子翟氏也能安于勤劳清苦,和陶渊明志趣相投。
10.①生性淡泊,以入仕为苦。②世事浑浊,不愿同流合污。
【详解】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D
.“对曰”后的“曰”字为对话标志词,其后应断开,排除AC;“今子生文明之世”中,“文明之世”为“生”的宾语,故中间不应断开,排除B。故选D。句子翻译:檀道济说:“贤人处世,朝廷无道就隐居,政治开明就出来做官。如今你生在文教昌明的时代,为什么如此糟践自己呢?”陶渊明回答说:“我怎敢充当贤人,我的志向比不了他们。”
2.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年号由汉高祖刘邦所创”错误,古代皇帝用年号纪年是“汉武帝刘彻”开创。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C.“种了五十亩高粱”错误,原文“公田悉令吏种秫,……妻子固请种秔。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秔”可知,应是用二顷五十亩的田地种高粱,用五十亩种稻谷。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赋分点:(1)此力,这个佣人;薪水,名词作动词,砍柴打水;“此亦人子也”为判断句;善遇,友好对待。
(2)安,安心、满足;勤苦,勤劳清苦;同志,志趣相投。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的能力。题目要求结合文段和《归园田居(其一)》分析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的原因,可以从内因(个性特点)和外因“官场现实”两个方面结合文段和诗词加以分析。从其性格特点来看,由《归园田居(其一)》中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和《陶渊明传》中的“不堪吏职”可知,陶渊明本性喜爱大自然,追求自由的生活,忍受不了官场琐事。所以,本性淡泊,以入仕为苦是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的内因。从官场现实来看,由《陶渊明传》中的“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可知,官场黑暗,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放弃尊严。所以,世事浑浊,不愿同流合污是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的外因。
参考译文:
陶渊明,字元亮,也叫陶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他的曾祖父陶侃,是晋朝的大司马。陶渊明少年时就有高雅的志趣,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超脱世俗的拘束,卓尔不群,率真任情。曾经写作《五柳先生传》以自比,当时的人称这篇文章为实录。
(陶渊明)父母年老,家里很穷,被起用任命为州祭酒。忍受不了官场琐事,不久,自请解职归家。州郡召他担任主簿,(他)没有前去任职。(他)亲自耕种自给自足,竟得了羸疾(慢性虚弱性疾病)。江州刺史檀道济前去探望他,陶渊明卧床挨饿好几天了。檀道济说:“贤人处世,朝廷无道就隐居,政治开明就出来做官。如今你生在文教昌明的时代,为什么如此糟践自己呢?”陶渊明回答说:“我怎敢充当贤人,我的志向比不了他们。”檀道济送给他粮食和肉,他却挥手让檀道济离开。后来担任镇军、建威参军,陶渊明对亲戚朋友说:“我打算做邑令,用俸禄作为隐居生活的费用,可以吗?”当政者听说后,任命他为彭泽县令。不带家眷独自上任,送了一个仆人给他的儿子,写信说:“你每天的用度,难以自给自足。现在派给你这个佣人,(让他)帮助你砍柴打水。他也是别人的儿子,你要善待他。”(陶渊明)下令让吏员在官府的公田上种高粱,他说:“我常常能喝醉酒就够了。”妻子和儿女们坚持要求种稻谷,于是用二顷五十亩的田地种高粱,用五十亩种稻谷。
年终,恰逢州郡派督邮到彭泽县,下属请示陶渊明说:“您应该装束整齐穿官服面见他。”陶渊明叹气说:“我岂能为五斗米的俸禄向乡里小儿弯腰鞠躬(丧失尊严)啊!”当天就解下印绶辞去官职,写了一篇《归去来兮辞》。
朝廷征召他为著作郎,他没有前去任职。江州刺史王弘打算和他结交,却没有办到。陶渊明曾经去庐山,王弘让陶渊明的老朋友庞通之准备酒席,在半路栗里间邀请他。陶渊明有脚疾,让一个门生和两个儿子交替抬竹轿。到了以后,欣然和庞通之一同饮酒。不一会儿,王弘到了,陶渊明也没有什么抵触。
起初,颜延之担任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和陶渊明有交情。后来他任始安郡太守,经过浔阳,常常去陶渊明的住所饮酒。每次去,都要畅饮直到喝醉。王弘打算邀请颜延之赴宴,整天都找不到他。颜延之临调走的时候,留下两万钱给陶渊明。陶渊明全部送给酒家,以便来了就能喝酒。
曾经在九月九日的一天,(陶渊明)在房子边上的菊花丛中闲坐,时间长了,采了一把菊花,忽然赶上王弘送酒来了,随即就喝,喝醉才回去。陶渊明不懂音律,却保存了一张无弦琴,每次酒后快意,都弹拨一番寄托心意。来拜访的人不论贵贱,只要有酒就招待他们。陶渊明如果先喝醉,就告诉客人:“我喝醉了要睡觉,你可以走了。”他的天真直率达到这种地步。郡守曾经来拜访他,正赶上他酿的酒熟了,陶渊明就取下头上的葛巾滤酒,滤完,又把头巾戴在头上。
陶渊明的妻子翟氏也能安于勤劳清苦,和陶渊明志趣相投。陶渊明自认为曾祖父是晋朝的宰相,耻于自己作为后代又屈居人下,自从宋高祖的基业渐渐兴盛,他再也不愿意做官。元嘉四年将要接受朝廷的征召,恰好去世了,当时年仅六十三岁,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三.
11.B
12.D
13.C
【分析】
11.本题考查学生词语(包括成语)的运用能力。第一处,幻化:奇异地变化。虚构:凭想象造出来。语境指“桃花源”是陶渊明创造出来的虚幻的事物,故两个词都可使用。第二处,参与:参加(事务的计划、讨论、处理)。参加:加入某种组织或某种活动;参与提出(意见)。此处用于修饰“政治”,语意较正式,故应用“参与”。排除AC两项。第三处,大张旗鼓:比喻声势和规模很大。大刀阔斧:形容办事果断而有魄力。语境指陶渊明一到任就果断而有魄力地进行改革,故应用“大刀阔斧”。第四处,脍炙人口:美味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们都称赞。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此处指《桃花源记》受人称赞,故应用“脍炙人口”。排除D项。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画线句“人们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折射出不同的‘桃花源’”主客体颠倒,主语应是“不同的‘桃花源’”,客体应是“人们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A、B两项仍然存在主客体颠倒的语病。C项,搭配不当,“反射”应改为“折射”。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常用标点符号的掌握运用能力。文中“折腰”的引号作用为标示强调内容。A.引号作用表示直接引用的内容。B.引号作用标示特定称谓。C.引号作用标示强调内容。D.引号作用标示特定称谓(带月、日的事件)。故选C。
【拓展阅读】
一.
1.D
2.C
3.A
4.B
5.B
6.(1)这不是所谓拥有国家的爵位却摒除名利之心,以至于感染家人都忘却了贫寒吧?
(2)来拜访的人不论贵贱,只要有酒就招待他们。
(3)但是我对于渊明,哪里只是喜爱他的诗呢?
7.①孝顺父母;②天真直率;③文采斐然;④性情刚烈,不合世俗。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D.“忤”,结合“性刚才拙”“自量为己必贻俗患”等分析可知,性子刚烈,才智笨拙,和事物多有抵触,自己估量照我的性子干下去,一定会给你们留下祸患。“对视”错误,应该译为“抵触”。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介词,于、在;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B.兼词,于之、于此;句末语气词,不译。
C.介词,替、给。
D.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并列。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来书写晓谕或呈报的文书”错误。“檄”,是中国古代官府往来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原是文书载体名称,指比较长的竹木简,用于书写比较重要的文书。以后用檄书写的文书也称为檄。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酣”修饰“饮”,结合句意内容分析,不应该断开,排除A、C。“弥日”是整天的意思,修饰“不得”,不应该断开,排除D。句意:每次去,都要畅饮直到喝醉。王弘打算邀请颜延之赴宴,整天都找不到。颜延之临调走的时候,留下二万钱给陶渊明。故选B。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客观地反映出陶渊明的附庸风雅”错误。结合文本内容“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分析,每次喝酒喝到酣畅之处,都弹拨一番寄托心意。并不是为了反映陶渊明的附庸风雅。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殆”,大概、恐怕,此处意译为“不是”;“屏”,排除,除去;“贵”,名利之心;“忘”,忘却;“贫”,贫寒;“殆所谓国爵屏贵,家人忘贫者与”,反问句。
(2)“贵贱”,高贵、低贱;“造”,拜访;“之”,代词,他;“辄”,连词,就;“设”,设宴、招待。
(3)“然”,连词,表转折,但是;“于”,介词,对于;“好”,喜欢、喜爱;“其”,代词,他的;“岂独……也哉”,哪里……呢。
7.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从文段一的两个典故可见陶渊明对父母的孝顺。文段二的结尾部分直接点出陶渊明的“天真直率”。文段三中,苏轼从两个角度来评价陶渊明,一是将陶渊明的诗与多位诗人对比及其对其诗的直接评价,可见其文采;二是认为陶渊明性情刚烈,和事物多有抵触,不能圆滑处世。
参考译文:
陶徵士诔(节选)
晋代的征士、浔阳的陶渊明,是在南岳幽居的人。幼年的时候不喜欢嬉戏,长成之后有一颗不加掩饰的诚实之心,做学生时不称老师的心意,但写出的文章主旨通达。在众人眼里他郁郁寡欢,与他交谈总是保持沉默。年少时家贫有病,家中没有仆人和小妾。汲水舂米他不能胜任,野菜和豆类也不能有保障。母亲年老孩子幼小,侍奉父母的东西非常匮乏。信奉田生致亲的议论,追想领悟毛子捧檄的情怀。开始辞去了州府的三命,后来做了彭泽令,为官之道与世不相合,就弃官干自己爱好的事。于是就与世间的纠纷告别,有志于官场之外,定迹深居简出,离尘世更加远了。浇灌菜畦卖蔬菜,为的是得到一些菲薄简陋的祭祀之物;结网编席,来补充粮食的消费。心中爱好奇异的书籍,性格喜欢饮酒,抛弃了烦琐的催促,养成了简约安闲的习惯。这不是所谓拥有国家的爵位却摒除名利之心,以至于感染家人都忘却了贫寒吧?皇帝下诏任命为著作郎,他称有病不到官任。过了好多年,到元嘉四年某月某日,死于浔阳县的某地。附近认识的人悲悼,远方的朋友伤情,行善得福的报应因其死亡而沉寂不可知了,呜呼!这种淑贞的性格。
陶渊明传(节选)
起初颜延之(人名)担任刘柳后军功曹(官职名),在浔阳和陶渊明有交情,后来到始安郡做官,经过浔阳,常常到陶渊明的住所饮酒。每次去,都要畅饮直到喝醉。王弘打算邀请颜延之赴宴,整天都找不到。颜延之临调走的时候,留下二万钱给陶渊明。陶渊明全部送给酒店,以便一来就能喝酒。曾经在九月九日在房子边上菊花丛中闲坐,时间长了,采了一手菊花,忽然赶上王弘送酒来了;随即就喝,喝醉才回去。陶渊明不懂音律,却保存了一张无弦琴,每次喝酒喝到酣畅之处,都弹拨一番寄托心意。来拜访的人不论贵贱,只要有酒就招待他们。陶渊明如果先喝醉,就告诉客人:“我喝醉了要睡觉,你可以走了!”他的天真直率达到这种地步。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节选)
这时,我也被贬谪到海康,子瞻来信对我说道:“自古以来,已经有诗人写过模拟古人的作品,却没有人追和古人的诗。追和古人的诗,便从我东坡开始,在诗人中没有谁是我非常喜爱的,我唯独喜爱陶渊明的诗。陶渊明作诗不多,但他的诗表面朴质而实际上华美,表面清瘦而实际丰腴。即使是曹植、刘桢、鲍照、谢灵运、李白、杜甫众位诗人,都赶不上他。我前后追和渊明的诗共一百几十首,至于那些得意之作,自认为在渊明面前并不觉得很惭愧。现在我要把它们编成集子并且抄录下来,为的是把它们送给后世的君子。你为我把这些记下来。但是我对于渊明,哪里只是喜爱他的诗呢?如对于他的为人,我确实是很有感触的。渊明临死前写信给陶俨等人说:‘我年轻时生活穷苦,常常因为家里贫穷东奔西跑。我性子刚烈,才智笨拙,和事物多有抵触,自己估量照我的性子干下去,一定会给你们留下祸患,于是尽力辞去世事,使你们很小就过着挨饿受冻的生活。’渊明这些话,说的是实际情况。我现在真的有了他这种毛病,由于自己没有早早知道这种毛病,做了半辈子官,却招来了世间的灾祸,这就是我十分佩服渊明,想在晚年学得他一点长处的原因。”
二.
8.D
9.B
10.D
11.①饥寒虽然紧急(严重),但违背本心却身心痛苦。曾经做官,都是为了生计役使自己。
②州召他做主簿,不去任职。亲自耕种供养自己,又因身体羸弱患病。
12.第一问:不接受,扔掉。第二问:因为檀道济把乱世说成文明之世,并劝他出来做官,这是他所不愿意的。
【解析】
8.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檀道济说:“贤人处世,朝廷无道就隐居,政治开明就出来做官,如今你生在开明盛事,为什么自己如此糟践自己呢?”陶渊明回答说:“我怎敢充当贤人,我的志向比不上他们。”“无道”的主语是“天下”,要连在一起,排除AC;“奈何自苦如此”表意完整,“如此”之后断句,排除AB。故选D。
9.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项,“乙是地支之一,巳是天干之一”错误,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故选B。
10.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D项,“此后还担任过州主薄”错误,原文“州召主簿,不就”,意思是“州郡召他担任主簿,没有接受”。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1)“虽”,虽然;“交病”,感到痛苦;“人事”,做官;“自役”,宾语前置,役使自己。
(2)“就”,就任、就职;“自资”,宾语前置,供养自己;“羸”,羸弱;“疾”,名词活用为动词,患病。
12.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意思是“檀道济送给他粮食和肉,他却挥手叫檀道济离开”。“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意思是“贤人处世,朝廷无道就隐居,政治开明就出来做官,如今你生在开明盛事,为什么自己如此糟践自己呢?”陶渊明回答说:‘我怎敢充当贤人,我的志向比不上他们。’”即因为檀道济把乱世说成文明之世,并劝他出来做官,这是他所不愿意的。
参考译文:
材料一:我家境贫困,靠耕田不足自给。年幼的孩子很多,米瓮里没有积蓄的粮食,养活全家老幼还找不到什么办法。亲戚朋友都劝我出去做官,我豁然而有所思虑,但求取一官半职也没有途径。恰巧遇到四方勤王的大事,诸侯大臣都以广施惠爱作为美德。我的叔父见我家境贫困,就举荐我任职于小县县令。这时讨伐桓玄的战争还没有结束,心里也害怕出远差。彭泽县离家只有百余里路程,公田里种植的粮食,足够酿酒,故而就向叔父谋求这个官职。到任后不久,很怀念家乡,便有归去的心愿。为什么呢?我本性真率,无法改变。饥饿寒冷虽也令人感觉痛切,但违背自己的意愿则更使我心身交病。先前曾在官场里应酬周旋,那都是为了嘴巴肚子而役使自己。于是惆怅感慨,为平生的抱负未能实现而深感惭愧。本指望干完一年就整好衣服乘夜离去。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一心想赶快奔赴吊丧,于是自己请求免去了职务。自仲秋到入冬,任职一共八十多天。因这件事顺遂了心愿,而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归去来兮”。时在乙巳年十一月。
材料二:陶渊明少年时就有很高的志向,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聪颖洒脱,卓尔不群,任性率真,清高自负。曾经著作《五柳先生传》自娱自乐,当时的人称这本书为实录。孝敬老人,家里很穷,被起用任命为州祭酒(官职名),忍受不了官场琐事,不久自己弃官回家了。州郡召他担任主簿,没有接受。亲自耕种自给自足,得了疾病。江州刺史(官职名)檀道济前去探望他,陶渊明卧床挨饿好几天了。檀道济说:“贤人处世,朝廷无道就隐居,政治开明就出来做官,如今你生在开明盛事,为什么自己如此糟践自己呢?”陶渊明回答说:“我怎敢充当贤人,我的志向比不上他们。”檀道济送给他粮食和肉,他却挥手叫檀道济离开。后来担任镇军、建威参军(官职名)。陶渊明对亲戚朋友说:“我打算当一个小县的县令过隐居的生活,可以吗?”当政者听说后,调任他为彭泽县令。官府的公田都让人种高粱,说:“我常常能喝醉酒就够了。”妻子、儿子坚持要求种粮食,于是下令二顷五十亩的田地种高粱,五十亩种粮食。年终,恰逢州郡派督邮(官职名)到彭泽县,下属请示陶渊明说:“您应该装束整齐穿官服面见他。”陶渊明叹气说:“我怎么能为了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当天就解下官印辞去官职,写了一篇《归去来》赋。
三.
13.白居易说,生活是“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的闲适;辛弃疾说,生活是“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痛苦。
【详解】本题考查仿用句式的能力。解答仿写类题目,要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入手。一定要注意形似和神似两方面,即仿修辞,仿句式,仿内容。要先明确仿写要求,后分析例句特点,把握所给例句的特征,即哪些是要仿照保留下来的,哪些是需要变化的。比如数词、量词、名词、动词,反义词等。最后,还要运用修辞,富有文采、意蕴、哲理启迪等。例句是用陶渊明的诗歌摹写出陶渊明的隐居生活状况,因此仿写的句子不仅要保留例句的形式,还要将其诗词与诗人的生活状态融为一体。如白居易的“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就体现了他的闲适,辛弃疾的“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就体现了他的痛苦。
14.陶诗便是最富于理趣的/陶渊明便是最看重理趣的
而是从具体的生活出发
所以他的诗既有哲人的智慧(主语必须是“他的诗”)
【详解】此题考查语言运用连贯的能力。本语段论述的是陶渊明诗歌的主要描绘对象以及诗歌反映出的文化内涵。语段第一句强调陶渊明是思想家,后又表明“沈德潜说诗‘贵在理趣’”,可推断第一个横线处要写的内容与陶渊明的诗的思想、理趣相关,因此可得“陶渊明的诗歌看重的是理趣”这样的句子,故可以填写“陶诗便是最富于理趣的”;第二处结合“将生活中的感受升华为哲理,又将这哲理连同生活的露水和芬芳一起诉诸诗的形象和语言”,这是一个递进的语境,表明其诗歌与生活也是紧密联系的,又抓住“不是”这个关联词,可知后面句子应以“而是”领起,可以填写“而是从具体的生活出发”这样的内容;第三处结合后面的“有诗人的情趣”可知,主语应该是陶渊明的诗,可以使用关联词“既……又”,此处可以填入“他的诗既有哲人的智慧”这样的内容。
【片断写作】
【答案示例】相同点:二者都认为生年有限、人生易逝。如《兰亭集序》中有“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等语句。《归去来兮辞并序》有“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寓形宇内复几时”等语句。面对良辰美景,两文作者都感叹人生苦短,不及自然万物那样生命持久。不同点:①王羲之对待生死的态度是貌似悲观实则积极乐观。他认为人生无常,寿天由天,生命终归幻灭消失,因而为之无限感伤。但是他又指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认为有生之年应该做些实事,态度积极乐观。②陶渊明对待生死的态度是达观的、开朗的,他敢于直面生死、乐天知命。如作者感叹“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作者认为在有限的、所剩无几的生命中,要顺应自然,随缘自适,乐天安命。
【详解】《兰亭集序》中一再喟叹——“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这个“痛”字凝聚了王羲之深沉的人生忧患意识和对生命局限性的深刻洞察。所以,从自然中得到了人生的愉悦,“信可乐也”。又能从自然中感受到了生命的悲哀,“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自然是自在、自足无外求的,而人生需要外在的事物来满足。自然是永恒的,人生却如此短暂且欲望无止尽,而更多时候是“心想而事不成”,这样“人生的矛盾”又是绵绵无尽的。作者认为人生无常,寿命由天,生命终归幻灭消失,因而为之无限感伤。而“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意思是,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把笔锋转向了对老庄关于“一生死”,“齐彭殇”论调的批判,认为那完全是“虚诞”和“妄作”。这种慨叹,不是消沉,不是沉寂,而是态度积极乐观。可见,王羲之对待生死的态度是貌似悲观实则积极乐观。
《归去来兮辞并序》生死观的理解,结合“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寓形宇内复几时”等语句可知,作者触景生感,从春来万物的欣欣向荣中,感到大自然的迁流不息和人生的短暂,而流露出及时行乐的思想。虽然略有感喟,但基调仍是恬静而开朗的。结合“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等语句可知,作者随顺死生变化,一切听其自然,乐天知命而尽其余年。这是作者的处世哲学和人生结论,显示出对待生死的态度是达观的、开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