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县第三重点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Word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赣县第三重点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Word解析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9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9-15 10:05: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赣县三中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二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做题时间:2021.8.27
一、单选题(共25题,每题2分,共计50分)
1.《左传》记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荀子》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反映出西周实行
A.世卿世禄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九品中正制
2.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朱陈村》诗中写道:“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不能印证
A.朱陈村处于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形态
B.当地人重视农业的观念
C.当地家庭手工业的兴旺带动商业繁荣
D.当地人安土重迁的思想
3.宋太祖在建国之初,用分化事权的办法,通过新设的机构,将宰相的权力大大削弱。这表现在
A.设立中书门下
B.增设参知政事
C.创设三省六部
D.设置御史大夫
4.明清时期我国城市化出现“离心现象”——在其它国家,城市人口比重愈来愈高,也愈来愈集中,小城市变大,大城市变得更大;但在中国,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最有可能的是(  )
A.小农经济的发展
B.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C.新航路开辟
D.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
5.1926年,上海化工实业家吴蕴初突然宣布放弃味精的国内专利,呼吁全国各地大量仿造生产。这导致日本的“美女牌”味之素除了在东三省销售外,在中国的其他地区再也难见踪影。吴蕴初“放弃味精的国内专利”源于
A.官僚资本的严重阻碍
B.民族资本的竞争激烈
C.民国法制严重不健全
D.实业救国的社会思潮
6.1935年4月,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奏欢快的婚礼进行曲,57对佳偶身穿亚美织绸厂特制的结婚礼服,新娘白衣披纱、胸佩证章及扎花,手持缀有粉色绸带的鲜花,新郎蓝袍黑马褂,胸前亦佩戴证章及扎花,并合唱国民党党歌。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A.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
B.传统婚姻观念已经颠覆
C.社会习俗出现中西融合
D.政治性联姻成为主旋律
7.如图为全面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主要战绩统计。这可用来说明
A.敌后战场有力支援正面战场
B.人民军队在战争中发展壮大
C.中共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贯彻实施
8.“它以‘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共同纲领’的发展。它的颁布巩固了我国人民革命的成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政治、经济上的新胜利,并且反映了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愿望。”材料中的“它”
A.是新时期中国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B.体现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C.是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标志
D.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施政纲领
9.1972年3月,日本影响力最大的报纸之一《读卖新闻》上刊登了一则笑话,大致内容是:熊猫去美国/孩子问:不来日本吗?/妈妈答:佐藤(时任日本首相)靠不住,不行。对该笑话解读合理的是
A.日本社会希望改善对华关系
B.中美两国已经正式建交
C.中国对日释放改善关系意愿
D.日本政府改变外交方针
10.1979年1月29日,邓小平在访问美国时宣布:“我们不再使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这一主张
A.推动了一国两制方针的形成
B.说明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
C.明确两岸“九二共识”立场
D.表明海峡两岸三通的实现
11.“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以上言论的主要依据的是
A.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地位
C.形成了立体全面的开放格局
D.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12.有学者指出:雅典民主最严重的错误就是“在超出个人知识范围之外的事情上做决策”与这一“错误”出现无关的是
A.五百人会议
B.陶片放逐法
C.抽签法则
D.法治原则
13.“那时,没有疾病;那时,他们的骨头没有酸疼;那时,他们没有发烧;那时,他们没有天花;那时,他们没有胸疼;那时,他们没有腹痛……可是那些外来者来了,一切全然改变。”文中的“他们”“那时”“外来者”最有可能是(  )
A.印第安人 新航路开辟以前 西班牙人
B.中国人 鸦片战争以前 英国人
C.日本人 “黑船事件”以前 美国人
D.埃及人 拿破仑入侵以前 法国人
14.1731年,英国政府实行税制改革,引起非议,沃波尔主要依靠王室支持,更换了政府官员,恢复了议会多数,渡过危机。对此,多年未能进入政府的卡特赖特感慨而言:“谁能得到国王的支持,谁就能蔑视一切!”据此可知,当时英国
A.国王违反了《权利法案》
B.国王掌握最高行政权
C.代议制度仍需不断完善
D.责任内阁制已经形成
15.1798年,美国弗吉尼亚州议会通过决议,声明各州通过宪法契约建立了联邦政府,只授予其有限的权力,剩余的绝大部分权力由州及其人民保留。当联邦政府行使宪法未授予的权力时,各州有权宣布联邦法令违宪。该决议
A.扩大了州政府的权力
B.体现了联邦制分权原则
C.彰显了各州独立平等
D.革除了邦联体制的弊端
16.某一时期,非洲、美洲、亚洲和澳大利亚提供自然资源和农产品,英国、欧洲和美国加工或者消费这些原材料,带动了海上运输和陆地运输的发展。人类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劳动分工的基本格局,而由此所带来的利润主要流向欧洲、北美洲和亚洲的日本。这一时期是(

A.新航路开辟时期
B.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C.早期殖民扩张时期
D.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17.对于“世界革命”的看法,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被扬弃、全人类进入后国家的‘自由人联合体’的时代”。尽管十月革命未达到上述理论设定的标准,但有些学者仍赋予其“世界革命”的称号。其主要依据是,俄国十月革命
A.影响了二十世纪的世界格局
B.大大推动了全球工业化进程
C.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
D.实现了俄国社会的伟大变革
18.新经济政策实行初期,列宁提出“同社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是祸害。但同中世纪制度、同小生产、同小生产者涣散性引起的官僚主义相比,资本主义则是幸福。”
列宁的用意是
A.欲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B.充分肯定市场经济
C.防止资本主义的弊端
D.借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19.1933年5月,国会通过《农业调整法》,成立农业调整署调控市场,规定国家向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政府用行政手段调节农业生产,减少农产品过剩,保证农民利益。罗斯福政府采取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缓和劳工之间的矛盾
B.解决失业问题
C.缓解经济危机的危害
D.保护生态环境
20.二战后,一位美国经济学家说:“在自家的院子里有印钞机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而黄金兑换标准给了我们这个特权。”美国获得这个特权是通过
A.支持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
B.对欧洲实施马歇尔计划
C.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D.订立《关税和贸易总协定》
21.苏共在报告中指出:“党中央委员会在几次全体会议上已经揭露了农业领导上的严重的缺点和错误,并且制定了提高谷物和畜产品产量的大规模的计划。……为了认真改进对农业的领导,必须使我们的干部注意经济问题,注意减少生产中所花费的劳动……”下列做法中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开展农业集体化
D.赫鲁晓夫改革
22.1979年,尼加拉瓜人民推翻了亲美的索摩査家族的独裁统治,建立了以桑地诺为核心的民族复兴政府。同年,萨尔瓦多发生政变,成立了以杜阿尔特为总统的亲美政权,但不久萨尔瓦多就陷入了内战苏联加强了同尼加拉瓜的关系,还通过尼加拉瓜向萨尔瓦多与中美洲其他国家提供武器。这表明
A.美苏间关系缓和与紧张并存
B.苏联与美国积极争夺第三世界
C.苏联对外政策转向全面收缩
D.美国打击第三世界的亲苏政权
23.有人说:“冷战结束后存在两种比较突出的现象,一是各类经济组织举行与经济有关的峰会的次数大增加,二是军事冲突此起彼伏,如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等。”对此现象理解最准确的是
A.多极化趋势发生逆转
B.强权政治威胁世界和平
C.和平与动荡并存成为当今世界形势的特点
D.区域经济集团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
24.20世纪80、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进一步加速,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与北美自由贸易区相继问世。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  )
①在国际经济贸易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建立
②成员国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③成员国社会制度不尽相同
④美国都是重要成员国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5.表2为不同收人国家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比重表,其变化源于
A.世界经济中心已南移
B.新技术革命的推动
C.世界经济多极化形成
D.全球经济利益失衡
二、非选择题(共50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3分,第28题13分,第29题12分)
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镇压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春秋战国时期郡县制度萌芽,至秦统一中国最后完成。到元代,地方行政与中央一样,形成许多单独的行政体系,如在军事上统属于枢密院的镇抚卫所,监察上统属于御史台的肃政廉访(提刑按察)司,以及统属中央各专门职事部门的诸路匠人总管府、提举司和主管专门事务的局、所、司、库等,都独立于地方行政之外。
——摘编自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第二届大陆会议起草的《邦联条例》于1781年正式生效。从形式上看,邦联国会集行政、立法和司法三权于一身,实际上“它只能执行这个邦联13个州中9个州同意的事情”。1787年制宪会议开幕,经过反复辩论达成协议:(1)中央的权力是明确列举的权力,受到一定的限制。其明确列举的权力不得受地方侵犯。(2)中央立法居最高地位,对各州法律有约束力,各州不得与之违背。(3)国会有权为行使宪法权力制定必要而又适当的法律。
——摘编自刘绪贻、杨生茂《美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分封制与秦朝郡县制的主要区别,并说明古代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演变的趋势。(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中国相比,独立初的美国在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演变上的显著不同,并分析其积极作用。(6分)
27.(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以来,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受到海外市场的拉动,但经济发展面临的新机遇却遭到明清统治者极其顽固地抵制。清代初年,政府规定:私自经营进出口贸易者一律处死,货物全部没收。到了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严格规定“洋船只许在广东收泊”。夏燮的《中西纪事》中也记载了当时“洋行据为垄断之利,诛求不已,串通官吏,税费日増”,各种货物的税率没有明确规定,并且存在“向来人要税,货也要税”的现象。18世纪后期,面对西方殖民者以外交手段与中国建立贸易交往关系的诉求,清政府却认为西方商人是慕华而来,倾心朝贡,广州知府蓝鼎元便指出“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日”的严重问题。
——摘编自刘玲《明清之际东南沿海经济发展的机遇及其丧失》
材料二
1890~1912年,全国资产万元以上的纺织厂有25家,而长江三角洲地区就有21家,当时“妇工、童工的劳动已经成为新式工业尤其是纺纱的重要力量”,家庭手工业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近代华侨在国内的投资主要分布在沿海城市,如厦门工业80%~90%的厂家都是华侨投资或与华侨资本有关,厦门的裕昌米粉厂每月出产的10余万斤米粉还大批配运至南洋各地。1920年,厦门地方人士发出开辟马路的倡议,成立厦门市政会,负责工程审议和筹款,进行马路建设。据1930年统计,泉、漳两市共计有泉国公司、泉洛公司等23个汽车公路公司,行车里程达1691公里。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南沿海在全球尤其在东南亚经济圈中的战略影响愈益广泛。
——摘编自张莉《近代华侨投资与东南沿海地区的社会经济变迁——以闽南地区为中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明清之际东南沿海地区丧失经济发展机遇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变化。(3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新时期我国大力创新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环境的重要意义。(4分)
28.(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弗兰克为此指出:“在1500年前后,世界历史发生了一次鲜明的‘断裂’,其原因不仅在于1492年和1498年……主要在于由此开始了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及其从欧洲向外界的传播。”……地理大发现一方面……拓展了人类活动的空间,为经济全球化打下了空间基础;另一方面,地理大发现刺激了人类向海外开拓的愿望,打破了固步自封、闭关自守的历史传统。
——关立新《经济全球化历史进程、现实特征及研究基础》
材料二
明代后期,白银货币化促使中国与世界联系起来,在中国与世界之间,建立了一种互动关系。当时,世界上以白银作为支付手段的最大需求国是中国,不是西方。……因此,世界两大银矿开采地(日本和美洲)的白银,最终大部分流入了中国。
——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角》
(1).依据史料一,指出弗兰克认为1500年发生“断裂”的主要原因。这里“断裂”的含义指什么?(6分)
(2)史料二中“中国与世界之间,建立了一种互动关系”指什么?促成当时世界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的因素有哪些?(7分)
2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21~1949年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成分及地区分布统计表(部分)
时间
党员总数
党员成分所占比例(%)
党员地区分布
工人
农民
知识分子
军人
其他
南方
北方
1921.7
50多
7.5
92.5
33
18
1926.5
11257
66
5
29
9557
1700
1926.11
18526
60
11.78
27.35(其中军人1500人)
164014
2512
1927.4
57967
50.8
18.7
3.1
19.1
8.3
54858
3109
1928.6
4万多
10.9
76.6
0.8
6.9
4.8
3.8万多
2000多人
1933.10
20多万
7.3
80
10.2
2.5
20多万
3857
1937.7
4万多
7.3
73
16.5
3.2
不足1万
3万多
1945.8
121万
6.7
62.5
22.7
9.1
从1936年起北方党员人数开始超过南方
1949.1
448.8万
2.5
59.6
24
13.9
从表中提取一项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要求:写明论题,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高二年级上学期入学考试历史参考答案
1.B材料中记录的时间为周代,阅读文本材料可以发现,其中记载了实行分封制度的目的、分封的诸侯国数量以及诸侯王与周天子的亲缘关系。依据所学习的周代政治制度内容,B项正确;世卿世禄制是选官制度,材料没有涉及,排除A项;宗法制是按照血统远近以区别亲疏的制度,嫡长子继承制度是最突出的特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C项;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吏选拔制度,排除D项。
2.C根据材料“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可知,朱陈村村民不重视商业,因此商业并不会繁荣,C符合题意;根据材料中“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可知,朱陈村处于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形态,重视农业,A、B排除;“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说明朱陈村村民安土重迁,排除D。
3.B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为制约宰相,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这样就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所以B正确;中书门下是宋代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没有削弱宰相的权力,所以A错误;三省六部制确立于隋唐时期,所以C错误;御史大夫设立于秦朝,所以D错误。
4.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我国城市化出现离心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地方兴起大量工商业市镇,对吸纳劳动力就业起到了重大作用,从而减少人口向大城市集中的现象,D正确;ABC与材料中的现象无关,排除。故选D。
5.D材料“吴蕴初突然宣布放弃味精的国内专利”“导致日本的‘美女牌’味之素除了在东三省销售外,在中国的其他地区再也难见踪影”表明吴蕴初的目的是为了与外国资本主义进行斗争,实业救国,抵制外来侵略,故选D;材料没有涉及官僚主义的信息,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中国民族工业抵制外国资本的侵略,并非民族间资本的竞争激烈,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民国法制的信息,排除C。
6.C依据材料“奏欢快的婚礼进行曲”、“身
穿亚美织绸厂特制的结婚礼服,新娘白衣披纱、胸佩证章及扎花,手持缀有粉色绸带的鲜花”可以得出婚俗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依据材料“蓝袍黑马褂”可以看出婚俗仍然受传统文化影响。由此可知,当时上海婚俗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故C项正确;A项中的“政府主导”无法从材料得出,且政府组织并不代表政府主导社会习俗变化,排除A项;B项说法绝对化,排除B;材料只是反映近代上海婚俗的变化,无法就此得出政治性联姻成为主旋律,故D项错误。
7.C从全面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主要战绩统计可以看出,中共领导的武装力量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C正确;材料并没有涉及到两个战场的配合,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人民军队的发展,排除B;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
8.B根据题干信息“它以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共同纲领的发展。它的颁布巩固了我国人民革命的成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政治、经济上的新胜利,并且反映了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愿望。”并结合所学可知,“它”指的是1954宪法,这个宪法以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共同纲领》的发展,体现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B项正确;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1982年宪法,排除A项;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之后,排除C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施政纲领是《共同纲领》,排除D项。故选B项。
9.A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1972年3月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后,中日关系仍没改善,日本民间对此很失望,日本社会希望改善对华关系,A项正确;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时间不符,B项排除;材料从日本角度而言,没有中国方面对日态度的信息,C项排除;根据“佐藤(时任日本首相)靠不住,不行”可知,当时的日本政府还没改变对华的外交方针,D项排除。故选A项。
10.A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因此,1979年邓小平的讲话推动了一国两制方针的形成,A项正确;1987年开始,台湾当局迫于形势采取了一些开放措施,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交流,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终于被打破,排除B项;“九二共识”形成于1992年,排除C项;海峡两岸三通的实现于2008年,排除D项。故选A项。
11.D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92年召开了中共十四大,在这次会议上提出恶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由此进一步促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所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故选D;制定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是在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排除A;肯定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地位是在20世纪80年代,排除B;我国形成立体全面的开放格局是在1992年之后,排除C。
12.D材料“在超出个人知识范围之外的事情上做决策”体现的是直接民主制的弊端,其中五百人会议、陶片放逐法及抽签法则均与直接民主有关,ABC项不符合题意设问;法治原则属于“知识范围内的决策”,不符合题意,故选D。
13.A题干强调“他们”受到外来者的影响而染上他们从来没有得过的病,也说明了二者以前没有联系,新航路开辟符合这一特征。新航路开辟后殖民者发现了美洲,同时也带来了天花等病毒,使美洲印第安人大量死亡,所以题目中的“他们”“那时”“外来者”分别指的是印第安人、新航路开辟以前和西班牙人,A项正确。
14.C据材料“沃波尔主要依靠王室支持”“谁能得到国王的支持,谁就能蔑视一切”,可知这一时期王权对国家政治建设依然存在很大影响,说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依然需要进一步完善,限制王权,故选C项;根据《权利法案》的规定,首相需要对国王形式负责,当内阁与议会相冲突时,首相有权申请国王解散议会,重新大选,排除A项;首相和内阁掌握最高行政权,国王统而不治,排除B项;英国的责任内阁制是逐渐确立完善的,1721年财政大臣沃尔波尔担任首相,标志着英国责任内阁制的正式形成,排除D项。
15.B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宪法明确授予合众国的权力由联邦政府行使,其余权力由各州政府或人民保留,这一规定体现了联邦政府与各州之间的分权制衡的原则,所以B正确;材料体现了美国的联邦制分权原则,没有反映州政府权力的扩大,所以A错误;材料未体现该决议“彰显了各州独立平等”,所以C错误;材料体现了美国的联邦制分权原则,“革除了邦联体制的弊端”与材料主旨不符,所以D错误。
16.D根据“而由此所带来的利润主要流向欧洲、北美洲和亚洲的日本”并结合所学可知,欧洲、北美洲和日本都积极开展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的劳动分工,故D项正确。
17.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虽然未能消灭资本主义,没有使全人类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但仍被赋予“世界革命”的称号,主要是因为俄国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影响了二十世纪的世界历史,A项正确;十月革命只为俄国工业化创造了前提,并未大大推动“全球工业化”进程,B项错误;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不是十月革命属于“世界革命”的最主要依据,C项错误;实现了俄国社会的伟大变革是十月革命对俄国历史的影响,不是其作为“世界革命”的依据,D项错误。
18.D根据材料“同社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是祸害。但同中世纪制度、同小生产、同小生产者涣散性引起的官僚主义相比,资本主义则是幸福”,可知,列宁赞成“资本主义”中的积极成分。结合所学可知,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采取租借制、租让制,借鉴资本主义中的积极因素恢复发展国民经济,以巩固工农联盟。由此可知,列宁的用意是借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故D项正确;斯大林时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这与列宁无关,排除A项;新经济政策只是部分恢复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而非充分肯定市场经济,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资本主义的弊端,排除C项。
19.C根据材料可知,罗斯福上台后推行新政,在农业方面,为摆脱危机,政府成立农业调整署,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调控市场,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以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防止农产品过剩,这有利于缓解经济危机的危害,所以C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劳工矛盾,所以A错误;材料内容没有解决失业问题,所以B错误;保护生态环境不属于罗斯福政府采取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所以D错误。
20.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掌握了世界金融领域上的霸权。其中该体系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因此C正确;欧共体是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表现,A排除;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冷战在经济上的表现,B排除;订立《关税和贸易总协定》属于贸易领域上的措施,D排除。故选C。
21.D根据“为了认真改进对农业的领导,必须使我们的干部注意经济问题,注意减少生产中所花费的劳动……”可得出赫鲁晓夫改革首先从农业领域开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D项正确;AB是列宁时代推行的政策,排除;C项是斯大林时期推行的政策,排除C。
22.B材料反映出20世纪70年代苏联在美苏争霸中处于攻势,把触角伸向中美洲,与美国争夺在第三世界的控制权及影响力,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美苏在中美洲的争夺,未涉及缓和的表现,排除A项;20世纪80年代,苏联在美苏争霸中转而走向全面收缩,而美国对苏联重新采取强硬政策,大力打击第三世界的亲苏政权,排除C、D两项。
23.C根据材料“冷战结束后存在两种比较突出的现象,一是各类经济组织举行与经济有关的峰会的次数大增加,二是军事冲突此起彼伏,如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等”,可知,冷战结束后,经济领域内的合作和军事领域内的冲突并存。结合所学可知,这体现了当今世界形势的”和平与动荡并存”的特点,故C项正确;多极化趋势正在形成中,未发生逆转,排除A项;军事冲突不一定是强权政治所致,排除B项;材料中的“各类经济组织”不一定是区域经济组织,排除D项。
24.C根据所学可知,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洲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进一步发展,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些重要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据此可判断出①符合题意;根据所学可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员国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②符合题意;根据所学可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美国都是其重要成员国,④符合题意;根据所学可知北美自由贸易区3个成员国都是资本主义国家,③不符合题意;故①②④C项
,排除ABD项。
25.B根据材料可知,2005-2015年,高收人国家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比重越来越小,中等收人国家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比重越来越大,低收人国家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比重稳中有升。结合所学可知,由于新技术革命的推动,高收人国家加大了对新兴技术产业的投资,第三产业迅猛发展;而中等收人国家及低收人国家科技创新能力有限,主要致力于制造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世界经济中心已南移”说法错误,故A项错误;世界经济多极化尚未形成,故C项错误;“全球经济利益失衡”是材料信息造成的结果,不是原因,故D项错误。
26.(1)区别:分封制下的地方诸侯拥有较大自主权,容易形成割据势力:郡县制下地方的行政长官由皇帝任免,为皇帝管理地方。(4分)
趋势:地方权力逐步向中央高度集中,且以君权为中心。(2分)
(2)不同:由邦联制转变为联邦制,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2分)作用:加强了中央权力;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4分)
27.(1)原因:专制集权体制;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育目自大的天朝上国心态;传统外交思维;政治环境的动荡地方官与行商贪婪和腐化;西方殖民者对中国东南沿海的骚扰。(6分,任答三点即可)
(2)新変化:新式生产经营方式产生;劳动力群体壮大;海外华侨投资扩大;城市建设加快。(3分,任答三点即可)
(3)意义:发挥地区优势,推进改革开放进程;推进外向型经济模式的发展,积极融入全球化进程;提升国家综合实力,提升东南沿海地区的综合开发力度。(4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28(1)原因:新航路的开辟,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欧洲的殖民扩张。(2分)
含义:世界由分散走向联系统一,海外扩张打破了闭关自守状态,开启了经济全球化,世界市场雏形形成。(4分)
(2)
互动关系:中国商品和世界白银的交换关系。(1分)
因素:新航路开辟,东西方贸易兴盛;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掠夺了大量的白银;中国商品经济繁荣,对白银货币的市场需求大。(6分)
29.示例一:论题: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的变化反映了民主革命的曲折发展历程。
阐释:中共成立后领导工农运动,经过国民大革命,扩大了党的影响,党员人数增加。大革命失败,革命转入低潮,党员数减少。土地革命时期中共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动组织群众,党员数量激增。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战略转移,革命遭到挫折,党员数锐减,之后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不断取得胜利,党员数剧增。
总之,党员人数的变化与民主革命的形势紧密相关,并反映了革命的发展态势。
示例二:论题:二十年代党员成分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的转移。
阐释:中共成立后,注重领导工人运动,同时因为苏俄(联)革命道路的影响,党的工作重心放在城市,党员主要来自工人。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工作重心逐渐向农村转移,开辟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广泛发动农民,开展土地革命,党员以农民为主。
总之,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带来了党员成分的改变。
示例三:论题:党员地区分布的变化反映了革命中心的转移。
阐释:国民大革命时期,国共第一次合作,在广东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土地革命前期,中共探索出井冈山道路,主要在南方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这时革命的中心在南方,党员也主要分布在南方。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共实行战略转移,长征到达陕北,陕甘宁成为革命大本营,北方党组织发展较快,党员人数超过南方。
总之,随着革命中心的转移,党员的地区分布也在发生变化。
示例四:论题:二三十年代党员人数两次减少体现了“左”、右倾机会主义对革命的危害。
阐释:大革命时期,由于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对国民党右派篡夺革命领导权的活动一再妥协退让,导致大革命失败,中共党员减少。土地革命时期,由于党内王明“左”倾错误的推行,致使国统区党组织损失殆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革命遭受重大挫折,党员人数大量减少。
总之,“左”、右倾错误对革命造成了严重危害,应吸取历史教训,既要防“左”,又要防右。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