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培优课时训练 —2021-2022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6.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培优课时训练 —2021-2022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09-14 16:49: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6.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一、单选题
1.由图可知,大气中CO2浓度大约从1800年起急剧增加,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A.大量火山的喷发
B.气候的自然波动
C.浮游生物的光合作用
D.人类大量使用燃料
2.实验室里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CO2,依据的CO2性质是(  )
A.密度
B.颜色
C.气味
D.熔点
3.冬季容易发生“煤气中毒”事件,导致人“煤气中毒”的物质是(  )
A.N2
B.O2
C.CO
D.CO2
4.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认识中,正确的一组是(  )
①二氧化碳比一氧化碳多一个氧原子
②二氧化碳可供绿色植物光合作用
③久未开启的菜窖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中的高
④二氧化碳能使被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变红。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二氧化碳的下列用途与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都有关的是(  )
A.制纯碱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C.灭火
D.光合作用
6.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有毒性
B.可溶于水
C.密度比空气大
D.能与碱溶液反应
7.下列实验或现象不能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的是(  )
A.收集二氧化碳
B.
塑料瓶变瘪
C.
气球漂浮
D.右侧纸袋下沉
8.如图,将充满CO2的试管倒扣在滴有紫色石蕊的蒸馏水中,一段时间后,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①试管内液面上升
②试管内溶液变红
③试管内液面不上升
④试管内溶液变蓝
⑤试管内溶液不变色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⑤
9.下列实验现象只能反映二氧化碳物理性质的是(  )
A.紫色石蕊变红色
B.石灰水变浑浊
C.蜡烛熄灭
D.杠杆左高右低
10.通过实验探究可获得较多的化学知识,对如图所示的实验分析错误的是
A.两支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
B.二氧化碳不能燃烧
C.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D.二氧化碳支持燃烧
11.下列有关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能用来灭火
B.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不可以相互转化
C.二氧化碳分子比一氧化碳分子多1个氧原子
D.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是组成元素相同的气体
12.下列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A.CO用于冶炼金属、做气体燃料;CO2可用于人工降雨、灭火
B.碳在空气中充分燃烧时生成CO2,不充分燃烧时生成CO
C.CO比CO2少一个氧原子
D.“清明上河图”至今都清晰可见,是因为在常温下碳单质的化学性质稳定
二、非选择题
13.碳元素是组成许多物质的基本元素,回答下列含碳元素物质的有关问题。
(1)倡导“低碳”生活,主要是为了减少_____的排放量。
(2)检验CO2常用澄清石灰水,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3)天然气(主要成分是CH4)作燃料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14.如图是自然界中二氧化碳、氧气循环简图。
(1)图一中,转化1表示水吸收二氧化碳的过程,发生反应的化学式表达式为______(属______反应类型);
(2)图二中,转化1是自然界中碳、氧循环的重要反应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反应的化学式表达式为______;
(3)上述反应中两个反应的反应物相同,但得到的产物却完全不同,原因是__________。
15.A、B、C、D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这四种物质中均含有同一种元素。其中A为无色气体单质,B、C为氧化物,且B为有毒气体,D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它们之间的部分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图中反应条件及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已省略)。
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A________;D__________。
(2)写出由物质C转化为物质B的化学方程式______,它是______反应(填吸热或放热)
16.某同学将收集到的二氧化碳设计如图所示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
(1)实验1:A瓶中_______(填“能”或“不能”)观察到现象;B瓶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该实验采用了科学探究中的控制变量法,控制的变量是______。
(2)实验2:将二氧化碳缓慢通入竖直放置的玻璃管中,能观察到第______(填序号)号棉球先变色,由此现象可知二氧化碳具有____________的物理性质。
17.二氧化碳是自然界中一种重要的资源。
(1)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①如图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______,可用于______。
②向紫色石蕊试液里通入二氧化碳,产生的现象是______,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______。
(2)二氧化碳的制取
①实验室可用如图装置A制CO2,a中加入的物质是______。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______。
②装置B和C均可以收集CO2,若用B收集则气体应从______端(选填“b”或“c”)通入,此装置检验CO2收集满的方法是______。若用C装置收集,植物油的作用是______。
③发生装置A用于制取CO2的最大优点是______。
参考答案
1.D
【解析】A、大量火山喷发是原来的事,现在很少有火山喷发,故A错;
B、气候的自然波动都基本是相同的,所以并不是气候自然波动的结果,故B错;
C、浮游生物的光合作用从早就有,也不是它的原因,故C错;
D、由于现在人类生活好了,有了轿车,就要燃烧汽油,取暖也要使用煤炭燃烧,关键是由于人类大量的使用化石燃料造成的,故D正确.
故选D.
2.A
【解析】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因此实验室里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CO2。故选A。
3.C
【解析】A、N2是大气成分之一,无毒,错误;
B、O2是可以支持呼吸的,无毒,错误;
C、CO俗称煤气,可以与血红蛋白结合,有毒,正确;
D、CO2是大气成分之一,无毒,错误;
故选C。
4.B
【解析】①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是宏观概念,不能比较原子个数的多少;故说法错误;
②绿色植物光合作用需消耗二氧化碳同时放出氧气,故说法正确;
③菜进行呼吸作用,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且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故菜窖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比空气中的高;故说法正确;
④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显酸性,二氧化碳本身不具有酸性,故说法错误;
说法正确的是:②③;
故选:B。
5.C
【解析】A、二氧化碳制纯碱是因为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利用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是因为干冰升华吸热,用了其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C、二氧化碳灭火既用了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化学性质,又用了密度比空气大的物理性质;故选项正确;
D、光合作用是植物在光的作用下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和氧气,利用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C。
6.A
【解析】A、二氧化碳没有毒性,故选项错误;
B、二氧化碳可溶于水,故选项正确;
C、二氧化碳气体的密度比相同条件下空气密度大,故选项正确;
D、二氧化碳能与碱溶液反应生成盐和水,故选项正确。
故选:A。
7.B
【解析】A、排空气法收集气体与气体的密度有关,密度比空气大的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能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符合题意;
B、振荡后塑料瓶变瘪的原因:二氧化碳易溶于水,瓶内气体压强减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塑料瓶变瘪,故不能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符合题意;
C、气球浮起来的原因是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聚集在烧杯的底部,使气球浮起来,故能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符合题意;
D、纸袋下沉的原因是因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在相同体积的空气和相同体积的二氧化碳比较,相同体积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大,故能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符合题意。故选B。
8.A
【解析】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与水反应,CO2+H2O=H2CO3,是气体的体积减小,大试管内气体减少,压强变小,烧杯中水进入到试管中,试管内液面上升,①正确;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H2CO3电离是溶液呈酸性,可以使紫色石蕊变红,故而试管内的液体变红,②正确。正确的说法是①②,故选A。
9.D
【解析】A、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是由于二氧化碳能与水化合生成了碳酸,反映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故A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是由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了碳酸钙沉淀和水。反映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故B不符合题意;
C、蜡烛熄灭,是由于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既反映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又反映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故C不符合题意;
D、杠杆左高右低,是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只反映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0.D
【解析】A、如图所示的实验,可观察到两支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故选项说法正确.
B、蜡烛熄灭,说明了二氧化碳不能燃烧,故选项说法正确.
C、两支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故选项说法正确.
D、蜡烛熄灭,说明了二氧化碳不能支持燃烧,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D.
11.D
【解析】A、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不能用来灭火,错误;
B、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能转化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碳在高温条件能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因此二者可以相互转化,错误;
C、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多1个氧原子,不是二氧化碳分子比一氧化碳分子多1个氧原子,错误;
D、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是组成元素相同的气体,正确;
故选D。
12.C
【解析】A、CO具有还原性、可燃性,可用于冶炼金属、做气体燃料;CO2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可用于人工降雨、灭火。选项A正确;
B、碳具有可燃性,充分燃烧时生成CO2,不充分燃烧时生成CO,选项B正确;
C、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一氧化碳是由一氧化碳分子构成的。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选项C错误;
D、我国古代的字画是用墨(用炭黑等制成)书写和绘制的,“清明上河图”就是典型的代表,因为在常温下碳单质的化学性质稳定,所以至今都清晰可见,选项D正确。故选C。
13.CO2


【解析】(1)“低碳生活”倡导低能量、低消耗,主要是为了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2)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甲烷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14.CO2+H2O→H2CO3
化合
CO2+H2OC6H12O6+O2
反应的条件不同
【解析】(1)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符号表达式为:CO2+H2O→H2CO3,该反应是由两种物质反应生成另一种新物质,属于化合反应;故填:CO2+H2O→H2CO3;化合;
(2)二氧化碳和水在光照的条件下,在叶绿体内发生反应生成葡萄糖和氧气,符号表达式为:CO2+H2OC6H12O6+O2;故填:CO2+H2OC6H12O6+O2;
(3)上述反应中两个反应的反应物相同,但得到的产物却完全不同,原因是反应的条件不同;故填:反应的条件不同。
15.O2
CaCO3
CO2+C2CO
吸热
【解析】(1)由上述分析可知,A为氧气,化学式为O2,D为碳酸钙,化学式为CaCO3;
(2)物质C为二氧化碳,物质B为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可以和碳单质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反应方程式为CO2+C2CO;反应为吸热反应。
16.不能
纸花变红色
水+二氧化碳→碳酸


密度比空气大
【解析】(1)实验1:A瓶中不能观察到现象,是因为二氧化碳不能和石蕊反应;B瓶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纸花变红色,是因为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水+二氧化碳→碳酸;该实验采用了科学探究中的控制变量法,控制的变量是水。
(2)实验2:将二氧化碳缓慢通入竖直放置的玻璃管中,能观察到第④号棉球先变色,由此现象可知二氧化碳具有密度比空气大的物理性质。
17.蜡烛由下而上依次熄灭
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
灭火
溶液变红色
二氧化碳+水→碳酸
稀盐酸
碳酸钙+稀盐酸→氯化钙+水+二氧化碳
b
把燃烧的木条放在c导管口,如果燃烧的木条熄灭,说明已经收集满
防止二氧化碳溶于水
能使反应随时发生或停止
【解析】(1)①如图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蜡烛由下而上依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可用于灭火;
②向紫色石蕊试液里通入二氧化碳,产生的现象是溶液变红色,是因为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二氧化碳+水→碳酸;
(2)①实验室可用如图装置A制CO2,a中加入的物质是稀盐酸,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碳酸钙+稀盐酸→氯化钙+水+二氧化碳;
②装置B和C均可以收集CO2,若用B收集,由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则气体应从b端通入,此装置检验CO2收集满的方法:把燃烧的木条放在c导管口,如果燃烧的木条熄灭,说明已经收集满;若用C装置收集,植物油的作用是防止二氧化碳溶于水;
③发生装置A用于制取CO2的最大优点是能使反应随时进行或停止,原理:关闭开关时,试管中的气体增多,压强增大,把液体压入长颈漏斗,固体和液体分离,反应停止,打开开关时,气体导出,试管中的气体减少,压强减小,液体和固体混合,反应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