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百家争鸣 课件(共19张PPT)+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百家争鸣 课件(共19张PPT)+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4.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9-14 22:22:13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第8课
百家争鸣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视频-导入
老子: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创始人,思想精华《道德经》
春秋时期

1.老子
简介
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鲁迅
我受中国孔子、孟子影响很大,受老子的影响巨大。——托尔斯泰
视频1
②顺应自然;
①事物都有对立面,可相互转化;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道德经·第二章》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道德经·第五八章》
福祸相依: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思想主张
春秋时期

1.老子
思想主张
政治主张:
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就能天下太平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道德经·第八0章》
春秋时期

1.老子
政治主张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年轻时做过几年小官,因政治上不得意,带领学生周游列国。晚年到鲁国,晚年到鲁国,主要从事教育和编订古籍工作。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公元前551-公元前479
春秋后期鲁国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春秋时期

2.孔子
简介
视频2
①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将“仁”作为得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有一天,孔子家的马棚失火了。孔子从朝廷下班回家,他看见马棚烧没了,就问家人:“马棚失火伤着人了吗?”他却不问马怎么样了。
马棚失火
春秋时期

2.孔子
思想主张
②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他反对苛政,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使人民心悦诚服,社会才能稳定。
孔子路过泰山一侧,有个妇人在坟墓前哭。孔子派遣子路去问讯。子路问道:“你哭得那么伤心,好像有很伤心的事。”那个妇人说:“没错,之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吃了,我的丈夫以前被老虎吃了,现在我的儿子也被老虎吃了。”孔子问:“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人回答说:“这里没有苛刻的暴政。”孔子说:“学生们记住,苛刻的暴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
春秋时期

2.孔子
思想主张
①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②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
,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孔子是我国第一个主张“因材施教”的教育家。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教育成就
2.孔子
春秋时期

孔子是最博学者之一。后世尊称他为“至圣”
认为他曾修《诗》《书》,《礼》
《乐》,序《周易》(称《易经》),还根据鲁国历史材料编写了《春秋》,这对古代文化的保存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①精心整理古代重要的文献资料,对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出巨大贡献。
春秋时期

2.孔子
文化成就
孔子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祭孔”
孔子死后,鲁哀公令其子孙“岁时奉祀”,表示对孔子的尊崇与怀念。汉朝开始,历代帝王大都推崇孔子思想,用最高祭天大礼祭祀孔子。随着祭孔规格和礼仪不断增加,祭孔大典成为与祭祀天地、社稷并列的国之大典,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象征性仪式。
孔子的思想已沉淀为中国人的一种深层文化心理
春秋时期

2.孔子
影响
经济上:铁犁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政治上:旧制度逐渐瓦解,新制度逐步确立
文化上:贵族垄断教育局面被打破,形成学在民间。(孔子创办私学)
社会基础:诸侯兼并,竞相招揽人才
战国时期

1.百家争鸣
1.背景
视频3
聚众讲学
著书立说
相互辩论
相互抨击
相互影响
取长补短
诸子百家: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名家、农家、纵横家、杂家、兵家
战国时期

1.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和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2.含义
视频4.1、4.2、4.3、4.4
学派
代表
主要思想
代表作
墨家
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子
庄子
韩非
兼爱、非攻、节俭、贤人治国
顺应自然和民心,追求精神自由,人格独立
提倡法治,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墨子》
《孟子》
《庄子》
《韩非子》
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按自然规律办事
荀子
孟子
《荀子》
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反对非正义战争
兵家
孙武
奠定了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基础
《孙子兵法》
战国时期

1.百家争鸣
代表学说
视频4
视频4.3
视频4.2
孔子讲“仁爱”,墨子主张“兼爱”,二者有区别吗?
孔子讲仁爱是有等级的爱。以血缘关系的亲情为出发点,先爱父母子女,之后再爱他人,是一种有秩序的关爱。意在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和社会秩序。
墨子的兼爱是不分亲疏远近、尊卑贵贱,是一视同仁的博爱。这种爱没有任何附加条件,源于人性本善的大爱。
战国时期

1.百家争鸣
代表学说
vs
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战国时期

1.百家争鸣
影响
1.
史料记载:孔子朝罢归来,家人报告:“马厩失火!”孔子听后,问“伤人乎?”这则故事体现出孔子倡导并实践了他什么思想


A、“仁”
B、“以德治国”
C、“兼相爱”?
D、“无为”
2.《史记》载:“(孝公)有囊括四海之意……。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可见“
商君”属于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课堂小练
A
C
3.追求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墨子思想中体现这一特点的主张是(

A.“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B.“兼爱”、“非攻”
C.“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D.“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4.“思想文化是一定现实的反映。”百家争鸣局面反映的社会现实是(

A.国家繁荣,社会稳定
B.统治暴虐,人民抱怨
C.人民安居乐业
D.社会急剧变化
课堂小练
B
D
谢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