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5.1《<论语>十二章》教案
教材分析
本篇节选自《论语》,焦点就在于立身处世的规范性原则,深入浅出,要言不烦,精辟隽永。
学习这篇文章时,要在理解仁、义、礼等儒家思想核心概念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孔子关于“君子”之德及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也要再研习中,注意把握这些经典篇章在论述道理方面的巧妙之处。
预习任务
1、查词典,积累文中重要词语。
2、通读全文,理解文章各段落的意思。
3、了解孔子。
4、了解论语。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孔子及《论语》,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背诵课文。
3.提升思想品德修养水平,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为人处世的思想修养。
重点难点: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课文探究】
第六章
原文: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质:质朴、朴实
②文:华美、文采
③野:粗野、鄙俗
④史:虚饰,浮夸
⑤为质彬彬: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
释义:质朴(内容)胜过文采(形式),就会显得粗野简陋;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显得浮华虚夸。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适当,那才是君子。
引申:性情太过直率就显得粗鲁,太过讲究礼仪就显得虚伪,性情礼仪兼备的人才是真正的君子。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主题。
明确
从“文”与“史”在君子成才过程中的辩证关系的角度出发,点明文质不可以相胜,就是指它们要均衡,哪个都不能够过多。君子就是要做到“文”与“史”的平衡。
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明确
明确清晰,言简意赅。
第七章
原文: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士:读书人。
②弘毅: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弘,广大。毅,坚强,刚毅。
③已:停止。
释义: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主题。
明确
从精神状态的角度出发,点明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能够不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仁”应该是读书人毕生追求的目标。实现仁道是漫长而艰巨的。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应当勇于担当时代的重任,坚毅刚强,戮力奋斗。
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明确
运用双重否定和反问句的形式,增强语气。
第八章
原文: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譬:比喻,比方
②篑:盛土的筐子。
③止:停下来
④平地:填平洼地
⑤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释义: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平整土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继续,还是要自己去干的。”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主题。
明确
从人的主观性的角度出发,强调不论做事还是为人,贵在持之以恒,功亏一篑也好,持之以恒也罢,关键都在于自己。
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明确
运用比喻和散句,说理生动自然。
第九章
原文: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知:同“智”
②者:……的人
释义:有智慧的人不会被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无所畏惧。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主题。
明确
从“智、仁、勇”的道德范畴出发,点明一个人要达到完美的人格修养,智、仁、勇缺一不可。
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明确
用否定和整句的形式,增强气势,简洁明确。
第十章
原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克己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
②一日:一旦
③归:称赞,赞许
④目:条目,细则
⑤礼:名词作动词,合乎礼
⑥事:实践,从事
释义: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主题。
明确
从实践的角度,阐述了孔子对“仁”的理解以及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实现
“仁”。其关键是克己复礼。具体是要“视、听、言、动”都符合礼。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仁”是“礼”的内化和自觉。
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明确
以对话的形式,层层深入,说出符合“礼”的具体做法。
第十一章
原文: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一言:一个字
②其:大概,表示推测、估计。
③恕:宽恕
④于:介词,可以翻译成“给”
释义:有什么话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吗?”孔子(就回答)说:“那就应该是“宽恕”了吧!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主题。
明确
从人的行为准则的角度出发,提出孔子认为推己及人的“恕”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的也是“修己”。
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明确
以对话的形式,点出“恕”这一准则,以及具体的做法,明确而详细。
第十二章
原文: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②夫:那
③兴:激发人的感情
④观: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
⑤群: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⑥怨:讽刺时政
⑦迩:近
释义:同学们,为什么不学《诗》呢?学《诗》可以激发热情,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团结群众,可以抒发不满。近可以事奉父母,远可以事奉君王,还可以多知道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主题。
明确
从学习的内容的角度,点出《诗经》的重要价值。《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孔子很重视《诗经》的教化作用。这段文字全面而精确地概括了《诗经》的审美价值、社会价值、认识价值。
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明确
运用反问和铺陈的手法,详细而全面,语气更强。
【艺术感悟】
《论语》的语言特点与文学色彩
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论语》这种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直接影响了先秦说理文的体制。
1.语录体散文
语录体散文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
2.文学色彩
《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以及深刻平实、含蓄隽永的语言。言近旨远、词约义丰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使它成为先秦说理文主要的形态。
【课后作业】
必做:
1.背诵课文。
2.写一篇文章,谈一谈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选做:
1.阅读整本《论语》。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3张PPT)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5.1《论语》十二章
第二课时
实验高中
高二18班12班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孔子及《论语》,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背诵课文。
3.提升思想品德修养水平,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为人处世的思想修养。
重点难点: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课文探究】
第六章
原文: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质:质朴、朴实
②文:华美、文采
③野:粗野、鄙俗
④史:虚饰,浮夸
⑤为质彬彬: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
释义:质朴(内容)胜过文采(形式),就会显得粗野简陋;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显得浮华虚夸。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适当,那才是君子。
引申:性情太过直率就显得粗鲁,太过讲究礼仪就显得虚伪,性情礼仪兼备的人才是真正的君子。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主题。
从“文”与“史”在君子成才过程中的辩证关系的角度出发,点明文质不可以相胜,就是指它们要均衡,哪个都不能够过多。君子就是要做到“文”与“史”的平衡。
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明确清晰,言简意赅。
第七章
原文: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士:读书人。
②弘毅: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弘,广大。毅,坚强,刚毅。
③已:停止。
释义: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主题。
从精神状态的角度出发,点明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能够不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仁”应该是读书人毕生追求的目标。实现仁道是漫长而艰巨的。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应当勇于担当时代的重任,坚毅刚强,戮力奋斗。
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运用双重否定和反问句的形式,增强语气。
第八章
原文: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譬:比喻,比方
②篑:盛土的筐子。
③止:停下来
④平地:填平洼地
⑤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释义: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平整土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继续,还是要自己去干的。”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主题。
从人的主观性的角度出发,强调不论做事还是为人,贵在持之以恒,功亏一篑也好,持之以恒也罢,关键都在于自己。
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运用比喻和散句,说理生动自然。
第九章
原文: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知:同“智”
②者:……的人
释义:有智慧的人不会被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无所畏惧。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主题。
从“智、仁、勇”的道德范畴出发,点明一个人要达到完美的人格修养,智、仁、勇缺一不可。
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用否定和整句的形式,增强气势,简洁明确。
第十章
原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克己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
②一日:一旦
③归:称赞,赞许
④目:条目,细则
⑤礼:名词作动词,合乎礼
⑥事:实践,从事
释义: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主题。
从实践的角度,阐述了孔子对“仁”的理解以及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实现“仁”。其关键是克己复礼。具体是要“视、听、言、动”都符合礼。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仁”是“礼”的内化和自觉。
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以对话的形式,层层深入,说出符合“礼”的具体做法。
第十一章
原文: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一言:一个字
②其:大概,表示推测、估计。
③恕:宽恕
④于:介词,可以翻译成“给”
释义:有什么话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吗?”孔子(就回答)说:“那就应该是“宽恕”了吧!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主题。
从人的行为准则的角度出发,提出孔子认为推己及人的“恕”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的也是“修己”。
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以对话的形式,点出“恕”这一准则,以及具体的做法,明确而详细。
第十二章
原文: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②夫:那
③兴:激发人的感情
④观: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
⑤群: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⑥怨:讽刺时政
⑦迩:近
释义:同学们,为什么不学《诗》呢?学《诗》可以激发热情,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团结群众,可以抒发不满。近可以事奉父母,远可以事奉君王,还可以多知道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主题。
从学习的内容的角度,点出《诗经》的重要价值。《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孔子很重视《诗经》的教化作用。这段文字全面而精确地概括了《诗经》的审美价值、社会价值、认识价值。
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运用反问和铺陈的手法,详细而全面,语气更强。
《论语》的语言特点与文学色彩
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论语》这种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直接影响了先秦说理文的体制。
1.语录体散文
语录体散文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
2.文学色彩
《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以及深刻平实、含蓄隽永的语言。言近旨远、词约义丰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使它成为先秦说理文主要的形态。
【课后作业】
必做:
1.背诵课文。
2.写一篇文章,谈一谈对论语的认识。
知易行难,重在行动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