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别了“不列颠尼亚”
周婷、杨兴
《我和我的祖国
香港回归交接仪式》
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为了记下这一大盛事,周婷、杨兴这两位新华社香港分社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
文章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及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
作品背景
狭义新闻:也叫消息,是指对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人和事实简要而迅速的报道。
新闻概念和文体特征
广义新闻:消息、通讯、特写、访谈、新闻评论等体裁的统称,新闻类阅读体裁主要指这五种。
特点:
1.真实性:报道内容真实准确,有根有据,讲究用事实说话,这是新闻最基本的要求。
2.新鲜性:内容一般是新人新事,讲究从新角度说话。
3.及时性:报道迅速及时,及时性是新闻价值的保障。
新闻概念和文体特征
when何时?--时间
Where何地?--地点
who何人?--人物
why何故?--事情发生的原因
what何事?--事情发生的经过
how如何?--事情发生的结果
六要素
5个W一个H
(一)(《别了,不列颠尼亚》)
狭义的新闻即指消息,一般包含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等部分。
1.标题:要求准确凝练、新颖醒目。
例如:
体验生活加强友好关系
我国40青年到大马种田养鱼放牧
大马青年代表将来我国组屋居住
引题(引标):交代形势,烘托气氛,说明背景等;
正题(主标):对一则消息内容的高度概括;
副题(副标):对重要事实、结果的提要。
二、新闻主要文体的基本特点
消息
引题(引标)
正题(主标)
副题(副标)
2.导语
第一句话或第一段话。以凝练简明的语言,概述新闻的主要内容或事实,鲜明地揭示新闻的中心。其写法有叙述式、描写式、评论式、提问式、结论式等。
3.主体
消息的主干,一般按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展开叙述,或按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安排层次。
4.结语
最后一句话或最后一段话。有的消息没有结语。结语可对全文内容作概括性小结,可用带有启发性、激励性的语言作结,可对事物发展趋势作出预测,可提出值得读者深思的问题,不一而足。
(二)(《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概念: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
特点:强调形象化,注重以情感人
类别:人物通讯、事件通讯
结构:顺叙、倒叙、插叙
(三)特写
摄取新闻事实中最富有特征和表现力的片段,通过多种表现手法作具有强烈视觉及情感效果的着力刻画。
通讯
1、本新闻由哪几个部分组成?并找出相应的段落并概括。
2、如何理解标题的含义?
3、作为一篇新闻特写,课文选取了哪几个重要场景来报道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标题
别了,不列颠尼亚
(第1段)概述英国撤离香港?。
(2—10段)具体叙述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
(第11段)概述英国在香港统治的开始与结束。
导语
主体
结语
对比其他新闻报道,本文标题有何独特之处?
“不列颠尼亚”号是英国历史上第87艘王室游艇,1953年至1997年服役,曾被英国女王及王室成员使用,在战争中也承担过救援角色。这一次,它将承担接载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离港的重任。
关于“不列颠尼亚”号
(1)主谓倒装:突出了“别了”这一内容,能更好地表达情感,突出文章主题。
(2)运用借代:“不列颠尼亚”指代英国,妥帖生动。
《别了,不列颠尼亚》
(3)巧用双关:字面意思是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深层含义是象征着英国管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被洗刷。
本文报道的是97香港回归,英国撤退时的几个重要场景。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含有具体时间的句子,并且根据这些时间概括文中选取了哪几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场景来报道这一重大事件。
第一个场景
下午4点30分,港督府
,降下港督旗帜。
(第3自然段)
港督府
第二个场景
(第5自然段)
晚6时15分,告别仪式在添马舰东面举行。
第三个场景
(第7自然段)
7点45,广场上第二次降下英国国旗。
彭定康接过降下的旗帜
第四个场景
(第8自然段)
子夜时分,交接仪式,米字旗最后一次降下,
五星红旗升起。
第五个场景
(第10自然段)
7月1日零点40分,
“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我们可以从中央电视台现场记者白岩松的现场解说词可以得到更好地理解。他说:“军队经过的是一小步,而中国人民则是跨越了一大步,为了这一步,中国人民为之奋斗了一百多年。”
【接管防务】
这些时间精确计时计分,衔接的非常紧密,为什么要这样写?
1、新闻需要真实的记录历史事件。
2、急切地盼望着回归时刻的到来。
3、表现了扬眉吐气的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讨论:文中三次写到降旗,把它找出来,并说明为什么写了这么多次国旗?
讨论:文中三次写到降旗,把它找出来,并说明为什么写了这么多次国旗?
第一次降旗——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
第二次降旗——港岛上的每天一度的降旗
第三次降旗——7月1日子夜时分的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的易帜
三次降旗、一次升旗
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与标志,英国米字旗的降下象征着英国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的结束,五星红旗的升起则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一条时间线索贯穿全文,典型镜头
降下港督旗帜
降下英国国旗
中英交接仪式
这篇新闻在报道香港回归这样宏大的场景时叙述沉着而冷静,没有直接的议论和抒情,但我们能感受到丰富而细腻的情感,这种情感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再读课文,找一找哪些句子能够传达出作者的情感,并谈谈你的理由。
段落
现实场景
历史材料
表达情感的语句
港督府建成时间,其后的扩建、发展、装修
4时30分,港督府告别仪式(第一次降旗),表明港督将永远成为历史
“蒙蒙细雨”“日落余音”“永远都不会有”“最后一次”“成为历史的
历史陈迹”
2—4段
5—7段
晚6时15分至7时45分,添马舰东面广场告别仪式(第二次降旗),象征英国长达150多年的英国管治结束
156年前,英国士兵占领港岛,升起英国国旗,
管治开始
“恰好构成‘日落仪式’的背景”“雨越下越大”“降下了米字旗”
段落
现实场景
历史材料
表达情感的语句
8—9段
10—11段
子夜时分,最庄严的政权交接仪式,米字旗落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英国对香港殖民统治长达一个半世纪
“最为世人瞩目”“冉冉升起”“从此恢复”
0时40分,查尔斯王子及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米字旗插上港岛的时间,英国管治香港的精确时间,大英帝国从海上来
“很快消失”“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请问作者在记述香港回归的事实同时为什么要穿插相关的历史背景材料呢?
历史与现实像一个个特写镜头,历史和现实镜头交错出现,画面感、丰富度、厚重感更强,既保持了事件的完整性,又形成对比,让人产生强烈的历史纵深感。还加强了表现主题的力度——英对香港156年的统治的结束。
语言鉴赏
请你对下列句子进行赏析。
1.“最后”一词的多次出现。(第1、3、8段)
强调英国对香港长达150多年的统治终于结束了,中华民族百手来的耻辱被洗雪,中国人民终于可以在自己的国土上行使主权,扬眉吐气了。?
2.“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第3段)
写出了中国人民收回香港的无比兴奋和对香港回归的欣喜之情。
3.“日落仪式”一词的出现。(第5段)
4.“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第11段)
“从海上来”标志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正式开始;“从海上去”标志着香港脱离英统,回归祖国。胜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殖民地人类命运改变的自豪感。总之,隐深情于字里行间,文章有风度地表达了一种祖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时的庄严与喜悦的心情。
情感表达——隐深情于沉着冷静之中
这篇新闻在众多新闻稿中独胜一筹,曾获第8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你认为它获奖的原因有哪些?
艺术小结
独特的角度和巧妙的标题;
现场与历史的交织,事实与情感的辉映;
简短的报道文字不发入微的细节描写;
恰到好处地运用对比手法。
中国政府为什么能在1997年
7月1日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综合国力增强
决心坚定
租约到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