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1.1《数一数》表格式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1.1《数一数》表格式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9-14 21:19: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1
数一数
课题
数一数
课时
日期
教材分析
本课时学习“数一数”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十万”这个较大数的计数单位,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教材安排了三次数数的活动。
第一次数数,通过数小方块,复习和巩固万以内数的认识及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引入“十万”这个较大的计数单位,并认识“一万”和“十万”之间的关系;
第二次数数,通过在计数器上拨一拨,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各计数器单位之间的关系,体会到十进制数的特点;
第三次数数,是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十万”这个较大的数的大小,体验大数的实际意义。
本节课是认识大数的开始,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大数的读写、改写及求近似数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身边的数学资源,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等多种感观的共同作用下,加深对更大的数的理解和应用。
课时目标
1.认识“十万”这个较大的计数单位。
2.了解“十万”与“万”这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具体意义。
3.认识生活中“十万”所表示的具体意义。
突破重难点
重点
认识“十万”这个较大的计数单位。
突破方法
通过数一数和拨一拨等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十万”这个计数单位,体验“十万”与“万”这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难点
体验生活中“十万”所表示的具体意义。
突破方法
通过讨论、计算、交流,让学生在身边的有关数据中,感受“十万”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体验大数的实际意义。
教法与学法
教法
采用创设情境、自主探索、实践操作、合作交流的方法,让学生通过数一数、拨一拨等活动,丰富学生对数的认识。
学法
运用迁移规律,让学生在活动中具体感知,在自主操作与交流中认识“十万”这个较大的计数单位及所表示的实际意义。
教学准备
教师
计数器。
学生
收集生活中超过万的大数的信息及有关“十万”的具体信息。
教学环节
教学策略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想一想,说一说。
(1)引导:我们以前学过哪些数位?与它们相对应的计数单位又是什么?
师根据生回答从右向左板书:
万位
千位
百位
十位
个位





(2)师出示计数器,演示操作:在计数器上从个位到万位每个数位上都拨一个珠子。
(3)提问:计数器上,不同数位上的珠子分别表示什么?
(4)指名回答,师生共同小结:个位上的一表示1个一;十位上的一表示1个十;百位上的一表示1个百;千位上的一表示1个千;万位上的一表示1个万。
2.自主探索。
(1)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第一幅方块图。
(2)小组讨论交流:

图中一个小正方体有多少个小方块?

图中一排一共有多少个小方块?

回报交流:你是怎样数的?你能在计数器上拨一拨吗?
(4)师引导:图中一共有多少排?一共有多少个小方块?(由此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学生思考并回忆所学过的数位及其对应的计数单位。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指名回答。
听老师说问题,再结合方块图观察后小组交流答案。
说出自己的数法,再用计数器拨一拨。
让学生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顺利地过渡到新知的学习上。在复习已学的计数单位和数一数的过程中具体地感受十进制计数法,从而为进一步学习、认识更大的数做好铺垫。
二、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1.认识“十万”。
(1)应用课件出示的方块图和学生的回答,师小结:教材上出示的方块图,一排是10个,一层是10排,一个小方块是10层,即10×10×10=1000(个)。每排有10个小方块,10个1000是一万。
(2)每排是一万个,一共有多少个?
(3)生答后,指名尝试一万一万地数(引导学生从一万数到10万)。
(4)师小结并板书:10个一万是十万。
2.拨一拨。
(1)分小组操作感知(边数边拨):
第一组一个一个地数,在计数器上从一一直拨到十。
第二组十个十个地数,在计数器上从十一直拨到一百。
第三组一百一百地数,在计数器上从一百一直拨到一千。
第四组一千一千地数,在计数器上从一千一直拨到一万。
第五组一万一万地数,在计数器上从一万一直拨到十万。
(2)指名回报:在计数器上一万一万地拨到九万,当再拨一个一万时,应该怎么做?
师根据生答,引导小结:在计数器上退回万位上的九个珠子,再在万位的前一个数位上拨一个珠子,即:万位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就是十万。
3.感受十万的实际意义。
(1)课件出示运动场的示意图,指名说一说从图中获取的数学信息。
师:这个操场的跑道长大约多少米?
如果一个运动员每天早晨在这个跑道上练跑25圈,那么这个运动员每天早晨跑多少米?
学生自主算一算。
指名回答自己的计算结果。
师根据生答板书:400×25=10000(米)。
(2)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最后一幅情境图。
师引导:如果每个班的学生按40人计算,那么多少班级有十万名学生?
学生自主算一算。
指名回答自己的计算结果。
师根据生答板书:40×2500=100000(名)。
4.拓展延伸。
(1)指名说一说自己课前收集的生活中超过万的大数的有关数据。
(2)课件出示问题,学生小组内合作探讨:
①我们班有多少人?想像一下,3000个班级会有多少人?
②100张纸摞在一起大约1厘米,十万张纸摞在一起大约有几层楼高?
③十万天大约是多少年?
(3)指名回汇报,师生共同解答:
1我们班有35人,照这样计算,3000个班级会有105000人。
2
100张纸摞在一起大约1厘米,十万张纸摞在一起大约有3层楼高。
3
十万天大约是274年。
(4)师:你还能借助身边的哪些数据说一说十万有多大?
在生活中你还发现了哪些用“十万”来计量的数据?
生共同回答:每排是一万个,一共有多少个?
指名学生一万一万地数,从1万数到10万。
小组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在计数器上拨一拨数一数。
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学生观察示意图,从图中得出数学信息。
学生自主算一算
回答自己的计算结果
说一说自己课前收集的生活中超过万的大数的有关数据。
学生小组内合作探讨
让学生根据以前的学习经验,在具体的操作中感受:当低位上的数从九数到十时,应该满十进一,要把计数器原来低位上的数归0,并在计数器的前一位(即高一位)上拨一个珠子。
1.通过动手在计数器上拨珠子加深了学生对“十万”这个计数单位的理解,增强了学生的数感。
2.生活即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以学生熟悉的实例做参照物,让学生在自主交流和计算中感受“十万”,帮助学生理解“十万”有多大,在此过程中不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且也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亲切感和实用性。
三、巩固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1题,全班齐练,教师巡视检查。
学生交流汇报。
(1)指名说一说共有多少个小方块。
(2)指名说一说自己数方块的方法。
2.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2题。
(1)分别指名上讲台演示操作。
(2)指名说一说从刚才的“拨一拨”活动中自己的发现。
(3)师点拨小结:在计数器上拨珠时,一定要注意:哪一位上满十就把那一位上所有的珠子拨去,再在前一位上拨一个珠子。
3.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3题。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完成后指名汇报,集体订正。
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1题
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2题
学生上讲台演示操作。
说一说从刚才的“拨一拨”活动中自己的发现
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3题。
通过数一数、拨一拨,和同学相互交流不同数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等方式调动学生多种感观参与,让学生对“十万”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进一步理解不同数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课件呈现)
1.重温了万以内的数位和计数单位。
2.知道了10个一万是十万。
3.体会了“十万”所表示的具体意义。
五、板书设计

认识更大的数
数一数
十万位
万位
千位
百位
十位
个位
十万





10个一万是十万
400×25=10000(米)
40×2500=100000(名)
六、课时作业
一、填一填
1.
10个一百是(
),10个一千是(
),十万是(
)个一万。
2.
数一数
(1)90300,09500,(
),90900,(
)。
(2)47000,44000,(
),(
),35000.
(3)六千,七千,(
),(
),(
)。
(4)六万,(
),(
),九万,(
)。
二、选择题。
1.从个位起,第(
)位是十万位。
A.六
B.五
C.四
2.十万位的计数单位是(

A.千
B.万
C.十万
三、判断题
1.10个一千是十万。………………………………(

2.一万一万地数,10个一万就是十万,万位满十,向十万位进一。………………(

3.十万里面有100个一千。……………………(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数的认识课,教学中采取了让学生数一数、拨一拨、说一说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既动手又动脑的基础上,真正理解“满十进一”,掌握“10个一万是十万”这个知识目标。在教学设计上注重将数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第一次通过“数一数”小方块,复习“万”以内数的关系,引出“十万”这个计数单位。第二次通过“拨一拨”,引导学生在自主操作活动中发展对数的感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第三次通过“说一说”,借助学生身边的数据感知“十万”和交流含有大数信息的活动,既加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由于较大的数在生活中学生接触的比较少,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了学生对数的感知。但由于“十万”这个具体数量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较少,学生在课前收集的数据也不多,所以对大数实际意义的理解还有待在今后学习中进一步完善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