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教案 统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教案 统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9-15 10:24: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课标要求】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
【学习目标】1、明确中国古代、近代、现代的一些重要改革;
2、通过学习重要改革内容,归纳出改革的共性原因及改革家的共同精神品质。
【学习重点】中国历代重要变法和改革,即古代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张居正变法,近代维新变法、中华民国改革,现代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及不断深化。
【学习难点】对改革的共性原因、时代背景的分析,对改革家的共同精神品质的认识。
【知识梳理】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1.商鞅变法
(1)背景:①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社会
生产力进一步发展。
②目的:为适应社会变动,实现富国强兵的需要。
(2)措施: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什伍连坐,建立
县制。
(2)影响:打击了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为秦统一全国奠定
基础。
2.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两晋南北朝时期,政局动荡,分裂割据;民族交融;439年,北魏统一北方;
(2)措施:实行俸禄制,推行均田制、三长制;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
通婚姻。
(3)影响:①巩固了政权,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发展。②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化的进程。③加快了北方民族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
了重要贡献。
3.北宋中期改革
(1)背景:①宋初集权措施导致“冗员”“冗兵”“冗费”现象,积贫积弱局面形成。
②北宋中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北部边境又经常受到
游牧民族的袭扰。
(2)过程:①庆历新政:范仲淹主张改革腐败的官僚机构,但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②王安石变法(1069年):
a.内容:王安石针对官僚机构、财政制度、军事体制等方面的弊端,制定和
推行了一系列变法的政策和措施(变法内容:青苗法,募役法,方田
均税法,均输法,保甲法,将兵法,裁兵法,改革科举制度),以达
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b.结果:变法初期取得了显著成效;最终随着王安石被罢职而失败。
c.失败原因:用人不当;涉及面广、阻力大,有些措施欠妥当,加重了人民
的负担;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
(3)性质: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
4.张居正改革:(1572年)
(1)背景: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2)措施:整肃吏治,加强官员考核(考成法),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一条
鞭法)。
(3)结果:张居正死后,除一条鞭法外,改革措施几乎全部废止
(4)意义:①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缓和了社会矛盾,暂时缓解了统治危机。
②促进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1.戊戌变法:
(1)背景:①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③有识之士走上探索救亡图存之路。甲午战败震撼中国社会,康有为、梁启超
等宣传维新思想,主张变革政治。
(2)过程:1898年6月开始,在维新派推动下,光绪帝颁布诏令,在政治、经济、军事、
文化、教育等领域实行变法。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废除了大部分变法措施。
(3)影响:①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②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4)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①客观:顽固守旧势力的强大。
②主观:资产阶级改良派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a.维新派把希望寄托在光绪皇帝和帝党官僚身上。
b.维新派对西方列强抱有幻想。
c.维新派完全脱离群众。
d.策略失误:变法的措施给自己树立的对立面太多、操之过急。
③国际环境:19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加紧侵略中国。
(5)经验教训:资产阶级的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2.清末新政:
(1)背景:统治危机日益严重。
(2)内容:改革教育、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振兴商务、奖励实业。
(3)影响: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
3.民国时期的改革:南京临时政府和国民政府都陆续推行一些改革措施,但由于政局动荡,
国家始终未能实现实质上的统一,改革多以失败告终。
4.中国近代各阶级都在积极变革,但最终以失败告终。请分析其根本原因?
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1.过渡时期:推行土地改革和各项民主改革,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政权,短时间内
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1)1956年,以《论十大关系》和中共八大为标志,努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有失误也取得一些重大成就。
1)成就:
①1956年《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
②1960年冬,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③七千人大会
2)失误

①三面红旗(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人民公社会运动、大跃进)。
②文化大革命
(2)成就:初步建立起进行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培养了经济文化建设等
方面的骨干力量,积累了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改革开放时期
(1)开始标志: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把党和国家的重心转移到经济
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2)对内改革:
①农村: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乡镇企业。c.取消农业税到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
d.打赢脱贫攻坚战。
e.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②城市:a.搞好国有大中小企业。
b.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到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③所有制:从单一公有制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④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对外开放:经济特区、沿海沿江沿线和内陆中心城市对外开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共建“一带一路”、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从
“引进来”到“走出去”。
(4)深化改革:
①2012年中共十八大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②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①2017年中共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作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入党章。
②2019年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
(6)意义: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
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
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之路。
【深入探究】
探究1:北魏孝文帝改革
材料一: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摘自杨街之《洛阳伽蓝记》
材料二: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材料三: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摘自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探究: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影响。
1.(2020.7·江苏高考·12)建国初期,一位老大爷谈到种痘运动说:“现在的国家真好,共产党毛主席处处关心我们,从解放后,没听说哪个地方闹天花,也看不见有麻子的孩子啦。我家的四个孩子,要是在过去请‘花先生’栽‘花’,顶少也得一石来粮。”这则材料作为例证,可用来说明( )
A.社会主义改造成效显著
B.新中国获得民众政治认同
C.民主政治建设扎实推进
D.卫生防疫体系的全面建立
2.(2020.1·浙江高考·1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提出的,经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的国微图案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其中齿轮和麦稻穗象征着( )
A.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内涵得到充分体现
B.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C.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人民的历史结束
D.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
3.(2020.7·天津高考·8)1978年,安徽小岗村18户农民率先包干到户。此后,四川、贵州、甘肃等地的包产到户也在摸索中发展。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指出,一些地区的群众要求包产到户,“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这反映了党和国家( )
A.决定实行农村多元化经济所有制
B.尝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顺应并肯定了群众的要求与探索
D.引导全国各地农民走向共同富裕
4.(2020·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1)1983年,安徽某濒临倒闭的国营制药厂被8个年轻人承包,实行有奖有罚的经济责任制,9个月就盈利12万元。后来安徽省委、省政府从中得到启示,下发通知明确提出,小型国营企业也可以实行承包经营。由此可以看出( )
A.市场经济体制在全国逐步建立
B.政企职责不分弊端得到解决
C.经济所有制结构开始发生变化
D.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逐渐扩大
5.(2020·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31)1983年,北京四个最大的百货商场与北京市第一商业局签订合同,规定:超额完成利润承包额的,超额部分国家与商场对半分成;完不成利润承包额的,差额部分由企业利润留成和浮动工资弥补。这反映出(  )
A.企业活力逐步得到增强
B.国企改革全面展开
C.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
D.现代企业制度建立
(

4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