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4课
夏商周的更替
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
知道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知道夏、商、周三代的更替,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及其作用。
了解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基本史实,了解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和作用,初步理清历史发展线索;识读西周等级示意图,认识分封制。理解夏、商、西周统治者的统治态度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存亡。
知识点01
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1.建立:约公元前
2070
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2.“家天下”局面。
家天下的局面是从启开始的,标志着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标志着“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3.衰亡:夏朝经历400多年,夏桀统治残暴,用武力伤害百姓,引起民众反抗。
【温馨提示】
二里头遗址,反映了夏王朝的阶级分化、等级界限和文明进程。
知识点02
商汤灭夏
1.商汤灭夏:桀统治残暴,约公元前
1600
年,夏朝被商汤所亡。
2,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都城亳。
3.盘庚迁殷:由于受战乱、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商多次迁都,后来,商王盘庚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一带),统治稳定。
4.商朝为巩固统治,设置监狱,制定酷刑,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商纣王是商朝最后一个王,他对外征战,耗费国力,同时修建豪华宫殿,对百姓征收繁重的赋税,还施用酷刑,残害人民。
【温馨提示】
夏桀、商纣的结局提醒我们: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知识点03
武王伐纣
1.武王伐纣:分布于陕西渭水流域周原一带的周部族,以农业立国,不断拓展疆土,发展迅速。周武王时,得到吕尚、周公等人的辅佐,周部族日益强盛。商王纣统治残暴,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双方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
2.建立:公元前
1046
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知识点04
西周的分封制
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内容:①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②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3)分封制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4)实质: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西周时期社会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2.西周的灭亡:公元前841年,周厉王时发生国人暴动
。公元前771
年,周幽王时,西周被犬戎族所亡。
3.东周建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阳,史称“东周”。
【归纳比较】
夏、商、周的更替:
朝代
建立时间
灭亡时间
都城
开国君主
亡国之君
夏
约前2070年
约前1600年
阳城
禹
桀
商
约前1600年
前1046年
几次迁都,盘庚时把都城迁到殷
汤
纣
周
西周
前1046年
前771年
镐京
周武王
周幽王
东周
前770年
前221年
洛邑
周平王
知识点一
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1.《史记》记载,禹年老时推荐伯益为继承人。禹的儿子启却举兵杀死伯益,继承了父亲的位置,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材料所反映的是我国哪个王朝的事件?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约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禹年老时推荐伯益为继承人。禹的儿子启却举兵杀死伯益,继承了父亲的位置,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故A符合题意。商朝开始出现分封制,西周分封制最典型,东周分封制解体,故B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
2.“夏朝已设官分职,夏王的左右设有各种专职的文武官员。夏朝有一定数量的军队,设置了监狱,并制
定刑法以镇压反抗者。”材料反映了
A.从世袭制到禅让制
B.夏朝具备国家的基本特征
C.从分封制到郡县制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
【答案】B
【解析】归纳材料可知,夏朝建立起基本的官僚体系——设官分职,并具备了国家暴力机关,如军队、监狱等,说明夏朝具备国家的基本特征。B正确;夏朝本身是从禅让制到世袭制,而且材料没涉及到权力继承方式的变化,A错误;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变化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都是在秦朝,而且二者都没有体现在材料中,因此CD错误。综上故选B。
3.台湾圆山文化距今有3500年至4000年,其彩绘陶、印纹陶、玉玦等遗存,明显受到大陆文化的影响。圆山文化大致存在于
A.A
B.B
C.C
D.D
【答案】A
【详解】
根据材料“台湾圆山文化距今有3500年至4000年”可知,台湾圆山文化应出现在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500年左右。根据题中图示可知,夏朝存在于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故圆山文化大致存在于夏朝时期,故A项正确;B项时间不符,故排除;C项时间不符,故排除;D项时间不符,故排除。
知识点二
商汤灭夏
4.学完《夏与商的政治统治》这一课后,王婷同学得出一个认识:认为商灭夏是合民心的正义之举。她得出这个认识是根据
A.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倒退
B.夏朝国王压榨百姓
C.夏朝是一个奴隶主专政的国家
D.夏的最后一个国王奢侈残暴,人心尽失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夏的最后一个国王桀奢侈残暴,使夏朝衰落,这时商的国君汤,团结周围小国和部落,乘桀失去民心,起兵攻夏。约公元前1600年,汤战胜桀,夏朝灭亡,商朝建立。所以,“商灭夏是合民心的正义之举的根据”是“夏的最后一个国王奢侈残暴,人心尽失”,D项符合题意;A项说法错误,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是因为王位世袭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和进步的要求;B项说法太绝对,如夏朝的建立者禹是个谦虚
、德才兼备、心系百姓、勇于承担责任的一个人;C项与“商灭夏”没有直接关系。由此可知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5.殷墟甲骨卜辞中有记载:“王乍(作)三(师):左、中、右”“王其以众合右旅”。这些记述让我们得以了解
A.商朝军队作战以车战为主
B.商王朝军队具有相当规模
C.商王朝军队兵器种类多样
D.商朝对百姓征收繁重赋税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王乍(作)三(师):左、中、右”和“王其以众合右旅”可知,当时商王朝的军队具有相当规模,故B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车战;没有涉及兵器种类,也没有涉及赋税,故排除ACD项。故选B。
6.(2021年江西中考历史)下边形势图可用于研究
A.国家的产生
B.朝代的更替
C.西周的分封制
D.春秋争霸战争
【答案】B
【详解】依据图片信息可知,图片显示了夏桀退却、逃跑、反攻的路线和商汤进军的路线。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公元前1600年商汤带领着商部落灭掉夏朝建立商朝的历史事件,故B正确;夏朝是中国史书记载的第一个世袭王朝,图片未显示夏朝的建立,故A错误;西周、春秋都发生在商朝之后,且图片未显示西周与春秋,故CD错误。综上故选B。
知识点三
武王伐纣
7.(2020年海南)识读历史地图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下图所示的重要战役是
阪泉之战
B.牧野之战
C.涿鹿之战
D.巨鹿之战
【答案】B
【解析】根据“周”、“牧野”等信息可知图示内容反映的是牧野之战,前1046年,武王伐纣,发生牧野之战,商灭亡,西周建立,故B符合题意;阪泉之战、涿鹿之战均发生在传说时代,故AC均不符合题意;巨鹿之战,消灭了秦军主力,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漫画暴君。
材料二
汤建国后,要求其臣属“有功于民,勤力乃事”,否则就要“大罚殛汝”。对那些亡了国的夏民,则仍保留“夏社”,并封其后人。汤注意“以宽治民”,因此在他统治期间,阶级矛盾较为缓和,政权较为稳定,国力也日益强盛。
材料三
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
——《诗经?大雅?大明》
(1)材料一的图一反映了夏朝最后一位皇帝的骄奢淫逸。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位把
“人肉当坐骑”的君王是谁?
(2)近年来有人评价商纣王“文武双全,功勋卓著”。材料一图二中的商纣王为什么如此反驳?
(3)据材料二,概括商朝国力日益强盛的原因。
(4)据材料三指出“凉彼武王,肆伐大商”所指的事件及其结果。
【答案】(1)夏桀。
(2)原因:他对外征伐,耗费国力;修筑豪华宫殿(奢侈腐败);对内征收繁重的赋税,施用酷刑,残害人民。
(3)原因:商汤勤政爱民;阶级矛盾较为缓和;政权较为稳定。
(4)事件:牧野之战。结果:商朝灭亡。
【详解】
(1)根据材料图一“人肉当坐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位把
“人肉当坐骑”的君王是夏桀。
(2)根据所学知识,商纣王对外征伐,耗费国力、奢侈腐败、对内征收繁重的赋税,施用酷刑,残害人民等。故商纣王日此反驳。
(3)根据材料二“
汤建国后,要求其臣属‘有功于民,勤力乃事’,……对那些亡了国的夏民,则仍保留‘夏社’,并封其后人。汤注意‘以宽治民’,……”可得出商朝国力日益强盛的原有:商汤勤政爱民、根据材料“……因此在他统治期间,阶级矛盾较为缓和,政权较为稳定,国力也日益强盛。”可得出商朝国力日益强盛的原因:阶级矛盾较为缓和;政权较为稳定。
(4)根据材料三“牧野洋洋,……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结合所学知识,商朝末年,为谁流域的周族首领周武王,联合众多部落在牧野击败商朝军队,纣王自焚,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故“凉彼武王,肆伐大商”所指的事件是牧野之战。结果是商朝灭亡。
知识点四
西周的分封制
【重难点】
9.有学者认为,西周分封制的要旨在“分”,通过分封子弟、功臣,以分治领土,屏卫王室;宗法制的要旨在“合”,通过血缘纽带达到合族的不变。据此可知,通过这一“分”“合”,西周
A.开始重视宗法血缘关系
B.国家疆域得到一定拓展
C.政府对地方实行直接管理
D.专制主义体制初步建立
【答案】B
【详解】西周分封制“分治领土,屏卫王室”,使得西周疆域不断开拓,宗法制“通过血缘纽带达到合族的不变”,使得西周长时期维持统一,通过这一“分”“合",加强了周王对地方的控制,国家疆域得到一定拓展,B项正确;宗法制确文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故“西周开始”一词有误,A项错误;材料中涉及的是分封制与宗法制,分封制尚未实现对地方的直接管理,C项错误;专制主义体制初步建立于秦朝,与材料时间“西周”不符,D项错误。故选B。
10.下图反映该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民主推荐官员
B.诸侯具有权利和义务
C.各级官员的权力是世袭的
D.巩固了周朝的统治
【答案】B
【详解】根据图片,可知与西周分封制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初年,周王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确立的周天朝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社会等级制度。因此图片反映该政治制度的特点是诸侯具有权利和义务。选项B符合题意;民主推荐官员,与西周史实不符,A排除;西周实行分封制,西周不是各级官员的权力都是世袭的,C排除;巩固了周朝的统治,是西周分封制的作用,不符合题意,D排除。故选B。
11.(2021年福建中考真题)通过分封制度,“周人终于建立了一个拥有广袤领土的强大国家”,使西周王朝的统治触角伸向了遥远的地方。据此可知,分封制
A.强化了诸侯权力
B.扩大了统治范围
C.加速了西周灭亡
D.确立了君主专制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通过分封制度,……使西周王朝的统治触角伸向了遥远的地方。”可知,通过分封制度,西周王朝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统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因此,题干说明分封制扩大了统治范围,故B项符合题意;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强化诸侯权力的内容,排除A项;从“使西周王朝的统治触角伸向了遥远的地方”可知,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统治,排除C项;分封制是关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且统治集团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制度是在秦统一后正式确立,排除D项。故选B项。
12.(2020年山东济南)如图是山东省出版发行的一份报纸的报头。请你判断它的命名与下列哪一制度有关
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答案】B
【考点】西周的分封制
【分析】本题考查分封制,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统治,开发了边疆,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解答】根据图片“齐鲁晚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它的命名与分封制度有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奴隶主政权,分封的对象和做法是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让他们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被封诸侯的义务是:要服从国王的命令,要向周王贡献财物,要派兵随从周王作战。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西周众多诸侯的产生主要是通过分封制,楚、齐鲁、三晋这些政权名称都源自西周分封制时的诸侯国。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桀是一个奢侈而暴虐的君主,他搜刮民财,建造华丽的宫殿,终日饮酒作乐,引起民众强烈不满……商纣荒淫无道,聚众作乐,“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作长夜之饮…西周末代君主幽王昏庸无道,为博褒姒王妃一笑,烽火戏诸侯。
材料二: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封。
——摘编自《史记·周本纪》
材料三:周公教成王说:“你得用心考察众诸侯谁纳贡,谁不纳贡。纳贡的如果礼貌不好,即是侮慢王朝,等于不贡。
——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卷
“幽王为烽火大鼓,有寇至,举烽火,诸侯悉至。”
材料四: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其所守也(天子巡察诸侯为天子所守的疆土)。诸侯朝于天子,日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受封的请侯向天子汇报工作的完成情况)。无非事者……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的知识,总结上述三个朝代灭亡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说明周王封赐土地的依据是什么?
(3)材料三分别说明了这些受封诸侯有哪些义务?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西周实行该制度的积极作用
【答案】(1)共同原因:末代君主残暴昏庸。
(2)依据:功劳大小和血缘关系的亲疏。
(3)义务:诸侯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服从周王调兵。
(4)作用:通过实行分封制,西周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发展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详解】
(1)依据材料一“桀是一个奢侈而暴虐的君主,他搜刮民财,建造华丽的宫殿,终日饮酒作乐,引起民众强烈不满……商纣荒淫无道,聚众作乐,“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作长夜之饮…西周末代君主幽王昏庸无道,为博褒姒王妃一笑,烽火戏诸侯”可知,夏王桀统治残暴,导致商汤灭夏,纣王实施暴政导致武王伐纣,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招来杀身之祸,西周灭亡。因此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末代君主残暴昏庸。
(2)依据材料二“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可知,周王封赐土地的依据是功劳大小;据材料“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封”可知,周王封赐土地的依据是血缘关系的亲疏。
(3)依据材料三“你得用心考察众诸侯谁纳贡,谁不纳贡。纳贡的如果礼貌不好,即是侮慢王朝,等于不贡”可知,受封诸侯有向周王进纳贡物的义务;据材料“幽王为烽火大鼓,有寇至,举烽火,诸侯悉至”可知,受封诸侯有服从周王调兵的义务。
(4)依据材料四“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其所守也(天子巡察诸侯为天子所守的疆土)。诸侯朝于天子”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西周通过实行分封制,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发展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能力点一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1.(2020年山东临沂)《礼记》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其中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这里“天下为家”的含义是
A.天下为大家所共有
B.天下为一家所私有
C.天下一家和睦团结
D.天下处处可以成家
【答案】B
【解析】《礼记》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其中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这里“天下为家”的含义是天下为一家所私有。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禹死后,启凭借强大的势力继承了父位,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所以B项符合题意;而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能力点二
夏商周的更替
2.如下图是小明学习中国古代政治史专题时做的一页笔记,该专题可能是
中华文明的起源
B.夏、商、西周的更替
春秋时期的争霸
D.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政权、人物以及制度,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启在禹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商汤灭夏王桀后,汤建立商朝,定都亳,后又迁到殷,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后,建立周朝,为了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所以B项符合题意;关于中华文明的起源时间,西方学者根据他们的标准一直认为是公元前3000年,贾湖文化的最新研究结果和关于文明标准的定义,可以证明中华文明起源于9000年前,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国都从镐京东迁,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东周时期,东周前期被称为春秋时期,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战国时期,一般指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社会变化主要是制度、生产力等方面的变化,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B。
3.夏、商、周更替的历史中,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武王伐纣、国人暴动、盘庚迁殷、商汤灭夏
B.商汤灭夏、盘庚迁殷、武王伐纣、国人暴动
C.盘庚迁殷、国人暴动、商汤灭夏、武王伐纣
D.国人暴动、商汤灭夏、武王伐纣、盘庚迁殷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商汤灭夏的时间是公元前1600年;盘庚迁殷的时间是公元前1300年;武王伐纣的时间是公元前1046年;国人暴动的时间是公元前841年;由此可知,夏、商、周更替的历史中,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商汤灭夏、盘庚迁殷、武王伐纣、国人暴动,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4.有学者指出,商代法律是在继承夏代“奉天罚罪”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是根据“天”和“神”的名义制定的,统治者对人的处罚都特别强调鬼神和上天的意思。据此可知,商代
A.沿袭了夏代的官僚体制
B.政治领域神权色彩较浓厚
C.民众普遍崇信天神意志
D.统治者借助神权实现集权
【答案】B
【详解】
依据题干“商代法律是在继承夏代‘奉天罚罪’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商代奉行上天惩罚罪恶的思想;“是根据‘天’和‘神’的名义制定的,统治者对人的处罚都特别强调鬼神和上天的意思。”统治者以“上天”、“鬼神”的名义对人进行惩罚。由此可知题干反映了统治者借助神权、上天控制人民,来加强中央集权统治。B正确;ACD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故选B。
能力点三
分封制的主要内容与影响
【重难点】
5.克盉和克罍是1986年在北京房山出土的两件青铜器。据《史记》记载,最初周王是将燕国封给太保召公的,但召公位高权重,还要继续留在镐京辅佐王室。于是,太保的长子“克”就代替他,成为第一代燕侯。两件青铜器的铭文中记载了这件事,克盉与克罍也由此得名。对克盉、克罍两件历史文物认识正确的是
A.为西周的分封制提供充分佐证
B.说明受封贵族必须在都城辅助天子
C.是目前所发现周代文物中最重的作品
D.文物所展示的内容出自于《史记》
【答案】A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据《史记》记载,最初周王是将燕国封给太保召公的,但召公位高权重,还要继续留在镐京辅佐王室。于是,太保的长子“克”就代替他,成为第一代燕侯。两件青铜器的铭文中记载了这件事,克盉与克罍也由此得名”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西周初期的分封制的事情,所以说这两件文物能够体现出当时对燕国的分封,A项符合题意;B项召公要辅佐天子,但不是所有的诸侯都要在都城辅佐天子,排除;C项克盉和克罍不是目前所发现周代文物中最重的作品,排除;D项与题干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故选A。
6.西周时期,周王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B.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
C.西周社会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
D.西周手工业中冶铜业十分落后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鼎”是权力与等级的象征,因此用鼎制度本质上反映的是西周社会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C正确;鼎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无关,排除A;鼎与腐败无关,排除B;西周手工业中冶铜业相对发达,并不落后,排除D。
7.山西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同学们围绕家乡历史展开研究性学习,下面是关于出土于山西省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西周青铜文物的信息介绍,据此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该器形呈敞口高领、束颈斜肩,绳索形双折耳,腹部饰绳纹一周。此罐形制在青铜器中是首见,相似的陶双耳罐,在甘肃、青海等地的新石器时代,如齐家文化、马家窑文化的遗址中也多有发现。
西周绳纹双耳罐
A.西周山西地区青铜铸造水平高超、种类繁多
B.西周山西与西北其他文化之间可能存在交流
C.西周山西地区居民生活普遍用青铜生产工具
D.西周山西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居于全国领先
【答案】B
【详解】
据题意可知,在甘肃、青海等西北地区发现了与在山西发现的青铜文物类似的陶双耳罐,说明两地的文化具有相似之处,由此可推断西周山西和西北其他文化之间可能存在交流,故选B;材料没有比较信息,不能提下水平高超和全国领先,排除A;“普遍”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C。
8.(2021年苏州中考真题)自汉代以来周天子出游所乘马车是如《逸礼》所言“天子驾六",还是如《毛诗》所写“天子驾四”,一直是史家争论的焦点。2002年发现的洛阳周王城天子驾六车马坑(见图),验证了古之天子驾六的乘舆制度。这说明传统典籍
A.不能反映历史的真实
B.需与考古发现相印证
C.不能成为研究的依据
D.其价值源于学者考证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周天子出游所乘马车是六匹马还是四匹马拉车一直是史学家争论的焦点,2002在洛阳周王城太子驾六车马坑中验证了天子乘坐六匹马的乘舆制度,体现的是考古可以用来验证传统典籍,故选B;传统典籍不能反映历史的真实和不能成为研究的证据,明显说法绝对化,AC错误;传统典籍具有一定的历史传承作用,其价值本身就有,并非是源于学者考证,D错误。
素养点一
夏商周的更替——时空观念
1.图片中的两件文物出土于同一时期,该时期属于时间轴中
A.A
B.B
C.C
D.D
【答案】B
【详解】
依据图片信息可知,这两件文物是商朝出现的甲骨文和司母戊鼎。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公元前1046年,武王联合各地势力,组成庞大的政治联盟,与商军在牧野决战,商军倒戈,周军占领都城,商朝灭亡,所以该时期属于时间轴中的B,B项符合题意;A项属于夏朝,排除;C项属于西周,排除;D项属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故选B。
素养点二
分封制的内容——史料实证
2.以下博物馆的名称来源于古代一项政治制度。这项制度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建立后,周天子把土地、奴隶和平民分封给亲属和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建立诸侯国。当时分封到今天山东省的有齐国和鲁国,分封到今天山西省的主要是晋国,分封到今天北京的是燕国。故这项制度是分封制。故A正确;BCD不符合题意,故排除BCD项。故选A。
课前预习记录:
月
日
目标导航
知识梳理
课后作业三维度科学设计
维度一、夯实基础,对点精练(精准练习显高效)
维度二、能力提升,思维拓展(挑战自我必提高)
维度三、学科素养,价值引领(拔尖提升素养好)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4课
夏商周的更替
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
知道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知道夏、商、周三代的更替,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及其作用。
了解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基本史实,了解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和作用,初步理清历史发展线索;识读西周等级示意图,认识分封制。理解夏、商、西周统治者的统治态度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存亡。
知识点01
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1.建立:约公元前
年,
建立
,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
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
的产生。
2.“家天下”局面。
家天下的局面是从
开始的,标志着
代替了
,标志着“
”变成了“
”。
3.衰亡:夏朝经历
多年,
统治残暴,用武力伤害百姓,引起民众反抗。
【温馨提示】
二里头遗址,反映了夏王朝的阶级分化、等级界限和文明进程。
知识点02
商汤灭夏
1.商汤灭夏:
统治残暴,约公元前
年,夏朝被
所亡。
2,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都城亳。
3.盘庚迁殷:由于受
、
等因素的影响,商多次迁都,后来,商王
迁都到
(今河南
一带),统治稳定。
4.商朝为巩固统治,设置
,制定
,加强对
和
的控制。
是商朝最后一个王,他对外
,耗费国力,同时修建
,对百姓征收繁重的
,还施用
,残害人民。
【温馨提示】
夏桀、商纣的结局提醒我们: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知识点03
武王伐纣
1.武王伐纣:分布于陕西
周原一带的周部族,以
立国,不断拓展疆土,发展迅速。周武王时,得到
、
等人的辅佐,周部族日益强盛。商王纣统治残暴,公元前
年,周武王伐纣,双方在
,
灭亡。
2.建立:公元前
1046
年,
建立
,定都
,史称“
”。
知识点04
西周的分封制
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稳定周初的
,巩固
。
(2)内容:①周王根据
远近和
,将
和
分封到各地,建立
;②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纳
,并服从周王调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3)分封制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
,稳定了
,扩大了
。
(4)实质:确立了周王朝的
制度。(西周时期社会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2.西周的灭亡:公元前
年,
时发生国人暴动
。公元前
年,
时,西周被
族所亡。
3.东周建立:公元前
年,
东迁
,史称“
”。
【归纳比较】
夏、商、周的更替:
朝代
建立时间
灭亡时间
都城
开国君主
亡国之君
夏
约前2070年
约前1600年
阳城
禹
桀
商
约前1600年
前1046年
几次迁都,盘庚时把都城迁到殷
汤
纣
周
西周
前1046年
前771年
镐京
周武王
周幽王
东周
前770年
前221年
洛邑
周平王
知识点一
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1.《史记》记载,禹年老时推荐伯益为继承人。禹的儿子启却举兵杀死伯益,继承了父亲的位置,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材料所反映的是我国哪个王朝的事件?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2.“夏朝已设官分职,夏王的左右设有各种专职的文武官员。夏朝有一定数量的军队,设置了监狱,并制
定刑法以镇压反抗者。”材料反映了
A.从世袭制到禅让制
B.夏朝具备国家的基本特征
C.从分封制到郡县制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
3.台湾圆山文化距今有3500年至4000年,其彩绘陶、印纹陶、玉玦等遗存,明显受到大陆文化的影响。圆山文化大致存在于
A.A
B.B
C.C
D.D
知识点二
商汤灭夏
4.学完《夏与商的政治统治》这一课后,王婷同学得出一个认识:认为商灭夏是合民心的正义之举。她得出这个认识是根据
A.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倒退
B.夏朝国王压榨百姓
C.夏朝是一个奴隶主专政的国家
D.夏的最后一个国王奢侈残暴,人心尽失
5.殷墟甲骨卜辞中有记载:“王乍(作)三(师):左、中、右”“王其以众合右旅”。这些记述让我们得以了解
A.商朝军队作战以车战为主
B.商王朝军队具有相当规模
C.商王朝军队兵器种类多样
D.商朝对百姓征收繁重赋税
6.(2021年江西中考历史)下边形势图可用于研究
A.国家的产生
B.朝代的更替
C.西周的分封制
D.春秋争霸战争
知识点三
武王伐纣
7.(2020年海南)识读历史地图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下图所示的重要战役是
阪泉之战
B.牧野之战
C.涿鹿之战
D.巨鹿之战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漫画暴君。
材料二
汤建国后,要求其臣属“有功于民,勤力乃事”,否则就要“大罚殛汝”。对那些亡了国的夏民,则仍保留“夏社”,并封其后人。汤注意“以宽治民”,因此在他统治期间,阶级矛盾较为缓和,政权较为稳定,国力也日益强盛。
材料三
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
——《诗经?大雅?大明》
(1)材料一的图一反映了夏朝最后一位皇帝的骄奢淫逸。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位把
“人肉当坐骑”的君王是谁?
(2)近年来有人评价商纣王“文武双全,功勋卓著”。材料一图二中的商纣王为什么如此反驳?
(3)据材料二,概括商朝国力日益强盛的原因。
(4)据材料三指出“凉彼武王,肆伐大商”所指的事件及其结果。
知识点四
西周的分封制
【重难点】
9.有学者认为,西周分封制的要旨在“分”,通过分封子弟、功臣,以分治领土,屏卫王室;宗法制的要旨在“合”,通过血缘纽带达到合族的不变。据此可知,通过这一“分”“合”,西周
A.开始重视宗法血缘关系
B.国家疆域得到一定拓展
C.政府对地方实行直接管理
D.专制主义体制初步建立
10.下图反映该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民主推荐官员
B.诸侯具有权利和义务
C.各级官员的权力是世袭的
D.巩固了周朝的统治
11.(2021年福建中考真题)通过分封制度,“周人终于建立了一个拥有广袤领土的强大国家”,使西周王朝的统治触角伸向了遥远的地方。据此可知,分封制
A.强化了诸侯权力
B.扩大了统治范围
C.加速了西周灭亡
D.确立了君主专制
12.(2020年山东济南)如图是山东省出版发行的一份报纸的报头。请你判断它的命名与下列哪一制度有关
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桀是一个奢侈而暴虐的君主,他搜刮民财,建造华丽的宫殿,终日饮酒作乐,引起民众强烈不满……商纣荒淫无道,聚众作乐,“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作长夜之饮…西周末代君主幽王昏庸无道,为博褒姒王妃一笑,烽火戏诸侯。
材料二: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封。
——摘编自《史记·周本纪》
材料三:周公教成王说:“你得用心考察众诸侯谁纳贡,谁不纳贡。纳贡的如果礼貌不好,即是侮慢王朝,等于不贡。
——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卷
“幽王为烽火大鼓,有寇至,举烽火,诸侯悉至。”
材料四: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其所守也(天子巡察诸侯为天子所守的疆土)。诸侯朝于天子,日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受封的请侯向天子汇报工作的完成情况)。无非事者……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的知识,总结上述三个朝代灭亡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说明周王封赐土地的依据是什么?
(3)材料三分别说明了这些受封诸侯有哪些义务?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西周实行该制度的积极作用
能力点一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1.(2020年山东临沂)《礼记》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其中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这里“天下为家”的含义是
A.天下为大家所共有
B.天下为一家所私有
C.天下一家和睦团结
D.天下处处可以成家
能力点二
夏商周的更替
2.如下图是小明学习中国古代政治史专题时做的一页笔记,该专题可能是
中华文明的起源
B.夏、商、西周的更替
春秋时期的争霸
D.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3.夏、商、周更替的历史中,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武王伐纣、国人暴动、盘庚迁殷、商汤灭夏
B.商汤灭夏、盘庚迁殷、武王伐纣、国人暴动
C.盘庚迁殷、国人暴动、商汤灭夏、武王伐纣
D.国人暴动、商汤灭夏、武王伐纣、盘庚迁殷
4.有学者指出,商代法律是在继承夏代“奉天罚罪”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是根据“天”和“神”的名义制定的,统治者对人的处罚都特别强调鬼神和上天的意思。据此可知,商代
A.沿袭了夏代的官僚体制
B.政治领域神权色彩较浓厚
C.民众普遍崇信天神意志
D.统治者借助神权实现集权
能力点三
分封制的主要内容与影响
【重难点】
5.克盉和克罍是1986年在北京房山出土的两件青铜器。据《史记》记载,最初周王是将燕国封给太保召公的,但召公位高权重,还要继续留在镐京辅佐王室。于是,太保的长子“克”就代替他,成为第一代燕侯。两件青铜器的铭文中记载了这件事,克盉与克罍也由此得名。对克盉、克罍两件历史文物认识正确的是
A.为西周的分封制提供充分佐证
B.说明受封贵族必须在都城辅助天子
C.是目前所发现周代文物中最重的作品
D.文物所展示的内容出自于《史记》
6.西周时期,周王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B.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
C.西周社会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
D.西周手工业中冶铜业十分落后
7.山西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同学们围绕家乡历史展开研究性学习,下面是关于出土于山西省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西周青铜文物的信息介绍,据此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该器形呈敞口高领、束颈斜肩,绳索形双折耳,腹部饰绳纹一周。此罐形制在青铜器中是首见,相似的陶双耳罐,在甘肃、青海等地的新石器时代,如齐家文化、马家窑文化的遗址中也多有发现。
西周绳纹双耳罐
A.西周山西地区青铜铸造水平高超、种类繁多
B.西周山西与西北其他文化之间可能存在交流
C.西周山西地区居民生活普遍用青铜生产工具
D.西周山西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居于全国领先
8.(2021年苏州中考真题)自汉代以来周天子出游所乘马车是如《逸礼》所言“天子驾六",还是如《毛诗》所写“天子驾四”,一直是史家争论的焦点。2002年发现的洛阳周王城天子驾六车马坑(见图),验证了古之天子驾六的乘舆制度。这说明传统典籍
A.不能反映历史的真实
B.需与考古发现相印证
C.不能成为研究的依据
D.其价值源于学者考证
素养点一
夏商周的更替——时空观念
1.图片中的两件文物出土于同一时期,该时期属于时间轴中
A.A
B.B
C.C
D.D
素养点二
分封制的内容——史料实证
2.以下博物馆的名称来源于古代一项政治制度。这项制度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课前预习记录:
月
日
目标导航
知识梳理
课后作业三维度科学设计
维度一、夯实基础,对点精练(精准练习显高效)
维度二、能力提升,思维拓展(挑战自我必提高)
维度三、学科素养,价值引领(拔尖提升素养好)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