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写诗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体会诗歌生动的语言,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锤炼生动的语言。
思维发展与提升
通过模仿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能根据要求创作诗歌。
审美鉴赏与创造
根据表达需要选择恰当形象,创造具有意境美、情感美的诗歌。
文化传承与理解
理解诗歌创作意义,掌握诗歌创作方法,培养学生纯正高尚的审美趣味,传承优秀的中华诗歌传统。
教学重点
掌握诗歌创作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表达需要选择恰当形象,创造具有意境美、情感美的诗歌。
教学方法
朗读比较、讨论探究、点拨、练习。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说一说,了解一点写作诗歌的意义
1.直接导入:在第一单元,我们主要学习了四首现代诗歌,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现代诗歌的创作。
2.请同学们说一说,高中学生学写现代诗歌有哪些意义呢?
教师总结归纳:通过写作进一步提升认识,提高诗歌的艺术鉴赏水平;通过学写诗歌,激活心灵中最本真、最美好的情感体验;学写诗歌养成锤炼、推敲词句的写作习惯。
二、忆一忆,梳理一下已学诗歌的特点
本单元第2课,我们学习了四首现代诗。请同学们回顾这四首诗歌,梳理归纳一下每一首诗的写作特点。
教师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然后补充完善:
1.郭沫若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其写作特点可以归纳为两点:
①富有主观色彩的自然景象。这首诗一方面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真实描绘,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和壮丽的景色;另一方面,这些自然形象中浸染着诗人的主观感受,自然现象与诗人主体血肉交融,成了有生命有感情的活的存在。
②构思奇妙,想象奇特。从诗的构思上看,诗人设想站立在地球“边上”全方位俯瞰地球,放声呼喊,纵情高歌,想象着那欢呼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和狂暴的太平洋,意在赞美摧毁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雄强之力,体现了“五四”所焕发的自由宏阔、雄奇奔放的气概,正所谓构思奇妙,想象奇特。
2.闻一多的《红烛》特色鲜明:
①每节诗都以呼告开头。全诗九节,每一节开头都是“红烛啊”,这一呼告,倾诉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诗人将红烛比拟为人,赋予红烛以人的思想感情,红烛变成有血有肉活生生的形象。这样的红烛形象就是一种精神品质的化身,诗人抒情的依托。
②诗情流动,波澜起伏。诗人面对红烛,心绪起伏,或惊叹赞美,或扪心自问,或惊疑发问,或自求解答,或劝慰有加,诗情的流动形成起伏的波澜,是诗篇的节奏抑扬顿挫,形象鲜明而又饱含哲理,全诗扣住“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先后三次发问,这三问形成抒情的三个层次,使感情的抒发层层推进。
3.昌耀的《峨日朵雪峰之侧》,抒写了登山勇士在登峰途中的体验与感怀,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强大生命力的赞美,呈现出两个特点:
①视听结合,画面壮阔。描写壮丽的雪峰落日景象时用了一个长句来表现落日的张力和动势;在辉煌的视觉形象之上,诗人又叠加了一个宏大的听觉形象,滑坡的石砾引动深渊的嚣鸣,如军旅的喊杀声渐远而去。这种视听合一的手法具有极强的画面感,不但引发读者生理上的紧张,也产生审美意义上的“崇高”感。
②对比手法,形成反讽。强大和弱小,光明和幽暗,热闹和沉寂,高拔和低矮……然而,在峨日朵雪峰之侧坚守住高度的不是强大的雄鹰或雪豹,而是弱小得可怜的蜘蛛;光明的太阳,堆砌的石砾,它们正在跃入幽暗却引力无穷的山海,正在滑向棕色的深渊;一派嚣鸣的、像军旅的喊杀声的,原来是在“滑坡”,是在“远去”,而接纳和归结它们的恰恰是沉寂和冷静。
4.雪莱的《致云雀》一诗,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热情地赞颂了云雀。在诗人笔下,云雀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诗人运用比喻、类比、设问的方式,对云雀加以描绘。诗人把云雀比作诗人,比作深闺中的少女,比作萤火虫,使云雀美丽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诗人把云雀的歌声同春霖、赞婚的合唱、凯旋的欢歌相比,突出云雀歌声所具有的巨大力量。诗歌节奏短促、轻快、流畅、激昂,节与节之间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极具艺术感染力。
三、读一读,体会一下优秀习作的技巧
1.教师印发学生优秀习作(注:这是2002年全国卷的高考满分作文)给学生自主朗读,然后请学生谈一谈这首诗好在哪里。
选择(四川师大附中
毛敏)
如果我是一片云,
我会放弃高高在上,
我选择化作一滴滴小雨飘落人间。
你要问我为什么,
请看看那些郁郁葱葱的生命,
那,就是我的答案。
如果我是一支河流,
我会放弃奔流到海,
我选择化为甘泉流入麦田。
你要问我为什么,
请听听农民伯伯喜悦的笑声,
那,就是我的答案。
如果我是一株灵芝,
我会放弃长命百岁,
我选择化为一滴滴药汤灌入人口中。
你要问我为什么,
请看看那位康复病人的笑脸,
那,就是我的答案。
如果我是一块矿石,
我会放弃平静安逸,
我选择熔入炉中化为滚烫的钢水。
你要问我为什么,
请看看那一座座的高楼大厦,
那,就是我的答案。
如果我是一只白鸽,
我会放弃自由嬉戏,
我选择永不停息地把橄榄枝衔到
战争的国度。
你要问我为什么,
请看看那些饱受战争痛苦的儿童
正在快乐地玩耍,
那,就是我的答案。
人生,是一篇做不完的选择题,
向前?向后?往左?往右?
如果你已迷失方向,瞧瞧你心灵中
的真、善、美吧,
那,就是你的答案。
2.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诗作《选择》的优点是,第一,有诗意和诗味,情感浓烈炽热。第二,联想丰富,内容充实。第三,条理清晰,结构严谨。第四,语言流畅,节奏鲜明。第五,意境高尚,蕴意深刻。
四、讲一讲,明确一些写作诗歌的方法
通过对本单元所学的四首现代诗歌写作特点的梳理归纳以及对《选择》这篇优秀学生习作的朗读,我们还是可以探索出一些写作现代诗歌的方法的。
(一)诗歌要有意象
这是就诗歌内容而言的。所谓意象,就是作者思想情感与具体形象的融合。通过意象抒发自己的诗情和意趣,诗歌就会产生特有的艺术感染力。这里应该注意两点:
①诗歌离不开意象。比如:骄傲,使人落后;虚心,使人进步。这是将毛泽东主席名句改写成的,这不是诗,最多只能是格言,因为其中没有意象。
②诗歌里的意象要能给人以美感。比如:我像爱读金庸小说/那样爱你,我像爱电脑游戏/那样爱你。这样的诗句缺乏美感,失去诗意,因为其中的意象不能给人以美感。为了让诗中的意象更具感染力,我们要广泛展开联想,大胆地想象。如李白的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是靠新奇大胆,不受生活原型的约束而取胜的,从而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如果局限于生活经验的限制,把诗句改成“黄河之水青海来”,就只是描绘了一种现象,平淡无奇。创造想象要以奇取胜,更要以饱满醇厚的感情取胜,二者缺一不可。
在闻一多的《红烛》中,诗人通过对红烛这一核心意象的层层渲染和开掘,赋予它丰富的内涵和情感。昌耀的《峨日朵雪峰之侧》一诗中,诗人情感的变化和对人生的思考是通过几个意象的组合实现的。雪莱的《致云雀》以云雀为中心组成密集的意象群,表达诗人奔放的激情和坚定的理想。写作诗歌时,最好不要直接说出你想表达的思想感情,而要通过具体的形象,运用比喻、象征等方式来暗示。总之,要婉转曲折地表达才能耐人咀嚼,有诗味。
(二)诗歌要有情感
这是就诗歌的思想而言的。诗歌是情感的艺术。激发诗情和灵感,需要生活的体验和积累,需要把握时代的脉搏。闻一多的《红烛》与昌耀的《峨日朵雪峰之侧》产生于不同时代,风格也不相同,但都能感受到诗人炽热的情感。如果我们平时多关注现实,保持对生活的敏感,注重情感的培育和积累,诗情就会不期而至,也就能从中提炼出抒情的主题。
(三)诗歌要分行分节
这是就诗歌的结构而言的。诗歌分行分节,这是与我们平时写的作文的最大区别之一。分行,依句分行,一般每句一行。分节,就像平时作文的分段,依据时间、季节、意思等的不同因素空一行不写,再写另一小节;换句话说,就是依意分节。
现代诗歌的标点符号,可加可不加,如果加就要正确使用。
(四)诗歌要有音乐性
诗歌的音乐性来自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诗歌写作要安排好韵律和节奏,以适合所表达的情感意蕴。否则,诗作就会缺少韵味。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雄奇奔放、雪莱《致云雀》的浪漫激情,与作品的韵律节奏是协调一致的。在写作时,韵律和节奏的安排要与情感的表达相统一。写好后还要反复朗读,边读边改,以期取得理想的表达效果。为了让诗歌更具音乐性,适当押韵是一种很好的办法。
(五)诗歌要善于组合
写诗除了要认真遣词用语、讲究文辞外,还必须讲究意象与意象、节与节之间的组合方式。我们应该在诗歌写作前,就构思好怎样写这首诗,包括诗歌主题的确定、生活素材的选择、诗体形式的选取、章法层次的安排等。
诗歌意象的组合方法虽然千变万化、形态各异,但作为诗歌艺术构思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类型,下列几种主要的组合类型可供我们借鉴。
①并置式组合:邹获帆一首题为《蕾》的诗歌这样写道:“一个年轻的笑/一股蕴藏的爱/一坛原封的酒/一个未完成的理想/一颗正待燃烧的心/”诗人一口气并列排出5个意象来描绘花蕾的风姿,诗人把花蕾感觉为“笑”“爱”“酒”“理想”“心”,这是非常独特的诗美体验,当诗人将它们全部并列为一个意象系统时,具象的花蕾与一些抽象的情绪情感连接了,5种意象的并列,把一种对青春的礼赞作了突出的渲染。这种并置式组合是把表面上看来跳跃很大,一般人认为是互不相干的意象,由诗歌作者内在感情体验将它们联结起来。这种组合方式是从意象开始又终于意象,读者几乎直接读不到诗人隐藏很深的情感,需要读者透过这些并置的意象系统来细心咀嚼它的深意。这是现代朦胧诗、意象诗比较常用的组合方法。
②交错式组合:这种方法也要组合众多意象,但是诗歌作者有意把完全相反、互相矛盾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构成一正一反、一平一奇的意象系统,造成一种出人意料、发人深省的审美效果。这种意象组合方式在中国古诗中也十分常见。“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都是典型诗例。在新诗写作中,这种组合方法也常见。何宜陵的《变迁》这样写道:“田野上的花/被爱她的人/关进珐琅瓶蓝色的围墙/急流中的船/被嬉戏的浪/搁置在金色的沙滩/在一部人间的喜剧里/在一部人间的悲剧里/”花长在田野与关进花瓶,船的前进与搁浅,这些矛盾的意象交错组合,给人的启迪比一般的陈述更为显豁与深刻。
③突反式组合:这种方法也要组合众多意象,诗歌写作者先从一个核心意象出发,围绕它组合一些层层推进的相似的意象,待诗歌意象的渲染做足后,最后推出一个相反的意象,形成先扬后抑、先虚后实的诗歌情境,而最后一个意象,才是这首诗的真正旨趣。台湾诗人郑愁予的《错误》,先放笔写了一个可爱少女在等“我”重温旧梦的3个意象,但最后一个意象,“我”只是打江南走过的“过客”,这一意外把“美丽的错误”引起的哀怨情绪传染给了读者。这种组合意象的方法有其特殊的审美情趣。
诗歌的节与节之间也应注意组合好。一首诗的层次之间,如果没有过渡性的文字,就不能衔接贯通、浑然一体。这就好比过河,如果不架一座桥,我们就不能从河的此岸快捷地到达彼岸。诗歌的各部分要靠过渡性文字来连缀组合。如闻一多的《红烛》,诗歌的每一节都以“红烛啊”的呼唤开头,形成浓郁的抒情氛围,情感表达也顺畅而充沛。
(六)诗歌要巧用修辞
好诗的语句是用最少的文字,包含最深、最美、最能击中人心灵,冲击人视听美感的语句。要学会运用比喻、拟人、通感、夸张、排比、设问、反问、呼告等修辞手法来描绘画面。诗歌借助意象表达情感,新奇的比喻、拟人、通感等是诗歌得以形象化、丰富诗歌意境的手法。如《沁园春·长沙》中上片与下片中的怅问、回答,巧妙地将上片写景与下片回忆联系起来,深化了主旨;排比是诗句铺叙描摹的手段,使句式整齐,内容丰富而有抒情性,如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她含着笑,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用一系列场景描写了大堰河劳动的细节,表现了大堰河的勤劳善良。对于各种修辞手法,本单元的诗歌中都有精彩的句子,要反复揣摩品味这些诗句,并尝试仿写。
练一练,写出一篇符合要求的诗歌
1.教师总结:诗是一种有意象意境,能引起读者想象,唤起情感共鸣,带给读者强烈的审美体验,且具有音乐韵律美的文学体裁。
2.课堂练习:仿照下列例子,从月、蛙……中选取一个作为意象,写一首小诗。
示例:墙角的花,
你孤芳自赏时,
天地便小了。
参考:(1)云端的月,你遍洒光华时,夜晚便亮了。(2)池塘的蛙,你自鸣得意时,天地便小了。
3.课后作业:选取生活中常见的意象,写一首小诗。主题:青春、生命、理想、情感等;具体要求:不少于14行;可以4节一行,也可自由;可以押韵,也可不押,题目自拟。
附: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