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3张PPT。◇爱情语录◇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
山无陵,江水为竭,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致女儿的信苏霍姆林斯基课件制作/乐平市浯口中学/彭伟明作者简介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乌克兰卓越的教育家、教师、思想家和作家。他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从事教育工作长达32年。虽然一生短暂,不满52岁,但他却以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地奇迹般地写出了40部专著,600多篇论文,约1200篇儿童小故事。?
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部著作都是面向教师、教育家、教育者、父母和自己孩子们的。他把自己的思维、思索、建议和见解全部倾注在了他的著作当中,即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在乌克兰国内人人皆知并喜爱,而且在国外许多国家也被广为出版,如众所周知的《我把心给了孩子们》《公民的诞生》《给儿子的信》以及某些论文和小故事。 疏通字词 整体把握 繁衍 忐忑 一抔黄土
无与伦比 怒不可遏 伫立
幢 麦穗
忐忑:
繁衍:
化为乌有:
无与伦比:
怒不可遏:
真谛:yǎntǎntèpóulúnèzhùzhuàngsuì心神不定。逐渐增多或增广。变得什么都没有,指全部消失或完全落空。没有能比得上的。愤怒之极,不可抵制。真实的意义或道理。整体感知 梳理结构 ⒈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⑴读完文章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为什么?
⑵上帝在创造了人后,3次来到人间,每次都分别看到了什么?每次看到的变与没变的又分别是什么?⒉浏览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整体感知 梳理结构 (1~4)女儿提出问题及“我”(父亲)对此的态度。
(5—24)回忆从前祖母给“我”讲过的故事,得出爱情是什么的答案。
(25)告诉女儿该如何对待爱情。 ⒊讨论:
如果你拿同样的问题问自己的父母,可能得到的答案是什么??
回过头来看作者对女儿的发问是什么态度?整体感知 梳理结构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⒈复述文中引用的故事。
⒉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
⒊五十多年间,那一对男女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⒋促使那一对男女(后来的老头和老太婆)生活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的基础是什么?
⒌故事中为何要把这对男女的爱情放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历程中去表现?这说明了什么??
⒍五十多年里是什么维系了他们的爱情?
⒎文中的上帝面对人的爱情有何表现?为何多次写到上帝的态度?
⒏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告诉我们该如何对待爱情? 爱情
忠诚
心灵的追念 收获了人类最永恒的美和力量——爱情。 是他们之间相濡以沫的爱情。(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是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真正的爱情能够经历时间的考验 是忠诚、心灵的追念(彼此的扶持、依靠……)? 表明爱情是人类独有的,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只有人才能够懂得爱。 善待爱情:以人的方式去爱。(人类的爱情不是仅仅为了繁衍后代,还要给对方以幸福……因为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是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细读局部 品味文本如何理解下列语句中蕴含的意思?
1.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
2.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4.从人本身来说,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 就本文而言,在异性或爱人之间的交往中,只有保持一定的理智、慎重和机警,才可以和谐相处、共创幸福。 这意味着爱情的力量征服了上帝,他在“伫立凝视”中终于意识到人与其他生物的不同,意识到人能够主宰自己的精神和幸福。而他最后的离去,就是对人性力量的认可和屈服。连君临宇宙的上帝都无可奈何,正说明了“爱情,它高于上帝”,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真正的爱情远远高于生理需要,爱情中包含的“忠诚”“心灵的追念”等人性的光辉,正是人之为人而不是动物的根本标志。细读局部 品味文本讨论:如何看待“上帝”?
助读问题1
上帝在前两次看到爱情时是什么样的表现?课文中分别用了一个成语来形容。试着把这种语气读出来。
助读问题2
第一次勃然大怒,第二次怒不可遏,照如此推理,第三次应暴跳如雷,可是上帝是什么样的表现?读一读,分析一下原因。?再读感悟 拓展训练 霍姆林斯基在给他女儿的另一封信中这样写道:人的爱情应当不仅是美好、诚实、坚贞的,同时也应该是理智和慎重的、机警和严肃的,只有那样的爱情才能带来欢乐和幸福。
霍姆林斯基的女儿的年龄和我们差不多大,他其实是在暗示女儿应当如何善待爱情,结合中学生早恋现象,谈谈你的看法。感谢您的关注·2010年8月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