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实录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实录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15 18:09: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掌握重点词语的读音、字形及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朝花夕拾》。
3、走进鲁迅的童年,探求他成长的足迹,体味童真、童趣。
【过程与方法】
1、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体味鲁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乐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鲁迅先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追求新鲜知识的精神。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对事物的准确描摹、对动作的准确表达及写作思路的条理性。
【教学难点】
1、理解美女蛇故事的作用。
2、揣摩三味书屋这一部分的思想内容,理解其中一些重要的词语。
3、引导学生从整体与部分的结合上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导入新课】
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必读篇目之一是《朝花夕拾》,这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的唯一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共
10篇文章。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已经
46岁,当时鲁迅在北京工作,北洋军阀政府大肆镇压进步学生,鲁迅因支持学生,受到通缉;后来被迫到厦门大学任教,备受保守势力的排挤。辗转流徙的他苦闷,愤懑,正如“小引”中所说:“浪迹天涯,虽生之日,犹死之年。”于是便常常想起少年往事,于是就有了《朝花夕拾》。
我们来看《朝花夕拾·小引》中的一段文字:“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jiāo)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gǔ)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唯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屡次忆起”“儿时”“故乡”这几个字眼让我们读出了故乡情愫对鲁迅的蛊惑。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通过这篇文章来品读鲁迅先生对故乡、对童年这种挥之不去的怀恋之情。教师板书课题。从题目看,鲁迅先生在这篇散文中回忆了哪两个地方的童年生活?
生答:百草园,三味书屋。
师:我们先来了解儿时的鲁迅在百草园里的生活。“百草园”,何为“百草”?“百草园”是一个怎样的园子?
生答:有很多野草的园子。
师:请同学们朗读第
1自然段,看一下作者鲁迅对这样的一个只有一些野草的园子是怎样评价的?
生答:“但那时是我的乐园”。
师:一个只有一些野草的园子,在多年后仍让作者念念不忘,还将它视作“我的乐园”。这是为什么呢?接下来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2——8段,跟随文字和童年的鲁迅一起去赏玩百草园,把你所看到的事物,听到的故事和玩过的游戏勾画出来。
生:百草园里有很多的动植物: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鸣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乌、木莲,覆盆子。
师:在第
2段中,作者为我们罗列了百草园中许许多多的动物、植物,那么,他写这些仅仅是为了告诉我们百草园里景物多吗?
生:不是,“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这些景物里有无限的趣味。是为了告诉我们百草园里有很多趣味。
师:这句话是说:百草园里趣味太多了,不能一一细说,只能选取其中的一小部分说给大家。那你能说说“短短的泥墙根一带”有怎样的趣味吗?
生:听油蛉、蟋蟀唱歌,捉蜈蚣,按斑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
师:百草园里这么多有趣的事情可以做,确确实实是一个“乐园”。
生:在百草园里还可以听到美女蛇的故事。
师:你能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吗?
生讲故事。
师:这个故事和百草园有什么联系呢?
生:因为百草园里有长的草,相传草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
师:这样的故事会给我们什么感受?是觉得恐惧还是神秘?
生:让我们觉得百草园非常的神秘,因此就更喜欢百草园了。
生:百草园里还可以捕鸟。
师:那么你能读一下相关的段落吗?生朗读第
7、8自然段。
师: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捕鸟的过程?
生:“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便罩住了”。
师:在这几句中,作者用了一系列的动词,请同学们用笔圈出这几个动词。师:这几个动词的运用,就把幼时的鲁迅和小伙伴们一起捕鸟的情景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忙着扫雪,支竹筛,系绳子......同时也写出了捕鸟时的快乐。他的快乐,不仅仅在于捕鸟的过程,更在于他内心的一种情感波动:兴奋、惊喜、失望、沮丧,再次点明了百草园是我的乐园,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
师小结:
百草园中有菜畦、石井栏、鸣蝉、黄蜂、油蛉、蟋蟀......我们从中读到的不仅仅是百草园里这些纷繁的景物,更是读出了儿时的鲁迅在其间玩耍时无尽的乐趣。美女蛇的故事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雪地捕鸟对鲁迅更是有着无穷的吸引力,捕鸟时的兴奋、惊喜,无一不在证实:那时的百草园确实是我的乐园。
在这样乐趣横生的百草园中嬉戏、玩耍,童年的鲁迅乐在其中。所以,在他要离开百草园的时候,就会自然地产生不舍、留恋之情。
生朗读第
9自然段,体会蕴藏其中的情感。
师:同学们从哪些词语中读出了这种不舍、依恋之情?
生:“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我的”“们”这里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百草园里的蟋蟀、覆盆子当作伴随我童年时光的小伙伴,好朋友。
生:“!”的作用是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这里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强烈的不舍、留恋之情。
师:在这一段中,作者分析要离开百草园的原因了吗?
生:三个“也许”。师:“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将砖头抛到隔壁的梁家”“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再次让我们读出百草园生活的无拘无束。“也许”是表示猜测,不确定。所以说这些原因只是作者的猜测,家人要送幼时的鲁迅到书塾里去,并不是因为在此段中提到的这种种原因,只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要步入一个新的人生阶段。(此时鲁迅已经
12岁了)生再读此段,仔细体味蕴藏的情感。师:私塾是我国古代私人设立的教学场所,在中国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招收学童入学,以启蒙识字、四书五经为学习内容,十分重视对学生思想品德和生活习惯的教育。
三味书屋是当时绍兴城里有名的书塾。
“三味”是以三种味道来形象地比喻读诗书、诸子百家等古籍的滋味。“
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xīhǎi)”。意思是“读四书五经之类味如米面,是是食之本;读经典史书味如丰盛的菜肴;读诸子百家之类的书味如酱醋(调料)。”
师:三味书屋是怎样的一个所在?
生朗读第
10自然段,初步了解三味书屋的环境、陈设。
生默读
11——24段,思考:三味书屋的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生:“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这是对老师的外貌描写,从这几句话中我可以知道:老师年级较大了,还非常地方正、质朴、博学。
生:老师还很严厉。
师:从哪些语句中可以读出老师的严厉?
生:我是从
13——16段读出来的。我问老师“怪哉”这虫是怎么回事,老师说“不知道”;在学习上对我要求也很严格。
生:先生在书房里大叫起来:“人都到那里去了?!”“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
师:这是对老师的动作、语言描写。三味书屋里的老师和我们的老师一样,对学生要求是很严格的。但是,时隔
30多年,让鲁迅先生记得的仅仅是老师的严厉吗?有没有让我们觉得好玩的地方?
生:“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通过对老师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让我们觉得老师也挺好玩的。
师:“铁如意,指挥倜傥,......”
是清末刘翰所作的《李克用置酒三垂冈》中的句子。赋中描写的是唐末军阀在三垂冈设宴庆贺胜利的情况。(李克用)在酒宴上拿着铁如意,指挥比划,潇洒自如,满座都为之震惊,他用金杯喝酒,痛快淋漓,喝了很多而未醉。这句话中的声浪号,表示声音的持续不断,表现出先生读书时拉长声调、余味悠长的情态。当时年龄尚小的鲁迅,并不懂得老师读这句话的意思,只是通过老师的神态和动作,“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先生这种旁若无人的自得之态,在顽皮的学生眼中,恐怕是一件非常好玩又好笑的事情吧?所以多年以后,他还会记得这个场景。
师:在三味书屋里,老师喜欢读书,学生读书吗?读什么书?读懂了吗?怎么知道没读懂?
生:课下注释⑤⑥⑦⑧,《论语》《幼学》《周易》《尚书》没断句、念错的句子。
师:虽然没读懂,但却读得“人声鼎沸”。“人声鼎沸”是什么意思?
生:形容人声喧闹,像水在鼎中沸腾一样。
师:“人声鼎沸”换成“乱七八糟”“吵吵闹闹”好不好?
生:不好,“乱七八糟”“吵吵闹闹”给人的感觉是杂乱,而“人声鼎沸”没有这种感觉,只是说孩子们读书声音很大,读得很热闹,很有趣。
师:是啊,孩子们读书,虽然读不懂,却读得人声鼎沸,读出了一种乐趣。我想,这种情景同学们应该是能够感同身受的,早自习读书的时候这样的情景也是很常见的。
师:除了读书,童年的鲁迅在三味书屋还有什么乐趣?
生: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捉了苍蝇喂蚂蚁。
生: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游戏,画画儿,用“荆川纸”蒙在小说绣像上描画。
师小结:和百草园的无拘无束相比,三味书屋的生活或许稍显乏味。
但严厉的学堂,却因为孩子好玩的天性染上一层轻松的色彩:后院折蜡梅花,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课堂上人声鼎沸,不知所云的读书声,先生读书时可笑的样子,用纸盔甲做游戏、画画等。
儿时这些妙趣横生的画面,在作者经历了人生的风雨后再回首,感情已经变得更加深沉,它已成为作者心中对三味书屋的一个美好的回忆。
所以,鲁迅把这一幕幕作为一朵朵带露的“朝花”,在夕阳的余晖中一一拾起,并永远珍藏......
所以说,不管是百草园还是三味书屋,都是对鲁迅先生童年经历的精彩呈现。我们从课文中读出了那个活泼可爱、尽情玩耍的“小”鲁迅,同时也读出了文字后面那个拿笔写作的“大”鲁迅,读出了他对故乡、对童年无尽的怀念和眷恋之情。虽然它所反映的生活场景与我们的时代不同,但它对童年经历的精彩呈现,具有穿越时空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