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学
设
计
课
题
将相和
年
级
五年级
课
时
第1课时
备
课
人
教材分析
(重点、难点)
1.继续练习提高阅读速度。
2.通过圈画关键词的方法,概括故事内容。
教学目标
1.继续练习提高阅读速度,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
2.通过圈画关键词的方法,概括故事内容,了解蔺相如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快速识记成语。
上课前,我们先来玩个小游戏,看看谁是咱们班的速读小能手。
(1)集中注意力,仔细看 出示:一鸣惊人(出示2秒消失)
(2)过渡语:加点难度。
出示:指鹿为马
卧薪尝胆
(出示2秒消失)
(3)集中注意力,仔细看——示:怒发冲冠
纸上谈兵
百步穿杨(出示2秒消失)
总结:同学们读得真快。
(设计意图:将游戏与本课的速读目标相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帮助学习巩固本单元第一篇课文的速读训练点——集中注意力)
2.
这些成语都出自于《史记》。谁来读读这段文字?
(PPT出示《史记》介绍)
鲁迅先生是这样评价《史记》的,一起读: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PPT出示)
3.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也出自于《史记》,齐读课题。
4.将是谁?出示资料,指名读。
相是谁?出示资料,指名读。
将相和的意思是什么?
5.过渡:大家对这个故事已经有了一定了解,你能不能在很短的时间内
快速地读好故事?敢不敢接受挑战?
二、初级挑战
1.请接任务卡,谁来读?
(指名读:快速默读课文,记录所用时间。)
(师:读完课文后,请看大屏幕上的时间,把它记在课题旁边。)
2.交流所用时间。
3.这篇文章有1600余字,你怎么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读完的?
相机板书:集中注意力/连词成句读/不回读
(设计意图:在速读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初步感悟速读方法,教师归纳总结)
三、中级挑战
1.过渡:难度升级,还敢挑战吗?
2.请接任务卡,谁来读?
(指名读:用上这些小法宝再读课文。找找课文写了哪几个故事?限时30秒。)
(师:找到答案的同学可以马上站起来。)
3.同学们找的真快!请坐。谁来说?
4.你们是怎么找的这么快的?
5.
总结:聚焦关键段落,就能读得快。(板书:聚焦关键段落)
6.抓住这些关键语句,也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同学们试一试,同桌互相说说看。
7.指名说。
四、终级挑战
1.高级挑战开始了。请接任务卡。
(PPT出示)时间:5秒。
任务:读下面这段话的时候,一眼看到了多少内容?
3.指名说。板书相关词语:。
4.(PPT出示这段话)这段到底说了什么呢?我们一起读一读。
5.谁来说?
6.看看这些词语,同学们有什么发现?
7.总结:圈画关键词,连词成句读,就能加快阅读速度,帮助我们理解内容。
(设计意图:紧扣本课速读训练要求,结合课后习题,引导学生发现新的速读方法。)
五、品析蔺相如的人物形象
1.过渡:今天,同学们学习了新的速读方法:圈画关键词。它还能帮我们快速理解人物形象,我们再来试一试。默读《完璧归赵》,蔺相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圈画关键词,做批注。
(设计意图:继续加强用圈画关键词句的方法进行速读的训练,初步感悟人物形象,在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过程中,让教材中的人文情怀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孩子心灵。)
2.指名说
3.预设一:历史背景(学生回答1—4节时指向此预设)
(1)得知这个消息,赵王和大臣的态度如何?他们为什么会这么为难?
(2)介绍背景:看地图,赵国和楚国都和秦国相邻,秦用大部分兵力攻打楚国,对于赵国也欲除之而后快,这样,才能达到秦国一统天下的目的。表面上秦王是以城换玉,实际上和氏璧只是秦王攻打赵国的借口,只要赵王敢拒绝,秦王就出兵灭赵。
(3)小结:蔺相如一下子看出了秦国的野心,在这个时候挺身而出,真是机智勇敢。
4.预设二:理直气壮
(1)找瑕疵(略过)
(2)理直气壮:什么叫理直气壮?这里的“理”是什么?
(3)出示蔺相如的两段话。读到这儿,我发现蔺相如自相矛盾,出使秦国前,他是这样说的——指名读。现在——齐读。
蔺相如真是自相矛盾,你们同意我的观点吗?
(4)小结:好一个理直气壮,它的背后是蔺相如洞察了秦王的惜玉之心,它的背后是蔺相如的大智大勇。
(5)谁来读读他的话?
5.预设三:大大方方
(1)大大方方是什么意思?
(2)没有了玉的蔺相如,处境——但他还能大大方方地面对秦王,大大方方的背后是什么?(勇气)
相机追问:他为什么不怕秦王?
(3)小结:大大方方的背后不仅是勇敢,更是智慧。蔺相如就是凭着机智勇敢化解了重重危机。
六.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快速阅读的新方法——圈画关键词句,品读了人物形象。下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将相和》,走近蔺相如和廉颇,感受他们的爱国情怀。
板书设计
将相和
集中注意力
完璧归赵
连词成句
渑池之会
聚焦关键段落
负荆请罪
圈画关键词
教学资源
(课件、教具)
PPT
教
学
设
计
课
题
《将相和》
年
级
五年级
课
时
第2课时
备
课
人
教材分析
(重点、难点)
1.继续练习提高阅读速度。
2.通过圈画关键词的方法,理解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
1.继续练习提高阅读速度,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
2.通过圈画关键词的方法,了解蔺相如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渑池之会”????
1.我们再来看看,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是怎样的?谁来读读你划的句子?(课件出示:逼秦王击缶部分)?
2.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看看这段中,哪个词会一下就跳入你的眼帘?????
3.从这个词你体会到了什么?(蔺相如爱国)?
师:是啊,蔺相如为了赵王的面子,为了国家的尊严连命都不顾,真可谓是赤胆忠心。?
4.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表现他什么样的性格特点?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样”??
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荣誉,为了维护赵王与赵国的尊严,所以逼秦王击缶。表现出了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高尚品质。秦王击缶后,不敢拿赵王怎样,是因为廉颇大将军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秦王只好放赵王回去。?
5.“渑池之会”上秦赵两国是打了平手,还是分出了胜负??
赵国占了上风。因为秦国是强国,赵国是弱国,赵王是秦王叫他鼓瑟的,而秦王是蔺相如逼着击缶的。秦王和蔺相如身份不一样。
要求对方的方法不一样,所以说是赵国占了上风。
6.从渑池之会让我们体会到蔺相如的机智爱国,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可以证明,廉颇是错的,蔺相如之所以封为上卿靠的是什么?
二、将相握手言和???
(一)相顾全大局?
1.奇怪了,我们能看出蔺相如有能耐,为何与他同朝为官的廉颇将军没看出呢?他比我们傻吗?为什么?(他当时在气头上)?
师:是啊,当一个人产生忌妒心理时,在气头上时,对别人的评价总是有失公正的,我们就不要犯廉颇将军这样的错了。蔺相如的一升再升,官位居于廉颇之上,这是将相不和的表面原因,实质上缘于廉颇的错误认识。??
2.课件出示二次尝试题:负荆请罪图,可为什么后来,这位骁勇善战,居功自傲的廉颇将军又去向蔺相如请罪呢?为什么?什么原因促使廉颇来个180度转身?到文中找原因,划出相关语句。????
3.谁找到了廉颇负荆请罪的原因?(也就是蔺相如说的一番话,课件出示)????
4.请同学们读蔺相如说的话,看看,从蔺相如的话中,你听出了什么?????
5.你听出了什么?
(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板书:顾全大局?
师:是啊,面对廉颇的有诋毁,廉颇的咄咄逼人,蔺相如没有斤斤计较,没有肥唇相讥,而是宽容忍让,顾全大局,一心为赵国着想,这不是一般人能有的肚量,我们一起读读这段,一同感受蔺相如的高尚品质。??
(二)将相“和”?
1.蔺相如的这些话最终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你想想,廉颇听到蔺相如的这番话,他心里会怎么想?文章写了吗?但我们可以体会得到,他怎么想?????
2.谁来说说,你认为廉颇会怎么想??
3.廉颇不仅这样想了,还这样去做了,从他这一举动,可以看出廉颇是个怎样的人?(板书:知错能改)?
4.就这样,将相和好了,但将相和好的关键是什么?将相和好的表面原因是蔺相如的宽阔胸襟和廉颇勇于认错、知错就改、负荆请罪。实际上,是缘于他们的共同认识:将相和,国家则安;将相不和,国家则危。缘于他们都能以国家利益为重,有共同的爱国思想。?
师:是啊,他们都是为了谁?可见他们都有一颗爱国的心(板书:爱国)?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是啊,蔺相如“宰相肚里能撑船”是为了赵国,廉颇“将军背上可负荆”也是为了赵国,正是这种爱国情结,使他们握手言和,成为流芳千古的美谈。????
三个故事各有情节,但又紧密联系。“渑池之会”是“完璧归赵”的发展,“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的结果是“负荆请罪”的起因。合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将相和的故事。
2.你学了这一课,有什么收获吗?
板书设计
将相和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
教学资源
(课件、教具)
PPT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