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课后练习—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word版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单元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课后练习—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word版 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09-15 06:51: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课后练习2021-2022学年上学期初三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一、单选题(共11题)
1.75%的酒精是小范围消毒的理想试剂。它可以使病毒外壳的糖蛋白失去活性,不容易进入人体正常细胞里。关于溶质酒精(C2H6O),说法错误的是
A.从微观角度看:C2H6O中含有8个原子
B.从宏观角度看:C2H6O由三种元素组成
C.从质量角度看:C2H6O中碳、氧元素质量比为3:2
D.从变化角度看:C2H6O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2.连花清瘟胶囊源自传统中医名方,可用于治疗流感,其主要成分之一是“没食子酸”(化学式为C7H6O5)。下列有关“没食子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A.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
B.属于氧化物
C.含有3个原子
D.碳、氢、氧元素质量比为12:1:16
3.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下列关于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在水中加入肥皂水振荡,泡沫较多的是软水
B.为了防治水体污染,禁止使用化肥和农药
C.蒸馏或用活性炭吸附均可使海水转化为淡水
D.工业上采用特殊催化剂可以把水变成汽油
4.对化学变化描述不正确的是
A.有新物质生成
B.分子可以分为原子
C.有颜色变化
D.分子变成其它分子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切化学变化都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B.一切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C.CO2和CO性质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分子间的间隔不同
D.等质量的O3和O2含有的氧原子数之比是3︰2
6.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分子、原子都是不显电性的粒子,不显电性的粒子一定是分子或原子
B.化学变化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所以质量不发生改变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C.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所以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D.碱溶液和盐溶液发生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一定减小
7.化学反应前后,下列各项一定会发生变化的是
①原子种类
②元素种类
③分子种类
④物质种类
A.③④
B.②①
C.①③
D.①②
8.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如图表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一定是分解反应
B.丁一定是化合物
C.丙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D.反应前后乙和丁变化的质量比一定为15∶8
9.已知某纯净物2.3g在足量的氧气中充分燃烧后,生成4.4g二氧化碳和2.7g水。下列关于该纯净物组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只含有碳、氢元素
B.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C.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D.一定含有碳元素,可能含有氢、氧元素
10.建立“宏观一微观一符号”之间的联系是学习化学的思维方法。如图为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O”、“●”各表示一种原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物是两种单质
B.反应物有剩余
C.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D.该反应生成了多种产物
11.甲和乙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丙和丁,结合微观示意图分析,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此反应涉及四种化合物
B.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改变
C.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都没有改变
D.甲物质由碳原子和氧原子组成
12.下列图形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装有足量氧气的密闭容器内燃烧一定质量的碳
B.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后容器内剩余固体的质量
C.用相等质量的氯酸钾来制取氧气
D.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
二、综合题(共3题)
13.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特有的思维方式。
(1)在氧气、铁和氯化钠三种物质中,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___________
;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是
__________________

(2)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①反应涉及到的物质中,是由
___________
(填“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单质,有
____________
种氧化物.
②参加反应的和的微粒个数比是
____________
(写出最简整数比)
③反应生成的单质和化合物的质量比是
_______________
14.质量守恒定律是物质科学中的一条重要规律,具体表述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1)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上三个实验装置(A、B、C)来验证质量守恒律.其中,只有A装置能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B、C装置则不能.否定B装置的理由是:_________。否定C装置的理由是:_________。
(2)小明将C装置进行改进,如图D所示.
①此实验气球的作用是:_________。
②此实验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
③待完全反应后,将装置D置于天平上称量,所得数据较反应前的小.若整个操作过程无差错,则造成上述实验误差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15.根据下图所示的实验回答问题。
(1)甲中棉花的作用是_____。
(2)乙的目的是研究品红分子在水中的运动速率与_____的关系。
(3)丙是电解水实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中产生的气体是_____。
(4)丁是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其中红磷燃烧的现象是_____:充分反应并冷却后,天平仍保持平衡,从微观的角度解释其原因_____。
参考答案
1.A
【详解】
A、酒精是由酒精分子构成的,1个酒精分子中含有8个原子,此选项错误;
B、根据酒精的化学式C2H6O可知,C2H6O是由碳、氢和氧三种元素组成的,此选项正确;
C、C2H6O中碳、氧元素质量比为:,此选项正确;
D、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反应物C2H6O中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氧气中含有氧元素,故C2H6O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此选项正确。
故选A。
2.A
【详解】
A、没食子酸(化学式为C7H6O5)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其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正确。
B、没食子酸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不属于氧化物,错误。
C、没食子酸是由分子构成的,没食子酸分子是由碳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3种原子构成的,错误。
D、没食子酸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7):(1×6):(16×5)=42:3:40,错误。
故选:A。
【点睛】
3.A
【详解】
A、向软水中加入肥皂水振荡时会出现较多的泡沫,此选项正确;
B、为了防治水体污染,需要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不能禁止,此选项错误;
C、蒸馏可使海水转化为淡水,但活性炭不能将海水转化为淡水,此选项错误;
D、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水由氢、氧元素组成,而汽油中含有碳元素,所以任何方法都不能把水变成汽油,此选项错误。
故选A。
4.C
【详解】
A、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化学变化都有新物质生成,说法正确;
B、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生成新的分子,说法正确;
C、化学变化常伴随有气体、沉淀生成,有热量变化,但化学变化不一定有颜色变化,说法错误;
D、化学变化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分子变成其他分子,说法正确;
答案:C。
5.A
【详解】
A、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变化初中的普遍规律,适用于一切化学变化,选项正确;
B、并不是所有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其中氢原子核中就不含有中子,选项错误;
C、CO2和CO性质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分子构成不同,而不是分子间的间隔不同,选项错误;
D、设O3和O2的质量都为m,则O3和O2含有的氧原子数之比为(×3):(
×2)
=1:1
选项错误。
故选A。
6.D
【详解】
A、分子、原子都是不显电性的粒子,但是不显电性的粒子不一定是分子或原子,如中子,A错误。
B、化学变化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但是质量不发生改变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B错误。
C、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质子数相同的原子一定属于同种元素,C错误。
D、碱溶液和盐溶液发生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该反应要么生成气体,要么生成沉淀,故所得溶液的质量一定减小,D正确。
故选:D。
7.A
【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是指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从微观来说,该定律成立的原因是:“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三不变”,该定律的含义是:“宏观上的“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元素的种类、各元素质量和微观上的“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原子的质量不变“六不变”,物质的种类、分子种类变化,可以据此答题。
【详解】
化学变化中原子总数不变,分子总数可能变化,也可能不变化。物质的总质量不变,物质的种类变化,元素的种类不变;物质的种类、分子种类变化。
故选:A。
【点睛】
8.B
【分析】
由图可知,反应后,甲的质量减少,甲是反应物,乙的质量减少,乙是反应物,丙的质量不变,丙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是不参与反应的杂质,丁的质量增加,丁是生成物。
【详解】
A、甲、乙是反应物,丁是生成物,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不符合题意;
B、甲、乙是反应物,丁是生成物,丁一定是化合物,符合题意;
C、丙反应前后质量不变,丙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是不参与反应的杂质,不符合题意;
D、反应前后乙和丁变化的质量比一定为:(30-14):(50-20)=8:15,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B
【详解】
已知某纯净物2.3g在足量的氧气中充分燃烧后,生成4.4g二氧化碳和2.7g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不变,故该纯净物中一定含C、H元素,碳元素的质量为:,氢元素的质量为:
,1.2g+0.3g=1.5g<2.3g,故该纯净物中一定含氧元素。
故选B。
10.D
【详解】
由质量守恒定律和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该反应过程可表示为
A、反应物中的两种分子均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属于单质,说法正确;
B、由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后两种反应物都有剩余,说法正确;
C、由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的反应物由两种,生成物只有一种,属于化合反应,说法正确;
D、由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的反应物有两种,生成物只有一种,说法错误;
答案:D。
11.B
【详解】
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一氧化碳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乙醇和水,该反应的方程式是:;
A.一氧化碳是由C、O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乙醇是由C、H、O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水是由H、O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故此反应涉及三种化合物,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没有改变,该选项说法正确;
C.该反应有氢气单质参加反应,氢元素的化合价一定发生变化,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由分子的模型图可知,甲物质是由一氧化碳分子构成的,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B。
12.A
【详解】
A、装有足量氧气的密闭容器内燃烧一定质量的碳,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增加,碳燃烧完全后,二氧化碳的质量保持不变,图示正确;
B、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会生成锰酸钾和氯化钾两种固体,因此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后容器内剩余固体的质量不会为零,图示错误;
C、有无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速率,不能改变生成氧气的质量,错误;
D、二氧化锰为催化剂,反应前后二氧化锰的质量保持不变,错误;
故选A。
13.氧气分子
氯化钠
原子
2
1:2
3:20
【详解】
(1)氧气是由氧气分子构成的,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氯化钠是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的,氧气是由氧气分子构成的,所以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氧气分子;由离子构成的是氯化钠;
(2)①由微观示意图可知,表示镁原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单质,图中共有2中氧化物,分别为MgO,CO2;
②由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的方程式为2Mg+CO22MgO+
C,
表示Mg,表示CO2,所以微粒个数比为2:1;

所以生成的单质和化合物的质量比为12:80=3:20.
14.
(1)
物理变化不适用质量守恒定律
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逸散到空气中
(2)
防止生成气体逸出,还可防止橡皮塞冲出,平衡气压
有大量气泡产生,气球胀大
膨胀的气球产生了浮力
【分析】
(1)
由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可知,只有化学变化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B中酒精溶于水属于物理变化,不能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C中石灰石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逸散到空气中,天平不平衡,不能用来直接验证质量守恒,故填:物理变化不适用质量守恒定律;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逸散到空气中;
(2)
①此实验气球的作用是防止生成气体逸出,还可防止橡皮塞冲出,平衡气压,故填:防止生成气体逸出,还可防止橡皮塞冲出,平衡气压;
②石灰石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有气体放出,所以可观察到的现象是锥形瓶内有大量气泡产生,气球胀大,故填:有大量气泡产生,气球胀大;
③由于气球体积变大后,受到的浮力增大,所以会导致天平称量反应后物质质量的读数偏小,故填:膨胀的气球产生了浮力。
15.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进入导管,堵塞导管
温度
氧气
产生大量白烟,放热
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个数和质量都不变
【详解】
(1)甲中棉花的作用是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进入导管,堵塞导管。
(2)实验乙中变量是温度,故目的是研究品红分子在水中的运动速率与温度的关系。
(3)丙是电解水实验,电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电解水时,负极产生氢气,正极产生氧气,故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中产生的气体是氧气。
(4)红磷燃烧的现象是产生大量白烟,放热;装置密闭,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充分反应并冷却后,天平仍保持平衡,微观角度是因为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个数和质量都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