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 秋思》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朗读、背诵
2、感受意境
3、赏析、联想
二、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元曲《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元曲四大家之一,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它的体裁为“曲”。
下面说说“曲”这种文体:
在中国古代文学长廊中,元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兴起的一种文学样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散曲包括散套和小令,我们今天学的《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小令。
(二)、学习这首小令
(1)指导学生朗读。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有专家说,读书是与作家对话。总之,读书是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让我们以朗读来走进马致远,亲近这位名家,读懂这片漂泊羁旅的游子之心。
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划出节奏。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大家喜欢吗?我们感受一下。(朗读)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 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试一试。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读得曲折跌宕,读出落拓无助的生存境遇。试一试。再一起把整首小令朗读一遍。这样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它整散相间,长短结合的形式美。
(2)感受它的意境美 提示:怎样的景、怎样的人?怎样的情感?
读小说、散文时,头脑中要出现一场电影:读诗词时,头脑中要出现一幅图画。这就是所谓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先请同学们散读一遍课文,充分调动你的想像和联想,说说你头脑中有怎样的画面?请以“我仿佛看到了……”为开头,说说诗句在你头脑中再现的画面。
示例:我仿佛看到了:几根枯树缠绕着一棵棵老树,那凋零了的黄叶在萧萧的秋风中瑟瑟的颤抖,黄昏的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眼前呈现出一座小桥,桥下小溪流水潺潺,不远处还有升起袅袅炊烟的农家小院,一片安宁祥和。西风劲吹,在寂寞的古道上,漂泊羁旅的游子骑着一匹瘦瘦的老马,在夕阳西沉的余辉中,向远方踽踽而行。
同学们描绘的就是一幅悲凉的秋景图。(板书:悲凉秋景)
(3)、理解作品的感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请想想这幅画面传达出怎样的情感?
明确:因为“断肠人在天涯”,在天涯的断肠人的精神家园已化作了一片荒芜,他眼中的景自然是满目萧然。于是作者眼中的藤、树、马、水都是萧条的、凄凉的、无助的,其实是人的落拓与哀愁的写照,这是以景托情,融情于景。这景无疑传达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乡之情,这景与人,境与情,自然意象与社会境遇,和谐的统一于这首小令中,充分的道出了游子羁旅之悲。(板书:悲苦乡愁)
请大家齐声诵读,让我们将景语化为情语,体验体验游子的悲苦与心酸。
通过朗读,真正体验到了作者穷迫潦倒,孤苦无依、颠沛流离的凄苦情思,感受到了作品的崇高与悲剧美。
(4)拓展 感受了这首小令的意境,我们来运用运用。
A下面的诗句都是写秋的,请选出与《天净沙·秋思》意境不相同的一项:
a 沅江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b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B、选出画面的意境与《天净沙·秋思》相同的一幅:(展示画面)
(三)、赏析、联想
分组讨论,合作学习。我们分为四组,各选一个执笔,中心发言人,选取以下的一个问题,研究学习,把结果写出来。老师为你们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在这里,人人都是创造者,大家要有充分的信心。合理想象,大胆创新,努力丰富原作的内容,让作品的生命在每一位同学那里得到延长。
1、你最喜欢原作的哪一句,为什么?
示例:小桥流水人家 衬托
断肠人在天涯
2、这首小令写作手法好在哪里?
寓情于景 运用景物,创造一个十分典型的环境,深秋的黄昏,野外一片寂静,几只归巢的乌鸦栖息在缠着枯藤的老树上。这是一组令人感伤的景物,渲染出悲凉的气氛,烘托出游子孤寂、痛苦的心境,看到归巢之鸦,怎不让生思乡之情呢?看到“小桥流水人家”,这安静祥和的画面,怎能不增添一份浓的化不开的乡愁。以乐景衬托悲苦。
构思精巧,句法别致。全曲五句,28字,容量极大,描绘出一幅绝妙的秋野夕照图。18字,九种物象,一词一景,无一个动词,连缀巧妙,构成一个整体。因而,王国维说它“深得唐人绝句妙境”。这种写法我们称之为“意象并列”,用尽可能少的字传达出尽可能多的视觉图景,增添作品的容量,且给人以极大地想象空间,读者的想象参与越多,作品的感染力越强。对后人影响很大。如徐志摩的诗作:《匆匆匆!催催催》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彩。/一道水,一条桥,一支橹声。/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
当然,如果一味这样并列下去,五个句子全是并列的意象,就显得单调了。故到了第四句,句法节突然变化了,夕阳西下,有了一个完整的句子,但仍是视觉图景。接下去,如果继续写景,哪怕句法有变化,也免不了给人以肤浅之感。所以到了最后,作者直抒胸臆,“断肠人在天涯”,此一句实为画龙点睛之笔,是全诗中心之所在。在诗歌中,我们称之为“诗眼”。此一句与曲中景物妙合无限,直入人的心灵,道尽了天涯游子沉重的脚步和无限的悲苦。也就无怪乎此曲被后人称为“思乡绝唱”了。这就是经典,经典总带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和直入人心灵的震撼力。读到此处,我们的心灵怎能不随着那满面疲惫、满腹辛酸的天涯游子一起微微颤抖,又怎能不联想到于此相通的思乡经历。
3、联想自己或他人的一段与原作类似的思念家乡的经历。
4、联想出一两句古诗(或者与原作的意境相同,或者表达的情感相同)。
示例: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灏《黄河楼》
读古人思乡的诗句,还会联想到哪些现代乡愁诗文名句?你有什么感想?
乡愁有时让人断肠,有时又那么美丽,请听诗人沙鸥写的一首绝美的小诗《新月》,正是美丽的乡愁。
新月弯弯,像一条小船。
我乘船归去,越过万水千山。
花香,夜暖。故乡正是春天。
你睡着了么?我在你梦中靠岸。
台湾作家余光中的诗《乡愁》,思乡之外又增添一份爱国、渴望回归之情。
(四)、小结:这堂课我们通过朗读小令,将文字转化为画面,体会它的意象,从总体感受了小令的意境;再通过联想和想象感受了作者的思乡之情,进入它的艺术境界,我们的文学素养有一些提升。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阅读欣赏一首诗(曲)的一般方法:1、从语言入手,再现画面;2、从画面感受意境;3、运用联想、想象,进行再创造,进入它的艺术境界,丰富诗(曲)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