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教案
9月份
第1、2、3课时
总3课时
课题
百合花
第一单元
第1、2、3课时
备课组
高一语文组
主备老师
参与老师
素养目标
1、理清小说思路,明确小说构思精巧的特点。2、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体味细节描写和对比手法对塑造人物形象和安排情节的作用。3、明确“百合花”的象征意义,理解小说中纯洁深厚的军民之情和战友之情,高尚的人物美和人性美。
重点
理解小说中纯洁深厚的军民之情和战友之情,高尚的人物美和人性美。
难点
体味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和安排情节的作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作者简介:茹志鹃(1925—
1998),浙江杭州人,作家。1925
年9
月生于上海。曾用笔名阿如、初旭。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明快,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表现战争题材的,以空灵精致的笔触展示军民间的深情厚谊;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生活的,那柔美纤细的笔触常游弋于劳动妇女的心灵世界,显示人物内心的热切和性格的贤淑。
主要作品有《百合花》《静静的产院》《高高的白杨树》《剪辑错了的故事》等。
题目解说:百合花,色泽淡雅,香气清幽,白净纯洁,代表纯洁、优雅、高贵。文中以借代的手法指印有百合花的被子,它象征了解放军的崇高品质和纯洁美好的心灵,以及百姓爱护解放军的真诚,暗示了文章主题。题目精练巧妙,内涵丰富。
标题意蕴的探究
探究标题意蕴,需要关注标题本身的内容、艺术特点,还要关注标题与文本的联系,如情节、人物、环境、主旨等。对于标题意蕴探究题,要特别关注表层义(一般指的是其字典义或常用义)、深层义(语境义)、指代义、引申义、比喻义和象征义。
标题的作用:
1、标题与人物。看是否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
2、标题与情节。看是否是小说的线索,组织全文;是否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是否暗示了情节的发展或铺开情节,呼应细节。
3、标题与环境。看是否交代时间、地点、环境,是否创设了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
4、标题与主题。看是否运用双关、比喻、象征等手法,寄托情感,深化主题,隐含比喻、象征某意义;是否揭示主题;是否对主题的表现其画龙点睛的作用。
写作背景:《百合花》里的人物事件并非来自真人真事,但小说里描写的战斗及战斗的时间地点是真实的。1946年中秋节,总攻海岸之战打响,茹志娟在总攻团的前线包扎所做战勤工作。她在包扎所的第一个工作就是去借被子。
战斗开始后,她负责记录那些牺牲的战士的姓名单位,在这过程中不禁设想他们的家庭亲友、他们生前的愿望,以及他们心中的秘密。当时的情景和想法她一直没有忘记。
1957年前后,茹志娟的丈夫王啸平被错划为“右派”。丈夫处于岌岌可危之时,茹志娟却无法救他,而且由于她与丈夫在具体的工作问题上常常站在同一战线上,她也不得不回顾自己走过的道路,一遍一遍地检讨自己的思想。在承受着政治氛围和紧张的人际关系所带来的无形压力的同时,她不无感慨地回忆起战争年代的同志关系,回忆起1946年那个中秋夜以及在解放战争中遇到的各种人和事:莱芜战役中,她跟随一个通讯员去前沿,在路上敌人的炮弹不时呼啸而来,通讯员为了减少伤亡有意拉开距离,但她却紧张得不由自主地向他身边靠近,通讯员一见她走近就加快步子往前跑;某次战斗时,她和汪岁寒到一个班里旁听开班会,听说了一位排长的事迹,那位年轻的排长是战斗英雄,却很害羞,说说话就脸红,说的也平常的家常话,这种反差给她留下深刻印象。
回首往事,茹志鹃感到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是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几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个一刹那里,便能够肝胆相照,生死与共。
于是,茹志娟决定要写一个普通的战士、一个年轻的通讯员的故事,首先设定的便是他的性格:质朴羞涩。她大约用了一个星期就完成了小说,但作品寄出去后不久便被退稿,理由是“感情阴郁不能发表”。几经周折,小说《百合花》终于发表在1958年第3期的《延河》杂志上。
一、字正腔圆读字音
(1)撂下(
)
(2)讷讷(
)
(3)半晌(
)
(4)忸怩(
)
(5)踌躇(
)
(6)尴尬(
)
(7)讪讪(
)
(8)憎恶(
)
(9)羞涩(
)
(10)磕绊(
)
课文分析
一、速读全文,顺手标好段序。
思考:文章写了哪几个人物?围绕这些人物写了哪几件事?
“我”的见闻:1、小通讯员:带路—借被—牺牲—盖被
2、新媳妇:借被—缝衣—献被
总结:全文以时间为顺序,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情节。
可作线索的有:人、事、物、情、时间、空间。
二、根据小说情节的阶段性,找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并用2到5个字概括内容。
第一部分:开端(1—23)
带路?(从开头到“这都怪我了”)??
第二部分:发展(24—43)借被?(从“我们到包扎所”到“现在,至少他要裸露一晚上的肩膀了”。
???
第三部分:高潮(44—57)牺牲(从“包扎所的工作人员很少”到“两个干硬的馒头”)
第四部分:结局(58—59)
盖被(从“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到结尾)
主题
小说描写的是1946
年的中秋,在部队发起总攻之前,通讯员送文工团的女同志“我”到前沿包扎所,和他们到包扎所后向一个刚过门三天的新媳妇借被子的故事,表现了战争年代崇高纯洁的人际关系,歌颂了人性美(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纯洁美好)和人情美(军民的鱼水情,战士之间的情谊)。
第二课时
一、小说考点
(一)情节
考向一
概括情节型
对小说情节的概括主要从分析作品结构入手,这就要求考生要注意小说的整体构思、线索贯串,又要注意各个段落以及各段内部层次之间的关系。
第一步,根据小说特点,灵活选用梳理方式。
方式一:根据结构来梳理
可以先给文章各段标上序号,然后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划分文章层次,进而梳理情节。
方式二:根据场面来梳理
一般一个场面可以梳理为一个情节。小说中的场面就是不同时间里人物活动的场所。
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就可以按照林冲活动的地点概括情节:
酒店遇故交——市场买刀寻敌——看管草料场——风雪夜山神庙复仇
方式三:根据线索来梳理
线索是贯串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某人、某物、某种情感、某个事件,还可以是时间、空间。线索有单线和双线(双线一般分明线、暗线)两种。
例:小说《项链》中的线索是“项链”,女主人公“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还买项链所欠债务——发现项链是赝品”,都与“项链”有关。
第二步,根据小说信息,灵活运用答题模板。
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应有的要素不能缺失。“何事”一环中有时要包括“原因、经过、结果”。
注意:故事较复杂,涉及的人物较多时,从主人公的角度叙述,同一角度概述,做到前后贯通。
课文情节分析(第一课时)
考向二:人物描写的作用
1、外貌(肖像)、神态、动作描写:能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2、语言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跃然纸上。
3、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心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4、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
细读课文
,分析人物形象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主要人物(形象)、次要人物(作用)
人物形象:外在特征,内在品质,社会身份。
(一)分析小说人物形象
1、情节(事件)
2、人物描写的角度和方法
正面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
、细节描写
侧面描写: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形象。
文本中其他人物的评价和介绍。
(一)小通讯员的形象(概括+分析)
1、细心,关心同事。他没让我撂得太远,但也不让我走近,总和我保持着丈把远的距离。
1、他身材高挑,结实,朴实。高高的个子,块头不大,但从他那副厚实实的肩膀看来,是个挺棒的小伙,他穿了一身洗淡了的黄军装。
2、紧张、羞涩,质朴、纯洁。他见我挨他坐下,立即张皇起来,好像他身边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局促不安,掉过脸去不好,不掉过去又不行,想站起来又不好意思。
3、不善言辞,善解人意,勇于改错。认识到自己借被子的方法不对便及时改正。
4、觉悟高,忠于革命,关心战友。在危机关头能挺身而出,舍己救人,为了保护队员英勇捐躯。
(二)新媳妇的形象
快速浏览课文,借鉴上面的分析方法,分析新媳妇的形象。(在课本上做批注:重点分析借被30-35、献被两部分55-59)
1、美丽娴静,淳朴。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的刘海。穿的虽是粗布,倒都是新的(正面描写)。
2、淳朴善良。在听了我的道歉并且告诉她共产党打仗是为了老百姓,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为小战士擦身子,缝衣服,铺被(侧面描写)。
人物形象的作用
主要人物:人物形象本身的社会意义。
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进行衬托、评价(对人物的作用)。
推动情节向前发展(对情节的作用)。
揭示,深化,升华,丰富主题(对主题)。
作为线索,穿起全文内容(线索作用)。
(三)“我”是一个什么角色?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年轻的女文工团员,大战前夕,被派到前线包扎所帮忙。热情开朗,善于作群众工作。
1、故事的叙述者,增强故事的真实性(效果)。
2、小说的线索人物,贯穿整个故事(线索作用)。
3、小说由“我”的所见所感展开,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对情节的作用)。
明确:以“我”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
叙述人称:
第一人称: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叙述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但它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有限视角)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观,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全知视角)
四、(一)情节的叙述方式(插叙)
1、第11段插叙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明确:这段插叙充满诗情画意,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包含着“我”对故乡生活的热爱,也增强了“我”对通讯员的亲切感。
2、第47段对家乡中秋节的插叙有什么作用?
明确:舒缓紧张的气氛,调节读者的阅读情绪,表现了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厌恶。
叙述方式
类别
????释义
?特点
顺序
按照时间(空间)的先后顺序来写
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倒叙
不按时间先后顺序来写,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
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
就是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根据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而插入的另外一些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的叙述。叙述完插入的事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插叙内容不影响主要事件的表达。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插叙的内容是基本事件之外的,去掉它,不影响故事的完整性。
补叙
也叫追叙,在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出一些补充交代,补充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使事件的整个过程更加清晰完整。
对上文的内容作补充交代,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若无补叙,就会影响故事的完整性。
平叙
就是平行叙述,即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通常是先叙一件,再叙一件,常称为“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因此又叫做分叙。
条理清楚,便于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二)情节结构手法(艺术技巧)
1、第7段中步枪筒里的“几根树枝”与后文“一枝野菊花”相照应,表现了通讯员对大自然、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热爱。
2、第24段,交代包扎所所在的位置和陈设,说明部队作战条件艰苦,物质匮乏,为后文借被子的情节做铺垫。
3、第38、39段,通讯员觉得误会了新媳妇,愧疚地想把被子还回去。这种感情态度的变化表现了他的淳朴、善良和单纯,照应了前文的情节。
4、第52段,如何理解“我跟她说了半天,她才红了脸,同意了。不过只答应做我的下手。”这句话?
因为她是一个刚过门三天的新媳妇,所以在包扎所照顾男伤病员,为它们擦拭身上的泥污血迹感到“又羞又怕”。为下文通讯员牺牲,新媳妇“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擦拭着身子”做铺垫。(人物的品质是在做事中和态度变化中体现出来的)
5、对比手法的运用
第一处是通讯员出场时他的枪筒里插着几根树枝作装饰点缀,在他离开时,枪筒里多了一枝野菊花。枪是战争工具,战争中谁也无心赏花,在能射出杀人子弹的枪筒里插着象征“自然与和平”的树枝与菊花,这本身就是一个鲜明的对比,让我们在无言中感受战争与和平的剧烈冲突。
第二处对比是通讯员牺牲后新媳妇与医生、“我”态度的不同。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他是从职业的角度来做出这一决定的。对于通讯员衣服上的破洞,“我”劝道:“不要缝了。”这是从理智出发而言的。而新媳妇却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此时,她一定想起了通讯员借被子时的腼腆与局促,临走时的狼狈模样,舍身救人的英勇无畏……也许她什么也没想,只是这样一针一线地缝着,只求内心一片安宁。这是情感与理智的鲜明对比,是情感对死亡的战胜。
结构手法
结构手法
????????????????????????????概念分析及作用
悬念
是作者为了激发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通俗地说,它是指在小说的叙述中先设置一个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以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悬念的主要作用是吸引读者、引人入胜。
抑扬
指写作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所料,从而使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照应
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伏笔
指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提示或暗示。伏笔得好,可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因后果更分明。
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对比的作用一般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
衬托
指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它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衬托可以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想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
铺垫
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以作衬垫。运用铺垫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
突转
在小说结尾部分,作者常常采用突转的方法形成情节的某种“巧合”,某种意料之外的反转,或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急剧改变”。这种突转常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第三课时
环境
(1)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鸟兽鱼虫、时序节令、风雨雪霜等自然景物的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天气、景物等。
(2)社会环境,是指人物活动、事件发生、情节开展的社会背景、历史条件、地方的风土人情、时代风貌、社会关系、政治、经济等,主要是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等。
五、环境描写分析
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第4段景物描写的作用:这段景物描写有色有味,展现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人物轻松愉快的心情,表现了战士临危不惧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第45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描写敌人进攻猛烈,战况激烈,为下文通讯员的牺牲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知识点:
1、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描写的作用(四角度)
(1)从环境本身分析: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节令,渲染氛围,奠定基调。
(2)从情节角度分析:推动了某个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3)?从人物角度分析:
交代人物活动的场景,映衬了人物的某种心理,?烘托人物情感(心理、性格、);表现人物形象特点;暗示人物命运。
(4)从主题角度分析: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突出/深化/丰富了小说的某种主题。
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描写的作用(三角度)
(1)从环境本身分析
交代人物活动及成长的时代背景,人物的身份性格,人物所处在的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2)从人物角度分析
交代人物身份,表明人物性格,暗示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的因素。
(3)从主题角度分析
揭示社会的本质特征,揭示主题。课文主题(见第一课时)
主题常见的表现形式:
1、通过描写主人公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及假恶丑。
2、通过寓言形式,将人生的重大问题寓于故事之中。
3、针砭时弊,将现实生活中的丑恶现象用故事的形式加以揭露和鞭挞。
4、反应小人物的生存现状和心理状态。
情感意蕴的探究:
情感意蕴探究是指作品的情感意义或取向,即作者的情感态度、喜怒褒贬,情感意蕴探究重在探究作者的倾向性。
1、从小说的标题入手
有的小说标题除了表面意思外,还有比喻义、象征义、双关义、引申义等。
2、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从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性格命运的变化中,去挖掘小说所要揭示的社会意义。
3、从作者的思想感情倾向入手
这可以抓住小说中的关键性词语或语句来把握。
4、从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典型环境入手
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探究小说情感意蕴的目的。
第24段中塑造乡干部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个性——共性
个像——群像)
乡干部是人民群众的代表,他忙碌能干的形象是人民群众积极拥军的缩影。
2、第32段中出现了百合花被子,百合花被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百合花被子有线索作用,是连接军民的重要纽带,是情节的一部分,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1.小说中的“百合花”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试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明确:“百合花”代表纯洁、优雅、高贵。文中以借代的手法指印有百合花的被子。在“借被”“献被”的情节中凸现新媳妇纯洁高尚的人物形象。同时也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在“盖被”中则暗示通讯员的心灵纯洁美好,就像是洁白无瑕的百合花。百合花的纯洁清新美好的特点不仅仅象征新媳妇或通讯员的美好品格,也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军民之间的感情、战士和战士之间的情感都像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总之,百合花象征着人性美和人情美。
2.作品是如何运用细节描写为情节安排和人物塑造服务的?
小说中主要的几处细节:
①
通讯员给“我”两个馒头。馒头这一细节,出现两次:
第一次通讯员要回去时给“我”留下两个馒头,
说是给“我”开饭,这是他对同志的关心、体贴;
而第二次是当通讯员牺牲后,“我”无意中碰到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睹物思人,几小时前,通讯员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如今,物存人亡,怎不让人痛心疾首?
②
通讯员衣服上撕破的洞。通讯员被门钩撕破衣服这一细节描写,前后出现了四次,
第一次是抱被子时因慌张而挂破上衣;
第二次是通讯员要给“我”开饭时“我”看到的;
第三次是“我”看见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块布还挂在那里;
最后一次是新媳妇缝那个破洞。通过这前后呼应的细节描写,一方面表现通讯员不顾个人安危,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的高贵品质;另一方面表现新媳妇对通讯员的关心、痛惜。
③
新媳妇的百合花新被。它在文中出现过三次,不仅起到了刻画人物的作用,说明新媳妇对解放军的真挚情感,而且巧妙地点明小说的主题:我们的战士是高尚的,他得到人民的热爱是当之无愧的。战士的高尚情操,人民对战士的赤诚感情,犹如百合花那样纯洁、美好。
总之,文中的这些细节描写不仅使作品在情节发展上前后呼应,波澜起伏,结构严谨,而且使人物个性鲜明,血肉丰满。
写作特色
①《百合花》充分运用对比、细节描写等手法来刻画人物的性格。
②
精巧严密的结构。这篇文章以小见大,构思精巧,组织严密,小说没有离奇的情节,也没有惊心动魄的冲突,采取了以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为中心展开情节的结构方法,由此细致地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表现普通人的英雄形象。同时细节的反复出现、前后呼应,又使文气一贯到底。
③
语言清淡质朴而富有诗意。《百合花》的语言给人一种自然、清新、柔和、优美的感觉,把一个流血牺牲的战斗故事,写得充满诗意,特别是其人物语言个性鲜明、生动传神。
作业:练习手册《百合花》、预习《哦,香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