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8.2《登高》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8.2《登高》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15 07:12: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高》《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品味鉴赏《登高》语言,领会杜诗语言凝练、内涵丰富的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
结合文本,缘景明情,理解“诗仙”艺术的浪漫和人生的理想;挖掘和把握《登高》的主要意象
审美鉴赏与创造
鉴赏“梦游”意境,体会李白浪漫主义风格;在理解《登高》的基础上,体会中国古典诗歌之美,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学习、品味以形象、生动的文字表现音乐美的写作手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
品味诗人情感,学习李白不慕荣利、追求自由的伟大人格;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丰富内涵。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理解李白复杂深沉的情感;反复诵读《登高》,探讨景与情的关系;了解诗歌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赏析白居易通过巧妙手法表现音乐美的技巧,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李白看似消极的人生感慨里深藏的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想,理解诗歌主旨及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感受杜甫悲凉的内心世界,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理解白居易对音乐美的描写技法。
教学方法
诵读品悟法、合作探究法、引导点拨法、自主学习法。
教学内容:鉴赏《登高》。
一、入味明其人
(一)对接登高
登高赋诗,是古代诗人“以诗会友,一展才华”的一种方式,留下了不少千古名篇。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杜甫,一起欣赏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的《登高》。
(二)解读文体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的格律特点是,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两联对仗,一句之中平仄交替,上下句平仄相对(相反)。本诗在章法上突破了一般律诗只有中间两联对偶的写法,而是四联皆对偶,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
二、浅味解其意
(一)美美地听,听读正音。
(二)美美地读,读准节奏。
(三)美美地吟,吟出情感。
(四)美美地译,译出诗意。
参照课本注释,理解诗的内容,把课文译成现代汉语。(指名翻译)
示例: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凄清,水清沙白的河洲上空,归鸟在飞旋。
无边无际的落叶在萧萧地飘落,流淌不息的长江水在滚滚地奔来。
离家万里,面对秋景,悲叹自己常年漂泊他乡,一生多病,今天在寒秋中独自登临高台。
艰难困顿,可恨白发长满了双鬓,病苦潦倒,只好停了浇愁的酒杯。
三、深味探其情
读了这首诗,对它有了初步的感知,下面就深入学习和探讨杜甫在这首诗中寄寓的情感。
同学们能否用一个词说一说你读完后的整体感受。(生:悲伤、忧愁、孤独……)
哪个字最能体现全诗的情感基调?(悲)
(一)“悲”在何处?
诗人的“悲”体现在哪里?(教师示范分析,学习小组讨论,选代表发言)
教师示范分析第一句“风急天高猿啸哀”:这一句写了风是急的,天是高的,猿在啼叫,叫声是悲哀的,七个字,三个意象,四层意思,语言凝练,内涵丰富。急风凛冽,“风急”有愁;秋风秋雨愁煞人,有愁就含悲;天高阔远,茫茫天地间,诗人更觉自己渺小,无限悲凉之情涌上心头;哀猿声声,使诗人悲凉的心境更浓。一句话,三层悲。
学生分小组讨论后七句,明确:
第二句“渚清沙白鸟飞回”,渚是清的,沙是白的,都是冷色调,有悲。
第三句“无边落木萧萧下”,落木即落叶,诗人看到落叶,也感到自己的生命到了晚秋,内心无限凄凉。
第四句“不尽长江滚滚来”,“不尽”写出了江水的源远流长,“滚滚”写出了江水的雄伟气象。这日夜流淌、永不停息的江水,表现出诗人感叹时光易逝、年暮苍老、理想难以实现的悲愁。
第五句“万里悲秋常作客”,远在万里,客居他乡,而且是“常”作客,又是在“冷落清秋节”,岂不悲哉?
第六句“百年多病独登台”,“百年”是指年纪大,“多病”是指多种疾病缠身,还是孤身一人登高,更有悲。古有登高习惯,登高诗中大都体现了愁思,“海天愁思正茫茫”“独怆然而涕下”,悲!
第七句“艰难苦恨繁霜鬓”。“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国家动乱(安史之乱),诗人漂泊在外,生活艰难,壮志难酬。“繁霜”,两鬓如霜,也是悲愁。
第八句“潦倒新停浊酒杯”,潦倒,不顺,悲。浊酒是劣酒,连浊酒都喝不起了。恰恰又是新停,原来还能借酒消愁,现在浊酒又刚停,一“新”字,把想借酒消悲但消悲无酒的内心体现得淋漓尽致,悲更悲。
教师总结,提问:全诗句句是悲,字字含悲。诗人悲自然之秋,悲生理之秋,但这些都不是“悲”的根本,那么“悲”的根本是什么?
(二)“悲”之根本
请结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分析探究作者“悲”之根本。
复习、总结:《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动荡不安之时,诗人在这首诗中透视出来的情怀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为了让天下寒士能住上广厦,诗人自己“庐破”“受冻”“身死”,也觉得满足。当茅屋为秋风所破后,诗人由自己凄风苦雨之后的彻夜难眠,想到了全天下万千流离失所的百姓的命运。诗人将个人的命运、社会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使一己之悲有了广阔而深远的社会内涵,体现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诗人的“悲”不仅是悲自然、悲个人,更深层的是悲社会、悲国家,相对于国家的风雨飘摇,诗人自己的生活困顿、年老多病,大自然的秋风萧瑟,只不过是文本的表层罢了。
学生思考、讨论,老师点评,达成共识:
从诗人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等诗作中,我们恍然大悟,作者悲秋,由自然、个人而及社会,不仅是悲自然之秋,悲生理之秋,更深层的是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登高》真正的意蕴是悲自然之秋、生理之秋、国家之秋的有机统一,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震撼人心!
(三)解“悲”“独”的内涵
《登高》中“悲”“独”的内涵是什么?全诗如何抒发这种情怀?
示例:“悲”指自然之悲(秋)、人生之艰难(霜鬓)。自然之悲体现在诗的前四句,人生之艰难体现在诗的后四句。“独”指诗人独知人生之悲怆、独自承担苦难的情怀。全诗将风急、猿啸、鸟飞、叶落与滚滚江水,描写成天地同悲的宏大意境,再引出自己悲苦、孤独的情怀。全诗既流畅浑厚,又高歌激越,气势磅礴,情景交融,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被赞为七言律诗第一。(言之有理即可)
(四)用一副对联来概括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为了表达对杜甫无限的缅怀、崇敬之情,老师为这首诗拟了个上联,请同学们结合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情感,对个下联,如何?
上联:落木无边,登高难释家国恨。
下联:长江不尽,望远不解心中愁。
长江不尽,赋诗且抒山河情。(学生充分展示,答案丰富多彩)
评价:对仗很工整。让我们齐读这幅对联,共同缅怀这位不计个人得失、心忧黎民苍生的圣贤杜甫。
小结:整首诗以“悲”字为核心,贯穿全诗。诗人由内心伤悲到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由触景生悲到借酒消悲,由借酒消悲到倍增新悲。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起笔,悲情落笔。唉!怎一个“悲”字了得!
四、出味悟其旨
(一)背诵这首诗。
(二)《登高》所刻画的杜甫形象给你什么启发?
附: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