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 课件(共28张)

文档属性

名称 1.2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 课件(共28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09-15 07:09: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第一章 区域与区域发展
第二节 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
北京故宫的秋色
广州越秀公园的秋色景
苏州留园的秋色
观赏三幅秋色图,从北到南的不同景观,反映了区域的什么特性?图中包含了哪些区域要素?这些要素之间有什么关系?
提示:差异性。气候、水文、生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1.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关联的角度,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
2.结合实例,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1.区域认知
结合图文资料,分析区域的差异性,学会比较区域差异的方法。
2.综合思维
举例说明区域的组成要素,理解各组成要素间的相互联系。把握区域的环境特征,理解区域的整体性。
3.人地协调观
结合区域要素的流动实例,掌握区域间的关联性及影响。
体会课堂探究的乐趣,
汲取新知识的营养,
让我们一起
吧!




一、区域整体性
1.区域要素
(1)分类
①自然要素: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
②人文要素:包括人口、文化、经济等。
(2)表现:可以通过景观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来。
韩国河回村
2.区域整体性表现
(1)区域内各类要素是相互影响的,直接或间接。
(2)区域内各类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使得区域具有整体性,进而影响区域的发展。
主要表现:
①人类生产和生活与自然界发生直接联系
②区域的文化会通过制度、习俗、社会组织等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再间接影响自然界
生物(植被)
地貌
土壤
水文
气候
交通
经济
人口
城市
市场
区位、资源
自然要素及相互关系
人文要素及相互关系
区域要素关系
整体性
影响、发展
【知识拓展】
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
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
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
代化高效农业。它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
济作物生产,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
渔业,发展大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
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
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
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加速和交通快速发展,生态农业的发展空间将得到进一步深化发展。
小结:
1、类比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和整体性,区域要素还包括人文要素。
2、区域内各类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使得区域具有整体性,进而影响区域的发展。比如教材中的稻鱼共生系统。
区域的整体性:以青藏高原和西北地区为例
二、区域差异与区域关联性
1.区域差异是普遍存在的
主要表现:
地理位置差异
自然条件差异
社会发展水平差异
文化习俗差异等
2.区域差异是区域关联的基础
改变
影响
3.区域关联的影响
区域生产、生活方式
区域间流动的要素种类及其方向、强度的变化
区域发展
问题探究
2019年1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增强长三角地区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提高经济集聚度、区域连接性和政策协同效率,对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意义重大。下面为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的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对比分析两图,探究以下问题。
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纬度差异显著,长江三角洲纬度低,距冬季风源地远,年均温高;松嫩平原纬度高,正午太阳高度角小,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少,年均温低。
纬度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什么规律?形成这种分布规律
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年降水量从南向北递减:主要是因为该地南部距夏季风的源地近,受夏季风的影响大,降水丰富,而北部有所减少;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从东向西递减,是因为该地从东向西距海越来越远,受海洋的影响越来越小,降水也越来越少。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地理
位置
纬度位置
相对位置
自然
条件
气候条件
耕地条件
矿产资源
农业
生产
耕作类型
主要作物
作物熟制
工业
生产
发展方向
30°N

33°N附近
43°N~48°N
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入海口
地处东北地区中部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水稻土为主;多为水田,耕地比较分散,人均耕地面积少
黑土为主;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大
贫乏
丰富的石油等资源
水田耕作业、水产养殖业
旱地耕作业、畜牧业
水稻、油菜、棉花
玉米、春小麦、大豆
一年两熟至三熟
一年一熟
依托农业发展轻工业,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形成综合性工业基地
利用资源发展重化工业,形成重化工业基地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存在哪些区域要素的差异?
4.从区域关联的角度看,长江三角洲可以为松嫩平原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哪些帮助?
松嫩平原可以为长江三角洲提供哪些发展资源?
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达,可以为松嫩平原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松嫩平原重工业发达,矿产丰富,是我国的商品粮基地,可以为长三角提供煤炭、钢铁、粮食等。
1.长江三角洲的区域特征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松嫩平原的区域特征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典题训练】
我国按区域经济状况,可分为东部、东北部、中部和西部四大地区。下表为2010年四大地区之间人口流动情况(单位:万人)。读表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该年人口净流入量为正数的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A.煤炭和石油资源丰富,是我国主要能源基地
B.水能资源丰富
C.是西气东输的主要输入地
D.是西气东输的主要能源地
(2)四大地区中,该年相互间人口流动总量最少的两个地区的共同特征是(

A.我国棉花的主产区
B.我国重要的商品粮产区
C.水能丰富的地区
D.西电东送的输出地
【解析】第(1)题,读表可知,东部地区人口净流入量为正数,东部地区是西气东输的主要输入地。第(2)题,读表可知,该年相互间人口流动总量最少的两个地区是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其共同的特征根据提供的选项内容只能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产区。
C
B
位于岭南山地的某县90%以上土地不适宜耕种和聚落建设,主要集镇位于较大的山间谷地。集镇住宅多为三层,其二层和三层也开有外门,如图所示,尽管水淹频率很高,但这些集镇住宅“淹而不没,灾而无难”,据此完成1

3题。
1.在农业社会,制约该县聚落规模的主要条件是(

A.谷地面积
B.河流水量
C.林木产量
D.风俗习惯
2.这些集镇住宅二层和三层都开外门,主要是为了(

A.通风
B.避灾
C.采光
D.美观
3.这些集镇遭遇的洪水特点是(

①砾石多 
②退水快
 ③历时长
 ④流速慢
A.
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A
B
C
【解析】第1题,由题干提示,该县90%以上土地不适宜耕种和聚落建设,主要集镇位于较大的山间谷地,所以可知谷地面积是制约该县聚落规模的主要条件。第2题,该县集镇位于较大的山间谷地,水淹频率很高,所以集镇住宅二层和三层都开外门,可以在一、二层被洪水淹没时,方便人们避险和出行,所以这些集镇住宅能够“淹而不没,灾而无难”。第3题,根据材料提示,这些集镇住宅“淹而不没,灾而无难”,说明集镇遭遇的洪水破坏力较弱,由于该镇位于较大的山间谷地,所以洪水来时流速缓,带来的砾石少,洪水退水快。
下为我国传统民居邮票图。据此完成4-5题。
4.图中传统民居的典型分布地区是(

A.甲——华北平原
B.乙——内蒙古高原
C.丙——塔里木盆地
D.丁——黄土高原
5.根据传统民居的结构和取材,可以判断(

A.甲地土层深厚,植被茂密
B.乙地地形崎岖,荒漠广布
C.丙地降水量大,河网密布
D.丁地气候湿热,树木葱茏
B
D
【解析】第4题,根据四地民居的结构形态,尤其是房屋的屋顶和气候的对应关系,结合选项容易确定,甲图为窑洞,对应陕北民居,应是黄土高原;乙图为蒙古包,属于典型的内蒙古民居,对应内蒙古高原;丙图为北京四合院,位于华北平原;丁图中的屋顶较陡,为云南傣家竹楼,对应降水较丰富的南方地区。第5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甲图为黄土高原,植被稀疏;乙图为内蒙古高原,地面坦荡,草原广布,草类茂盛;丙位于华北平原,夏季降水多,河流密度小;丁为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湿热,树木葱茏。
我们和十个人相交,未必有两三位可以成为朋友。从书中所得到的友谊温情,比例却比较高。
——李霁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