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科学入门 复习 练习---2021—2022学年浙教版七上科学(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章 科学入门 复习 练习---2021—2022学年浙教版七上科学(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09-15 22:27: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章复习
知识清单
第1节 科学并不神秘
1.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         的原因和    的学科。?
2.科学研究是从   开始的,科学家    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
3.科学促进了    
的发展与进步,技术的成果又改变了我们的生产与生活。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美好生活的同时,由于       也会给我们带来不利的影响。?
第2节 走进科学实验室
1.
实验室内有大量可供我们做实验时使用的仪器和试剂,如取少量    所用的器皿:滴管、试管;    所用的仪器: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烧杯等;    的仪器:温度计、秒表、电流表、电压表、天平;    的仪器:放大镜、显微镜。?
2.使用滴管时,   在上,   在下;    不能伸入受滴容器;滴管使用后应立即    ,未经    的滴管严禁吸取其他试剂。?
3.酒精灯的火焰由外到内分为    、    、    三部分,通常用    进行加热。     (填“能”或“不能”,下同)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另一只酒精灯,    用嘴吹灭酒精灯。?
4.如果在实验室发生意外事故,应及时用正确的方法处理。若被烧伤或烫伤,应立即?
受伤处;若被化学试剂灼伤,应立即用缓缓流水冲洗       。?
第3节 科学观察
1.    和    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许多科学知识需要经过仔细、准确的    和    ,并通过认真、严密的   后,才能    出来。?
2.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常借助各种仪器来扩大       。用    能将微小的物体放大,用   可以观察遥远的星体。在观察实验中,要准确记录      和      ,并从整理的信息中尽可能地发现    。?
第4节 科学测量
一、长度的测量
1.测量是一个把      与公认的   进行比较的过程。?
2.长度的国际单位是    ,长度测量的常用工具是    。?
3.长度的测量方法
刻度尺的使用:选,即根据被测物选择适当    和    的刻度尺;量,测量时要将刻度尺的    对准被测物的一端,且要    被测物;读,即视线要与刻度线    ,并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记,测量结果=    +    。?
二、体积的测量
1.固体体积的常用单位是    ,液体体积的常用单位是      和      。?
2.体积的测量方法
(1)形状规则的物体:用米尺测量出物体的      ,再利用相应的公式便可计算出其体积。?
(2)液体:一般用量筒测量,先看清量筒的    和     ,再把量筒放在      ;读数时视线要与         相平。?
(3)形状不规则的物体:采用    间接测量。先在量筒中倒入    的水,读出体积;再用细线拴住待测物体,将其    在水中,读出总体积;最后用      减去      ,得到的便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三、温度的测量
1.温度计是利用液体      的性质制成的。?
2.温度计的使用方法:①使用前,要先观察温度计的    ,切勿用温度计来测量超过它 ?
的温度;
②测量时,手握温度计的上端,使玻璃泡与被测物体     ,但不能碰到 
;?
③要等到温度计里的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再读数,且温度计 
;?
④读数时视线 
;?
⑤记录时一定要写完整。
3.体温计的构造特点:①          ,温度的微小变化就能导致水银柱长度显著变化;②玻璃泡与玻璃管之间有一段      的玻璃管,当体温计离开人体时,温度突然下降,水银快速收缩,水银柱在这里断开,上面的玻璃管内的水银就退不回来了,所以体温计能离开人体读数。体温计可以测量的温度范围是     ,最小一格表示的温度是    ℃。?
第5节 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是    的重要方式。科学探究源自      ,经历的过程是:    →    →设计    →实施方案(收集证据)→检验    →报告与交流。如果收集的证据不支持假设,则需要       并重新验证。?
真题展示
一、选择题
1.[2017·绍兴]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
2.[2017·台州]
下列实验操作规范的是
(  )
3.[2017·江干区期末]
根据你对生活中科学量的认识,下列数据中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
A.
人的手指伸入水里感到不冷也不热的温度约为35

B.四个中学生手拉手合抱的一棵大树周长约为10
m
C.一个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
kg
D.一间普通教室中空气的体积约为5
m3
4.[2018·西湖区期末]
两支经过消毒后没有把水银甩下去的体温计示数都是38
℃,直接用来分别测量体温是36.8
℃和39.5
℃的两个人的体温,则两支体温计的示数分别是(  )
A.
36.8
℃、39.5

B.39.5
℃、39.5

C.38
℃、39.5

D.38
℃、38

5.[2018·萧山区期末]
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被授予美国三位遗传学家,历时30年,他们终于揭开了生物节律的奥秘:人体基因能够跟踪时间的机制,而时间的机制被破坏就会导致一些疾病。人们称这是最“接地气”的奖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人人都能通对生活中事物的观察取得科学研究成果
B.不管如何熬夜,人们的24小时节律性都不会被破坏
C.科学研究成果都需要长期的积累,从小处入手
D.科学研究的目标一定是其他科学家没有探索的领域
二、填空题
6.[2018·杭州十三中期中]
根据题意填上合适的单位。
(1)最近一次中国测量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是8844.43    。?
(2)PM10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10    的颗粒物。?
(3)学生书包的体积大约是25    。?
7.[2018·拱墅区期末]
量取15
mL液体,应选最大测量值为    (填“10
mL”“20
mL”或“50
mL”)的量筒和    (填仪器名称)。若俯视读数,则量取的液体体积偏    (填“大”或“小”)。?
三、实验探究题
8.[2019·嘉兴]
墨水沾到衣服上,很快就会渗入衣服,这种液体主动流进狭窄空间的现象称作“毛细现象”。毛细现象中液面升高与哪些因素有关?某科学小组进行了如下研究:
[建立假设]液面上升的高度与细管的粗细有关。
[收集证据]为了验证假设,他们将半径分别为r、r和r的细玻璃管立于水中,观察水位上升的情况(如图所示)。
[得出结论]根据实验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
 。?
[交流与表达]
①发生毛细现象范围内,如果用足够长的半径为r的细管,请预测水位上升的高度为    。?
②该小组还想研究液面上升的高度与液体种类的关系,请帮他们完成方案设计。
建立假设
实验方案
细管中液面上升的高度与液体的种类有关
第1节 科学并不神秘
1.产生、发展 规律
2.疑问 奥斯特
3.技术 不合理的使用
第2节 走进科学实验室
1.液体 加热 测量 观察
2.胶头 管口 滴管口 冲洗 洗涤
3.
外焰 内焰 焰心 外焰 不能 不能 能
4.用大量冷水冲洗 1分钟以上
第3节 科学观察
1.观察 实验 观察 实验 论证 总结
2.观察的范围 显微镜 天文望远镜 实验现象
实验数据 规律
第4节 科学测量
一、长度的测量
1.待测的量 标准
2.米(m) 刻度尺
3.测量范围 最小刻度 零刻度线 紧贴 垂直
数字 单位
二、体积的测量
1.立方米(m3) 升(L) 毫升(mL)
2.(1)长、宽、高 
(2)测量范围 最小刻度 水平桌面上 凹液面的最低处
(3)排水法 适量 浸没 总体积 水的体积
三、温度的测量
1.热胀冷缩
2.测量范围 最大刻度 充分接触 容器壁和容器底
不能离开被测物体 
要与温度计内液面相平
3.玻璃泡大,内径细 很细而弯曲 35~42
℃ 0.1
第5节 科学探究
科学学习 问题的发现 提出问题 提出假设
研究方案 假设 重新提出假设
1.D [解析]
闻气体的气味时,应用手扇动,不能直接用鼻子闻;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滴管应垂直悬空于试管口正上方滴加液体。
2.A [解析]
取适量液体时,标签朝向手心,瓶塞倒放于桌面上,试管略倾斜,试剂瓶口紧挨试管口;用滴管取液体时,应该先挤压胶帽,排出滴管内的空气,再伸入瓶中取液;
滴加液体应由一人完成;加热液体时,手应握住试管夹的长柄而不能按短柄,以防试管滑落。
3.A [解析]
人的正常体温为37
℃左右;四个中学生手拉手合抱的一棵大树周长约为6
m;
一个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
kg;一间普通教室中空气的体积约为200
m3。
4.C [解析]
体温计使用前应用力甩几下,使玻璃泡上方的水银回到玻璃泡中。两支没有甩的体温计的读数都是38
℃,直接用来测量人的体温,若人的体温高于38
℃,体温计中的水银柱会上升,测量是比较准确的;若人的体温不高于38
℃,体温计中的水银柱长度不变,依然显示38
℃。所以体温是36.8
℃的人的测量结果是38
℃,体温是39.5
℃的人的测量结果是39.5
℃。
5.C [解析]
长期熬夜,不仅人的节律性会被破坏,还会造成过度劳累等;科学研究的目标不一定是其他科学家没有探索的领域。
6.(1)m (2)μm (3)dm3
7.20
mL 滴管 小
[解析]
量取15
mL液体,10
mL的量筒偏小,分次量取会产生较大的误差;20
mL的量筒是能一次量取15
mL液体最小规格的量筒,选用20
mL
的量筒最适合;50
mL的量筒偏大,如量取15
mL液体,误差较大,不能选用。量取时还需用到滴管。俯视读数,读数偏大,量取液体体积偏小。
8.[得出结论]同种液体,液面上升的高度与细管的半径成反比(或细管半径越小、液面上升越高)
[交流与表达]①5h ②取两根半径相同的细玻璃管立于两种不同的液体中,比较液面上升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