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古代诗歌五首》精品资料包

文档属性

名称 15.《古代诗歌五首》精品资料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7-14 08:20:22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十四课
泸水县民族中学段国春制作
——曹操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东汉沛国谯人。汉献帝时官至丞相,后被封为魏王。死后其子曹丕称帝,追尊他为魏武帝。曹操是汉末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继承汉代乐府民歌反映现实的优良传统,有的写时事,有的写自己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风格悲凉慷慨。
曹操的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在文学上也各有成就,文学史家习惯称他们为“曹氏父子”或“三曹”。
写作背景
东汉建安年间,曹操借许悠之计,以少胜多,击退了他在北方的主要对手——大军阀袁绍。袁绍残部逃到乌桓(当时辽东半岛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想得到乌桓的支持,以求东山再起。曹操乘胜追击,征讨乌桓。东汉建安12年,即公元207年,曹操挥鞭北指,所向披靡,大败乌桓。归途中,曹操登上碣石山,观看沧海壮丽景色。此时,曹操踌躇满志,意气昂扬,挥笔即书,便有了《观沧海》一诗。
诗歌赏析
《观沧海》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写景诗,也是一首抒情诗,它通过写观沧海所见的壮丽景色,抒发自己意气昂扬的豪迈感情。
诗的起笔交代登临之地碣石山,点明登山的目的是观沧海,平稳而自然的引出以下对观海所见景物的描绘。
描绘大海景物,诗人先从大处落笔,着力渲染大海苍茫、山岛耸立的雄浑气势,展现出海的全景,这完全符合人们登临览胜的习惯。
接着由全貌写到局部,把视线由远处拉到近处,俯察脚下,虽然时届初秋,碣石山依然树木丛生,百草繁茂,色彩、刚柔、动静和大海形成映衬。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也是眼前实景,但比前面所写“水何澹澹”更进了一步,是诗人在审视之后的所见所感,当他第一眼看到大海时,完全被它的雄浑壮阔所吸引,只感到海水是那样的浩渺无际。等到伫立一久,才似乎回过神来,原来风在吹着,海浪在激荡汹涌着,感到它蕴藏着摇撼宇宙的伟力。这样写就在平直中现出层次变化来。从结构上看,既把对海水的正面实写推向高潮,又自然的过渡到下面的虚写。
后四句,诗人驰骋想象,描绘了另一幅海景:绕天运行的太阳和月亮,好像是从大海的胸怀中升起的;夜空中横亘苍穹的银河也好像从大海发源,大海吞吐宇宙、包容万物,真是宏伟无比,博大无比。
诗人这里采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方法,描绘出大海的“精神世界”,使读者通过这虚拟的壮丽景色感受到海的博大、奇伟,同时也感受到作为一个伟大政治家的诗人胸怀的博大和奇伟。所以,这样的写景实际是在抒情,是以景语作情语。
小结
朗读诗歌
提示:
古代诗歌节奏划分:
四言诗:22
五言诗:212、221或23
七言诗:2212、2221或223
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1.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 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
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
第四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其他三句属于写景。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写作手法。
3. 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
这是诗人的想象,很明显,船到镇江后,他要上岸再乘驿车转往别的地方去。
4.“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
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
5.为什么要特地提到“潮平”
为下句“江春人旧年”做铺垫。
6.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
由于新年将到,这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他却不能回家,自然要写一封平安家书,更何况他此刻看见了北归的雁,必定要路经洛阳的——洛阳在镇江西北方。
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
  杜甫而后,白居易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所生活的七十多年里,正是安史之乱后各种矛盾冲突急剧发展的时期,也正是唐朝走向衰微的时期。错综复杂的社会现实,在白居易诗中得到了较全面的反映。今存白居易诗近三千首,数量之多在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他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治讽喻诗;一是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前者把当时社会病态的症结所在,几乎全部呈露在他的笔底。后者则有着曲折离奇、自具首尾的细致的情节描写,和完整而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在语言和音调上又显得特别得流畅匀称,优美和谐。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
听课文朗读,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1.诗人是骑马游西湖,所以诗里提到了“游踪”,但诗里写游踪跟散文不一样,是用不着作细致交代的,要仔细想想才看得出来。请说说诗人的游踪。
从孤山的北面到湖东的白堤
2.这首诗描写了的早春景象,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呢
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精读赏析
1.“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天光水色。“初平”写春水漾满湖堤。“云脚低”写远望白云朵朵,似与湖水相接。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2.“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是近景。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诗人以很轻的疑问语气叙述这些景象,对早春景色情动于衷的喜悦。
3.“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描写地上的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写人们骑马游春的陶醉感。走马看花,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好像花儿也在与诗人游戏。春草虽茂,但却不高,也才刚刚没过马蹄。这是作者对景物入情入微地观察,将游春人也融入春色来写了。这两句透出诗人游春的舒感。
4.“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此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这首诗虽是写景,但景中有情,对尽兴游春的喜悦感情表达得淋漓酣畅。
作者简介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一生以抗金报国自任,理想不能实现,遂将满腔忠愤全寄予词。其词悲壮雄放,词风慷慨悲壮,有不可一世之概,抒发爱国精神,而又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技巧繁复,体备刚柔,千汇万状,代表了南宋词的最高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稼轩长短句》。
辛弃疾(1140—1207)
词句赏析
1.这首词的上下阕各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2.作者抓住了夏夜的哪些景物来描绘夏夜清幽奇丽景色的?试简要分析。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鸣蝉、稻花飘香、蛙声如潮。
3.词的下阕侧重于写夜行人的感情。主要抓住哪些景点来描绘的?
星、雨、旧时茅店
4.创设了一种什么样的境界?
淡远奇特的境界
5. 分析作者写景的方法。
本词挑选了几种小事物来描写农村风光。不但真切地描绘出一幅农村夏夜的画面,而且表现了农村的丰收景象和人们的喜悦心情。词人用了侧面烘托、动静相映等表现手法,生动、活泼、欢快、灵活,给人以美的享受。写景的角度也富于变化,有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
体会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上阕写农村的夏夜,月白风清,送来阵阵稻花香味,处处蛙声相应,一片丰收景象,给行人带来无限的喜悦;下阕写天外疏星,山前飘雨,溪回路转,茅店忽见。全词笔调灵活、轻快,反映出作者的愉快心情。
作者简介
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
写作背景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它的体裁的“曲”。
“曲”文体介绍
在中国古代文学长廊中,宋以前一直以诗最盛行,宋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新兴的体裁就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散套和小令。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
理解诗歌意思
朗读诗歌,划出节奏。
枯藤 老树 昏鸦,
小桥 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
夕阳 西下,
断肠人 在 天涯。
/
/
/
/
/
/
/
/
/
理解与赏析
想想诗歌中会有怎样的画面?即画中有怎样的人,传达出怎样的情感?
人们常说,“所有景语皆情语”。因为“断肠人在天涯”,在天涯的断肠人的精神家园已化作了一片荒芜,他眼中的景自然是满目萧然。于是作者眼中的藤、树、马、水都是萧条的、凄凉的、无助的,其实是人的落拓与哀愁的写照,这是以景托情,融情于景。这景无疑传达出浪迹天牡游子思乡之情,这景与人,境与情,自然意象与社会境遇,和谐的统一于这首小令中,充分的道出了游子羁旅之悲。
诗歌感受的意境美
怎样的景、怎样的人?怎样的情感?
有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先请同学们散读一遍课文,说说你头脑中有怎样的画面?请以“我仿佛看到了……”为开头,说说诗句在你头脑中再现的画面。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九种景物
渲染出悲凉的气氛
道出天涯游子思
乡之悲
直抒胸臆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诗歌重点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郑重声明
本系列资料系原创之作,版权归作者所有,现授权21世纪教育网运营,仅供21世纪教育网的用户下载。未经本人书面授权,严禁任何个人、公司(或网站)对该系列资料进行转载或镜像。其它网站转载该试题亦属盗版行为,本人有权追求其法律责任!
下载其他辑资料可以点击此链接http://gaokao.21cnjy.com/H/13/98/V16468.shtml ( http: / / gaokao.21cnjy.com / H / 13 / 98 / V16468.shtml )
下载本作者的其他精品资料可以点击
http://www.21cnjy.com/user/home_list.asp username=段国春&flag=&softType=0&page=1 ( http: / / www.21cnjy.com / user / home_list.asp username=段国春&flag=&softType=0&page=1 )
15.古代诗歌五首
【教学目的】
1.了解古诗中“意”与“境”的关系,以及意境与作者的阅历、情趣、心境的关系
2.初步培养提高学生阅读和鉴赏古诗词的方法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歌的意境。
2.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总导语: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学习一些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今天,我们学习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讲究炼字炼句亦即炼意的手法。
《观沧海》
一、导入
东汉末年,朝廷昏庸无能,年年战乱,大地上血雨腥风,无数人战死沙场,在这乱世中只有一个能够真正傲视中国,他就是乱世枭雄——曹操。
二、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东汉沛国谯人。汉献帝时官至丞相,后被封为魏王。死后其子曹丕称帝,追尊他为魏武帝。曹操是汉末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重要作家。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诗和散文。他的诗继承汉代乐府民歌反映现实的优良传统,有的写时事,有的写自己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风格悲凉慷慨。散文写得质朴简约,从内容到形式都不受传统的束缚,豪迈雄健,体现了“建安风骨”的基本特征。曹操的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在文学上也各有成就,文学史家习惯称他们为“曹氏父子”或“三曹”。他们周围团结了一批文学家,形成所谓的邺下文学集团。而曹氏父子则以其倡导和创作,对建安文学的发展和建安风骨的形成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曹操原有集三十卷,已散佚。现存乐府诗二十余首,散文四十余篇,有中华书局辑校的《曹操集》。
三、写作背景
东汉建安年间,曹操借许悠之计,以少胜多,击退了他在北方的主要对手——大军阀袁绍。袁绍残部逃到乌桓(当时辽东半岛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想得到乌桓的支持,以求东山再起。曹操乘胜追击,征讨乌桓。东汉建安12年,即公元207年,曹操挥鞭北指,所向披靡,大败乌桓。归途中,曹操登上碣石山,观看沧海壮丽景色。此时,曹操踌躇满志,意气昂扬,挥笔即书,便有了《观沧海》一诗。
四、诗歌赏析
《观沧海》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写景诗,也是一首抒情诗,它通过写观沧海所见的壮丽景色,抒发自己意气昂扬的豪迈感情。
诗的起笔交代登临之地碣石山,点明登山的目的是观沧海,平稳而自然的引出以下对观海所见景物的描绘。
描绘大海景物,诗人先从大处落笔,着力渲染大海苍茫、山岛耸立的雄浑气势,展现出海的全景,这完全符合人们登临览胜的习惯。
接着由全貌写到局部,把视线由远处拉到近处,俯察脚下,虽然时届初秋,碣石山依然树木丛生,百草繁茂,色彩、刚柔、动静和大海形成映衬。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也是眼前实景,但比前面所写“水何澹澹”更进了一步,是诗人在审视之后的所见所感,当他第一眼看到大海时,完全被它的雄浑壮阔所吸引,只感到海水是那样的浩渺无际。等到伫立一久,才似乎回过神来,原来风在吹着,海浪在激荡汹涌着,感到它蕴藏着摇撼宇宙的伟力。这样写就在平直中现出层次变化来。从结构上看,既把对海水的正面实写推向高潮,又自然的过渡到下面的虚写。
后四句,诗人驰骋想象,描绘了另一幅海景:绕天运行的太阳和月亮,好像是从大海的胸怀中升起的;夜空中横亘苍穹的银河也好像从大海发源,大海吞吐宇宙、包容万物,真是宏伟无比,博大无比。
诗人这里采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方法,描绘出大海的“精神世界”,使读者通过这虚拟的壮丽景色感受到海的博大、奇伟,同时也感受到作为一个伟大政治家的诗人胸怀的博大和奇伟。所以,这样的写景实际是在抒情,是以景语作情语。
五朗读诗歌
注意提示古代诗歌节奏的把握:
四言诗:22
五言诗:212、221或23
七言诗:2212、2221或223
《次北固山下》
一、导入
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同时无数的诗人创造了无数的乡愁诗。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思乡实际上已经成了一个“结”,一个套在炎黄子孙身上的“结”。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就是一首抒写乡愁的诗歌。
二、作家作品简介
三、指导学生评析诗句,整体把握诗的内容。
1.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 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
明确:第四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其他三句属于写景。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写作手法。
3.把握。
问: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 (这是诗人的想象,很明显,船到镇江后,他要上岸再乘驿车转往别的地方去。)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
(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图景吗 (自由发言)为什么要特地提到“潮平” (为下句“江春人旧年”张本)
这个“旧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时间 (残冬腊月)
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 (由于新年将到,这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他却不能回家,自然要写一封平安家书,更何况他此刻看见了北归的雁,必定要路经洛阳的——洛阳在镇江西北方。)
第二课时
《钱塘湖春行》
一、导入。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它是我国最著名的风景区之一。唐宋以来,写西湖的诗篇多得难以统计。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今天我们将穿越时空,去1180年前的西子湖畔看看,和唐朝诗人白居易一起去领略早春西湖特有的美景,去找寻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原因。
二、朗诵感知诗意
1、教师配乐朗诵《钱塘湖春行》,提示学生注意诗歌的停顿和字音。
2、学生自由诵读两遍诗歌。
3、 抽生朗读,指导朗读 ( http: / / www. / jxsc / Index.html )技巧(声音洪亮,节奏抑扬顿挫,情感自然)
三、整体把握。
1.诗人是骑马游西湖,所以诗里提到了“游踪”,但诗里写游踪跟散文 ( http: / / www. / jajx / xxja / xdsw / Index.html )不一样,是用不着作细致交代的,要仔细想想才看得出来。请说说诗人的游踪。(从孤山的北面到湖东的白堤)
2.这首诗描写了的早春景象,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呢
(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四、精读赏析
1、“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天光水色。“初平”写春水漾满湖堤。“云脚低”写远望白云朵朵,似与湖水相接。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2.“湖面初平”写的是怎样的景象 (春水初生,湖面水位上升,与堤平。)为什么说“云脚低” (“云脚”,指下垂的云,水位上升,湖面上的云自然显得低了,这是早春景象。)讲。
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是近景。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诗人以很轻的疑问语气叙述这些景象,对早春景色情动于衷的喜悦。
4.“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描写地上的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写人们骑马游春的陶醉感。走马看花,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好像花儿也在与诗人游戏。春草虽茂,但却不高,也才刚刚没过马蹄。这是作者对景物入情入微地观察,将游春人也融入春色来写了。这两句透出诗人游春的舒感。
5.“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此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小结:这首诗虽是写景,但景中有情,对尽兴游春的喜悦感情表达得淋漓酣畅。
五、熟读成诵。
《西江月》
一、导入新课。
《西江月》一词,词人画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夜色那么清幽,气氛那么恬静,充满了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下面就让我们一同欣赏。
二、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一生以抗金报国自任,理想不能实现,遂将满腔忠愤全寄予词。其词悲壮雄放,词风慷慨悲壮,有不可一世之概,抒发爱国精神,而又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技巧繁复,体备刚柔,千汇万状,代表了南宋词的最高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稼轩长短句》。
三、讲授新课。
指导学生熟读成诵。
1、放课件录音,教朗读。
2、指导学生反复诵读。(教师先范读。)
学生自由读背。
四、词句赏析。
1、这首词的上下阕各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2、作者抓住了夏夜的哪些景物来描绘夏夜清幽奇丽景色的?试简要分析。(明月、别枝、惊鹊、清风、鸣蝉、稻花飘香、蛙声如潮。)
3、词的下阕侧重于写夜行人的感情。主要抓住哪些景点来描绘的?(星、雨、旧时茅店)创设了一种什么样的境界?(淡远奇特的境界)
4、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写景的方法。(本词挑选了几种小事物来描写农村风光。不但真切地描绘出一幅农村夏夜的画面,而且表现了农村的丰收景象和人们的喜悦心情。词人用了侧面烘托、动静相映等表现手法,生动、活泼、欢快、灵活,给人以美的享受。写景的角度也富于变化,有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
五、体会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上阕写农村的夏夜,月白风清,送来阵阵稻花香味,处处蛙声相应,一片丰收景象,给行人带来无限的喜悦;下阕写天外疏星,山前飘雨,溪回路转,茅店忽见。全词笔调灵活、轻快,反映出作者的愉快心情。
《天净沙·秋思》
一、导入
二、作者简介:
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
三、写作背景: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它的体裁的“曲”。
四、“曲”文体介绍:
在中国古代文学长廊中,宋以前一直以诗最盛行,宋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新兴的体裁就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散套和小令。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
2、理解这首小令的意思
(1)指导学生朗读。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有专家说,读书是与作家对话。总之,读书是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让我们以朗读来走进马致远,亲近这位名家,读懂这片漂泊羁旅的游子之心。
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划出节奏。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大家喜欢吗?我们感受一下。(朗读)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试一试。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读得曲折跌宕,读出落拓无助的生存境遇。试一试。再一起把整首小令朗读一遍。这样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它整散相间,长短结合的形式美。
(2)感受它的意境美
提示:怎样的景、怎样的人?怎样的情感?
有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先请同学们散读一遍课文,说说你头脑中有怎样的画面?请以“我仿佛看到了……”为开头,说说诗句在你头脑中再现的画面。
如果学生有困难,举例:“枯藤”、单说“藤”的形态是多样的,把它置于上下文中“枯藤”,形象就具体了,我仿佛看到了枯萎的藤、颓废的藤、没落的藤、毫无生机的藤,于是枯藤这一意象渲染出凄凉、萧杀的晚秋气氛。
问:请想想为什么会有这些画面?即画中有怎样的人,传达出怎样的情感?
明确:人们常说,“所有景语皆情语”。因为“断肠人在天涯”,在天涯的断肠人的精神家园已化作了一片荒芜,他眼中的景自然是满目萧然。于是作者眼中的藤、树、马、水都是萧条的、凄凉的、无助的,其实是人的落拓与哀愁的写照,这是以景托情,融情于景。这景无疑传达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乡之情,这景与人,境与情,自然意象与社会境遇,和谐的统一于这首小令中,充分的道出了游子羁旅之悲。
齐声诵读,让我们将景语化为情语,体验体验游子的悲苦与心酸。
板书设计: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九种景物 渲染出悲凉的气氛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直抒胸臆 道出天涯游子思乡之悲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郑重声明
本系列资料系原创之作,版权归作者所有,现授权21世纪教育网运营,仅供21世纪教育网的用户下载。未经本人书面授权,严禁任何个人、公司(或网站)对该系列资料进行转载或镜像。其它网站转载该试题亦属盗版行为,本人有权追求其法律责任!
下载其他辑资料可以点击此链接http://gaokao.21cnjy.com/H/13/98/V16468.shtml ( http: / / gaokao.21cnjy.com / H / 13 / 98 / V16468.shtml )
下载本作者的其他精品资料可以点击
http://www.21cnjy.com/user/home_list.asp username=段国春&flag=&softType=0&page=1 ( http: / / www.21cnjy.com / user / home_list.asp username=段国春&flag=&softType=0&page=1 )
《古代诗歌五首》精读精练
《观沧海》
【精读】
《观沧海》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首以纯粹写景闻名的杰作,也是第一首借景抒情获得巨大成功的绝妙好诗。这首诗篇幅不长,但笔势富于变化,很恰当地表现了诗人登山临海时的激荡心情。写景的十句,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后四句写的是虚景。诗人以沧海自比,将眼前海上的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的,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明人钟惺在《古诗归》中说:“《观沧海》直写其胸中眼中,一段笼盖吞吐气象”,道出了此诗的特点。
【精练】
阅读《观沧海》,回答下列问题
1.《观沧海》中“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渲染了大海怎样的气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观沧海》中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胸襟的是哪几句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次北固山下》
【精读】
这首诗是诗人在长江上旅行时写的。开头以对偶句发端,写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怀。颔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颈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是脍炙人口的警句,富有哲理,给人积极向上的艺术魅力。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胡应麟称赞这首诗为“盛唐绝作”。
【精练】
阅读《次北固山下》,回答下列问题
1.诗中“风正一帆悬”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出了______________之大景的神韵,为后人所称道。
2.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想感情。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得到人们的好评,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不少于2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钱塘湖春行》
【精读】
此诗当作于长庆三年(823)春。在白居易描绘杭州西湖的诗篇中,这一首是最为有名,历来广为传颂。这首诗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游记,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一路上,湖青山绿,美如天堂,莺歌燕舞,鸟语花香,乱花浅草,绿杨白堤。诗人一路走来一路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诗人“春行”的感受,浓缩在“最爱”二字上,使人读来不能不爱上这美好的湖山春色。这首诗格律严谨,对仗工整,生动自然,语气平易,体现出通俗流畅的特点。
【精练】
阅读《钱塘湖春行》,回答下列问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对这首诗分析理解不当的一项是(____)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春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第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结尾处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感叹。
2.试对“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略作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西江月》
【精读】
这首词作于辛弃疾闲居上饶带湖期间。写的是作者夜行黄沙道中所经历的一个片段。全词构画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夜色那么清幽,气氛那么恬静,充满了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同时,全词采用白描的手法,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如实地描写出来,清新活泼,摇曳多姿,表现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使人读来感到异常亲切自然。
【精练】
阅读《西江月》,回答下列问题
1.对《西江月》一词理解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明月”“清风”点染夏夜美好景色,“惊鹊”“鸣蝉”以声衬静,表现夏夜幽静。
B.“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描述丰收后人们热烈畅谈的情景,进一步补充夏夜特色。
C.“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巧用数词、名词,清新活泼,朴素通俗。
D.这首词描写美丽的农村风光,抒发词人喜爱农村生活的感情。
2.五、六句描写的是__________的景象,“忽见”一词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的心情。
3.如果将“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改为“无数个星天外,几阵阵雨山前”有什么不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净沙·秋思》
【精读】
《天净沙·秋思》这首元曲中的小令,用寓情于景的方法,通过对秋天黄昏时的景物描写,刻画了一个奔波在外的游子形象,表达了异乡游子的羁旅之思。作者马致远先是采用白描的方法,仅仅用了18个字就描绘出9种不同的景物,将它们和谐而又自然地纳入一个画图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纵观这首小令,字字句句皆出自匠心设计。巧意安排,然而全篇却是自然有致、情趣天成,丝毫不落雕琢的痕迹。周德清《中原音韵》誉此曲为“秋思之祖”。王国维说它“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有元一代词人,均不能辩此”。
【精练】
阅读《天净沙·秋思》,回答下列问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小令中“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小令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古代诗歌五首
《观沧海》
1.渲染了大海苍茫动荡的气势。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次北固山下》
1.两岸阔(或: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
2.思念故乡
3.透出自然的理趣,形象地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透露乐观、积极、向上的感情 “生”“入”用拟人的手法,更有情趣。(不局限于此,答出一点,言之有理即可)
《钱塘湖春行》
1.C 2.略
《西江月》
1.骤雨即至__由焦急变为高兴。
2.因为“七八个”“两三点”都表明数量少,星少暗示天晴,雨点少则表示雨疏而不紧,暴雨将至未至之景。
《天净沙 秋思》
1.深秋晚景图
2.游子(天涯沦落人)孤苦愁苦的心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