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元素与物质的分类”是《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主题2“常见的无机物及其应用”中二级标题“元素与物质”的内容,在新人教版教材中位于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的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本节内容既承接了初中的相关知识,又为后续化学反应的分类以及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打下基础,同时对学生核心素养(尤其是“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发展亦起到重要作用。
从章标题来看,新教材将旧教材中的第二章移至第一章,很好地衔接了初中化学的相关内容,降低了学生初学高中化学知识的难度。从节标题来看,本节内容增加了“物质的转化”这部分内容,使学生认识到物质转化的途径。在本课时的具体内容设置方面,新人教版在物质分类方法层面变化不大,但增加了物质分类的角度(通过物质性质分类),并加入同素异形体、酸(碱)性氧化物、物质的转化等知识点,体系更加完整。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了解或掌握的与本节课相关的知识点如下:
物质由元素组成;
物质的分类;
CO2、CaO的化学性质。
2.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推理能力(演绎推理、类比推理等),但还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三、素养目标
【教学目标】
1.能根据元素组成和物质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能结合物质的类别说明或预测物质的性质,进而实现物质的转化;
3.能体会到分类对化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评价目标】
1.通过对表格中物质的分析,诊断并发展学生对物质分类角度和方法的认识;
2.通过对酸(碱)性氧化物以及物质转化图的探讨,诊断并发展学生对物质性质及转化的分析推理能力;
3.通过对图书分类与物质转化的分析,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分类价值的认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物质的树状分类法;酸(碱)性氧化物;物质的转化
2.教学难点:物质的转化
五、教学方法
1.问题链(围绕着框图中的物质进行一系列问题驱动)
2.演绎推理(含碳元素物质的分类、同素异形体、Na2O的性质物质的转化)
3.类比推理(碱性氧化物的性质)
六、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先从图书馆的分类引入物质分类的意义及角度,而后以框图的形式呈现了一些物质,整节课围绕着这些物质依次探讨两种分类法、同素异形体、酸(碱)性氧化物等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学习物质的转化。此外,本节课主要以问题链的方式进行驱动,保证了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同时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
七、教学流程
八、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堂引入
为什么在图书馆里你很快就能找到需要的书?怎样分类才能更有效地帮助我们认识和研究物质呢?
(展示一些含碳元素的物质实物图)
体会分类的意义,并认识到物质由元素组成。
根据元素组成分类
(框图呈现许多物质的化学式)
思考如下问题:
组成这些物质的元素有哪些?
你能从元素组成的角度将这些物质分类吗?
根据组成物质的元素数目,对物质进行分类。
上面列出了一些含碳元素的物质,如何根据物质的分类进行梳理?
从刚刚得到的物质类别的角度对含碳元素的物质进行整理。
碳元素可以形成石墨、金刚石等单质,它们互称为同素异形体,请在表格中找到其它互为同素异形体的物质。
在分析中学习同素异形体、交叉分类法等知识点。
请观察含碳元素的盐,如何进一步细分?
根据物质性质分类
刚刚的框图中还有不少氧化物,如何对氧化物进行分类?
回顾并思考氧化物的分类(元素组成的角度)。
请根据CO2、SO3的相关化学方程式,得出酸性氧化物的性质。我们可以发现:同类物质性质相似。
回顾CO2的化学性质,学习酸性氧化物的概念,体会从性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
学习了酸性氧化物的概念和性质,那么碱性氧化物又是怎样的呢?
根据酸性氧化物的性质,类比得出碱性氧化物的概念和性质。
请根据碱性氧化物的性质,预测Na2O能发生的反应(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书写Na2O与其他类别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拓展应用
刚刚我们认识了许多反应,从中可以发现:不同类别的物质可以相互转化。
体会物质间的转化关系。
(板书小结)
请大家根据今天学习的内容完成练习。
在老师的引导下回顾、记忆所学的内容,完成练习。
九、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