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冀中的地道战 课件(共21张)

文档属性

名称 8.冀中的地道战 课件(共21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15 17:01: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8.冀中的地道战
第一课时
五年级语文上册
谈话导入
同学们,看过电影《地雷战》《地道战》吧,还记得那里的人民是怎样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的吗?现在,我们一起重温当时人民利用地道打击日本鬼子的精彩瞬间吧。
哪位同学说一说“冀中”是什么意思?在预习中你是怎么理解的?
“冀”是河北省的简称。
“中”中间,中部。
“冀中”指的是河北中部平原。
周而复(1914—2004),小说家,原名周祖式,安徽旌德人。自幼入私塾学诗词习书法,1933年考入上海光华大学。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文化部副部长等职。著有长篇小说《燕宿崖》《上海的早晨》《长城万里图》等。
作者简介
1941年秋,冀中平原的抗日战争进入困难时期。日本帝国主义调集了几十万军队对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实行野蛮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他们在铁路和大道的两旁挖了很深的封领沟,挖出的泥土就用来筑成封锁墙,十里一碉,八里一堡,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封锁政策。为了保存自己的力量,粉碎敌人的“大扫荡”,冀中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长期坚持平原游击战争,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地道战,狠狠地打击了敌人。
背景介绍
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勾画出不理解的词句,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或借助字典理解。
初读课文
字词学习









指导书写

中间没有“竖”

左下部是“臼”不是“白”
qīn
xiàn
再读课文
大声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看到课文题目,我产生了疑问:“地道是什么样的?在地道里怎么打仗呢?”带着这些问题读,我对课文内容理解得更快了,阅读的速度也快了。
读到“人在地道里怎么了解地面上的情况呢?”我就知道这段话要讲什么,所以我读得更快了。
你读这篇课文用了几分钟?了解了哪些内容?和同学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第一层(1~3自然段)讲地道战的产生及其作用。
再次默读课文:课文讲了几层意思?分别是什么?
第二层(4~7自然段)介绍了地道的式样、特点;叙述了冀中人民怎样利用地道打击敌人。
第三层(8自然段)讲地道战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的地位。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这篇课文从冀中地道战的出现原因、作用,地道的样式、结构及特点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说明。
作者从哪些方面向我们介绍了地道?
精读课文
下面我们就看一看地道的式样、特点怎样?冀中人民又是怎样利用地道打击敌人的?地道战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有着怎样的地位?
说起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在广阔平原的地底下,挖了不计其数的地道,横的,竖的,直的,弯的,家家相连,村村相通。
奇迹
有了地道战这个斗争方式,敌人毒辣透顶的“扫荡”被粉碎了。冀中平原上的人民不但坚持了生产,还有力地打击了敌人,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想象不到的很不平常的事情。
对冀中地道战作了高度评价。
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总结
全文
介绍地道结构时,重点介绍了哪几个部分?每部分有何特点?通过这些内容的介绍,地道奇在哪里?
从总体结构看,地方隐蔽:街道下面、庄稼地下面;高深适宜:四尺多高,离地面三四尺;构造齐全:住人、拴牲口、做厕所、气孔;作用极大:保护群众。
小组讨论交流:地道的出口是怎样的?有几种情况?你又怎样理解地道之“奇”?
从隐蔽自己,打击敌人方面的结构看,
口外:隐蔽安全,堆满荆棘,设置陷坑;
口内:活道——“孑口”,死道——地雷。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小组讨论交流:冀中人民利用地道对付敌人的破坏是从哪两方面讲的?地道又“奇”在哪里?
从对付敌人破坏方面的结构看,防火攻——土和沙;防毒攻——吊板;防水攻——跟枯井暗沟相连;从通讯联络方面的结构看:“无线电”——吆喝声,“有线电”——拉铃声。这些都说明了地道的“奇”。
课文讲了冀中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和无穷智慧。那么这篇课文是怎样一层一层表达出来的呢?
先讲地道战产生的原因,有什么作用;再讲地道的式样及特点;然后讲怎样粉碎敌人的火攻、水攻、毒气攻;怎样进行通讯联络,最后讲地道战在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把你家房屋及院落的结构及特点写一写。
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