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2张PPT)
【导入门】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1988年,77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的宣言中说到:“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寻找智慧。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寻找智慧,就要从《论语》里面去寻找智慧。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了解孔子与《论语》吧。
诗意—情意—创意
论语
知其人
(1)孔子,孔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创立私塾的伟大教育家。誉为“万世师表”,人称“至圣”。
(2)提倡"有教无类"、"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的教育思想体系。
(3)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作品简介
壹
知作品
(1)《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的。
(2)我国第一部语录体散文作品。
(3)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作品简介
内容
编者
地位
体例
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
儒家经典著作
首个语录体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贰
预习检查
愠(
)
省(
)
逾(
)
矩(
)
矣(
)
罔(
)
箪(
)
殆(
)
瓢(
)
肱(
)
昼(
)
笃(
)
yùn
xǐng
yú
jǔ
yǐ
dān
piáo
zhòu
wǎng
dài
gōng
dǔ
熟读课文,译文识义
三
1、教师范读,了解断句。
2、根据注释,尝试翻译。
3、重难点剖析,了解义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第一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重点字词解释:
(1)
而:连词,表顺接。
(2)
词类活用——时:名词做状语,时常
。之:代所学知识
(2)
说:通“悦”(yuè),愉快.
(3)
朋:是指志同道合的人。(古今异义词,今义为朋友)亦:副词,也。
(4)
而:连词,表转折,但是,却
(5)
句型:不亦......乎?译成:不也是......吗?
义理:学习方法,学习乐趣和为人态度。
1.“学”与“习”是一个意思吗?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案】不是一个意思。对于知识来说,“学”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习”则是一个巩固过程,要想掌握更多的知识,必须将“学”与“习”统一起来。?
原文:马冬梅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第二章: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吾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
(《学而》)
重点字词解释:
(1)三省(xǐng):多次反省。
三,泛指多次。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2)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3)信:真诚、诚实。
(4)传:动词作名词,传授的知识.
(5)而:表顺承
义理:为人要注重素质德行修养。
2.如何理解曾子所说的“忠”和“信”?讲求“忠”和“信”对现代人有什么特殊意义??
【答案】“忠”
是办事尽心尽力
;“信”是诚信。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仍然要讲求“忠”
“信”,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和谐,才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03
【答案】不能。因为这三个句子所针对的对象是先“他人”,接着是“朋友”,最后是“自己”,体现了一种由疏到亲、由人到己的顺序,能更好地体现曾子先人后己、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颠倒后就破坏了这种顺序,不能很好地体现曾子的高尚品格。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个问题能否颠倒位置?为什么?
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去,她的儿子边跟着她边哭,他的母亲(曾子的妻子)说:“你回去,等我回家后为你杀一头猪。”妻子到集市后回来了,曾子就要抓住一头猪把它杀了,妻子制止他说:“刚才只不过是与小孩子闹着玩儿罢了。”曾子说:“小孩子是不能和他闹着玩儿的。小孩子是不懂事的,是要靠父母而逐步学习的,并听从父母的教诲。如今你欺骗他,是教他学会欺骗。母亲欺骗儿子,做儿子的就不会相信自己的母亲,这不是把孩子教育好该用的办法。”于是就杀了猪把它煮了。
一个家庭的教育对于和谐社会有多么重要.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第三章: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重点字词解释:
(1)“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天命:指上天的意旨。
(3)耳顺:能听进不同意见。
(4)逾矩:逾,超过;矩,法度。
(5)而:表顺承
义理:孔子自述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03
3.如何理解孔子所说的“耳顺”与“从心所欲”?
【答案】
“耳顺”一般而言,指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人到了六十岁,不管听到什么样的话,都能够最大限度地尊重他人,这是一种悲悯之心,是外在的天地之理与内心的融合。有了这种融合,才能达到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当所有的规矩已经变为你的生命习惯时,你就能够做到从心所欲,这可以说是每一个生命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第四章: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重点字词解释:
(1)温:温习,复习
(2)词类活用——故/新:形容词作名词,旧的知识,新的理解与体会。
(3)而:连词,表示顺承关系,就。
(4)知:领悟,获得。
(5)以:凭借。
(6)省略句:可/以(之)为师矣。
义理:学习方法
03
4.“温故”与“知新”是什么关系?
【答案】孔子强调,“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就达不到“知新”的目的,只有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可见“温故”是“知新”的基础,“知新”是“温故”的延伸和升华。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栗”字,然后我课后复习并查阅字典,找到了很多形近字:溧、粟、傈…….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第五章: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重点字词解释:
(1)而:连词,表示转折,但是,却。
(2)则:连词,“就”、“便”。
(3)罔(wǎng):通“惘”,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4)殆(dài):本意是危险,这里指有害。(古今异义词)
义理: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强调学思结合。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第六章: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重点字词解释:
(1)哉:感叹语气,多用于句子末尾。
(2)回:颜回,字子渊,他十四岁即拜孔子为师,在孔门诸弟子中,孔子对他称赞最多,不仅赞其“好学”,而且还以“仁人”相许。
(3)堪,忍受
。
(4)乐,形容词作名词,学习的乐趣。
义理:学习态度,孔子赞扬颜回坚持学习而贫贱不移的精神。
公元405年秋,他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到任八十一天时,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栽赃陷害。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
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
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
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
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县。
不为五斗米折腰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第七章: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hào)之者不如乐(lè)之者。”
(《雍也》)
重点字词解释:
(1)之,代词,学问和事业。
(2)者,······的人。
(3)好,形容词作动词,喜爱,爱好;
(4)乐,形容词作动词,以······为快乐。
义理:学习态度,求学为乐
03
【答案】这句话揭示了学习的三个层次。以“知之者”突出“好之者”,再紧承“好之者”突出“乐之者”。在同样的学习条件下,不同的人产生不同学习效果的原因不只是自身的素质,更重要的是对学习的态度和兴趣。启示我们不但要学会知识内容,更应该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探究:“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揭示了怎样的学习内涵?你有怎样的启示?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qū)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第八章: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qū)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重点字词解释:
(1)饭:这里是吃饭的意思,名作动。
(2)水:古代汉语中,“水”指冷水;“汤”指热水。(古今异义)
(3)曲肱:(gōng)肱,胳膊,弯着胳膊。曲,形容词作动词,弯着
(4)于:介词,对,对于。
(5)而,承接。
义理:道德修养,不义之财不能取,提倡“安贫乐道”。
5.“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运用了什么修辞?表现了孔子怎样的品格?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答案】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富贵比作浮云,表现了孔子淡泊富贵的高尚品格,在物质利益面前,孔子保持了超然、独立、高尚的人格和旷达的精神,坚持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
这句话对消除当今社会上的一部分人为谋取利益而不择手段、害国害民的弊端,具有重要的意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第九章: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重点字词解释:
(1)三人:多人;此处“三”,与“三省吾身”一样,泛指多次。
(2)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3)善者:好的方面,优点,长处
(4)而,顺承
义理:学习态度,取长补短。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第十章: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重点字词解释:
(1)川:河,河流
(2)逝者:指流逝的时光。逝,流逝
(3)斯:代词,这,指河水
(4)夫:语气词,“啊”
(5)舍:舍弃。
义理:学习态度,珍惜时间
6.由“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可以想到哪些相关的诗词句?
【答案】想到:1.“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
4.“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第十一章: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重点字词解释:
(1)三军:古制,12500人为一军。
(2)匹夫:平民男子,这次指普通人。
(3)夺,改变。
(4)志,志向,
义理:学习态度,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第十二章: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重点字词解释:
(1)笃(d?),坚定
(2)切,恳切
(3)思,思考
(4)近,形容词作名词,当前的事情。
(5)而,承接。
义理:学习方法,博学而笃志。
03
7.谈谈你对“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理解。
【答案】子夏阐述了治学之道。
“博学”
与
“笃志”是基础,
“切问”与“近思”是方法,能够做到这四点,就可以达到儒家所提倡、追求的“仁”了。
《论语》十二章
内容主要分:
学
习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了知之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修
身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
饭疏食,饮水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本课谈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关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第二方面,关于思想品德修养和志向;第三方面,关于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告诫人们要谦虚好学、温故知新、学思结合、诚实守信、重视友情、坚守情操、珍惜时间等,是现代人学习和做人的准则。
本文主旨
贰
畅所欲言
通过学习这篇古文,你学到了什么?
重点字词
义理延伸
随堂测试
原文翻译
原文翻译
第一则译文:
孔子说:“学习要按时温习学过的知识,这不是很愉悦(的事情)吗?有志趣相投的人从远方来拜访,不也是很愉快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是我不生气,不也是有才德的人(的行为)吗?
原文翻译
第二则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划(事情)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没有温习?”
原文翻译
第三则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有所成就;四十岁内心没有任何疑惑;五十岁时我懂得了上天的意旨,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方面的意见;七十岁时做事能随心所欲,不逾越法度规矩。”
原文翻译
第四则译文: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就能懂得(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此)成为老师。”
原文翻译
第五则译文:
孔子说:“读书学习但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无所适从,思考但是不读书学习(也会)感到迷惑。”
原文翻译
第六则译文:
孔子说:“贤德啊,颜回!一竹筐饭,一瓢冷水,居住在简陋的巷房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其中的忧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原文翻译
第七则译文: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喜好它的人;喜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原文翻译
第八则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原文翻译
第九则译文: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在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老师的。我选择其优点跟随其学习,看到就他们的缺点(就对照自己)改正它。”
原文翻译
第十则译文: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原文翻译
第十一则译文: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凡人的志向却不可改变。
原文翻译
第十二则译文: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的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课外文言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由,仲由,孔子的弟子;
2、诲,huì,教诲;
3、汝,rǔ,代词,你;
4、乎,疑问代词,如何吗?
5、知,同“智”,智慧
课外文言
译文:孔子说:“仲由啊,(我)教过你如何求知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智慧的做法。
义理:虚心求教,不能不懂装懂
课外文言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者,有贤德、有才华的人。
2、内: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心里
3、齐:与......看齐。
4、焉:于加之。
课外文言
译文:孔子说:"看见有德行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内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义理:取长补短,见贤思齐
课外文言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言,圣人之言
2、行,奉行;
3、施,施加
4、于,对,在
课外文言
译文:子贡问:“有什么圣人之言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吗?”孔子回答说:“那就应该是“宽恕”了吧!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义理: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课外文言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默,默默地、
2、识,记住;
3、厌,满足
4、倦,疲倦,
课外文言
译文: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感觉到满足,教导他人不知疲倦,对于我来说我有哪些吗?
义理: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课外文言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1、生,天生,
2、好,喜好;
3、敏,勤勉;
4、以,表目的,为了
5、求,探求
课外文言
译文: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懂得知识,只不过是爱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地去探求它罢了。
义理:勤奋学习,后天养成
课外文言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1、及,赶上,追上
2、犹,忧虑
3、恐,恐怕,担心,
4、失,失去
课外文言
译文:孔子说:“学习知识就像追赶不上那样,又会担心丢掉什么。”
课外文言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1、鄙,粗俗;鄙人,此处特指居住在郊野的人。
2、叩,叩问
3、竭,用尽,在此处意思是弄懂大部分意思。
课外文言
译文:孔子说:“我有知识吗?没有哩。有一个庄稼汉问我,我本是一点也不知道的;我从他那个问题的首尾两头去盘问,[才得到很多意思,]然后尽量地告诉他。”
课外文言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1、其,代词,他
2、日/月,名词作状语
3、亡,wú,没有,所亡,所不知道的知识;
4、能,会。所能,所学会的知识;
5、谓,称谓,
课外文言
译文:子夏说:每天知道他所不知道的东西,每个月不忘他所学会的东西。这个人可以称作好学啊。
义理:温故知新
通假字
①不亦说乎?(
)
②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说,同“悦”,愉快
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古今异义
①有朋自远方来(
)
②不亦君子乎(
)
③吾日三省吾身(
)
④可以为师矣(
)
⑤饭疏食,饮水(
)
⑥饭疏食,饮水(
)
⑦匹夫不可夺志也(
)
古义:志同道合的人。今义:朋友。
古义:道德上有修养,有才德的人。今义:泛指人格高尚的人。
古义:泛指多次。今义:阿拉伯数字。
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够、许可。
古义:粗糙。今义:事物之间距离远,事物部分之间空隙大。
古义:冷水。今义:包括冷、热水。
古义:改变。今义:强取,抢。
文言考点知多少
一词多义
①知
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动词,得到
动词,了解
动词,知道
②而
学而时习之
人不知而不愠
博学而笃志
连词,表承接。然后
连词,表转折。但是
连词,表并列。并且
③为
可以为师矣
为人谋而不忠乎
动词,做,担任
介词,替
④志
我十有五而志于学
匹夫不可夺志也
动词,立志
名词,志向
⑤其
择其善者而从之
人不堪其忧
代词,他们的
代词,那种
回也不改其乐
代词,他的
词类活用
①学而时习之
②吾日三省吾身
③温故而知新
④传不习乎
⑤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⑥饭疏食
⑦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⑧为人谋而不忠乎
名词用作状语,按时。
名词用作状语,每天。
动词用作名词,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形容词用作名词,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与体会。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名词用作动词,吃。
名词用作动词,立志。
形容词用作动词,竭尽自己的心力。
03
①不亦乐乎:原意是“不也是很快乐的吗?”现常用作补语,表示达到极点。
②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能够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认识现在。
③三省吾身: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④择善而从:指采纳正确的意见或选择好的方法加以实行。
⑤富贵浮云:用不正当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就像浮云那样轻飘。比喻把金钱、
地位看得很轻。
⑥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能作为我老师的人。形容谦虚好学。
⑦逝者如斯:形容光阴像河水一样逝去。
⑧匹夫不可夺志:形容意志坚定,不可动摇。
⑨箪食瓢饮:一箪食物,一瓢水。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生活。
⑩博学笃志:广泛学习而且意志坚定。
谢谢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