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归园田居其一
陶潜
教学目标:
1、了解创作背景,把握词意,了解古代诗
歌特殊的语言现象。
2、从艺术手法上简单鉴赏作品。
3、正确体会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
陶渊明
名:潜
字:元亮
自号:五柳先生
谥号:靖节先生
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背景
东晋政治黑暗。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便辞官归田。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过上
隐居田园的生活并写下了许多优美
的田园诗歌。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其一
整体感知
《归园田居》这个标题的题眼是____字,开头八句,作者概述了自己____
_
_
_
的原因;接下来八句,是作者对_______
的描述;最后四句,是对归返田园生活的________
。全文表达了
。
归
从出仕到归田
田园生活
总结和赞美
作者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赞美
探究:如何可见诗人厌恶官场之情?
樊笼
尘网
羁鸟——恋
池鱼——思
比喻,
官场生活
比喻,官场束缚
拟人,回归园田
作业:
1、背熟《归园田居》其一
2、试从写景手法上解答探究二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称为“单线平涂”法。它源于古代的“白画”。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诗中用哪些描写景物的手法把农村中最常见的事物,描绘成一幅优美的图画?
近景
—远景
静
动—
白描
方宅
草屋
榆柳
桃李
村庄
炊烟
狗吠
鸡鸣
草屋
桃李
作者笔下描写田园景色的句子有哪些?这些景色有什么特点?
方宅
草屋
榆柳
桃李
村庄
炊烟
狗吠
鸡鸣
宁静、幽雅、和谐
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陶诗的“人性光辉”
不沉迷物欲,崇尚精神。
不摧眉折腰,坚守节操。
不随波逐流,回归本性。
返璞归真
知识补充:
山水田园诗派发展脉络
陶潜的人生
陶渊明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他生于东晋后期和晋宋交替之际,家势已渐渐衰落。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
陶潜的人生
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此后二十三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但再无出仕之念,最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三岁。
知人论世:
在41岁时,为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他便解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向归田的道路。
传诵名句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五柳先生传》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移居》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五柳先生传》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杂诗》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晋书陶潜传》
传诵名句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归园田居》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饮酒二十首》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饮酒》
传诵名句
结合《归园田居》思考田园风光该是如何样子?
注意景、境、情
作者描绘了一幅十分宁静祥和、清新自然的田园风光:住宅周围有十多亩田地,茅草小屋有八九间,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昏暗中可以看见远处的村庄,村落的炊烟轻柔而缓慢地飘升,狗叫声从幽深的巷中传来,鸡鸣声在桑树的顶端响起。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探究思考
2、如果陶渊明生活在当代,他会隐居吗?
1、如果你是陶渊明,你会像他一样隐居吗?
人生感悟:
面对困境,屈原选择了投江、曹操却锐意进取。陶渊明选择了归隐,你如何看待他们的选择,你是否赞同陶渊明的归隐?
人生感悟: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选择,也就意味着舍弃与获得。同学们请你从舍与得的角度探究陶渊明的人生选择。参照句式,小组探究,说说理解。
谢
谢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