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活动二
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学习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
思维发展与提升
了解家乡的人际关系、风俗习惯、文物古迹的保护、文化生活的方式现状;掌握熟练的调查流程和方法;思考家乡传统习俗对家乡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提高思辨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
传承本土优秀传统文化习俗,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文化传承与理解
传承并弘扬家乡的优秀文化,为家乡留下一段美好记忆。
教学重点
收集家乡传统习俗并思考这些传统习俗对家乡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教学难点
撰写调查报告。
教学时间
2课时(不含调查活动过程)。
一、如何开展调查
(一)选择调研课题
选题,即选择调查、分析的内容、对象和角度。选题是调查分析的第一个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参考题目及分组如下:
组
别
调查内容
负责人
小组成员
第1组
家乡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情况调查
第2组
家乡群众性业余文化活动调查
第3组
家乡图书室藏书与借阅情况调查
第4组
家乡商家招牌体现的商业文化调查
第5组
家乡文化习俗、生活方式的变化调查
(二)确定调查方法
根据自己选择的课题,确定灵活有效的调查方法。比如:问卷调查、街头采访、个别访问、开会调查、现场观察、蹲点调查等等。
(三)收集调查资料
运用专题访谈、网上查阅、实地考察等调查方法获取资料。
(四)加工整理数据
对资料进行整理,使之明确化、条理化,并对资料进行深入挖掘、分析,形成对家乡(社区)文化现状的深入理解。
(五)补充相关素材
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加工,会得到初步的研究印象和结论,为了支撑、印证这些印象和初步观点,还要搜集一些必要的补充素材。
二、熟悉调查流程
(一)做好调查准备
1.搜集整理家乡传统民俗资料,确定调查对象,或调查家乡民俗,或调查家乡文物。
2.根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方法,可以实地调查,可以专题访谈,可以网上查阅。调查可以开调查会、蹲点调查、现场察访等。
3.设计好调查问卷。
(二)调查过程注意事项
1.认真观察,做好记录,留下影像等资料。
2.爱护文物、古迹,心怀敬意。
(三)整理材料,形成调查报告文本
三、调查报告知识
(一)基本常识
调查报告是对某项工作、某个事件、某个问题,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后,将调查中收集到的材料加以系统整理,分析研究,以书面形式写成的报告。
调查报告一般由标题和正文两部分组成。
1.标题。标题可以有两种写法。一种是规范化的标题格式,即“发文主题”加“文种”,基本格式为“××关于××××的调查报告”“××××调查”等。另一种是自由式标题,包括陈述式、提问式和正副题结合使用三种。
2.正文。正文一般分前言、主体、结尾三部分。
(1)前言。调查报告的前言起“提示”全文的作用,必须简明概括,以帮助读者正确、深刻地理解全文。
(2)主体。可以按事情产生、发展、变化的过程来写;可以用对照比较的方法来写;也可以根据内容的特点,把问题的几个方面列举出来。
(3)结尾。这一部分是调查报告的结束语,即全文的结论。
(二)撰写原则
1.材料真实。调查报告中所运用的材料必须是真实的、确凿无误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不能虚构,数字必须准确,既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这是调查报告的一个最基本的特点。
2.对象典型。调查报告反映的对象多种多样:正面的、反面的、现实的、历史的、个人的、单位的等事实都可以作为被调查对象,写成调查报告。但不管从哪个方面取材,都必须注意典型性。只有被反映的对象具有典型意义,调查报告才真正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3.叙议结合。调查报告以介绍事实材料为主,运用叙述的方法把事情的起因、发展和结果交代清楚,但它不是运用文学具体描绘和形象刻画,而是让读者具体了解经验的成功之处或教训的失误之处,所以要运用材料叙述来说明问题。为了揭示事物的本质意义,表明作者的主观见解,在叙述的过程中,作者往往要进行一些议论。但这种议论只能是“画龙点睛”的,要恰到好处、点到即止。
4.针对性强。调查报告对象典型,具有指导作用,因此它应有强烈的针对性。它必须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查研究,对经验或教训作认真细致的分析总结,指导人们去弄清他们都关心的事情或解决他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常见结构
调查报告由标题和正文两部分组成。标题一般冠以“关于……的调查”或“……的调查报告”,正文由前言、主体、结尾三部分组成。
1.前言是就调查的一些情况作简要的说明,比如说明调查的起因、目的、对象、经过、时间、方式和结果等。这样做,有利于叙述展开和读者理解整个调查报告的内容。还可以在调查报告的开头部分写一段类似于消息的导语性文字,提示一下全篇的主要内容,使读者先形成一个总体印象,以便迅速把握全文的中心。
2.主体:调查报告中关于事件的叙述和议论主要在这部分,是充分地表现主题的重要部分。在内容安排上,主要采取纵式、横式和对比三种结构形式。
(1)纵式结构。按照调查的顺序、时间的顺序或根据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写。这种纵式结构比较简单,适合表达线索单一、内容集中的报告内容。它的特点是内容连接贯通,结构条理清楚。
(2)横式结构。可以按调查内容分为几个部分,加以叙述和说明。这种结构比较常见,它的特点是从不同的角度回答问题,论述比较全面、透彻,适合表述问题比较复杂、内容层次多的报告内容。写作时,要注意安排好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清并列、从属、主次关系。
(3)对比结构。即把两个不同的对象加以对比来写。从对比中让人们认识到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做法、产生的不同结果。结构安排上的对比是为了引起读者思想上的对比,使读者在对比中肯定所是,否定所非。
主体部分不管采取什么样的结构,都应该做到先后有序,主次分明,详略得当,联系紧密,层层深入,以更好地表现主题。
3.结尾或是总结全文,深化主题;或是展望未来,提出希望;或是归纳主题,强调意义;或是没有明显的结尾,全文由总到分,说完了事。结尾要简短有力,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既不可草率从事,也不可画蛇添足。
四、学习调查样卷
(一)调查问卷表
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
(提醒:如果调查对象为陌生人,先自我介绍,再说一下这次调查的目的;如果是熟人,就直接说一下这次调查的目的,然后对下列问题一一征询)
1.二十年前住房情况是什么样子( )
A.土坯草房
B.瓦房或平房
C.自建楼房
D.商品楼房
E.其他
2.现在您的居住条件是否有所改变( )
A.变化较大,居住面积、居住条件及环境大幅改善
B.有变化,居住面积变小,居住质量及环境适当改善
C.变化不大,居住面积、居住质量及环境适当改善
D.没有任何变化
3.二十年前主要的出行工具( )
A.步行
B.自行车
C.摩托或电动车
D.公交
E.私家车
F.其他
4.现今主要的出行工具( )
A.步行
B.自行车
C.摩托或电动车
D.公交
E.私家车
F.其他
5.您认为我们家乡(社区)的建筑有无变化( )
A.新增不少楼房,变化很大
B.没有新增但有许多旧房改造
C.与之前没有什么变化
6.家乡现今主要的道路设施为( )
A.泥土路
B.水泥路
C.柏油路
D.公路
E.其他
7.您及身边的人现在的衣着样式如何( )
A.像以前那样单调
B.比以前丰富多了
C.没有太大的变化
D.其他
8.您现在的饮食状况如何( )
A.仍以解决温饱为主
B.饮食有巨大改善
C.讲究科学饮食
D.其他
9.家乡有哪些新建设的文化设施(多选)( )
A.健身广场
B.乡村大舞台
C.公园
D.旅游景点
E.其他
10.您认为家乡的文化设施是否满足群众需要( )
A.种类丰富且数量足够
B.数量足够但种类单一
C.种类足够但数量不足
D.不能满足
11.您怎么看待开展文化活动的频率( )
A.比以前大幅度增加
B.比以前略有增加
C.和以前差不多
D.比以前少
12.您认为当前的社会风气与以前相比( )
A.大大变好了
B.略有变好
C.差不多
D.比以前差
13.您认为现在街边绿化与以前相比有什么变化( )
A.多了不少且重视保护
B.多了不少但缺乏管理
C.没有太大变化
D.其他
14.您觉得家乡的河流有什么变化( )
A.干净了不少
B.略有干净
C.没什么变化
D.脏了很多
15.您觉得现在家乡的生活幸福吗( )
A.非常幸福
B.比较幸福
C.不幸福
16.您认为家乡与以前相比变化最大的是哪些方面(多选)( )
A.城市(乡村)建设发展,公共设施进一步完善,生活环境改善
B.经济快速发展,对外开放,引进外资,企业发展
C.政治民主化进程加速,社会法制化增强
D.思想观念改变,逐渐易于接受社会新鲜事物
E.其他
17.二十年前的家乡给您留下最深刻的记忆是什么?
答:
18.您认为家乡现在最应该注重哪些方面的发展?
答:
19.您觉得家乡人民的素质有无提高?若有,请举一二方面,加以说明。
答:
(二)例文赏析
从“任务”到“责任”
——复兴中学学生社区服务调查报告
陈桂生
周兴国
上海市浦东新区复兴中学从2010年3月至今,坚持不懈地开展中学生社区服务活动,引起了社会的注意。该校学生服务活动的实际成效究竟如何?如何考察这种成效?更值得研究的是,这些从小就习惯于接受长辈服务的孩子,为什么能够主动地去为他人服务?他们如何在起初自愿或不甚自愿参加的情况下,越来越自觉地参加这种活动,并在活动中自己破解“志愿”“服务”“责任”的含义?带着这些饶有兴趣的问题,我们做了短期调查,初步得到了一些答案。
一
尽管在这项活动开始的时候,多数学生从表面看来是自愿参加的,但事实证明学生的态度各不相同。而在参与社区服务活动的过程中,他们的态度才真正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复兴中学2013级高一年级四个班共206名学生,自愿报名参加社区服务活动的有200名,参与率高达97%。事后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对社区服务的态度,在“你是否愿意参加社区服务活动”一栏中,80.8%的学生选择“愿意”,8.6%的学生选择“开始不愿意,后来愿意”,1.4%的学生选择“学校组织的活动,不得不参加”。
实际情况比问卷调查所显示的还要复杂。分析学生的社区服务记录、小结以及服务对象对社区服务的评价,大致可以把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的起始动机概括为:社区服务于己于人都有益,愿意积极参与;自己是团员、班干部,应该参与;它是学校开展的活动,不得不参与;多数同学都参加了,自己不参加不好;它影响学习,不想参加。
学生对社区服务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的行为状态,影响着组织者能否达到社区服务的预期目的。学生的社区服务记录和小结显示出了这方面的信息。
由于对社区服务的态度存在差异,学生在社区服务中的行为表现基本上可分为两类:一类学生认为社区服务是一项有意义的活动,应该在社区服务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另一类学生则是被动参与,把社区服务看做是学校布置的、不得不完成的任务,看做“社区社会工作”课必须做的作业。这种情况在老人对社区服务的评价及学生记录中都有反映。例如:老人说现在来他这里服务的学生很多,有些只是为了应付老师而已,对社区服务工作的意义也不了解,自己也毫无体会可言。
学生自身的记录也反映出这个问题,如有的同学在记录的“服务内容”项中写道:“老人说无事可做,我们只好离开。”
但从整个社区服务的过程来看,学生对社区服务的态度及服务的行为状态都发生了程度不同的变化。在态度上,学生经历了由不愿意到勉强到主动参与的过程;在对“服务”的理解上,学生则从“任务”的观点转变为“责任”的观点。
关于学生对社区服务的态度问题,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什么呢?
第一,当学生对社区服务的意义有比较深刻的认识时,学生就可能表现出积极的行为。因此开展社区服务时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宣传发动,使学生认识到社区服务的意义。
第二,与提高认知水平相结合的是让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哪怕学生表现为勉强的行为倾向;通过参与使学生以自己的行动赢得他人的肯定与赞扬,在获得满足感与兴奋感的同时,体会社区服务的意义,从而形成积极的态度。
第三,将不同态度的学生编为一组,通过同组学生来相互影响,确实是改变学生对社区服务态度的比较有效的方法。
第四,同伴学生的行为和语言更具有说服力和号召力,因此,请参与社区服务的高一级的学生为即将参与的学生作报告、谈体会,也不失为一条形成学生积极参与态度的途径。
二
所谓社区服务内容,是指学生在社区服务中为老年人提供了哪些方面的服务。它将学校里特定年级的学生与街道特定群体——老年人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新的较为特殊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老年人的一定需要会得到满足,学生也能受到一定的教育。这是社区服务中的核心问题。通过对服务内容的调查,我们试图描绘洋泾中学社区服务开展过程的一般特征。
洋泾中学的社区服务规定原则上一周一次或两周一次,一般安排在周五最后一节课,学生可根据老人的需要作一定的调整(包括调整服务次数)。服务时间一小时左右。
就时间安排来看,社区服务是按计划进行的,每学期各小组服务次数平均在八次以上,克服了以往服务一次性、突击性的缺陷。
学生走进老人家庭或敬老院,在家庭的氛围里根据老人的需要,力所能及地满足老人的要求。这种环境特点使得学生即使在替老人做家务或与老人一道劳动时,也可边做边与老人聊天,活跃了气氛,融洽了感情。
复兴中学社区服务与其他活动的根本不同点在哪里呢?我们对所收集到的50份一个学期(2015.10.18—2016.2.18)的社区服务记录作了统计。五个服务小组共上门41次(除去一次到社区听老人作报告),平均每组上门八次。服务内容列表如下:
服务内容
次数
比例%
聊天
150
43.7
家务劳动
68
19.8
家务聊天
34
9.9
借书
4
1.1
读书读报
15
4.3
洗澡
2
0.5
上街购物
5
1.4
看电影
19
5.5
无事
14
4.0
其他
14
4.0
不在家或拒绝
18
5.2
现就统计结果作如下说明:
第一,社区服务的形式和内容是多种多样的。上述统计项目非常粗略,实际服务内容远不止我们列举的这些,还包括陪老人下棋、讲故事、向街道反映老人遇到的困难;等等。
第二,聊天占了全部服务内容的43.7%,加上兼有聊天的服务,超过一半以上。这说明老人真正感到痛苦的是精神上的寂寞与孤单,他们需要别人的关心和安慰。
第三,由于聊天谈心成了社区服务的主要内容,因此,最初由学生为老人提供的单向服务已变成了双向交流与影响,实际上,一些老人的经历也给学生很大的启发。这种双向交流与影响也许是社区服务最成功的地方。
三
社区服务的实际效果如何,拟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一是从学生与服务对象的关系变化来看;一是从当事者的感受与体验来看。
调查学生与服务对象关系的一个假设是:如果在社区服务中,学生与老人的关系确实发生了由陌生到熟识再到亲近的变化,那么学生的社区服务就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从一个方面说明了社区服务的真正价值。
学生的社区服务记录和老人对社区服务的评价支持了我们的假设。即在社区服务中,除拒绝接受服务的情况外,学生与老人的关系确实发生了变化。根据我们的调查,学生与老人关系的变化大致经历三个阶段:相识阶段、熟悉阶段、亲近阶段。
在相识阶段,彼此相互介绍认识,彼此相互了解,各组持续时间长短不一,大致要一到三个服务时间。在这个阶段,需要学生做出更多的努力,包括要事先了解老人的性格、爱好等,要更全面地理解服务的意义,避免提出“有什么事需要我们做”之类的问题,以免在老人回答“没有”时束手无策。
进入熟悉阶段,学生与老人在相互认识、了解的基础上开始相互信任。学生开始主动寻找可做的家务事,或者老人主动提出让学生做家务事;学生与老人的交谈开始不受拘束,自然、亲切,内容广泛;服务的内容开始不限于家务,能根据老人的需要而增加,如替老人上医院取药,陪老人进浴室洗澡,为老人过重阳节等等。
熟悉阶段是更深层次的了解、认识阶段,是逐步培养建立感情的阶段。而亲近阶段,学生与老人则由彼此信任到建立深厚的感情。需要指出的是,三个阶段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它只是描述了一个大致的趋势,实际的情形还要复杂。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一个学期的社区服务结束后,同学与老人都建立了比较深厚的感情。
如果说学生与服务对象的关系变化从客观上说明了社区服务的效果和意义,那么,参与者对社区服务的感受与评价则从主观上表明了社区服务的价值。
根据学生的记录、小结、征文,学生所受到的教育是多方面的,如传统美德教育、人格教育、人生观教育等,但以下两方面更显示了社区服务的独特教育价值。
(1)社会责任意识的觉醒。包括对社会的责任感,对他人、对事的责任感。
(2)社交能力的锻炼与培养。
学生对社区服务的感受与评价表明,社区服务通过学生们的努力,的确达到了组织者预期的目的。
我国正处在新的体制转型期,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使学校思想品德教育方面面临诸多难题。复兴中学学生志愿社区服务活动,为新时代的德育提供了新鲜的经验。这种经验可概括为:引导学生自觉参与社会学习,从“任务”观点的社会学习到“负责任”的社会学习——学习关心,学会负责!(有删改)
1.调查报告是针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调研,将调查的情况、认识和结论用文字表达出来的一种应用文体。此次调查关注的是哪些问题?浏览调查报告全文,概括有关事实与结论,逐一扼要回答这些问题。
答:
2.调查报告的正文共有三个部分,该调查报告分别从哪些方面介绍了洋泾中学开展社区服务的情况?请简要概括。想一想,这些内容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答:
五、明确调查任务、展示优秀作品
关于家乡群众文化娱乐生活现状的调查报告
调查人:王林军
吴
雯
学校:河南省三门峡市第五中学
我的家乡是河南省三门峡市,三门峡市位于河南省西部,随着举世闻名的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大坝的建设而崛起的一座新兴城市。每年入冬以后到次年初春这段风寒雪飘的季节,这座美丽的城市总会迎来西伯利亚的朋友白天鹅。在三门峡库区广阔明澈、碧波荡漾的湖面上,成千上万只白天鹅自由自在地飞翔、飘游、嬉水、觅食,安详地休养生息,三门峡也因此有了“天鹅城”的美誉。
我的老家是三门峡市陕县西张村镇太阳村,四岁时由于父亲工作原因便随家人进入市区定居。接到老师安排的调查后,想到曾经小时候老家人生活的艰辛,农村生活的枯燥,文化生活的单一。利用暑假期间特地赶回老家展开调查,经过几天来和村中亲戚的交谈,以及走访附近几个村的村民,终于完成了这次“关于家乡群众文化娱乐生活现状的调查”。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经过调查,老家村民每天的生产劳动时间平均在7个小时左右,除去家务时间和必要生理时间,他们每天的平均闲暇时间在4个小时左右。经统计,家乡人民每天的空闲时间在4个小时左右的占42%,4-5小时的占25%,5-8小时的占28%,8小时以上仅占6%。但在大量的休闲时间里,人民的休闲娱乐方式明显单一。打牌、打麻将、看电视、探亲访友、串门聊天、户外交往交谈,农民以这样的的方式度过了将近四分之三的休闲时间。看电视、搓麻将、下棋、打牌成为农民的主要娱乐性休闲。由于长期从事体力劳动,加上体育活动设施缺乏,农民选择体育休闲的较少,读书、看报的也不多,电影、演出对于农民来说,就更稀缺了。
家乡人民平常娱乐活动的情况:经统计(百分比的计算方法:选择该娱乐方式的票数被调查的总人数,其中娱乐的方式可以多选),看电视约占97%、打牌打麻将约占75%、闲聊的约占67%、读书看报的约占31%、上网的约占36%(主要是年轻人)、运动锻炼的约占19%、参加集体活动和旅游各约占25%、看戏的约占25%。调查显示,家乡人民的娱乐休闲的场所的选择率是麻将馆(约92%)、网吧(约53%)、体育馆或运动场(约15%)、台球室(约13%)、网、图书馆(约8%)、公园(约0%)、纪念馆(约0%)。调查显示,家乡人民的月人均收入少于800元约占31%,800-1500元的约占44%,1500-3000元的约占22%,大于3000元的约占3%。家乡人民每月用于娱乐消闲的消费情况:50元以下的约占36%,50-100元的约占19%,100-200元的约占25%,200元以上的约占19%。调查显示,家乡人民对娱乐场所的评价:选择“很好”的没有、选择“较好”的约占25%、选择“一般”的约占33%、选择“较差”的约占19%、选择“很差”约占22%。在对经常看的电视节目的选择中,选择电视剧或电影的约占86%,选择新闻类的约占50%,选择法律类的约占25%,选择科技类的约占17%,选择体育类的约占19%,选择娱乐类的约占47%。在回答“当地无自发组织或政府组织的群众性娱乐活动时,回答“经常”的约占80%,回答“偶尔”的约占48%,回答“很少”的约占19%,回答“从不”的约占25%。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如果说经济、环境等要素是新农村建设的“硬实力”,那么文化则是新农村建设的“软实力”。它具有凝聚、整合、同化、规范农民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对广大农民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和行为习惯发挥着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破除保守习气,克服传统观念,保证新农村经济建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健康发展,才能增强农村的综合实力。
三、调查中发现的问题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之下,新农村文化建设呈现了较好的发展局面,为“三农”问题的解决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老家的几天调查中,可以看到农村文化建设较之前有所提升,村中多了一些图书阅览室和体育设施以及正在积极规划一些纪念馆,但总体上说来,当前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还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经过调查,老家农村文化建设相对滞后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
一是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明显不足,老家村民许多人享受不到应有的精神食粮。二是文化基础设施落后,村中投入的一些设备少,并且损坏严重,残旧破损,但无人积极维护。三是公共文化机构运转存在较大困难。四是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不足。由于老家农村地区的乡镇以及村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政府文化建设职能缺位,文化建设投入不足,文化宣传滞后。使一些农村文化建设处于“无阵地、无队伍、无作品”的“三无”状态。一些老家农村文化馆、图书室都变成了商店、个体摊位、私人住宅,描写农村生活、适合农民口味的文学精品越来越少。电视节目繁多,但真正关注农业技术、农业法规以及农经信息方面的电视节目少,出版社“三农”图书积压,但是老家农民很难看到宣传党的富民政策、市场经济理论和普及科技文化知识的书籍。农村的娱乐设施和场所太少,加之缺乏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正确引导和有效管理,一些腐朽、落后的文化观念和生活习俗乘虚而入,比如老家有一部分人不相信科学,信奉玉皇大帝等道教神灵,封建思想顽固不化。
此外,老家农村教育落后,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大多数人中小学毕业,高中毕业的很少,大学毕业的几乎为零。这也是农村文化建设落后的重要表现。资料显示,我国92%的文盲、半文盲在农村,在农村4.97亿的劳动力中,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占40%,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8%,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2%,受过职业技术培训的不足5%,受过技能培训的仅为1%。农村教育落后不仅导致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低下,还引发了农民文化修养不高、思想保守落后、生活方式陈旧,同时使不良社会风气蔓延。
四、调查感想及建议
经过几天的调查,让我深深地感到了农村文化建设的落后,村中许多人嗜赌成性、好吃懒做。但却无人加强管理和积极进行文化引导,我认为要实现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
一是细化文化建设环节。村干部以及乡镇干部要积极引导村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纠正农村不良风气,加强对农村文化设施的投入并积极维护管理。
二是丰富文化活动形式。包括各种艺术活动形式、体育活动形式以及各种文化协会、学会、小组等等。
三是选好文化建设载体。包括文字载体(图书、报纸、杂志等)、影像载体(录音、录像、电视、电影等)、网络载体(互联网等)等等。主办机构、具体工作人员等等,以此来丰富农民的业余生活,拓展他们的视野。
希望老家以及全国的农民的经济在提高时,文化水平也能芝麻开花节节高,我也希望将来毕业后能为扭转老家思想文化水平落后的局面尽自己的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