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秋天的怀念》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秋天的怀念》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15 21:15: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教材简介:
  《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写的一篇怀念母亲的散文,作家用凝重的笔触回忆了母亲在自己双腿瘫痪后的几件平常小事,由一个个平凡的细节为读者诠释了母爱的内涵、生命的内涵。课文是作家对母亲的追忆与怀念,更是一篇充满人生哲理的感人作品,课文语言平实含蓄,情感真挚细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训练学生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有感情地读好课文的能力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通过自读、重点句子段落研读、分角色朗读等多层次阅读读懂课文内容,领会人物感情。
2、通过圈点、批注,研读重要句子,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和运用色彩烘托情感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母爱的力量,树立积极坚强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朗读品味文中的细节描写,领悟文中蕴含的深沉无私的母爱。
教学难点
体悟人物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析法、精段阅读法
、资料助读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个课时
(第一课时由教师发放学案指导学生预习)
教学基本过程
新课导入
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的残废了双腿,风华正茂的他不得不终生以轮椅为伴。瘫痪的双腿,残缺的天空,不完美的人生,曾一度使他失去了生活的信心。他终日沉浸在自己的苦难中难以自拔,以至于忽视了慈爱母亲对他的无微不至的照顾,尤其是母亲身患重病,他竟全然不知。当他发现母亲病情严重时,母亲却永远地离开了他,子欲养而亲不待的伤痛流淌笔尖,那是怎样痛的领悟!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史铁生怀念母亲的散文《秋天的怀念》,来感受一下他诉诸笔端的痛悔和怀念。(板书课题)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方法点拨:什么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原因)+做了什么事
示例:本文讲述了重病缠身的母亲,在“我”双腿瘫痪后,体贴入微地照顾“我”,为鼓励我好好活下去多次提出推我去北海看菊花,在“我”终于答应了母亲的时候,母亲却再也不能陪我去看菊花了,多年后的秋天,已经懂了母亲的“我”和妹妹一起去北海看了菊花,表达了“我”对母亲深深地怀念。
2、课文写母亲关爱儿子是围绕哪件事展开的?可以看出本文叙事的线索是什么?
方法点拨:注意人物活动中反复出现的词句。
明确:线索——看花
母亲要带我去看花——我答应母亲去看花——母亲再也不能陪我去看花了——我和妹妹去看了菊花
重点研读文本,品味人物情感
通过朗读,我们读懂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抓住了课文的主要人物——母亲和“我”
,请同学们一起朗读幻灯片上的字词,读完后请分别用其中的一个词概括一下“我”的身体特点和母亲的精神状态。(明确:瘫痪、憔悴)
幻灯片展示字词:
瘫痪
(tān
huàn)
侍弄
(shì

整宿
(xiǔ)憔悴
(qiáo
cuì

仿膳(shàn)
豌豆(wān)
诀别(jué)烂漫(màn)
翻来覆去
(fù)
絮絮叨叨
(xù
dāo)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一节
“我”病在腿上,母亲疼在心上。瘫痪后的我脾气变得怎样?(明确:暴怒无常)让我们回到文中找一找,“我”的暴怒无常都体现在哪里?把这样的句子画下来,把你画出来的句子给同学们读一读。
明确: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
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
(学生读出句子,老师幻灯片展示文字)
此时此刻史铁生狠命地砸着、摔着、捶着,从他的这些举动中你能试着理解一下史铁生当时的心情吗?
多媒体展示资料:
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的残废了双腿。
两条腿瘫痪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突然似乎什么都找不到了。
——史铁生
明确:痛苦、绝望
请你们带着对史铁生的理解来读读这几句话,体会一下一个21岁的年轻人突然遭遇人生的不幸,他的内心是怎样的痛苦和绝望!
(学生们带着对史铁生心情的理解齐读这几句话)
这一次,同学们读出了史铁生的痛苦和绝望,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母亲提出带我到北海去看花,看看母亲是怎么说的,“我”又是怎么回答的?
(学生找出来,读出来)
(二)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段
1、第一次,母亲提议看花,儿子断然拒绝了,看到“我”如此自暴自弃,母亲怎能不日益憔悴呢?与此同时,她想要带儿子去北海看菊花的愿望也越发强烈。课文第二次提到母亲要带“我”去看菊花,“我”是什么态度呢?(“我”愿意去看花了。)那母亲见我愿意去了,心情如何呢?你从哪儿看出来的?母亲为什么那么高兴呢?
明确:母亲很高兴,有些喜出望外。(“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儿子终于愿意走出去了,不再自我封闭了。
请两个同学分别扮演母亲和儿子来读读这段母子对话,试着读出母亲的喜出望外和儿子的不耐烦。(多媒体展示母子对话)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什么时候?”
“你要是愿意,就明天?”
“好吧,就明天。”
“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
2、儿子终于愿意出去看看了,尽管有些不耐烦,却已经让母亲喜出望外了,儿子一点点的变化都能影响母亲的心情,这就是母爱啊!让我们回到课文中,看看母爱还流淌在哪些细节、哪些举动中,请同学们找一找,画一画,品一品。
先把最感动你的句子带着自己的理解有感情的读给同学们听,再说说在这些句子中你是如何体会到母爱的。
(教师可先作示例分析)
示例展示:
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动作)
“悄悄躲出去”,让“我”尽情发泄,以恢复平静;
(母亲对痛苦暴躁的儿子的理解、体贴、宽容。)”“偷偷地听着”“眼边红红的”(母亲对病残儿子的无比牵挂和关切);让我读懂了母爱就是理解、宽容、牵挂、关切、小心翼翼!
2、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侧面烘托)
母亲侍弄的花为什么都死了?是母亲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倾注在我身上,既要照顾我的吃喝拉撒,还要照顾我的情绪,哪还有时间侍弄花草?母亲爱花,但母亲更爱自己的儿子。这一句看似在写花草,实则在写母亲的劳累与无怨。
3.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动作、语言)(对比)
点拨:
“娘俩“指的是谁?——母亲和儿子 
母亲要和儿子好好活,母亲能活得好吗?母亲的自身情况又是怎样的?
    
①可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插叙)
②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大口大口吐血……  
这些痛苦儿子知道吗?身患重病;儿子瘫痪;女儿年幼。
面对这种种的痛,母亲有没有选择发泄、怨恨、逃避、甚至放弃?没有!(与儿子的自暴自弃形成对比)
“扑”“抓”等词语,表现了母亲反应的强烈,非常迅速,说明母亲早在一旁观察我的举动;“忍住哭声”儿子的自暴自弃使母亲痛不欲生,强忍着刀割般痛苦,极力劝勉儿子坚强面对眼前挫折,字字沉重,句句贴心。(母亲的爱好热烈、好深沉!)
4.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动作、语言、神态)
母亲为什么要“挡在”窗前?她怕什么?(怕儿子触景伤情)她怕我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景象,而触景伤情,伤感痛苦对生活逃避,丧失信心。实际是母亲像一扇门一样,挡住的不是窗外“唰唰啦啦”地飘落的树叶,而是儿子郁闷烦躁的思绪。
“憔悴的脸”表明母亲积劳成疾,“央求般的神色”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可见母亲的耐心、慈祥。
5.
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语言、动作)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的原因:中断敏感话题,避免刺激我。母亲的爱好细心!
6.
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语言。插叙)
说明母亲心里只为儿女的幸福着想,从未把自己放在心上。母亲没说完的话是什么?(补充母亲没有说完的话,读出来。)
你俩要好好活。母爱是无私的!
在这些点点滴滴中,母爱无处不在,相信你们已经走进了母亲的内心世界,我们带着对母亲的这份理解来读第三段的母子对话。
(男女同学分别扮演母亲和儿子再次朗读对话。教师接着读:“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男女生分角色再读课文,教师读完后强调: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幻灯片展示: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母亲为照顾我的情绪,多少次悄悄地出去,又悄悄地回来,这一次母亲为什么“再也没回来”?(母亲永远地离开了)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说“永远的离开了”,却说“再也没回来”?(作者希望母亲还能像以前的无数次一样出去了又回来,不愿意相信她永远的离开了,无法接受母亲的去世。)
母亲无微不至地照顾“我”的时候,“我”却对着母亲发泄情绪,甚至不耐烦,母亲身犯重病我却什么都不知道,还用自己的自暴自弃折磨着母亲,却没想到母亲“出去后就再也没回来”,面对母亲的猝然离开,“我”的心情是怎样的?
(多媒体资料链接)
在那段日子里——那是好几年长的一段日子,我想我一定使母亲作过了最坏的准备了,但她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事实上我也真的没为她想过。
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加倍的。
——《我与地坛》
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我与地坛》
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了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有及了。
——《我与地坛》
明确:悔恨、悲痛、怀念、愧疚。
同学们带着对史铁生的理解再来读这句话。(学生齐读)这十个字真是字字含泪,字字含情。
母亲就这样离去了,她留给世界的最后一句话是?(学生齐读:“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对啊,母亲就这样带着牵挂离开了。
(三)引导学生朗读最后一段,读懂“菊花”,读懂“好好活”。
1、课文中的一对儿女读懂了母亲的话,我们看看在史铁生面前菊花是何等的绚丽!(多媒体展示写菊花的文段)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现在,在史铁生眼中,菊花是这样的淡雅、高洁、热烈、深沉,秋风中正开的烂漫!母亲为什么一直要陪我去看菊花?你们懂了母亲的良苦用心了吗?
明确:母亲要带我去看菊花,是想唤起我生存的欲望,是希望我面对人生不幸,能乐观、坚强,好好活!菊花在
“我”眼里五彩缤纷,泼泼洒洒,也说明
“我”的人生态度发生了转变。
菊花的色彩就是史铁生眼中生活的色彩,除此之外,在史铁生眼中,菊花还代表什么呢?
明确:菊花的淡雅高洁,是母亲品质的写照;
菊花的热烈深沉,是母爱的写照;(母爱如菊)
母亲爱花,我看菊花也是对母亲的缅怀。
2、“又是秋天”,这个“秋天”是哪个秋天?(“秋天”里,曾经发生了什么事?)
明确:母亲去世的那个秋天,看着这些菊花,我“深切”怀念母亲对“我”的爱。让我们带着这份怀念再来读“菊花”。(学生齐读)
“秋天”
还是哪个秋天?(秋天里,“我”和妹妹看到了什么?)
明确:“秋天”是开满菊花的秋天,看到菊花绽放的那样鲜艳、灿烂,让
“我”明白了要好好活,活出精彩!又是“秋天”,史铁生的生活已经有了色彩,这是史铁生获得新生的那个秋天!
让我们带着对史铁生的祝福,对生活的热爱,再来读这一段。(学生再次充满激情地朗读这一段)
这个秋天,坚强、无私、伟大的母亲已经不在了,但她那像菊花一样淡雅、高洁、热烈、深沉的母爱却是史铁生心中永远的“秋天的怀念”!(板书:秋天的怀念)
在这个秋天里,史铁生还会把玻璃砸碎吗?(不会)还会把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吗?(不会)还会狠命地捶打自己的双腿吗?(不会)这个秋天,你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史铁生?
明确:乐观、坚强、向上、、、、、、
是啊、我们看到的再也不是那个因双腿瘫痪而悲观绝望的史铁生了,史铁生和妹妹一起看了菊花,他用行动向母亲表示,不仅自己要好好活,还要带着妹妹好好活!史铁生用自己的乐观、坚强告慰了母亲,活出了属于自己的烂漫人生!
同学们请看看史铁生的人生(资料链接)
作家史铁生:
21岁的他,风华正茂、生龙活虎,却不幸瘫痪了双腿;
28岁的他,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
之后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
他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重要文学奖项,多部作品在海外出版。
他写的《我与地坛》被公认为中国近50年最优秀的散文之一。
51岁的他,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是现在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连在了一起,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59岁的他,因突发脑溢血抢救无效去世。根据其生前遗愿,捐献了脊椎、大脑和肝脏。
他活出了境界。活出了生命的高贵。他大半生都坐在轮椅上,但他的形象却永远高大在我们的心里。
四、课堂总结,延伸情感
作者曾经沉沦在自己命运的泥潭中无法自拔,仇恨生命、仇恨生活。他爱母亲,却曾一度忘却了如何去爱。后悔的他惟有完成母亲希望他“好好活”的遗愿,才是对母亲的报答。
母亲的坚强、伟大照亮了史铁生的后半生,让他有缺憾的生命活得如此光亮。人生的道路无论怎样崎岖不平,我们都要好好活!
学生齐读:好好儿活,活出个样来,给母亲看!
五、课堂板书
秋天的怀念
淡雅
高洁
母亲
热烈
“我”
深沉
烂漫
好好儿活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