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郑重声明
本系列资料系原创之作,版权归作者所有,现授权21世纪教育网运营,仅供21世纪教育网的用户下载。未经本人书面授权,严禁任何个人、公司(或网站)对该系列资料进行转载或镜像。其它网站转载该试题亦属盗版行为,本人有权追求其法律责任!
下载其他辑资料可以点击此链接http://gaokao.21cnjy.com/H/13/106/V20266.shtml ( http: / / gaokao.21cnjy.com / H / 13 / 106 / V20266.shtml )
下载本作者的其他精品资料可以点击
http://www.21cnjy.com/user/home_list.asp username=段国春&flag=&softType=0&page=1 ( http: / / www.21cnjy.com / user / home_list.asp username=段国春&flag=&softType=0&page=1 )
《新闻两则》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训练
1.填空。
新闻,又叫_________,主要包括标题、_________、导语和主体等几部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新闻的导语部分是从_________至 。主体是从_________至_________。
2.给加点字注音。
溃退( ) 歼灭( ) 督战( ) 芜湖( )
签订( ) 取缔( ) 对峙( ) 要塞( )
3. 课文标题中的“百万大军”中的“百万”是( )
A约数,指很多,如古文中的“九、十二、百千”。 B确数,确指一百万军队。
C约数,指百万左右。 D夸大其词,用来威慑敌人,相当于“号称”。
4.本文首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最后写东路军。对这一叙述顺序的安排,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路军先发起进攻的时间最早。
B东路军所遇之敌最为顽强,所以作为重点在最后来写。
C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故放在中路军之后写。
D中路军在24小时内30万人都渡过了长江。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语段一)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下午的整个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A)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B)江阴要塞,(C)长江。我军前锋,业已(D)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附: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
1.A、B、C、D处应填入的词语依次是( )、( )、( )、( )。
2.“东面防线”指的是哪一段防线?“同日同时”指的是哪一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与哪句相照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这一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文中说“至发电时止”,从新闻的角度考虑,这句话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中“不料”一词怎样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段二)
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攻势下,南阳守军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而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南阳为古苑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在过去一年中,匪首蒋介石极重视南阳,曾于此设立所谓绥靖区,以王凌云为司令官,企图阻遏人民解放军向南发展的道路。上月,白匪崇僖使用黄维兵团三个军的力量,经营整月,企图打通信阳、南阳间的运输道路,始终未能达到目的。最近蒋匪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两星期前已放弃开封,现又放弃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豫北之新乡、安阳,豫西之灵宝、阁乡,豫南之确山、信阳、潢川、光山、商城、固始等地尚有残敌外,己全部为我解放。
1.这则消息最核心的内容应是( )
A.河南全境已大部为我解放 B.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
C.中原我军占领南阳 D.我军攻势迅猛,蒋匪全局败坏
2.本段表达方式的主要持点是( )
A.采用倒叙 B.在记叙中穿插说明
C.以说明为主,记叙为辅 D.顺叙、倒叙、插叙全都用上
3.用横线画出说明的文字。这段说明文字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新闻,为什么不仅报道我军解放南阳的消息,而且概述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的辉煌战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了哪些主要战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我军在江淮河汉区域内执行了什么政策 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一则消息,回答后面的问题。
日全食奇观世界瞩目
海尔—波普彗星千载难逢
“世纪幽会”漠河上空
新华社哈尔滨3月9日电(记者陈凯星、邢路续) 素以黑夜中的白昼闻名的祖国“北极”漠河县,今天又以白昼中的瞬间“黑夜”再次引起世界瞩目。
3月9日9时零7分40秒至9分30秒,黑龙江省漠河县境内发生日全食的罕见天象。在瞬间出现的黑色天幕上,海尔—波普彗星若隐若现。八万多漠河居民和三千多位中外专家及天文爱好者,现场感受了这一宇宙奇景。
日全食是月球运行到日、地中间,挡住阳光而出现的罕见现象。本次日全食发生在俄罗斯斯比克以北和我国新疆阿尔泰地区,扫过蒙古、我国漠河,最后结束于北冰洋。日食带上惟一城市漠河,由于基础条件好,太阳高度角适中,成为世界最佳观测点。同时,每日晨昏才匆匆一现的海尔—波普彗星也已升至天顶,仰视可见。
我国本世纪最后一次的日全食,与2400年回归一次的海尔—波普彗星相遇——这次“世纪幽会”引起了中外科学家和天文爱好者的极大兴趣。美、德、意、日和我国香港、台湾地区的科学家赶来观测。北京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和南京大学等十余家专业单位,分别在漠河县城、北极村设立观测点。在从今天8点02分34秒日食初亏,到10点19分45秒复原的过程中,科学工作者们用光学、无线电等手段收集到大量数据。日食结束后,北京天文台的刘玉英兴奋地告诉记者,射电望远镜和计算机已顺利测出平滑完整的曲线,对太阳日食过程中能量变化的观测记录圆满成功。
叶淑华、王大珩、王绶琯等7位中科院士也亲临现场。叶淑华告诉记者,日月转换星辰昼出,这既是千载难逢的宇宙奇景,又是研究太阳对地球磁场、电离层影响的良机,能亲历真是无比激动。
1.这则消息的正标题是_____________。
2.这则消息的导语是第( )段。主体是第( )段到第( )段。背景是第( )段。结语是第( )段。
3.结合句意指出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及其引号的作用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素以黑夜中的白昼闻名的祖国“北极”漠河县。
(“北极”是地球的最北端,因此称为北极。北极是特定名称,所以要加引号)
B.今天又以白昼中的瞬间“黑夜”再次引起世界瞩目。
(“黑夜”是指日全食造成的瞬间黑暗,如黑夜一般,并不是真的在夜间,所以要加引号)
C.这次“世纪幽会”引起了中外科学家和天文爱好者的极大兴趣。
(“幽会”的本义指秘密相会。由于日全食与彗星同时出现,似乎是相约聚会,又是在日全食造成的瞬间“黑夜”中,而“幽”又有昏暗之意,加之海尔—波普彗星2400年才回归一次,所以用“世纪幽会”并加引号来特指这一奇观)
4.体会这则消息在报道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准确的项是( )
A.新奇、爱好 B.新奇、兴奋 C.兴奋、激动 D.新奇、喜悦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训练
1.消息、电头、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20日夜起,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2、kuì jiān dū wú qiān dì zhì sài 3.B 4.D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语段一)
1、占领 控制 封锁 切断
2、“东面防线”指的是“南京江阴防线” “同日同时”指的是“21日下午五时”
3、我军所向披靡的气势,并且也透露出喜悦之情
4、“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
5、我东路军渡江战役取得了胜利
6、明确具体地交代时间,体现新闻的真实性、及时性特点
7、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
(语段二)
1.C
2.B
3. 南阳为古苑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 介绍背景,说明南阳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突出解放南阳的重要意义。
4.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又可说明蒋军弃城南逃的原因。
5.战绩主要有三项:①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极大地扩大了老根据地。②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发展了我党武装力量。③纠正了“左”的策略,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孤立了敌人,巩固了根据地。
6.执行了减租减息的社会政策和各阶层合理负担的财政政策。其目的是将一切可能联合或中立的社会阶层,均联合或中立起来,集中力量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势力及乡村中少数恶霸分子。
(二)
1.“世纪幽会”漠河上空。
2.导语是第1段;主体是第2段到第5段;背景是第3段;结语是第5段。
3.A(“北极”是借指我国的最北端,不是指真正的北极,表示否定,所以要加上引号)
4.C(这既是千载难逢的宇宙奇景,又是研究太阳对地球磁场、电离层影响的良机,人们能够亲眼看到,我们的科学家又能利用这一良机进行研究,这不是兴奋而激动的事情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5 页 (共 6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郑重声明
本系列资料系原创之作,版权归作者所有,现授权21世纪教育网运营,仅供21世纪教育网的用户下载。未经本人书面授权,严禁任何个人、公司(或网站)对该系列资料进行转载或镜像。其它网站转载该试题亦属盗版行为,本人有权追求其法律责任!
下载其他辑资料可以点击此链接http://gaokao.21cnjy.com/H/13/106/V20266.shtml ( http: / / gaokao.21cnjy.com / H / 13 / 106 / V20266.shtml )
下载本作者的其他精品资料可以点击
http://www.21cnjy.com/user/home_list.asp username=段国春&flag=&softType=0&page=1 ( http: / / www.21cnjy.com / user / home_list.asp username=段国春&flag=&softType=0&page=1 )
1.《新闻两则》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相关知识。
2、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3、了解解放战争中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阻顽敌的精神以及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教学重点:1.理解新闻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
2.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获得信息一般通过什么途径?我们要知晓国内外的大事,一般得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但是,广播、电视、报纸都只是传播媒介,而报导这些事件的文字,才是最主要的,它们被称为“新闻”。
二、介绍新闻:
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消息有三个特点: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2.报道迅速及时。3.简明扼要,在表达上以叙述为主,多用较朴素和概括的语言。有时(看需要而定)兼有议论(精辟的画龙点睛式的)、描写。
一条新闻包含标题(有时有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有时可根据需要省略导语或背景或结语。新闻多采用记叙手法,因此新闻写作需注意记叙的六要素。
三、引入本课:今天我们学习的两则新闻,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它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
(1)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背景简介:
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便卷土重来,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总统,支撑残局,并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在这历史的紧要关头,毛主席在1948年12月31日为新华社写了一篇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指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已经是确实无疑了,国民党反动派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的胜利,已不能用单纯的军事斗争的方法加以阻止,就大搞“和平阴谋”。我们不能让敌人有喘息的机会,卷土重来,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8条21款,限蒋介石20日前表态。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人民,保卫中国人民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
四、分析本消息的结构:
消息结构为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前三者必不可少)
电头( ):是发布消息、电讯的固定格式,具体交待发布消息的单位、发电时间和地点。
标题:新闻内容的提要。(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或三标齐全,或只有主标。(前)引标:交待背景,点明中心。(中)主标。(后)副标:概括主要事实,或进一步点明中心。
本文标题以凝练的语言,不仅概括了全文主要内容,而且“百万”“横渡”写得气势磅礴,胜利豪情跃然纸上。
思考:题目是“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是实数。中路军30万人;西路军35万人;东路军35万人)
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
导语:一般是正文第一句或第一段,用来吸引读者阅读下文,大都是扼要地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较详细了解新闻的内容)
本文的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这一导语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①句概述主要事件(渡江胜利)
②“百万大军”——(人数之多),排山倒海,无坚不摧。
“一千余里”——(区域之广)。
“均是”——概括战线之长、胜利之大。
“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所向披靡,战绩辉煌。
思考:“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其中,“不含”有什么作用?去掉它,行不行?
(“不含”在这个表明地点的句子里,准确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因为九江尚未解放)
主体:紧接导语进行补充和发展,具体展开事实,是消息的主要部分(消息的躯干)(更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本文主体分别写中(30万)、西(35万)、东(35万)三路大军渡江盛况,并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要意义。
背景是新闻事件发生的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结语是交代新闻事件结果的话。背景和结语有时则暗含在主体里边,没有明显的标志,可通过阅读主体领会背景和结语。
五、 分析新闻六要素:(即记叙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从20日夜起24小时内
地点——1000余华里的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解放军横渡长江,进而解放全中国
经过——分三路横渡长江
结果——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渡过35万人,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
六、分析主体部分:
(一)指明学生朗读主体部分,了解各路军渡江时间和人数,体会解放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①给课文主体部分分层次。
第一层:从"20日夜起"到"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
第二层:从"21日下午"到"不到丝毫作用"。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段"。
②指出各路军渡江人数、时间、进展,了解整篇新闻的具体内容。
各路军渡江情况:
军别 时间 地段 人数 遇敌 进展
中路军 20日夜 安庆—芜湖 30万 甚微 渡至繁昌,鲁港等地
西路军 21日下午五时 安庆—九江(不含) 35万 甚微 已占领广大南岸地区,正向南扩展中。
东路军 同日下午五时 南京—-江阴 35万 较强 摧毁抵抗,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③分析第三层:阅读第三层回答:
1.“东面防线”指的是哪一段防线?"东面防线"指的是"南京江阴段防线"
2.“同日同时"指的是哪一时间?21日下午五时。
3.“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含义是什么?我军所向披靡的气势,并且也透露出喜悦之情。
4.“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与哪句相照应?与第一句照应。因为这句中提到"防线是很巩固"的,"抵抗较为顽强"是与之有联系的。
5. 把“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改为“我已歼灭一切抵抗之敌”或“我已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可以吗?为什么?
首先要理解“歼灭"与"击溃"的意思。“歼灭"就是打死了,而“击溃",只是打败,没有打死。当时实际战况是,有的敌军被我军打死,有的被打退,所以改成那两句就与实际不相符了。
6. 第6句“占领”“控制”“封锁”三个词能互换使用吗?为什么?
因为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已解放,为我军所有,所以用"占领"。而江阴要塞还没攻下来,还在敌军手中,不过不能任意活动或超出这一范围,所以用"控制"这个词来表明。江阴已被我军控制,敌军要想从长江逃走已无办法,所以用"封锁"这个词较恰当。
(二)思考:(1)为什么要按中路——西路——东路的顺序写?
a中西路所遇敌军抵抗甚微,而东路之抵抗较顽强,所以中、西路放一起写。b原本就是中路渡江行动在前,西路在后。c此前已有中路详细报道(《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此处简略交待中路即可转入下文。因此先写中路,再写西路。
(2)新闻的表达方式一般是以记叙为主,但也可穿插一定的抒情或议论,这段新闻中的议论部分是哪几句?
明确:此种情况,一方面……不起丝毫作用。
在叙述中路后,很自然地转入对西路军渡江战况的报道,其中插入简要议论,精辟地说明了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这是将军事行动放到当时的政治背景中来分析得出的结论,具有极大说服力。
(3)敌军为什么毫无斗志、抵抗甚微? 两方面原因的议论为什么一略一详?两方面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
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略)
敌军广大官兵厌战(国民党拒签和平协定)(详)
因第一方面的原因是不言而喻的,“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已说明了这一点。而第二方面的原因 则要详议几笔:a把极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区别开来,以利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b着重点明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直接原因是国民党反动派拒签和平协定,我军师出有名。
两方面顺序不能颠倒。因为我军英勇善战是胜利的首要条件,而且从行文的气势和语言的衔接看(下文要写的东面敌军抵抗较为顽固更突出“英勇善战”),也以现在的写法为佳。
(4)主体部分中,有两处写到“至发电时止”。这样写说明了什么?
报道准确
(5)本文语言有何特点
准确、简洁而具有气势
真实、及时、准确 ——这是新闻的三个特点。此外,简明也是新闻的一个重要特点。
七、小结:文章中心:《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时间、地点和战况,指出了战局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敌败我胜的原因。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新闻两则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一、整体感知:
1、速读新闻,理清新闻六要素:
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84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得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各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下,困守南阳的蒋军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个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二、思考品味:
划分层次:全文共分为五个层次:
1)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
2)背景材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3)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原因
4)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5)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暗淡。
三、拓展延伸:
思考:俗语云:“得民心者得天下。”从文中选择论据来证明蒋军的大势已去?
阅读全文寻找证据,证明我军进行的是一场正义的战争。
四、教师总结: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五、布置作业
运用所学有关新闻知识,写一则新闻,报道发生在你自己身边的新鲜事,100字左右。
注意:要符合新闻的结构和要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7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28张PPT)
泸水县民族中学段国春制作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课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相关知识。
2.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3.了解解放战争中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阻顽敌的精神以及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教学重点:
1.理解新闻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
2.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
知识链接
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
2.报道迅速及时。
3.简明扼要,在表达上以叙述为主,多用较朴素和概括的语言。有时(看需要而定)兼有议论(精辟的画龙点睛式的)、描写。
消息有三个特点:
新闻的结构
一条新闻包含标题(有时有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有时可根据需要省略导语或背景或结语。
新闻多采用记叙手法,因此新闻写作需注意记叙的六要素。
要塞( ) 阻塞( ) 堵塞( ) 塞子 ( )
荻港( ) 获得( ) 溃退( )
歼灭( ) 阡陌( ) 纤维( )
锐不可当( ):
当真( )
不含:
业已:
sài
sè
sè
sāi
dí
huò
kuì
jiān
xiān
qiān
dāng
dàng
不可抵挡。
不包括。
已经。
背景介绍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军。第二、三野战军和地方武装在长江南北广大人民的支援下,于4月21日晨,以木帆船为主要渡江工具,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长达500余公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彻底摧毁了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4月23日,解放了国民党22年来的统治中心南京。
九江
江阴
安庆
芜湖
九江
江阴
安庆
芜湖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35万)
(30万)
(35万)
思考: 题目是“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是实数。中路军30万人;西路军35万人;东路军35万人
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
课文朗读,整体把握内容
导语:一般是正文第一句或第一段,用来吸引读者阅读下文,大都是扼要地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
本文的导语: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这一导语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1、该句概述主要事件( )
2、“百万大军”—( ),排山倒海,无坚不摧。
“一千余里”—( )。
“均是”—( )
“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
具体分析本文导语的作用
人数之多
区域之广
渡江胜利
概括战线之长、胜利之大。
所向披靡,战绩辉煌。
思考: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其中,“不含”有什么作用?去掉它,行不行?
“不含”在这个表明地点的句子里,准确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因为九江尚未解放。
主体: 紧接导语进行补充和发展,具体展开事实,是消息的主要部分(消息的躯干)(更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
本文主体分别写中(30万)、西(35万)、东(35万)三路大军渡江盛况,并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要意义。
背景:新闻事件发生的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
结语:交代新闻事件结果的话。
背景和结语有时则暗含在主体里边,没有明显的标志,可通过阅读主体领会背景和结语。
注意: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从20日夜起24小时内
地点——1000余华里的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解放军横渡长江,进而解放全中国
经过——分三路横渡长江
结果——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渡过35万人,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
分析新闻六要素
1、主体部分的层次。
第一层:从“20日夜起”到“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
第二层:从“21日下午”到“不到丝毫作用”。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段”。
分析主体部分
2、指出各路军渡江人数、时间、进展,了解整篇新闻的具体内容。
军别 时间 地段 人数 遇敌 进展
中路
西路
东路
20日夜
安庆—芜湖
30
万
甚
微
渡至繁昌,鲁港等地
21日下午
五时
安庆—九江
(不含)
35
万
甚
微
已占领广大南岸地区,正向南扩展中。
同日下午
五时
南京—-江阴
35
万
较
强
摧毁抵抗,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思考与练习
1.“东面防线”指的是哪一段防线?
“东面防线”指的是“南京江阴段防线”
2.“同日同时”指的是哪一时间?
21日下午五时。
3.“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含义是什么?
我军所向披靡的气势,并且也透露出喜悦之情。
4.“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与哪句相照应?
与第一句照应。因为这句中提到“防线是很巩固”的,“抵抗较为顽强”是与之有联系的。
5. 把“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改为“我已歼灭一切抵抗之敌”或“我已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可以吗?为什么?
首先要理解“歼灭”与“击溃”的意思。“歼灭”就是打死了,而“击溃”,只是打败,没有打死。当时实际战况是,有的敌军被我军打死,有的被打退,所以改成那两句就与实际不相符了。
6. 第6句“占领”“控制”“封锁”三个词能互换使用吗?为什么?
因为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已解放,为我军所有,所以用“占领”。而江阴要塞还没攻下来,还在敌军手中,不过不能任意活动或超出这一范围,所以用“控制”这个词来表明。江阴已被我军控制,敌军要想从长江逃走已无办法,所以用“封锁”这个词较恰当。
思考:
为什么要按中路——西路——东路的顺序写?
A.中西路所遇敌军抵抗甚微,所以中、西路放一起写。
B.原本就是中路渡江行动在前,西路在后。
C.此前已有中路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待中路即可转入下文。因此先写中路,再写西路。
东路军所遇之抵抗教顽强,为了强调所以单独把它放在最后面来写。
新闻的表达方式一般是以记叙为主,但也可穿插一定的抒情或议论,这段新闻中的议论部分是哪几句?
“此种情况,一方面……不起丝毫作用。”
在叙述中路后,很自然地转入对西路军渡江战况的报道,其中插入简要议论,精辟地说明了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这是将军事行动放到当时的政治背景中来分析得出的结论,具有极大说服力。 报道准确
敌军为什么毫无斗志、抵抗甚微? 两方面原因的议论为什么一略一详?两方面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 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略),敌军广大官兵厌战(国民党拒签和平协定)(详)
因第一方面的原因是不言而喻的,“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已说明了这一点。而第二方面的原因 则要详议几笔:
a把极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区别开来,以利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
b着重点明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直接原因是国民党反动派拒签和平协定,我军师出有名。
两方面顺序不能颠倒。因为我军英勇善战是胜利的首要条件,而且从行文的气势和语言的衔接看(下文要写的东面敌军抵抗较为顽固更突出“英勇善战”),也以现在的写法为佳。
主体部分中,有两处写到“至发电时止”。这样写说明了什么?
报道准确
本文语言有何特点
1.准确
如“1000余华里”“24小时内”“至发电时止”“余部”等。
2.简洁而具有气势
如导语中“百万大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再比如“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纷纷溃退, 毫无斗志”。字里行间洋溢着胜利的豪情。
相关链接和背景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的第一年就歼灭了国名党军112万人,从1947年6月底起,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名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则新闻的发电日期是1948年11月5日,当时辽沈战役已经结束,淮海战役的枪声于次日就要打响。
人物
时间
地点
原因
经过和
结果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整体感知,理清新闻六要素
中原我军
1948年11月4日下午
南阳
蒋军因全局溃败,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在以徐州和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军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弃城南逃。
自去年7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运用所学有关新闻知识,写一则新闻,报道发生在你自己身边的新鲜事,100字左右。
注意:要符合新闻的结构和要素
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