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下学期第一单元全部教案[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二语文下学期第一单元全部教案[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6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6-02-18 16:06:00

文档简介

教 案 总第 课时
课题 3、我的第一本书 课型 新授 设计 车飞燕
日期 2006年 月 日上下午 第 节 教具
教学目标 理解作者对生活的那一份诗意的感悟。2.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能力,学会思考人生。
重点难点 1.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
2.注重激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或者创设情境引发体验。
教师指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一、导入新课 你读的第一本书是什么样的书 可能有些同学已经记不清了,作者却对他的第一本书永志不忘。因为那本书承载了一段感人的故事。 (要求学生速读课文)设疑:作者为什么要饱含深情的描绘自己求学来用过的第一本书?作者创作的目的在于什么?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酷(ku4)似 掺(chan1) 脊(ji1)背 枉(wang3)读
2.解释下列词语。
  幽默: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
  凄惨:凄凉悲惨。
  奥秘:奥妙神秘。
  翻来覆去: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
  掺和:掺杂混合在一起。
  知书识礼:有知识,懂礼貌。指人有文化教养。
  酷似:极像。

三、复述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组织同学复述这“第一本书”的故事,探讨下面的问题:
1、“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你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3、情感丰沛是本文的主要的特色,本文除了赞美了父子之间的深情,还赞美了哪些人间真情?请加以概括,并进行简要的分析。父子情、师生情、同学情、生活趣味。

四、揣摩与感悟:
1、完成研讨与练习二
2、朗读文中描写父亲为“我”抄写、装订课本的段落(3-8自然段)
问题探究:
父亲看见我的课本,为什么会显得那样的愁苦?
父亲听见“我”的解释,为什么只是“深深叹着气”,而且说“元贞比你有出息”?

五、拓展与延伸:
1、 阅读训练:
要求学生快速朗读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 选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你用简明的话语加以概括。
2) 请你猜一猜,父亲为什么没有揍我?其中蕴含着父亲的什么感情?
3) 文中的“居然”去掉好不好?为什么?
4) 请你想象一下,“我”把“父亲补全的装订好的课本”送给元贞的时候,两个人可能会有怎样的对话?请你用“我”的口吻写一段话,表现出我当时的感受。
5) 选文中最后写道“还应当回过头来说说我的第一本书,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还值得我们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请联系上下文谈谈:为什么说“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
2、课文中的人物,除了“我”和“父亲”外,还有同学二黄毛、乔元贞和老师“弄不成”。这三个人的言行写得不多,却让人难忘。请你在课文的基础上,发挥想象,虚构一个小故事(如《二黄毛故事》)
六、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将课堂拓展口头练习整理一下,写成短文。    检查预习 组织同学复述 揣摩与感悟 要求学生快速朗读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板书设计: 人物:我、乔元贞、“弄不成”、我的父亲 环境:20~30年代、动荡;贫困落后的乡村
情节: 分书——深厚的同学情谊
补书——对孩子的理解
送书——真挚的同学情谊
主题:本文以我的第一本书为线索,通过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的情感、同学之间的真挚情感,同时也点出了作者对于贫困落后的家乡的独特感受。
教后心得:教 案 总第 课时
课题 2、我的母亲(1) 课型 新授 设计 车飞燕
日期 2006年 月 日上下午 第 节 教具
教学目标 1、体验和反思,品味质朴真切的语言。
2、理解文意,学会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母亲为人处世和教子方式的理解。
重点难点 1、理解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2、理解母亲对“我”的影响,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3、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母亲为人处世和教子方式的理解。
教师指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通过学习课文,我们了解了一位慈祥而又严厉,教子有方,待人接物,善良快容,忍辱负重又不顾乏刚气的母亲。 (回顾课文结构:铺垫——教诲——影响)(过渡)文中,我们不仅会为作者母亲美好的性格品质所感动,而且也被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对母亲的 爱戴、感激之情所感染。二、研读赏析请学生认真读课文,找那些饱蘸感情的句子,谈谈体会。如:1、每天天刚亮,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做了多久?(作者以童年的视角会议往事,如实道来,暗含对母亲的敬仰与感激) 2、同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眼病。(母亲爱子之深,平实的语言中含着我对母亲的感激) 3、我母亲23 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是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可见作者是掏出“心灵”来写母亲,流露出对母亲的疼爱之情) 结合课后练习二三、拓展延伸作者为什么”说母亲“是”慈母兼任严父“?请你谈谈文中的母亲的为人,教子方式。请结合自己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在哪些方面受到母亲的影响。四、布置作业课外收集关于歌颂母亲的诗歌,文章;以“让爱满人间”为话题,写一篇短文,题目自拟,自选文体。 回顾所学 自读课文,找句子体会自主合作探究学生多找些句子品味感悟交流收获,讲自己的母亲
板书设计:
教后心得:教 案 总第 课时
课题 1、藤野先生(2) 课型 新授 设计 车飞燕
日期 2006年 月 日上下午 第 节 教具
教学目标 品味语言,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学习藤野先生的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研读,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教师指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感知了课文内容,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了解了作者去仙台的原因。本节课。我们就随着作者的叙述去深入了解以下藤野先生,去找找作者深深怀念藤野先生的原因。二、研读赏析在这一部分里,作者主要记叙了哪几件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共记叙了四件事:修改我的讲义——正直热诚、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纠正解剖图 ——热情关心,严格要求关心解剖实习——正直无私,真挚诚恳了解女人裹脚——认真求实,治学严谨最让作者感动的是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那段感人至深又发人深省的往事是什么?(弃医从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师小结:是啊,作者又选择了,选择了弃医从文,作者两次异地求学,两次辗转奔波,无不贯穿着一种情怀,那就是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三、问题探究文章写那么多内容,却有条不紊,你体会一下,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线索:(明)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过程 (暗)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2、怎样理解“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知道?明确:因为他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治学严禁,教学认真,能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而且给予极大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3、文中是采用什么样的手法在描写藤野先生的?(通过白描手法刻画了藤野先生不拘小节、不修边幅、生活简朴的形象) 4、鲁迅为什么要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后来为什么又弃医从文,从鲁迅的人生选择中你想到了什么?文末为什么以写失书和照相结尾?四、自主质疑,合作交流。五、课时小结。 《藤野先生》一文,通过正面记叙和反面衬托,直接描写和见解描写,深情地赞颂了藤野先生政治高尚的思想品德,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学生带着下面问题快速阅读课文“在仙台”部分
板书设计: 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离别、思念——深切怀念、爱国主义
教后心得:教 案 总第 课时
课题 4、列夫·托尔斯泰 课型 新授 设计 车飞燕
日期 2006年 月 日上下午 第 节 教具
教学目标 1.学习文中细致的肖像描写。
2.体会文章涉及深广的人文背景。
重点难点 1.对托尔斯泰进行肖像描写。
2.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教师指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一、、导语设计
(投影显示托尔斯泰画像)
同学们,以累累巨著在俄国文坛驰骋了近六十年的文学大师托尔斯泰,因其真实深刻地再现了俄国社会生活而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战争与和平》《安娜 卡列尼娜》《复活》则是代表他艺术高峰的三部长篇小说。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奥地利作家茨威格,走近这位磨难中造就的伟人,探访他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二、资料助读——作者简介
19世俄国最伟大的作家。1863~1869年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小说艺术已达炉火纯青。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范读课文后,学生自读,要求:听准字音,体会感情,理解词语含义。(投影)
(1)注音
髭 髯 鬈 黝黑 滞留 禁锢 颔首低眉 锃亮
犀利 广袤无垠 尴尬 炽热
(2)释义
犀利 器宇 禁锢 轩昂 尴尬 滞留
鹤立鸡群 正襟危坐 颔首低眉 诚惶诚恐 广袤无垠
2.学生自由诵读,揣摩作品中描绘的托尔斯泰的独特的形貌特征。思考:
(1)找出文中概括托尔斯泰的形貌给人的总体印象的语句。
(2)从文中找出运用夸张、比喻手法描写托尔斯泰的眉毛、须发、发肤、鼻子、眼睛的语句,并品评其表达效果。(结合课后练习三)
(3)文中第8语段“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粗鄙的外表反衬出他眼睛的无比精美,文意的重心落在通过写眼睛揭示他敏察、深刻的内心世界,那么文中对托尔斯泰的眼睛作了怎样的评价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明确:
(1)如:“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托尔斯泰并没有自己独特的面相,他拥有一张俄国普通大众的脸,因为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文中对托尔斯泰的外貌描写,大量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喻。不仅使形象鲜明,特征突出,而且使人产生无尽的联想。比喻不是追求形似,而是追求神肖;夸张是故意言过其实。尽量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更加突显托翁的形貌特征。“形”“神”的独到刻画,使文意深刻,韵味无穷。
(2)略
(3)课文描写了托尔斯泰目光的犀利,如“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表现他眼睛深刻、准确的洞察力。
写他的眼睛蕴藏着丰富的感情。如“在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愤怒使之冷峻,不悦使之结冰,友善使之和缓,激情使之炽烈如火”。
写托尔斯泰跟睛的威力揭示他观察社会、人生、时代的广阔和深细,以及批判的深度和广度。
文章的结尾语段则赞美托尔斯泰犀利的眼光,揭示他人生的不幸。
3.学生精读全文,充分想象,揣摩文章的丰富内涵。
四、联系背景材料,深层感悟思想内涵
1.教师指名诵读课文6~9语段,请学生仔细揣摩课后练习二中描写托尔斯泰眼睛语句的含意。
(学生研讨后积极发言,教师明确。)
2.合作研讨:
(1)如何理解“直到年纪大了以后胡子才变成白色,因而显出几分慈祥可敬。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脸上笼罩的厚厚一层阴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这段话的含意
(2)练习四
(3)练习一
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提示:
(1)托尔斯泰到晚年实现了他世界观的转变,坚决站到农民的立场—亡来,对富裕而有教养的阶级的生活及其基础——土地私有制表示强烈的否定,对国家和教会进行猛烈的抨击。然而,他反对暴力革命,宣扬基督教的博爱和自我修身,要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关于晚年的托尔斯泰肖像,他的同时代作家列 尼 安德烈耶夫《逝世前的半年》一文有过描述,“他以接近数学般的正确性在走完生命的历程时,性格变得非常柔和,感情变得十分纯洁,剩下像孩子一般的善良。”“这种柔和的性格是不同寻常的,不仅可望,而且‘可即’。他那似乎并非由物质构成的,富有光华的白发是柔和的,老人的嗓子是柔和的,笑容和目光是柔和的。”
(2)、(3)略
3.学生感情诵读全文,深入体会课文的描述手法和思想感情。
教师简要小结:本文在艺术手法上的独特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者写出自己心中伟人的平庸粗陋的一面,二是大量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写托尔斯泰外貌平庸、普通的一面,不仅是对托尔斯泰肖像真实的刻画,同时也揭示了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一员;写他面容粗鄙、丑陋的一面,实际上是反衬他眼睛的无比精美。托尔斯泰就是这么一个矛盾的统一体。进一步探究,可以发现,写他形貌的矛盾统一,实质上也是写他的人生追求、人生态度与自己的阶级和身份的矛盾统一,以及他本身的思想也是矛盾统一的,列宁曾说过:“托尔斯泰观点中的矛盾,的确是一面反映农民在俄国革命中的历史活动所处的各种矛盾状况的镜子。”
文中的比喻和夸张把读者带进无穷想象的空间,尺水兴波,纵横捭阖。
五、课堂小结
《重读大师》一书中王祥夫著文说:“读托尔斯泰的小说,总似乎让人能听到一种深深的叹息,感受到作家在无情地鞭挞着人类的灵魂,而同时,也能让你感到他对人的深深的爱,一切都基于深深的爱。”学习了茨威格通过托尔斯泰的眼睛展示出的他的深邃的内心世界,我们对这 样的评价更多了些理解。静心去品读代表他艺术高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 卡列尼娜》《复活》,我想,那长着大胡子穿着布衣经常去和农民一起耙草的伟人会更深刻地走进我们的心灵。    认识生字新词 揣摩与感悟 学生精读全文,充分想象四人小组合作探究
板书设计:
教后心得:教 案 总第 课时
课题 1、藤野先生 课型 新授 设计 车飞燕
日期 2006年 月 日上下午 第 节 教具 多媒体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按照时间顺序,以作者的思想变化为线索,围绕表现人物崇高品质的需要来精心选取和组织安排材料的写作特点。2.学习抓住人物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3.理解“无非”、“实在”、“大概”、“居然”、“何尝”、“似乎”等副词对表达句子意思的作用。4、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的精神;学习鲁迅的尊师好学的高尚品德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通读课文,辨清课文中字的形、音及词语的准确含义。理清文章脉络,记叙顺序,分清课文中变换的几个地点,了解全文记叙的几件主要事情,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研习课文第一部分(1~3自然段)。
教师指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一、导入新课1.鲁迅是大家所熟悉的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是笔名,本名周树人,是浙江绍兴人。(横线处的内容让学生回答)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学过了写鲁迅的文章和鲁迅先生的文章有哪些?同学们讨论,回忆。教师归纳、明确:第一册中《一面》、《同志的信任》、《早》,是写鲁迅的文章;鲁迅写的文章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自传》;第二册中有《社戏》是鲁迅写的;第三册中鲁迅写的文章有《一件小事》和《故乡》;第四册中鲁迅写的文章是《论雷峰塔的倒掉》。鲁迅写的文章共有六篇。现在我们再学习鲁迅的一篇文章。板书:《藤野先生》。2.指名一学生朗读注释,要求学生考虑,这个注释告诉我们哪几点意思?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明确:(1)交代了文章的出处,选自(朝花夕拾)。“朝”读zhāo,早晨的意思。早晨的花到晚上才拾起来,说明这个集子的文章都是回忆性的。上面说到的六篇文章中有没有也是选自这个集子中的文章?只有一篇是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2)说明了文章的体裁──散文。(3)介绍了文章的写作年代,作者生活的背景和所写的对象──藤野先生的全名和籍贯。3.介绍时代背景。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时的生活片断。而写作的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留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人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 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及其他人们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二、指导预习在阅读时:1.做到借助课文注释和词典对文中字的形、音和词的含义有清楚明白的了解,为研习课文内容扫清障碍;2.考虑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组织材料的?记叙的线索是什么?变换了几个地点?记叙了哪几件主要事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赞扬了藤野先生哪些高贵品质?怎样来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说说各部分的大意。三、阅读完毕,根据预习要求中的问题,进行研讨;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进行归纳,提示要点1.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的提问,补充书中没有的注释。(1)绯(fēi)红:鲜红。(2)宛如:好像。(3)会馆:旧时同乡或同业在京城、省会或大商埠设立的寄寓和机构。(4)遗民:①留下的在国外的人;②改朝换代后仍然效忠前一朝代的人;⑧大礼后遗留下来的人民。(5)流言: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6)陌(mò)生:不熟悉(7)畸(jī)形:不正常的形状。(8)不逊(xǜn):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9)匿(nì)名;不具名或隐藏真名。(10)疑惑:心里不明白,不相信。(11)杳(yǎo):远得不见踪影;无影无声。(12)瞥(piē)见:很快地看一下。(13)精通:深刻了解,非常懂得。(14)喝(hè)彩:大声叫好。(15)决意:拿定主意。(16)发髻(jì):挽束在头顶或脑后的头发。(17)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它的名字叫。2.(1)文章是按照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的顺序来组织材料的。(2)以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3)变换了三个地点:①“我”在东京;②“我”在仙台;⑧“我”离开仙台后。(4)与藤野先生相处写了他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认真负责、正直热情、严谨求实的精神。还写了匿名信事件和电影事件,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5)段落层次的划分以“我”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可分成三部分:(全文共有38个自然节)第一部分(第1~3自然节)写“我”在东京的见闻与感受以及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第二部分(第4~35自然节),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结识藤野先生,受先生教益,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以及“我”弃医学文的原因。第三部分(第36~38自然节)写“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高精神品德对我的激励与鼓舞。四、研习课文的第一部分(第1~3自然节)请一学生朗读,同学们看书并考虑:1.作者是怎样抓住主要特征来描写清国留学生的形象?2.比喻和反语修辞手法的运用?3.“无非”、“实在”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4.作者离开东京到仙台去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议论;教师归纳,明确要点:1.作者抓住清国留学生主要特征──将长辫盘在头顶,来描写他们的不男不女、不伦不类的丑恶形象;2.用两个贴切的比喻:“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嘲讽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又用“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这些思想腐朽的清朝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强有力地讽刺了这群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之情。同时,还以“上野烂漫的樱花”之美来反衬这群“清国留学生”之丑。3.“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恶浊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这群人生活空虚、无聊,不是去逛上野公园,就是在会馆里学跳舞。这儿不是探求救国救民之道的作者的栖身之所,因此决心离开这个乌烟瘴气的环境,而“到别的地方去看看”。这也就是作者要离开东京到仙台去的原因:鲁迅厌恶东京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醉生梦死的生活。第3自然节是过渡段,承上启下,由记叙在东京所见所感转到记叙在仙台的见闻与感受。这一部分内容看似离题与写藤野先生无关,但从侧面反映了鲁迅不愿与清国留学生同流合污的爱国主义思想,因而离开了东京,前往仙台,这为他提供了得以与藤野先生相识的机缘,埋下了伏笔。板书段意:写“我”在见到藤野先生前,在东京所见所感,以及离开东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五、布置作业1.朗读这一部分内容,复习研习的内容。(朗读要求流畅而有感情)2.完成练习五,以及练一、二、三、四题中研究过的有关题目。3.预习课文第二部分,该部分可分几个大层次?各层次写了些什么内容,概括各层层意。 指名一学生朗读注释 要求学生以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阅读课文可请学生范读或老师范读,大家边听边看边想,但一定要有情感。还可用放课文录音磁带的方法进行。教师巡回辅导,学生自读。 请一学生朗读1-3段学生四人小组合作探究
板书设计:
教后心得:教 案 总第 课时
课题 5、塑造生命 课型 新授 设计 车飞燕
日期 2006年 月 日上下午 第 节 教具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全文结构。
2.品味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热爱生活,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
重点难点 1.理清结构,全面把握文章内容。
2.文章文笔优美,充满诗情画意。
教师指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一、、预习检查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搓捻 繁衍 迁徙 觅食 惭愧 譬如 栖息 小憩 遨游 花团锦簇 冥思遐想
二、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曾经说过:“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为什么我们这篇文章却叫做《再塑生命》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著名盲人女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的文章。 ‘
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海伦·凯勒的风貌,投影显示作者事迹简介。
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著名女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她生于亚拉巴马州,在波士顿柏金斯盲人学校莎莉文老师的协助下。她学会了阅读、写作,还学会了说话,上了大学,并且成为有名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明确:
这篇课文选编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原是互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三篇文章:<再塑生命><亲近自然><关于“爱”的含义>合在一起编成课文,并用空行使其自然分为三部分。课文的主线十分清晰,写莎莉文老师“对我启示世间真理,给我深切的爱”。
四、学习课文
围绕下面问题,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1.海伦·凯勒在什么时间,怎样认识了安妮·莎莉文老师 这位老师对她有什么影响
2.莎莉文老师是怎样教育“我”认识具体事物的
3.莎莉文老师又是如何让“我”认识、了解大自然的
4.莎莉文老师又是怎样逐步引导“我”认识“爱”的
学生默读课文,讨论交流。
五、学生质疑,合作探究。
六、朗读训练
课文第二部分写得非常优美,简直是一首散文诗,充分表现了作者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敢于体察的性格和精神追求。
让学生朗读、点读,甚至有选择地背诵。
七、小结
本文是美国教育家,盲聋哑作家海伦·凯勒的作品。这篇课文,既表现了一位富有爱心的老师莎莉文高超的教育艺术,同时也展示了一个盲聋哑女孩的精神追求。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在向莎莉文老师投去敬佩目光的同时,也为这位聋哑女孩好学敏思、坚韧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品格所感动。同时文章文笔优美,充满诗情画意。
八、布置作业
1、 研讨与练习一
2、 搜集身边像海伦·凯勒这样的人的事迹,你准备向他们学习什么?
课后记:学生对人物的命运感受比较深。但是对残疾人的生活了解不多,感受不深,虽然老师用小游戏来加深理解,但是还是有待提高。    检查 预习 联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了解作者 合作探究 让学生朗读、点读,甚至有选择地背诵。
板书设计:
教后心得:教 案 总第 课时
课题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献给母亲的歌 课型 新授 设计 车飞燕
日期 2006年 月 日上下午 第 节 教具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多侧面地认识母亲,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2.通过活动,学会用适当的方式向母亲表达感情,学会理性地思考母爱以及“爱”的内涵;3.培养用多种表达方式(口语交流或书面写作等)来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能力
重点难点 1.通过活动,多侧面地认识母亲,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2.通过活动,学会用适当的方式向母亲表达感情,学会理性地思考母爱以及“爱”的内涵;
教师指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教师准备1.活动前,老师要涉猎有关“母爱”的材料,最好准备一些声像资料,以便给活动营造一种情境或提供一点背景;2.教师在了解学生家庭背景和兴趣特长的基础上,给学生划分学习小组,确定学习小组组长,明确学习小组长的职责;3.在本次活动开展之前,明确任务,提出要求,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4.设计活动计划表,以便让学生做好活动记录,使之成为过程评价的依据。活动指导本次综合性学习,主要任务有二,一是开展四项学习活动,二是在开展学习活动的基础上,写一篇作文。四项活动各包括若干小项,可让学习小组各有侧重地开展活动。1.关于“道不尽的母爱”。“母爱”的主题,在各种文学艺术作品中都有表现。开展本项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围绕“母爱”这一主题把目光投注到各类文学艺术的题材和体裁中去,通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获得“母爱”情感的浸润,同时培养诸如编辑、概括、交际等语文能力。教材中列举的五个方面,其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视角(体裁、题材)去探寻、感受“母爱”。“母爱”几乎是一切文学艺术作品的永恒“话题”,学生深入其中,将会发现这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感情世界。2.关于“剪不断的‘脐带’”。开展这项活动,是促使学生主动了解属于自己的那份“母爱”,通过与母亲聊天,向母亲采访,进一步了解母爱,体会母爱。教材中列举了四个方面的内容,既不是要求面面俱到,也不是仅此而已。只是举例,旨在提示。实际上,这四个方面中,3、4小项可以合二为一,当然,也可以从所列举的四个方面伸展开去,这将根据学生家庭的特点和母亲的实际情况而有所取舍或自主设计。3.关于“多角度看母爱”。(1)从生活中举出几件倾注着母亲无尽关怀的寻常小事,再说说你的感受。(2)狐狸的母亲在自己的孩子长大后会把它赶出巢穴,强迫它开始独立生活。你怎样看待狐狸母亲的这种行为?你认为理智的母爱应该是怎样的?(3)我们从母亲那里得到的不只是爱的抚慰,往往还有做人的道理,处世的态度。人们常说: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请你对自己的“第一任老师”做一个客观的评价。4.关于“报得三春晖”。这项活动是对前面几项活动的升华和总结,既是对母亲感念之情的表达,又是对母亲热爱之情的深化,同时也是要求把孝敬母亲的感情化为实际行动。这项活动形式多样,有朗诵、唱歌;有讲故事、演讲;亦有看电影、图片展示。可从教材列举的多个项目中选择,因地制宜地开展活动。活动建议1.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重点、有选择地开展活动,不求面面俱到,但要讲求实效。2.要特别关注那些特殊家庭的学生,如单亲家庭,努力避免触动学生的心灵创伤,如有必要,可让一部分学生围绕“亲情”自主设计和开展综合学习活动。3.本次活动主要在家庭和学校之间展开,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活动要围绕家庭开展,因此,教师应事先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比如,先给学生家长写一封公开信,说明本次活动的内容、程序和目的,以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整合。4.在活动过程中,指导学生做好活动记录和材料整理,以便作为后期写作的素材,作为评价的依据。5.适当组织学生进行阶段性小结,及时检查前期活动,以帮助深入有效地开展下一步活动。活动评价本次活动分为四项,根据四项活动形式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1.对“道不尽的母爱”活动的评价。这项活动的主要方式是分小组开展,在班上交流,“小组合作学习”和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是这一活动的主要特点。因此,活动评价应以同学相互评价为主。同学相互评价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同学参与的态度、程度以及合作意识与能力;二是同学在搜集资料、编辑成册方面的实际水平与交流的效果。2.对“剪不断的‘脐带’”活动的评价。这项活动主要是在家庭中开展,是在母子之间进行,因此,有必要让家长(特别是母亲)参与评价,家长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是这一活动评价的重要特点,家长评价应成为本项活动评价的主要依据。教师可以设计相应的表格,以便家长对活动进行记录和评价。3.对“多角度看母爱”活动的评价。这项活动的内容主要是对三个问题的探讨,活动的形式主要是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因此,本项活动评价的侧重点是评价该同学对问题思考的深度(对问题思考的深度,实际就是参与的程度)和在班上“交流”的效果。可以让同学们自主地用评议或评比的形式进行。4.对“报得三春晖”活动的评价。对四项活动的评价,都要关注学生的参与过程、情感投入以及情感的变化发展,注意把语文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交际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提高与学生情感态度(对母爱的体验和理解,对母亲的热爱和孝敬)的养成结合起来考查。 检查 预习 联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了解作者 合作探究 让学生朗读、点读,甚至有选择地背诵。
板书设计:
教后心得:教 案 总第 课时
课题 2、我的母亲(1) 课型 新授 设计 车飞燕
日期 2006年 月 日上下午 第 节 教具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感悟作者思想感情。
2、了解作者,揣摩语言,通过富有表现力的语句来体会母爱。
3、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体味母亲宽容、善良、温顺、刚气的品格,从而更深刻地去理解生活中的母爱。
4、理解文意,学会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5、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母亲为人处世和教子方式的理解。
重点难点 1、感知内容,理清脉络,理解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2、理解母亲对“我”的影响,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3、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母亲为人处世和教子方式的理解。
教师指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一、导入新课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作者回顾自己所走过的道路,把深情的目光投向母亲,用朴实的文字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读读这些文字,了解这位学者少年成长的历程,也许对你会有许多启迪。二、整体感知 检查预习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文绉绉(zhou1)  绰号(chuo4)  庶祖母(shu4)
 吹笙(sheng3)  摹画(mo2)  眼翳(yi4)
 舔去(tian3)  侮辱(wu3)
2.解释下列词语。
  责罚:处罚。
  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气量:指才识和品德的高低;指能容纳不同意见的度量。
  广漠:广大空旷。
  宽恕:宽容饶恕。
  质问:责问。
  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面红耳赤:形容因急躁、害羞等脸上发红的样子。
  仁慈:仁爱慈善。 侮辱: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3、作者简介:
 胡适(1891~1962),现代作家、学者,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曾提倡文学改革,为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1920年创作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三、思考问题: 1、文章围绕母亲写了哪些事?这些事分别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 a每天叫我早起,谆谆教诲,催我上学(谆谆教会,严格督学) b 母亲从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教子有方) c 我说了轻薄的话,受重罚(责罚严厉,教我做人) d 新年到来,大哥的债主来讨债,母亲从不骂一句,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能忍让,宽以待人,品性善良) e受了两个嫂子的气,她只是忍着忍到不可再忍时,就痛苦一场,以解心中之苦(宽厚、和善、容忍,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 f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正直认真刚烈,毫不马虎,从不受一点侮辱)2、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3、作者对母亲怀有怎样的感情?四、问题探究课文标题是“我的母亲”,而文章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其内容似与“母亲”无关,这是什么?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景?五、布置作业抄写课内词语两遍。复习上课所学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了解作者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四人小组合作探究
板书设计:
教后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