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故都的秋
郁达夫
辽中二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二上册第七单元
一
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是一篇典范的抒情散文
郁
达
夫
本课的教学是散文鉴赏教学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起、示范作用。
学习本文,将使学生学会散文鉴赏的
方法,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
二
教学方法
郁
达
夫
指导思想:
具体方法:朗读法,设疑法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三
学习方法
1、诵读感知法
2、阅读学习法
3、设疑研讨法
4、拓展延伸法
具体方法:
“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题
解
从1921年至1933年,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并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离杭州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在家吃点精致的菜,喝点芳醇的酒,睡睡午觉,看看闲书,不愿将行动和平时有所移易;总之是懒得动。”(《住所的话》)在这二三年间,郁达夫的确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写
作
背
景
旧梦豪华已化烟
渐趋枯淡入中年
郁达夫
请猜一猜:作者是怎样一个人?
怎么理解
“悲凉”的秋味?
生平举要:郁达夫,出身书香门第,三岁丧父。从1913年开始留学日本近十年;因国力衰微,海外华人备受歧视,留学生活加剧了郁达夫本就畏怯、矜持和孤独的性格,这种性格也促使他最终拿起笔来宣泄内心不满。
请猜一猜:作者是怎样一个人?
怎么理解
“悲凉”的秋味?
生平举要:
同时也很自然地接受了日本早期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1923年回国后,先后在北大等地任教。抗战时先后抵达新加坡、印尼,发表了大量战斗性很强的文艺作品以示声援。1945年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年仅50岁。
位于郁达夫中学内的郁达夫铜像
1919年夏在名古屋高校毕业留影
一九三六年的郁达夫
郁达夫与夫人王映霞
整体感知课文
感情基调:
客观实景
主观情感
清、静、
悲
凉
学生自由诵读、试读、重点读,整体感知课文
提问:“故都的秋味”可用文中哪些词说明?
提问:为了体现故都的秋味,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
速读课文,自由发言
讨论、探究
三个问题
2、读罢全文,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结合具体语言,体察作者的内心世界。
3、《故都的秋》美丽而不肤浅,那你是否也会因它爱不能寐,沉浸其中,也会“清、静、悲凉”起来呢?为什么?
1、故都的秋景本应是多姿多彩的,而作者为什么不写红叶似火的香山、游人如织的颐和园、明澈如镜的昆明湖,而只选取了表现“清、静、悲凉”的景物来写呢?
请同学们再谈一谈对“悲凉”的秋味的理解——
“悲凉”的秋味——
⑴家国多舛、身世浮沉使然。
⑵创作风格、审美倾向使然。
继续思考:
作者为什么不从故都丰富的历
史文物古迹中去寻找
故都的秋?
散文主张:“五四运动的最大成功,第一要算‘个人’的发现……现代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这是现代散文特征之一。”
——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
继续思考:作者为什么不从故都丰富的历史文物古迹中去寻找故都的秋?
⑴名胜古迹仅是历史留下的外在印痕和象征,这是“外来人”最易注目与把握的。
⑵渗透骨髓的传统神韵存在于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这只有“北京人”才懂得玩味。
写景抒情类散文的特征及鉴赏借鉴:
⑴因“实”出“虚”。强调情感、精神的升华源自生活的真实,强调散文的独特个性。
⑵“即小见大”。强调抒写生活细节、身边琐事、个人感触。
(形象)“意境美”(情绪)
第一部分(1、2):将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做对比,表达对北国秋的感受和向往。
第二部分(3-12):按照清、静、悲凉的三个层次,逐一描绘故都清秋的景色。
第三部分(13、14):通过南北对比,表达了对北国秋的赞美和眷恋之情。
文章结构
分析第一部分:
北国的秋与南国的秋有什么特点?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
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
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
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
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
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
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北国之秋:清、静、悲凉
南国之秋:慢、润、淡
1-2段
破屋秋色图
本图里描写了哪些景物,具有怎样的特点?
从中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说到牵牛花,我以为蓝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思考与探讨
蓝色、白色——冷色
疏疏落落、尖细且长
孤寂、落寞的情怀
很高很高碧绿的天色
——
一椽破屋
——
破壁腰
——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静对牵牛花的蓝朵——
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清爽
静谧
衰败
沧桑感
悠闲
清闲 落寞
秋草——
萧索、孤寂
残破
品秋味
情感:所描绘的景物无一不显示出环境清幽、萧瑟,透露出作者悠闲中的孤寂、落寞。
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写出了观赏景物时的心态、动作,表现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之情。
从中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问题探究
作者多次写南国之秋,还写了最让作者思念的北国之景,有何作用?
用以衬托故都的秋“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的特点,能够让人玩味到十足,借以抒发作者对故都的秋深深的思念之情。
南国之秋,当然也是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
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
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
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
犬之与骆驼。
北国之秋——南国之秋
味
本体——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
黄酒
——
白干
稀饭
——
馍馍
鲈鱼
——大蟹
黄犬
——骆驼
喻体
比喻
味烈
味深
味浓
味久
对比
烘托
北国之秋:清、静、悲凉
南国之秋:慢、润、淡
尽管作者对秋极尽赞美之情,可我们从字里行间感受到的却是作者的寂寞、孤独、忧伤、悲凉,这是为什么呢?故都的秋在作者那个时代也不乏明艳之色,也有繁闹景象,作者为什么不写这些?
问题探究
(1)
特别的人生经历和特别的个人气质。
(2)
中国文人的悲秋情结。
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对故都秋的眷恋,对故都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寂廖、悲凉,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
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
领悟作者认知人生(
)的心境
读出作者对故都清秋的(
)之情
品味《故都的秋》(
)的艺术特色
小结
热爱眷恋
情景交融
沉静悲凉
读
对故都清秋之情
品
文章的艺术特色
悟
作者的人生心境
拓展练习
郁达夫笔下的秋在哪里?
它在破陋的庭院里,
它在浓浓的香茶里,
在小院的每一根秋草上,
,
,
,
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
在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
在秋槐的每一片落蕊里
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
故都的秋,像一首诗,
深沉而又含蓄;
故都的秋,
,
;
故都的秋,
,
。
郁达夫的心境如他笔下的
故都的秋,而——
像一幅画
落寞而又美丽
像一支歌
忧伤而又动人
新《天净沙·秋思》
枯草蓝朵残垣
鸽声漏光碧天
破屋枣树鸣蝉
槐蕊翩翩
落寞人在深院
秋风萧瑟天气凉
草木摇落露为霜
曹丕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
高鸟黄云暮
寒蝉碧树秋
·
杜甫
秋阴不散霜飞晚
留得枯荷听雨声
李商隐
碧云天
黄叶地
秋色连波
波上寒烟翠
范仲淹
相关资料
【名句参考】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秋风秋雨愁煞人,寒宵独坐心如捣
。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一片落叶就是一个季节,
一个季节就是一点秋意,
一点秋意就是一番心境,
一番心境就是一篇散文。
走进自然,寻找感觉。结合以上素材,融情于景,写出自己对季节独特的感受,文体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