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同步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同步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9-16 09:14:38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1.曲辕犁,是唐代中国劳动人民发明的耕犁,其辕曲,因以名,区别于直辕犁。因其首先在在苏州等地推广应用,又称为江东犁。曲辕犁的出现(
??)
A.得益于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B.推动了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C.有利于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D.加速了唐朝均田制度的崩溃
【答案】
C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传统步犁的成熟,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发展,故C项符合题意;A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故A项不符合题意;B项农业经营方式仍然是以小农经济为主,没有发生变化,故B项不符合题意;D项均田制度的崩溃是由于土地兼并,与曲辕犁无关,故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工具。解题的关键是对曲辕犁的作用的理解。本题考查对曲辕犁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的能力。
2.据研究,唐代白居易(772~846)诗中所记中央官吏俸钱与史籍所载无不相合,所记地方官吏俸钱比史籍所载额度更高,高出部分是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据此可知,当时(
?????)
A.地方势力膨胀
B.中央官吏受到严密控制
C.中央财政紧张
D.地方官吏贪腐比较隐秘
【答案】
A
【解析】根据“所记地方官吏俸钱比史籍所载额度更高,高出部分是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可以看出,地方官吏俸钱比史籍所载额度更高,高出部分是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这增强了地方的经济实力,反映出地方权力的膨胀,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对中央官吏的监察,排除B;材料与财政紧张无关,排除C;材料中的现象并不属于官吏贪腐,排除D。
故选A。
【点睛】本题主要是通过理解材料中地方官员的收入,来理解地方经济实力的膨胀问题。
3.下图邮票中的主人公对当时历史发展均作出重要贡献。二者值得后人纪念的相同之处在于(???

A.?扩大了中外之间贸易往来????????????????????????????????????B.?推动了不同民族交往交融
C.?促进了汉藏间的传统友好????????????????????????????????????D.?强化了对边疆的有效控制
【答案】
B
【解析】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民族交往,推动了民族融合,故B符合题意;A项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都是国内民族交往,并非中外关系,A不符合题意;C项昭君出塞促进了汉朝与匈奴的友好关系,C不符合题意;D项材料无法体现中央对边疆的有效控制,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睛】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两幅图片信息,结合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的意义分析。本题考查汉代和唐朝民族关系及其影响,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4.唐朝后期,联合起来的大家庭明显多于前期;农村中也大量出现了“茶户”“园户”“渔户”等专业化的商品生产户。与上述现象相关的因素有(???

①两税法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②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唐律疏议》的颁布??????????
④大规模编排民户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答案】
A
【解析】
联合起来的大家庭多于前期的原因,结合所学可知主要是这一时期开始实行两税法,按照田亩和资产征税,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轻,从而使农民走向联合,①正确;专业化的商品生产户的出现说明商品经济发展,②正确;《唐律疏议》是在唐高宗在位期间颁布的,③与题意不符,排除;编排民户是加强对基层控制的做法,与题意内容不符,④错误。A符合题意,BC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睛】
本题考查隋唐时期的商业发展、古代赋税制度,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唐朝后期,联合起来的大家庭明显多于前期”。本题为中档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从隋至元“大运河线路的延长以及从人字形到南北贯通的一字型的改变,不仅从空间上拉近了中国南北的距离,更从国家战略格局上促进了传统经济格局和政治地缘格局的改变”由此可知,大运河的发展(???

A.?解决了南北发展不平衡问题
B.?带动沿岸出现新的生产关系
C.?影响了古代政治中心的转移
D.?连接南北区域促进文化趋同
【答案】
C
【解析】
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运河的开通主要是为了缓解南北交通运输压力,无法解决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A不符合题意;B项题干所给材料信息没有反映出大运河带动沿岸出现新的生产关系,B不符合题意;C项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不仅从空间.上拉近了中国南北的距离,更从国家战略格局上促进了传统经济格局和政治地缘格局的改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运河沟通南北交流与发展,促成古代政治中心的转移,C符合题意;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性不可能因为大运河而趋同,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隋朝大运河、古代中国经济的南移,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中“不仅从空间上拉近了中国南北的距离,更从国家战略格局上促进了传统经济格局和政治地缘格局的改变”的主旨,并正确掌握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影响。
6.筒车出现前,我国利用水力推动机械运转的技术日趋成熟。筒车立轮的设计显然受魏晋南北朝以来水碓、水碾磨的影响。筒车的挹水筒利用了竹材的中空特性,而我国南方很早就有利用竹材作提水桶、饭盒的传统。由此可知,筒车的出现(???

A.?摆脱了自然环境的限制
B.?促进了南北方技术的交流
C.?推动农业耕作方式革新
D.?得益于生产生活经验积累
【答案】
D
【解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筒车的设计灵感来自于“水碓、水碾磨”“利用竹材作提水桶、饭盒”,由此说明筒车的出现得益于生产生活经验的积累,D正确;A错误,筒车需要在河流处设置,因此没有摆脱自然环境的束缚;BC错误,与材料主旨不相符,材料强调筒车设计理念来源,而不是筒车影响;故答案为D
【点睛】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农业技术的进步,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筒车的设计灵感来源于“水碓、水碾磨”“利用竹材作提水桶、饭盒”,说明其得益于生产生活经验积累

7.在隋唐时期城建过程中,政府除实行工匠培训制、技术工头负责制外,还制订了建筑材料的标准,并要求工部及其少府监、将作监等,直接参与到城市规划、建设与平时维修等事宜中。这些措施(
??)
A.?提高了工匠的社会地位???????????????????????????????????????B.?杜绝了浪费和贪污情况
C.?推动了城市建设的进步???????????????????????????????????????D.?导致官营手工业的衰落
【答案】
C
【解析】依据材料定时空,隋唐时期的城市,材料主旨是在城建过程中政府参与度非常高,不仅实行工匠培训制、技术工头负责制,还制订了建筑材料的标准,工部直接参与规划等,这些规定使城市建设更加规范,无疑会推动其进步,故选C项;材料提到城建过程中实行工匠培训制、技术工头负责制,这是为了城市建设,而无法体现工匠地位,排除A项;材料提到了在城建过程中的监督,但是“杜绝了浪费和贪污情况”太绝对,排除B项;材料主旨在强调政府对城市建设的重视及要求,与官营手工业无关,而且结合所学,官营手工业衰落在明朝中后期,排除D项。
故答案为:
C.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关键信息“隋唐时期”“直接参与到城市规划、建设与平时维修等事宜”分析,考查了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8.唐太宗听到前线打败突厥的捷报,喜不自胜地说:当年先皇起兵,必须拉拢与隋炀帝和亲的突厥,向其君长称臣,允诺日后与之互市,以获得其兵马粮秣之助,攻入京师,建立我朝。如今,我军击败突厥,生擒其君,可算为国雪耻。这反映了唐朝初年(??

A.?民族政策较为灵活?????????B.?北方民族关系紧张?????????C.?军事实力非常强大?????????D.?国家疆域得到扩展
【答案】
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向其君长称臣”等怀柔政策,再到太宗时击败突厥,以军事手段处理民族问题,结合相关背景知识,可以得出唐初统治者根据自身实力的强弱,灵活调整民族政策,故选A项。
由材料可知,唐朝初年在一段时间内,由于自身实力弱小,对突厥采取怀柔政策,周边环境相对稳定,排除B项。
由唐前期的妥协政策可得出,在一段时间内唐朝军事实力相对弱小,排除C项。
材料体现的是唐初民族政策的转变,无法直接得出国家疆域面积扩展与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睛】本题考查了唐代的民族政策,解答本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
当年先皇起兵,必须拉拢与隋炀帝和亲的突厥,向其君长称臣,.......如今,我军击败突厥,生擒其君,可算为国雪耻?“进行分析即可,考查了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9.考古工作者在很多隋唐遗址中发现了当时外国的货币,如波斯萨珊王朝的银币、东罗马金币、阿拉伯金币和日本的“和铜开珎”银币。佛教通过中国传到日本和朝鲜。阿拉伯人创立的伊斯兰教、波斯人创立的摩尼教、基督教的一个支派景教,也都在唐朝时传入中国。这些现象表明隋唐时期(??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占优势
B.?佛教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C.?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密切
D.?儒家传统文化受到了冲击
【答案】
C
【解析】根据材料“考古工作者在很多隋唐遗址中发现了当时外国的货币,如波斯萨珊王朝的银币、东罗马金币、阿拉伯金币和日本的‘和铜开珎’银币。佛教通过中国传到日本和朝鲜。阿拉伯人创立的伊斯兰教、波斯人创立的摩尼教、基督教的一个支派景教,也都在唐朝时传入中国”,可得出,隋唐时期,中外经济与文化交流密切,故C项符合题意;A项材料无法体现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占优势,故A项不符合题意;B项材料只是体现佛教通过中国传到日本和朝鲜,未体现佛教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故B项不符合题意;D项材料无法体现儒家传统文化受到冲击,故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古代中国文化对外交流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中国古代文化对外交流的表现和影响,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10.唐前期对武则天评价比较积极正面,但宋代司马光则对她严厉批判,明末王夫之则评价道“鬼神之所不容,臣民之所共怨?
”。这说明历史人物评价(??

A.?会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发生改变?????????????????????????B.?时间越早越接近历史真实的面貌
C.?因观察视角、立场差异导致不同?????????????????????????D.?官方比民间更有话语权和权威性
【答案】
C
【解析】唐宋明三朝对武则天得态度不一样,这受评价者所处时代和所处立场影响。唐前期国力强盛,政治开明,对武则天的评价更多积极正面。宋明时期理学盛行,对于伦理纲常的重视,更多的对其评价是负面消极的,故选C;
历史人物评价的影响因素有阶级立场,观察者角度,掌握史料多少,评价人的知识水平,所处时代影响。不会随时间长短发生变化,故ABD不正确。
故答案为:C。
【点睛】本题考查的历史解释。影响历史人物评价的因素要注意把握标准。
11.隋朝开凿的大运河“北通涿郡,南至余杭,商旅往返,乘船不绝”,这表明运河的直接作用是(  )
A.?有利于边疆经济开发???????????????????????????????????????????B.?有效巩固了隋朝统治?
C.?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D.?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答案】
D
【解析】题干所给材料中“北通涿郡,南至余杭,商旅往返,乘船不绝”体现的是大运河起到沟通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作用,故D项正确;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体现的是隋朝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有利于边疆经济开发”与材料主旨不符,故A项错误;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体现的是隋朝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有效巩固了隋朝统治”与材料主旨不符,故B项错误;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体现的是隋朝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与材料主旨不符,故C项错误。故答案为: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材料中“北通涿郡,南至余杭,商旅往返,乘船不绝”的主旨即可。
12.唐玄宗时高仙芝率军攻打石国(西域古国),石国求助于阿拉伯阿巴斯王朝(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公元751年,但逻斯之役高仙芝几乎全军覆没。阿拉伯人带着高仙芝部队的大批俘虏班师回朝,其中有一批造纸工匠。阿拉伯人让这些俘虏发挥长处,传授造纸技术。由此,造纸术先传到撒马尔罕(今乌兹别克斯坦),再传到巴格达,最后传到欧洲。这突出反映了唐代(???

A.?造纸术十分发达?????????B.?科技传播的特殊途径?????????C.?丝绸之路曾受阻?????????D.?国内外势力相互勾结
【答案】
B
【解析】
材料表明,中国的造纸术通过恒逻斯之役,“先传到撒马尔罕(今乌兹别克斯坦),再传到巴格达,最后传到欧洲”,体现了战争是科技传播的特殊途径,故B符合题意;A、C两项说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缺乏史实依据,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睛】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先传到撒马尔罕(今乌兹别克斯坦),再传到巴格达,最后传到欧洲”。
13.唐中期以来边境战事频繁,开元二十五年,唐玄宗下诏改行募兵制,允许士兵携带家属。到达防区后授予工具、田地和房屋。士兵转向职业化,随军家属则就地展开屯田。这一政策(???

A.?促进了边疆开发?????????????B.?削弱了军事力量?????????????C.?打击了地方割据?????????????D.?加剧了土地兼并
【答案】
A
【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唐代边患突出,府兵制无法负担。募兵制改革允许家属随军并分配田产工具屯田有利于促进边疆地区的发展,故A符合题意;BD项家属随军并分得田宅与士兵职业化有利于参军积极性的提升与军队战斗力的增加,与土地兼并无关,故BD不符合题意;C项改革加重了边防力量,为后来藩镇形成埋下隐患,故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睛】本题意在考查唐代兵制的变革。
本题考查唐玄宗的募兵制改革,注意把握募兵制的内容和双重影响,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4.开皇(隋文帝)三年,度支尚书长孙平鉴于“天下州县多罹水旱,百姓不给”的社会现实,“奏令民间每秋家出粟麦一石已下,贫富差等,储之闾巷,以备凶年,名曰‘义仓’”。“自是州里丰衍,民多赖焉”。据此可知,设立义仓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维护社会稳定
C.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D.繁荣粮食市场
【答案】
B
【解析】A.设立义仓是为了要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故A错误。
B.依据“天下州县多罹水旱,百姓不给”“奏令民间每秋家出粟麦一石已下,贫富差等,储之闾巷,以备凶年,名曰‘义仓’”可以看出其设立义仓是为了要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故B正确。
C.义仓与农业发展没有直接关系。故C错误。
D.材料中没有涉及到增收与粮食市场的问题。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睛】本题考查隋朝义仓建立的目的,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天下州县多罹水旱,百姓不给”“奏令民间每秋家出粟麦一石已下,贫富差等,储之闾巷,以备凶年,名曰‘义仓’”。
15.中国古代历代法律中,除北周外其他朝代皆不禁止复仇,甚至认为“畏法不复仇,君子所不齿”。《唐律》中规定:“诸祖父母、父母及夫,人所杀,私和者,流二千里。其亲徒二年半。大功以下,递减一等。”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法律(???

A.?礼法结合???????????????????????????B.?注重私法???????????????????????????C.?灵活多变???????????????????????????D.?注重正义
【答案】
A
【解析】根据材料“古代历代法律中…皆不禁止复仇”、“畏法不复仇,君子所不齿”、“诸祖父母、父母及夫,为人所杀,私和者,流二千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法律体现了礼法结合,因为“复仇”体现了“孝”的思想,而古代法律基本都不禁止复仇,明显受到儒家“孝、礼”的影响,故A项正确;材料中的复仇不是私发,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古代法律灵活多变,排除C项;不禁止复仇和正义毫无关系,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睛】本题考查了古代法律的相关知识,答题关键在于抓住关键信息“古代历代法律中…皆不禁止复仇”、“畏法不复仇,君子所不齿”、“诸祖父母、父母及夫,为人所杀,私和者,流二千里”进行分析即可,考查了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二、非选择题
16.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唐太宗、康熙帝都十分重视民族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摈弃旧时惯用的民族分化与肢解的做法,把“抚九族以仁”当做“君之体”也。有学者认为,对唐太宗民族政策的研究,有望找到一条在当今冷战格局瓦解、已不存在共同假想敌的情况下重建国际新秩序,维护世界和平的可行道路。
——摘编自《唐太宗李世民》
材料二:在统治大一统国家的民族地区方面,清朝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其重要的是采取“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基本原则,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有特点的行政管理。
——张帆《中国古代史简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唐太宗“抚九族以仁”政策的具体史实。
(2)根据材料二,概括康熙帝统治少数民族地区的成功经验,并结合康熙帝实施的相关举措加以说明。
【答案】
(1)史实:东突厥归附唐朝后,允许他们一部分人内迁,大部分仍居原地,设置羁縻府州;?
与吐蕃和亲;西北各族首领的后嗣由唐朝册封。
(2)成功经验:注重教化,尊重各民族文化传统;强调政令统一,因地制宜进行管理。
史实说明:乌兰布通战役胜利后,康熙帝在多伦与内外蒙古首领会盟,正式接受?
全体喀尔喀蒙古贵族和喇嘛的臣服;在蒙藏地区特封达赖、班禅、哲布尊丹巴、章嘉四大活佛;设立木兰围场和承德避暑山庄,作为处理民族事务和接见各族王公贵族的重要场所
【解析】(1)根据设问“抚九族以仁”可知,主要考查通过和平手段加强民族关系的措施,结合所学唐朝处理边疆的措施,可从对东突厥的处置,与吐蕃的关系,册封等方面作答。
(2)经验:根据材料“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可知,注重教化,尊重各民族文化传统;强调政令统一,因地制宜进行管理。说明,结合所学康熙处理民族关系的措施回答即可。
故答案为:
(1)东突厥归附唐朝后,允许他们一部分人内迁,大部分仍居原地,设置羁縻府州;与吐蕃和亲;西北各族首领的后嗣由唐朝册封。
(2)成功经验:注重教化,尊重各民族文化传统;强调政令统一,因地制宜进行管理。
史实说明:乌兰布通战役胜利后,康熙帝在多伦与内外蒙古首领会盟,正式接受全体喀尔喀蒙古贵族和喇嘛的臣服;在蒙藏地区特封达赖、班禅、哲布尊丹
巴、章嘉四大活佛;设立木兰围场和承德避暑山庄,作为处理民族事务和接见各族王公贵族的重要场所。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唐代、清代民族关系的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提取、归纳、概括信息的能力,以及调动、运用所学相关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7.唐朝,一个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具有开拓创新的气魄,更有昂扬进取的精神。但终未摆脱灭亡的命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杜甫《忆昔》
材料二?
唐朝户数在639年(唐太宗贞观十三年)达300万户,705年有615万户,740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为841万户,754年有918万户。
——冻国栋《中国人口史(第二卷)》
材料三?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杜甫《垂老别》
材料四?
玄宗宠幸杨贵妃,荒废朝政,重用奸佞李林甫、杨国忠,致使朝政黑暗腐朽。
材料五?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杜甫《无家别》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材料二的数据印证了材料一中哪一句诗所描述的情况?
(2)材料二中,639~751年间唐朝的户数数据呈现出怎样的趋势?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现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
(3)材料三诗中描绘的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此为何事件?
(4)材料四中记述了上面事件发生的一个原因,请说出其他两个原因是什么?
(5)根据材料五,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一事件带来的危害。
【答案】
(1)社会现实:开元盛世时期国家呈现经济繁荣(人口众多,粮食丰盈,国库充实),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百姓富足的景象。
印证:“小邑犹藏万家室”。
(2)趋势:连续增长(上升)。
原因:“贞观之治”(奠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继续发展);“开元盛世”(全盛)。
(3)安史之乱。
(4)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日益紧张;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5)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中央权力衰微,节度使权力加大,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国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材料一的“小邑犹藏万家室”反映出唐朝开元年间国家呈现经济繁荣,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百姓富足的景象。
第(2)问,分析材料二的数据“639年(唐太宗贞观十三年)达300万户,705年有615万户,740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为841万户,754年有918万户”可以看出639~751年间唐朝的户数数据呈现出连续增长的趋势。从639~751年间唐朝先后经历了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三位皇帝的统治,出现了“贞观之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开元盛世”的繁荣局面。
第(3)问,根据材料三“烽火被冈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诗中描绘的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是安史之乱。
第(4)问,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荒废朝政,任人唯亲,宦官奸臣当道,朝政日益腐败;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日益紧张;节度使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等。这些都是导致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
第(5)问,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还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也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故答案为:
(1)
社会现实:开元盛世时期国家呈现经济繁荣(人口众多,粮食丰盈,国库充实),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百姓富足的景象。印证:“小邑犹藏万家室”。
(2)
趋势:连续增长(上升)。原因:“贞观之治”(奠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继续发展);“开元盛世”(全盛)。
(3)
安史之乱。
(4)
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日益紧张;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5)
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中央权力衰微,节度使权力加大,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点睛】本题考查了
唐代社会发展演变的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依据材料从中提取、归纳、概括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调动、运用所学相关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1.曲辕犁,是唐代中国劳动人民发明的耕犁,其辕曲,因以名,区别于直辕犁。因其首先在在苏州等地推广应用,又称为江东犁。曲辕犁的出现(
??)
A.得益于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B.推动了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C.有利于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D.加速了唐朝均田制度的崩溃
2.据研究,唐代白居易(772~846)诗中所记中央官吏俸钱与史籍所载无不相合,所记地方官吏俸钱比史籍所载额度更高,高出部分是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据此可知,当时(
?????)
A.地方势力膨胀
B.中央官吏受到严密控制
C.中央财政紧张
D.地方官吏贪腐比较隐秘
3.下图邮票中的主人公对当时历史发展均作出重要贡献。二者值得后人纪念的相同之处在于(???

A.?扩大了中外之间贸易往来????????????????????????????????????B.?推动了不同民族交往交融
C.?促进了汉藏间的传统友好????????????????????????????????????D.?强化了对边疆的有效控制
4.唐朝后期,联合起来的大家庭明显多于前期;农村中也大量出现了“茶户”“园户”“渔户”等专业化的商品生产户。与上述现象相关的因素有(???

①两税法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②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唐律疏议》的颁布??????????
④大规模编排民户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5.从隋至元“大运河线路的延长以及从人字形到南北贯通的一字型的改变,不仅从空间上拉近了中国南北的距离,更从国家战略格局上促进了传统经济格局和政治地缘格局的改变”由此可知,大运河的发展(???

A.?解决了南北发展不平衡问题
B.?带动沿岸出现新的生产关系
C.?影响了古代政治中心的转移
D.?连接南北区域促进文化趋同
6.筒车出现前,我国利用水力推动机械运转的技术日趋成熟。筒车立轮的设计显然受魏晋南北朝以来水碓、水碾磨的影响。筒车的挹水筒利用了竹材的中空特性,而我国南方很早就有利用竹材作提水桶、饭盒的传统。由此可知,筒车的出现(???

A.?摆脱了自然环境的限制
B.?促进了南北方技术的交流
C.?推动农业耕作方式革新
D.?得益于生产生活经验积累
7.在隋唐时期城建过程中,政府除实行工匠培训制、技术工头负责制外,还制订了建筑材料的标准,并要求工部及其少府监、将作监等,直接参与到城市规划、建设与平时维修等事宜中。这些措施(
??)
A.?提高了工匠的社会地位???????????????????????????????????????B.?杜绝了浪费和贪污情况
C.?推动了城市建设的进步???????????????????????????????????????D.?导致官营手工业的衰落
8.唐太宗听到前线打败突厥的捷报,喜不自胜地说:当年先皇起兵,必须拉拢与隋炀帝和亲的突厥,向其君长称臣,允诺日后与之互市,以获得其兵马粮秣之助,攻入京师,建立我朝。如今,我军击败突厥,生擒其君,可算为国雪耻。这反映了唐朝初年(??

A.?民族政策较为灵活?????????B.?北方民族关系紧张?????????C.?军事实力非常强大?????????D.?国家疆域得到扩展
9.考古工作者在很多隋唐遗址中发现了当时外国的货币,如波斯萨珊王朝的银币、东罗马金币、阿拉伯金币和日本的“和铜开珎”银币。佛教通过中国传到日本和朝鲜。阿拉伯人创立的伊斯兰教、波斯人创立的摩尼教、基督教的一个支派景教,也都在唐朝时传入中国。这些现象表明隋唐时期(??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占优势
B.?佛教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C.?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密切
D.?儒家传统文化受到了冲击
10.唐前期对武则天评价比较积极正面,但宋代司马光则对她严厉批判,明末王夫之则评价道“鬼神之所不容,臣民之所共怨?
”。这说明历史人物评价(??

A.?会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发生改变?????????????????????????B.?时间越早越接近历史真实的面貌
C.?因观察视角、立场差异导致不同?????????????????????????D.?官方比民间更有话语权和权威性
11.隋朝开凿的大运河“北通涿郡,南至余杭,商旅往返,乘船不绝”,这表明运河的直接作用是(  )
A.?有利于边疆经济开发???????????????????????????????????????????B.?有效巩固了隋朝统治?
C.?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D.?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12.唐玄宗时高仙芝率军攻打石国(西域古国),石国求助于阿拉伯阿巴斯王朝(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公元751年,但逻斯之役高仙芝几乎全军覆没。阿拉伯人带着高仙芝部队的大批俘虏班师回朝,其中有一批造纸工匠。阿拉伯人让这些俘虏发挥长处,传授造纸技术。由此,造纸术先传到撒马尔罕(今乌兹别克斯坦),再传到巴格达,最后传到欧洲。这突出反映了唐代(???

A.?造纸术十分发达?????????B.?科技传播的特殊途径?????????C.?丝绸之路曾受阻?????????D.?国内外势力相互勾结
13.唐中期以来边境战事频繁,开元二十五年,唐玄宗下诏改行募兵制,允许士兵携带家属。到达防区后授予工具、田地和房屋。士兵转向职业化,随军家属则就地展开屯田。这一政策(???

A.?促进了边疆开发?????????????B.?削弱了军事力量?????????????C.?打击了地方割据?????????????D.?加剧了土地兼并
14.开皇(隋文帝)三年,度支尚书长孙平鉴于“天下州县多罹水旱,百姓不给”的社会现实,“奏令民间每秋家出粟麦一石已下,贫富差等,储之闾巷,以备凶年,名曰‘义仓’”。“自是州里丰衍,民多赖焉”。据此可知,设立义仓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维护社会稳定
C.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D.繁荣粮食市场
15.中国古代历代法律中,除北周外其他朝代皆不禁止复仇,甚至认为“畏法不复仇,君子所不齿”。《唐律》中规定:“诸祖父母、父母及夫,人所杀,私和者,流二千里。其亲徒二年半。大功以下,递减一等。”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法律(???

A.?礼法结合???????????????????????????B.?注重私法???????????????????????????C.?灵活多变???????????????????????????D.?注重正义
二、非选择题
16.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唐太宗、康熙帝都十分重视民族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摈弃旧时惯用的民族分化与肢解的做法,把“抚九族以仁”当做“君之体”也。有学者认为,对唐太宗民族政策的研究,有望找到一条在当今冷战格局瓦解、已不存在共同假想敌的情况下重建国际新秩序,维护世界和平的可行道路。
——摘编自《唐太宗李世民》
材料二:在统治大一统国家的民族地区方面,清朝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其重要的是采取“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基本原则,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有特点的行政管理。
——张帆《中国古代史简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唐太宗“抚九族以仁”政策的具体史实。
(2)根据材料二,概括康熙帝统治少数民族地区的成功经验,并结合康熙帝实施的相关举措加以说明。
17.唐朝,一个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具有开拓创新的气魄,更有昂扬进取的精神。但终未摆脱灭亡的命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杜甫《忆昔》
材料二?
唐朝户数在639年(唐太宗贞观十三年)达300万户,705年有615万户,740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为841万户,754年有918万户。
——冻国栋《中国人口史(第二卷)》
材料三?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杜甫《垂老别》
材料四?
玄宗宠幸杨贵妃,荒废朝政,重用奸佞李林甫、杨国忠,致使朝政黑暗腐朽。
材料五?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杜甫《无家别》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材料二的数据印证了材料一中哪一句诗所描述的情况?
(2)材料二中,639~751年间唐朝的户数数据呈现出怎样的趋势?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现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
(3)材料三诗中描绘的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此为何事件?
(4)材料四中记述了上面事件发生的一个原因,请说出其他两个原因是什么?
(5)根据材料五,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一事件带来的危害。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