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1.如图取自敦煌莫高窟壁画《胡旋舞》(局部)胡旋舞是来自西域游牧民族的一种舞蹈,隋唐时期风行一时。该作品体现了(??
)
?
A.中国绘画由幼稚走向成熟
B.中土文化借西域风情复兴
C.文人画所追求的神韵意趣
D.各族壮阔欢腾的盛世特色
2.唐代书法在风格上兼容南北,达到一个新高度。其中,由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创立的欧体、颜体和柳体等书法字体,被后世学习与临摹。他们自创一格的“书法字体”属于(
?????)
A.小篆
B.隶书
C.楷书
D.草书
3.汉朝虽已发明了造纸术,但两汉官方书写的材料主要还是简帛,直到东晋末年,官方才明确下令用纸代简。官方书写材料的这种变化反映了东晋末年(??
)
A.?简帛退出了书写领域???????????????????????????????????????????B.?造纸技术的不断进步
C.?书写原料来源的广泛???????????????????????????????????????????D.?实现了书写材料革命
4.玄学出自《老子》“玄而又玄,众妙之门。”魏晋时期的王弼在《老子指略》中说:“玄,谓之深者也。”“玄”就是蕴藏于天地万物一般规律的“道”。他们认为纲常礼教、君臣上下,多是“天理自然”,应任其发展。这表明魏晋时期玄学(?
?)
A.?继承了天人合一的思想???????????????????????????????????????B.?动摇了儒学正统地位
C.?糅合了儒道的思想内涵???????????????????????????????????????D.?削弱了佛教文化影响
5.701
年,日本政府颁布《大宝律令》,规定制作衣服要仿照中国式样,宫廷朝服也要模仿
唐代朝服;不久又下令“天下百姓右襟”,因为中国中原人自周代以后都是向右掩衣襟。
据此可知,当时(???
)
A.?中国服饰开始影响世界
B.日本以唐服为文明象征
C.中国传统服饰基本定型
D.唐服推动了日本封建化
6.唐初,无论扬道抑佛或是抑道扬佛,最终都只是以扬为主。三教之外,基督教(景教)也在贞观年间传入,摩尼教、袄教及其他民间宗教也十分活跃。这说明当时(??
)
A.?封建迷信思想盛行
B.?儒家正统地位受到严重冲击
C.?三教并行政策确立
D.?文化政策开明促进信仰多元
7.东晋顾恺之根据西晋张华讽谏皇后贾南风擅权并劝说宫嫔遵规守范的《女史箴》文12节,画了一卷12段《女史箴图》,画面典雅,线条优美,色彩明丽,画中女性形美神韵气华。其中《冯媛挡熊》描绘了冯婕妤以身挡熊、保护汉元帝的故事,《班婕妤却辇》描绘了班婕妤不与汉成帝同辇、以防成帝恋女色而误朝政的故事,其余画段均无特定对象和典故。该画卷说明(??
)
A.?东晋绘画以女性人物为主要题材
B.?艺术具有审美与教化的双重功能
C.?汉代和晋代女性的地位空前提高
D.?绘画的讽谏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
8.下图是2020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发掘出土的颜真卿(709—785年)早期书法真迹。下列选项符合该作品艺术风格的是(??
)
A.?端庄稳重,大气雄浑
B.?纵横挥洒,飞动飘逸
C.?行笔快捷,变化自如
D.?骨力遒劲,柳体风格
9.唐朝某书法家被时人评为:“援笔掣电,随手万变。……贫无纸,种芭蕉万余株,以供挥洒。书不足,乃漆一盘书之,书至再三,盘板皆穿。”据此可知,该书法家擅长的书体风格是(??
)
A.?工整清晰,飞洒活泼???????????????????????????????????????????B.?平衡对称,整齐安定
C.?字形方正,规矩严整???????????????????????????????????????????D.?变化丰富,奔放跃动
10.魏晋时期大族子弟以“簿阀”(即祖、父两代在本朝的官爵)定品,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士族是封建等级秩序的维护者?????????????????????????????B.?九品中正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C.?门第族望成为选官的主要依据?????????????????????????????D.?“世卿世禄”制造成“累世公卿”现象
11.唐朝22位皇帝中,
18位是马球运动爱好者。当时全国上下球场林立,玩者如云。王朝与邻国大都进行过马球竞技活动。赛场上经常出现“珠球忽掷,月杖争击”“百马撵蹄近相映,欢声四合壮士呼”的壮观场面。可见,唐代马球运动的兴盛(??
)
A.?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B.?助推农牧文明的相互融合
C.?由统治者个人喜好决定???????????????????????????????????????D.?契合蓬勃向上的时代风貌
12.唐朝诗人杜牧有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表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
①儒释道三教合一??????????
②儒家思想面临严峻挑战
③社会动荡不安????????????
④佛教兴盛一时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3.宋代佛教强调“儒佛者,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儒者,圣人之大有为者也;佛者,圣人之大无为者也。有为者以治世,无为者以治心”。这主要反映出(???
)
A.?佛道的思想冲击????????????B.?佛教的中国化????????????C.?佛儒的思想融合????????????D.?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14.中国古代是“家国同构”的社会,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父为“家君”,君为“国父”。由此可知(???
)
A.?“君权”是“父权”的延伸和扩张
B.?分封制是“家国同构”的制度根源
C.?血缘纽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基础
D.?儒家思想根植于悠久的文化传统
15.梅雨时节,在我国各地先后不一。柳宗元诗载“柳州梅雨在三月”;杜甫诗曰成都“四月熟黄梅”;苏轼诗云“(湖州)三旬已过黄梅雨”。材料中的诗句(???
)
A.?体现了唐宋文学特点的一致性
B.?具有一定的史料参考价值
C.?指出了古代农时活动的规律性
D.?反映了诗歌的平民化趋势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16年5月21日,广东省博物馆邀请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姚崇新教授进行了主题名为《陆道还是海道?——佛教初传中国路径问题再探讨》的讲座。他指出,据文献显示,几乎所有早期入华的佛教信徒都沿陆上丝绸之路自西北而来集中在洛阳,而非海道说者所认为的江淮地区,且佛教在西域的传播虽晚于内地,却仍较南海地区为早;此外,虽然广州和交州为佛教自海上登陆的首选地点,但于文献所见最早传入的时间也仅在东汉年间,因此,海道说并不可取。为支持陆道说,姚崇新教授还将我国北方和南方地区的早期佛像造型进行了对比,得出的结论是南北方的佛教造型风格都受到了中亚犍陀罗造型艺术的影响,且南方佛教艺术来源于中原北方的可能性更大。之后,姚教授通过对于敦煌悬泉东汉浮屠简的分析,进一步充实了陆道说的证据。
——摘编自《姚崇新:陆道还是海道?——佛教初传中国路径问题再探讨》
材料二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至今已2000年。它深刻的影响着中国的传统思想和文化。历史上真实的佛教决不是一种孤立的信仰,它一直与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各种哲学思想,民间的风俗习惯社会道德乃至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结合任一起。
——摘编自《佛教传入中国后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指出姚教授对佛教传入中国路径的看法及其具体史料依据,若要进一步论证佛教传入中国的路径,还可以收集那些材料?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佛教传入中国的影响。
?
17.材料:颜真卿(708—785年),开元年间进士。安史之乱爆发后,任平原太守的颜真卿由于准备充分,应对灵活,当河朔一带全部沦陷之时,唯独平原郡防守完备。唐代宗即位后,颜真卿上书皇帝,希望代宗“博闻谠言,以广视听”,言辞激切,声震朝野。颜真卿因为忠直,先后受到宦官李辅国和一些权臣的打压,一再被贬。建中四年(783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反叛,唐德宗命颜真卿到许州安抚李希烈。面对李希烈的各种威逼利诱而不为所动,最终被害,时年77岁。颜真卿在书法上造诣深厚,并广泛吸收王羲之、张旭、怀素等人书法的精华,时人称之为“得王羲之之筋骨心肺”。有《颜氏家庙碑》《祭侄文稿》等作品传世,其独创的“颜体”书法被后人称之为“中正之笔”。
——摘编自《新唐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颜真卿的主要历史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颜体”享有崇高地位的原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1.如图取自敦煌莫高窟壁画《胡旋舞》(局部)胡旋舞是来自西域游牧民族的一种舞蹈,隋唐时期风行一时。该作品体现了(??
)
?
A.中国绘画由幼稚走向成熟
B.中土文化借西域风情复兴
C.文人画所追求的神韵意趣
D.各族壮阔欢腾的盛世特色
【答案】
D
【解析】盛唐习俗文化体现出胡汉交融和中西贯通的特点,展示了博大开放、汇纳百川与充满创新活力的时代精神,各族欢腾的盛世,与材料中“胡旋舞是来自西域游牧民族的一种舞蹈,隋唐时期风行一时”相符,故选D项;魏晋时期,士大夫画家总结出许多精辟的绘画理论,有力地推动了绘画艺术的发展,与材料中“隋唐时期”不符,排除A项;“隋唐时期”文化灿烂辉煌,不是复兴,而且中土和西域文化不同,排除B项;元明清时期,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文人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最能反映文人画风貌的是写意画,与“取自敦煌莫高窟壁画《胡旋舞》”不符,排除C项。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起源和演变,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材料中“胡旋舞是来自西域游牧民族的一种舞蹈,隋唐时期风行一-时”的主旨,并正确掌握隋唐时期的阶段特征。
2.唐代书法在风格上兼容南北,达到一个新高度。其中,由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创立的欧体、颜体和柳体等书法字体,被后世学习与临摹。他们自创一格的“书法字体”属于(
?????)
A.小篆
B.隶书
C.楷书
D.草书
【答案】
C
【解析】根据“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创立的欧体、颜体和柳体等书法字体”可得出这三者擅长的是楷书,C项正确;ABD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古代书法的发展。关键信息是“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创立的欧体、颜体和柳体等书法字体”。
3.汉朝虽已发明了造纸术,但两汉官方书写的材料主要还是简帛,直到东晋末年,官方才明确下令用纸代简。官方书写材料的这种变化反映了东晋末年(??
)
A.?简帛退出了书写领域???????????????????????????????????????????B.?造纸技术的不断进步
C.?书写原料来源的广泛???????????????????????????????????????????D.?实现了书写材料革命
【答案】
B
【解析】材料表明纸地位日益重要,不能反映简帛退出了书写领域,故A项错误;因为造纸技术的进步,使纸张使用更加广泛,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书写原料来源更广泛,故C项错误;纸的使用更加广泛,不能叫“革命”,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解答本题抓住关键信息“直到东晋末年,官方才明确下令用纸代简”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
4.玄学出自《老子》“玄而又玄,众妙之门。”魏晋时期的王弼在《老子指略》中说:“玄,谓之深者也。”“玄”就是蕴藏于天地万物一般规律的“道”。他们认为纲常礼教、君臣上下,多是“天理自然”,应任其发展。这表明魏晋时期玄学(?
?)
A.?继承了天人合一的思想???????????????????????????????????????B.?动摇了儒学正统地位
C.?糅合了儒道的思想内涵???????????????????????????????????????D.?削弱了佛教文化影响
【答案】
C
【解析】从材料中的“他们认为纲常礼教、君臣上下,多是‘天理自然’,应任其发展”等信息可以看出,魏晋时期的玄学糅合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内涵,故答案为C项;天人合一强调的是天与人的互动关系,材料中没有涉及天人合一思想,排除A项;玄学用道家理论解释儒学,有利于巩固儒学的正统地位,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玄学对佛教文化的影响,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传统思想的发展。解答本题时需要学生理解道家思想的发展。需要学生对玄学有一定的了解认识。
5.701
年,日本政府颁布《大宝律令》,规定制作衣服要仿照中国式样,宫廷朝服也要模仿
唐代朝服;不久又下令“天下百姓右襟”,因为中国中原人自周代以后都是向右掩衣襟。
据此可知,当时(???
)
A.?中国服饰开始影响世界
B.日本以唐服为文明象征
C.中国传统服饰基本定型
D.唐服推动了日本封建化
【答案】
B
【解析】根据“规定制作衣服要仿照中国式样,宫廷朝服也要模仿
唐代朝服;不久又下令“天下百姓右襟”,因为中国中原人自周代以后都是向右掩衣襟”可得出日本学习中国的文化,并融入日本文文化中,说明其以唐服为其文明的象征,B项正确;开始说的法不能证明,排除A;从材料中不能得出定型,排除C;日本的封建化是通过制度的变革,与唐服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材料知识的理解,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产生的影响。
6.唐初,无论扬道抑佛或是抑道扬佛,最终都只是以扬为主。三教之外,基督教(景教)也在贞观年间传入,摩尼教、袄教及其他民间宗教也十分活跃。这说明当时(??
)
A.?封建迷信思想盛行
B.?儒家正统地位受到严重冲击
C.?三教并行政策确立
D.?文化政策开明促进信仰多元
【答案】
D
【解析】由材料“最终都只是以扬为主……摩尼教、袄教及其他民间宗教也十分活跃”可知,当时政府对待宗教的态度较为开明,这促进了当时社会信仰的多元化,故选D;宗教信仰不能完全和宗教迷信等同起来,A项结论无法得出,排除;材料没有提及儒家的地位问题,无法得出B项结论,排除;材料“无论扬道抑佛或是抑道扬佛”说明政府在对待宗教问题上还是有倾向性的,因此“三教并行政策确立”的结论无法得出,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唐代的思想状况,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最终都只是以扬为主……摩尼教、袄教及其他民间宗教也十分活跃”进行分析,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7.东晋顾恺之根据西晋张华讽谏皇后贾南风擅权并劝说宫嫔遵规守范的《女史箴》文12节,画了一卷12段《女史箴图》,画面典雅,线条优美,色彩明丽,画中女性形美神韵气华。其中《冯媛挡熊》描绘了冯婕妤以身挡熊、保护汉元帝的故事,《班婕妤却辇》描绘了班婕妤不与汉成帝同辇、以防成帝恋女色而误朝政的故事,其余画段均无特定对象和典故。该画卷说明(??
)
A.?东晋绘画以女性人物为主要题材
B.?艺术具有审美与教化的双重功能
C.?汉代和晋代女性的地位空前提高
D.?绘画的讽谏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
【答案】
B
【解析】根据“保护汉元帝”、“防成帝恋女色而误朝政”等信息可知这两幅画带有一定的教化功能,说明该画卷具有审美和教化的双重功能,故选B;仅根据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不能说明以女性人物为主要题材,排除A;“空前提高”的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C;“得到了充分体现”的说法无法体现,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汉魏时期的文学艺术,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保护汉元帝”、“防成帝恋女色而误朝政”等信息的分析,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8.下图是2020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发掘出土的颜真卿(709—785年)早期书法真迹。下列选项符合该作品艺术风格的是(??
)
A.?端庄稳重,大气雄浑
B.?纵横挥洒,飞动飘逸
C.?行笔快捷,变化自如
D.?骨力遒劲,柳体风格
【答案】
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颜真卿的楷书结构方正茂密,笔画横轻竖重,笔力雄强园厚,气势庄严雄浑,所以A正确;“纵横挥洒,飞动飘逸”属于草书的风格,所以B错误;“行笔快捷,变化自如”属于行书的风格,所以C错误;柳体取匀衡痩硬,追魏碑斩钉截铁势,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体严紧,不符合题意,所以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睛】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书法艺术,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学生需要把握行、草、隶、篆等书体的特点,并进行辨析。
9.唐朝某书法家被时人评为:“援笔掣电,随手万变。……贫无纸,种芭蕉万余株,以供挥洒。书不足,乃漆一盘书之,书至再三,盘板皆穿。”据此可知,该书法家擅长的书体风格是(??
)
A.?工整清晰,飞洒活泼???????????????????????????????????????????B.?平衡对称,整齐安定
C.?字形方正,规矩严整???????????????????????????????????????????D.?变化丰富,奔放跃动
【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中的“援笔掣电,随手万变”可以得出,该书法家擅长的是草书,其风格是变化丰富,奔放跃动,故D符合题意;A是行书,A不符合题意;B是隶书,B不符合题意;C是楷书,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书画成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援笔掣电,随手万变”。本题主要通过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发展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
10.魏晋时期大族子弟以“簿阀”(即祖、父两代在本朝的官爵)定品,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士族是封建等级秩序的维护者?????????????????????????????B.?九品中正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C.?门第族望成为选官的主要依据?????????????????????????????D.?“世卿世禄”制造成“累世公卿”现象
【答案】
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簿阀”使门第族望成为选官的主要依据。故C项符合题意;A项材料不涉及维护封建等级秩序内容,故A项不符合题意;B项材料只反映定品依据,与加强中央集权无关,故B项不符合题意;D项“世卿世禄”制在秦汉时期被军功爵制和察举制取代。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为九品中正制,故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睛】本题考查魏晋选官制度。
本题考查九品中正制,考生可结合材料“魏晋时期大族子弟以‘簿阀’?(即祖、父两代在本朝的官爵)定品”进行分析。
11.唐朝22位皇帝中,
18位是马球运动爱好者。当时全国上下球场林立,玩者如云。王朝与邻国大都进行过马球竞技活动。赛场上经常出现“珠球忽掷,月杖争击”“百马撵蹄近相映,欢声四合壮士呼”的壮观场面。可见,唐代马球运动的兴盛(??
)
A.?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B.?助推农牧文明的相互融合
C.?由统治者个人喜好决定???????????????????????????????????????D.?契合蓬勃向上的时代风貌
【答案】
D
【解析】根据材料“珠球忽掷,月杖争击”“百马撵蹄近相映,欢声四合壮士呼”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了当时马球赛场的热烈场面,这与唐朝积极向上、开放交流的社会风气相应,契合蓬勃向上的时代风貌,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早在东汉就有马球运动,经过长期的演变与发展,马球成为中国古代主要的运动形式之一,因此“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与史实不符,并且材料内容没有强调马球运动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的信息,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马球运动是骑在马背上,用马球杆击球入门的体育运动,体现了唐朝积极向上、开放交流的社会风气,没有强调推动农牧文明相互融合方面的影响,B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的是统治者对马球的兴盛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但统治者个人喜好并不能起决定作用,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睛】本题侧重于考查唐朝的文化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唐朝马球成为流行的竞技项目,体现了积极向上、开放交流的社会风气。
12.唐朝诗人杜牧有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表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
①儒释道三教合一??????????
②儒家思想面临严峻挑战
③社会动荡不安????????????
④佛教兴盛一时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答案】
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佛教在这一时期盛行,对儒家思想产生了冲击,②③④符合题意,所以B正确;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①与材料时间不符,所以AC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睛】本题考查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道儒思想的传播,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的把握,解答本题根据材料结合唐代晚期社会状况进行分析即可。
13.宋代佛教强调“儒佛者,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儒者,圣人之大有为者也;佛者,圣人之大无为者也。有为者以治世,无为者以治心”。这主要反映出(???
)
A.?佛道的思想冲击????????????B.?佛教的中国化????????????C.?佛儒的思想融合????????????D.?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答案】
C
【解析】宋代佛教强调圣人治理天下、佛教安定内心,儒家的圣人和佛同样都通过教化促进社会的安定,体现了佛教和儒教思想的融合,C项正确;材料内容与道教无关,A项错误;佛教与儒家有相通之处,不能说明佛教受中国文化影响发生了变化,B项错误;儒学正统地位确立是在西汉汉武帝时期,与材料中的宋代佛教主张无关,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睛】本题考查了宋代佛儒思想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根据材料
“儒佛者,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
“进行分析即可,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4.中国古代是“家国同构”的社会,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父为“家君”,君为“国父”。由此可知(???
)
A.?“君权”是“父权”的延伸和扩张
B.?分封制是“家国同构”的制度根源
C.?血缘纽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基础
D.?儒家思想根植于悠久的文化传统
【答案】
A
【解析】
“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父为“家君”,君为“国父”表明“君权”是“父权”的延伸和扩张,故A符合题意;文化传统、分封制、血缘纽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基础材料未体现,故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睛】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通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家长制。“家国同构“是宗法社会的特征。
15.梅雨时节,在我国各地先后不一。柳宗元诗载“柳州梅雨在三月”;杜甫诗曰成都“四月熟黄梅”;苏轼诗云“(湖州)三旬已过黄梅雨”。材料中的诗句(???
)
A.?体现了唐宋文学特点的一致性
B.?具有一定的史料参考价值
C.?指出了古代农时活动的规律性
D.?反映了诗歌的平民化趋势
【答案】
B
【解析】从材料可得出,诗句的内容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当时的节气情况,以及天气情况,具有一定的史料参考价值,B项正确;唐宋并不一致,排除A;通过文学作品,不一定能反映真实的规律,排除C;材料与平民化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B。
【点睛】本题考查了唐诗的相关知识,侧重考查了学生们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根据所学可知诗歌等文学作品一定程度上也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16年5月21日,广东省博物馆邀请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姚崇新教授进行了主题名为《陆道还是海道?——佛教初传中国路径问题再探讨》的讲座。他指出,据文献显示,几乎所有早期入华的佛教信徒都沿陆上丝绸之路自西北而来集中在洛阳,而非海道说者所认为的江淮地区,且佛教在西域的传播虽晚于内地,却仍较南海地区为早;此外,虽然广州和交州为佛教自海上登陆的首选地点,但于文献所见最早传入的时间也仅在东汉年间,因此,海道说并不可取。为支持陆道说,姚崇新教授还将我国北方和南方地区的早期佛像造型进行了对比,得出的结论是南北方的佛教造型风格都受到了中亚犍陀罗造型艺术的影响,且南方佛教艺术来源于中原北方的可能性更大。之后,姚教授通过对于敦煌悬泉东汉浮屠简的分析,进一步充实了陆道说的证据。
——摘编自《姚崇新:陆道还是海道?——佛教初传中国路径问题再探讨》
材料二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至今已2000年。它深刻的影响着中国的传统思想和文化。历史上真实的佛教决不是一种孤立的信仰,它一直与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各种哲学思想,民间的风俗习惯社会道德乃至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结合任一起。
——摘编自《佛教传入中国后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指出姚教授对佛教传入中国路径的看法及其具体史料依据,若要进一步论证佛教传入中国的路径,还可以收集那些材料?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佛教传入中国的影响。
【答案】
(1)看法:佛教通过陆道传入中国。史料依据:早期入华的佛教信徒都集中在北方;佛教在北方的传播比南方早;南北的佛教造型风格同源,且南方佛教艺术很可能来源于中原北方;敦煌悬泉东汉浮屠简的记载。材料:中外文书档案;个人著述与书信;早期寺庙遗迹、碑刻等实物资料。
(2)影响: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为文学和艺术发展提供新题材和灵感;影响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和文化;影响中国伦理观念;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解析】(1)第一小问“看法”,紧扣材料信息,不难找到其认可陆道说;第二小问“史料依据”,据材料中的“据文献显示”“将我国北方和南方地区的早期佛像造型进行了对比”“通过对于敦煌悬泉东汉浮屠简的分析”等信息可得出文献史料和实物史料等相关具体证据;第三小问“收集哪些材料”,可结合所学知识,从档案著述,书信、报刊等角度作答。
(2)“影响”,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佛教对中国的文化、文艺、伦理、思想及对中外之间关系等方面概括作答。
故答案为:
(1)
看法:佛教通过陆道传入中国。史料依据:早期入华的佛教信徒都集中在北方;佛教在北方的传播比南方早;南北的佛教造型风格同源,且南方佛教艺术很可能来源于中原北方;敦煌悬泉东汉浮屠简的记载。材料:中外文书档案;个人著述与书信;早期寺庙遗迹、碑刻等实物资料。
(2)
影响: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为文学和艺术发展提供新题材和灵感;影响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和文化;影响中国伦理观念;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佛教传入中国情况,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17.材料:颜真卿(708—785年),开元年间进士。安史之乱爆发后,任平原太守的颜真卿由于准备充分,应对灵活,当河朔一带全部沦陷之时,唯独平原郡防守完备。唐代宗即位后,颜真卿上书皇帝,希望代宗“博闻谠言,以广视听”,言辞激切,声震朝野。颜真卿因为忠直,先后受到宦官李辅国和一些权臣的打压,一再被贬。建中四年(783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反叛,唐德宗命颜真卿到许州安抚李希烈。面对李希烈的各种威逼利诱而不为所动,最终被害,时年77岁。颜真卿在书法上造诣深厚,并广泛吸收王羲之、张旭、怀素等人书法的精华,时人称之为“得王羲之之筋骨心肺”。有《颜氏家庙碑》《祭侄文稿》等作品传世,其独创的“颜体”书法被后人称之为“中正之笔”。
——摘编自《新唐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颜真卿的主要历史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颜体”享有崇高地位的原因。
【答案】
(1)参与平定安史之乱,维护国家统一;独创“颜体”,发展书法艺术。
(2)广泛吸收前辈书法精华,形成了独特艺术风格;颜真卿为人正直、品德高尚;儒学的影响。
【解析】(1)本题侧重于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安史之乱爆发后,任平原太守的颜真卿由于准备充分,应对灵活,当河朔一带全部沦陷之时,唯独平原郡防守完备”、其独创的“颜体”书法被后人称之为“中正之笔”等信息分析:可从政治和书法艺术两个方面进行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并广泛吸收王羲之、张旭、怀素等人书法的精华”、“面对李希烈的各种威逼利诱而不为所动,最终被害”、“中正之笔”等信息分析可知:应从“颜体”本身的艺术价值和颜真卿的正直为人等角度进行分析。其忠贞殉国的行为被人称颂,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
故答案为:(1)参与平定安史之乱,维护国家统一;独创“颜体”,发展书法艺术。
(2)广泛吸收前辈书法精华,形成了独特艺术风格;颜真卿为人正直、品德高尚;儒学的影响。
【点睛】本题侧重于考查颜真卿的贡献和其独创的“颜体”的历史价值,考查学生研读史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考查的历史核心素养是家国情怀和历史解释。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