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1.在我们湖南的南岳建有“忠烈祠”,纪念在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的烈土,这一做法主要受中国古代下列哪一制度的影响(
??)
A.世袭制度
B.分封制度
C.皇帝制度
D.宗法制度
【答案】
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祠堂的修建体现的是对宗法血缘关系的重视,因此
D
正确,ABC
排除。
故答案为:D。
【点睛】本题考查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考生可结合材料“纪念在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的烈士”进行分析。
2.从出土的甲骨卜辞中可以看由,除了高位神“帝”和祖先崇拜外,商朝人对风、雨、虹、雪等自然现象都有祭祀记录,这些自然现象受到了商朝人的重视,由此可以推辞当时(
??)
A.农业生产是重要经济话动
B.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C.民间信仰体系与官方相同
D.土地是国家财富来源
【答案】
A
【解析】
由题干可知商人对风、雨、虹、雪等自然现象都有祭祀记录,这些自然现象之所以能引起商人的重视,是因为这些现象本身与商人的生产生活,特别是农业生产紧密相关,故A项符合题意;B项“相同”在题干中无法体现,B不符合题意;C项与题干无关,C不符合题意;D项题干没有提及财富的来源,故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睛】本题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商人对风、雨、虹、雪等自然现象都有祭祀记录,这些自然现象受到了商人的重视”。本题为中档题,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西周文献和金文中频繁提到了“孝”,主要含义有两重:一是对祖先的尊崇与祀奉,二是对生身父母的孝养。相关记载以前者为主,后者甚少。这反映了当时(
??)
A.儒家伦理逐渐形成
B.宗族是主要社会单位
C.血缘关系日趋淡化
D.文字系统的发展完善
【答案】
B
【解析】
西周时期对祖先的尊崇与祀奉,体现宗法制度的重要意义,说明宗族是当时社会的主要单位,故B符合题意;A项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说,A不符合题意;C项西周时期对祖先的尊崇与祀奉,体现重视宗法血缘关系,C不符合题意;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考生可结合材料“一是对祖先的尊崇与祀奉,二是对生身父母的孝养。相关记载以前者为主,后者甚少”进行分析。本题考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
4.有学者指出:“西周王朝通过对血缘宗法与分封制的有机结合体的合理运用,加大了西周对地方的控制力度……可是周代的政治就是按照血缘说话,一切都是事先就已经安排好的,这无疑把统治阶级内部人员流动的通道堵死了。”该学者意在说明周代(??
)
A.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相互抵触
B.血缘对贵族政治的完全限制
C.宗法血缘与政治间存在矛盾
D.家国一体政治架构开始形成
【答案】
C
【解析】据材料可知,周代的血缘宗法制与分封制的结合有助于加大对地方的控制,但也堵死了统治阶级内部人员流动的通道,不利于人才的流动和选拔,这就使宗法血缘和现实政治之间存在矛盾,故选C项;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并不抵触,排除A项;血缘是贵族政治的依据,排除B项;家国一体指的是一个人既是家族的族长,又是国家的掌权者,同时家族势力在国家的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家既是国,国就是家材料强调宗法血缘的弊端,排除D项。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宗法制,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5.族田义庄是属于某一宗族共有的土地,其设立的目的是通过经济权力维护宗法关系,其济功能其实是古代宗族宗法制下原始的社会保障功能的体现;当然这种保障制度由于由宗;中官僚士绅自发提供,也兼具慈善性质。材料说明族田义庄(??
)
A.有利于防止宗族内部的权力纷争
B.确立了古代社会保障体系
C.有助于稳定和维护封建政府统治
D.阻碍了封建农耕经济发展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族田义庄....设立的目的是通过经济权力维护宗法关系,其济功能其实是古代宗族宗法制下原始的社会保障功能的体现…”,可知,族田义庄兼有社会保障制度和慈善双重性质,这有利于维护宗族的稳定,进而有助于稳定和维护封建政府统治,故C项符合题意;A项材料只体现宗族内部的经济救助,与宗族内部的权力纷争无关,故A项不符合题意;B项族田义庄只是针对同一宗族内的族人进行帮助,并非社会保障体系,故B项不符合题意;D项族田义庄有利于封建农耕经济发展,故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睛】本题考查族田义庄的相关史实,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6.据《魏书·高祖纪》载:“夏殷不嫌一姓之婚,周制始绝同姓之娶。”周人确立“同姓不婚”原则的目的在于(??
)
A.强化礼乐制度
B.巩固宗法制度
C.促进民族交流
D.控制地方诸侯
【答案】
B
【解析】
西周禁止同姓婚配,与异姓通婚,目的是巩固宗法制度,扩展统治范围,B符合题意;ACD项不是西周时期确立“同姓不婚”的目的,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宗法制,要求学生结合宗法制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西周时期宗法制的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7.《尚书》记载“有夏(夏朝)多罪,天命殛(jí,杀死)之”、“商罪贯盈,天命诛之”。这反映了夏周时期(
)
A.政权更替频繁
B.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C.尚未实现高度集权
D.世袭制度遭到废弃
【答案】
B
【解析】材料中的内容表明夏启、商纣王罪孽深重,商汤、周武王都表明自己行为合“天义”,是代表上天的意志行事,借助上天来宣传自己合法性和权威,由此可知,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故B项正确.
材料无法反映政权更迭频繁,故A项错误.
夏商周时期尚未形成中央集权,故C项错误.
D项不符合材料和史实,应排除.
故答案为:
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读懂题干材料的意思,分析理解,结合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解答即可。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分析理解材料、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周初分封造就了受封诸国“强烈的‘自群(自己是个群体)’意识”,各诸侯国纷纷以“诸夏”或“诸华”的整体名义,向境内及周边其他各族宣示自称。这说明,周初分封(
???)
A.巩固了周天子共主地位
B.促进了政治文化的认同
C.激化了各民族间的矛盾
D.加强了受封诸国的团结
【答案】
B
【解析】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对周天子的统治的影响,故排除A;
根据“各诸侯国纷纷以诸夏’或诸华’的整体名义,向境内及周边其他各族宣示自称”说明,分封制促进了政治和文化的认同感,故B正确;
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民族矛盾计划,故排除C;
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诸侯国的团结,故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西周的分封制,侧重考查的是分封制的影响。侧重考查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9.学者吕文郁认为,西周主要是“天子建国”的时代;春秋前中期主要是“诸侯立家”的时代;春秋后期主要是卿大夫分封陪臣的时代。所谓周天子在“天下”分封诸侯,诸侯在邦国之内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在采邑内分封陪臣的“三级分封制”在周代任何一个时期都不存在。该学者意在强调(
???)
A.周代的分封制具有一定阶段性特征
B.西周时期的等级制度遭受极大冲击
C.分封制现实导向和继往开来的特点
D.传统的政治统治具有相对的合法性
【答案】
A
【解析】通过材料“西周主要是‘天子建国’的时代;春秋前、中期,主要是‘诸侯立家’的时代;春秋后期,主要是卿大夫分封陪臣的时代”可以看出,作者在强调分封制具有阶段性的特点,故A正确;选项B,在材料中,并没有看出西周等级制度受到了冲击,排除B;选项C,通过材料无法得出分封制现实导向和继往开来的特点,排除C;选项D,材料并没有政治统治合法性的相关信息,排除D;故答案为:A。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分封制,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周天子在天下分封诸侯,诸侯在邦国之内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则在采邑内分封陪臣的三级分封制,在周代任何一个时期都不存在”,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分封制的特点分析,即可正确判断。
10.翻检西周史,周王朝的最高首领称“王”,周王发表诰命时用“王曰”,或“王若曰”。周王又称“天子”,被视为天之元子,受天之命以君临人间。这反映出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神权与王权的结合??????????B.?嫡庶子孙为天下大宗??????????C.?“天下为公”??????????D.?“郡”“国”并行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周王称“天子”,受天命君临人间,这说明西周的王权带有神权色彩,故A项符合题意;BC项材料未涉及嫡庶和公天下,故BC不符合题意;D项郡国并行制是汉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解题的关键信息是“被视为天之元子,受天之命以君临人间”。
11.周礼规定,男性贵族可以娶妾多人,但正妻只能有一个。如果元配妻子亡故,理论上男子不能再娶妻,再婚的配偶只能称作继室,而必须保留亡故妻子的元配正妻地位。这一规定意在(
??)
A.?维护分封统治秩序?????????B.?巩固西周礼乐制度?????????C.?稳定贵族政治基础?????????D.?构建良好社会风尚
【答案】
A
【解析】周礼对于男性贵族婚配的相关规定,是为了维护正妻的地位,而维护正妻的地位,是为了维护嫡长子的地位,维持父系血缘宗法制度,以维护分封统治秩序,故选A项;材料“周礼规定,男性贵族可以娶妾多人,但正妻只能有一个”,说明材料主题是婚配制度,但实质目的是维护血缘宗法制度,而非巩固礼乐制度,排除B项;对贵族男性婚配制度的规定,可以维护贵族的统治秩序,但不能稳定贵族政治基础,西周贵族政治的基础是井田制,排除C项;规定贵族男性婚配制度,有利于贵族统治秩序的建立,并不能影响社会风气,排除D项。
故答案为:
A.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考生可结合材料“男性贵族可以娶妾多人,但正妻只能有一个。如果元配妻子亡故理论上男子不能再娶妻,再婚的配偶只能称作继室,而必须保留亡故妻子的元配正妻地位”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题的能力。
12.王国维先生在《殷周制度论》中指出:“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逮克殷后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这反映了(??
)
A.?西周分封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B.?商朝未能实现对地方有效管辖
C.?血缘分封制成为中央集权的基础?????????????????????????D.?商周君臣关系是宗法制主要区别
【答案】
A
【解析】材料体现了从商朝及以前朝代到西周,最高统治者地位的变化,商朝及以前的朝代“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到了西周“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这一变化体现了周天子对地方诸侯控制的加强,故A符合题意;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B不符合题意;C项说法错误,血缘分封不利于中央集权,故C不符合题意;D与材料无关,材料体现的是从商朝及以前朝代到西周,最高统治者地位的变化,与宗法制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睛】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考生可结合材料“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进行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
13.西周的中央机构“卿事寮”主管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吏及其政务,“太史寮”掌管册命、记
录国家大事、祭祀、占卜、历法等。西周前期为两寮长官共秉国政,但晚期“太史寮”及
其职官地位一直呈下降趋势。这说明西周晚期(???
)
A.神权逐渐被王权所取代
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C.重人事的文化精神渐
D.史官丧失对王权的约束
【答案】
C
【解析】根据“主管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吏及其政务”的“卿事寮”地位上升,而“太史寮”地位下降,反映出西周晚期更注重人事,故C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神权被取代,排除A;
材料没有涉及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B;?
D项太绝对,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同时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考生可结合材料“主管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吏及其政务”“卿事寮”“太史寮”
进行分析。
14.商朝前期实行一夫多妻制。西周建立后,周公对婚姻制度进行了改革。《礼记?曲礼》载:“天子有后,有夫人、有世妇、有嫔、有妻、有妾。”只有“后”为真正的妻子,其余都是身份不同的妾。这反映了(?
????)
A.女性社会地位不断下降
B.周天子的权威得到强化
C.权力传承方式发生变化
D.男尊女卑观念开始形成
【答案】
C
【解析】西周时期之所以要确立正妻和妾的身份,是为了配合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的特点,反映出权力的传承方式发生了变化,C项正确;材料并不是强调女性社会地位的下降,而是对一夫多妻制进行细致的规定,排除A项;材料中是对周天子后宫的等级制度进行规定,并没有体现出天子权威的强化,排除B项;男尊女卑的观念并不是从西周时期开始形成的,排除D项。
故选:
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宗法制度,要求学生结合宗法制度的特征和影响因素来分析。
15.公元前493年,晋国大夫赵鞅在与晋国大夫范氏、中行氏的战斗中,为了争取胜利,发布誓词:“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人臣、隶、圈免。”这反映了当时(????
)
A.分封制走向瓦解
B.确立了军功爵制
C.宗法制已经动摇
D.世卿世禄制被废
【答案】
A
【解析】A根据材料可以看出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绕过晋国国君发生争斗,这本身是对分封制的一种挑战,此外,在誓词中出现“受县”、“受郡”信息,说明当时的郡县制出现,综合两处信息当时分封制走向崩溃,A正确;B军功爵制度是商鞅变法建立起来的措施,B错误;C材料中没有出现宗法血缘关系,C错误;D世卿世禄制在春秋战国时期仍然存在,D错误;故答案为A
【点睛】本题核心考察点在于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并与教材所学知识综合判定,得出正确选项,建议学生在做题过程中,关注关键信息的挖掘。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曾随之谜
???
在今天湖北境内,中国的传世文献从来没有记载过周代一个叫曾国的诸侯国。1978年,曾侯乙墓的发现却证明历史上湖北的随州确实存在着一个姬姓曾国。史籍中明确记载这一地区只有一个随国,但却从未见随国青铜器出土。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的不一致,引发了学者们关于“曾国”和“随国”两个国名关系的争论,有的学者认为曾随为一国,有的学者认为曾国绝不可能是随国。
直到2019年,这场争论才得以平息。考古学家在湖北随州枣树林发现春秋中晚期的曾国墓葬群,出土铜器2000余件,其中礼器近600件。三组大墓的墓主人分别为曾公求及其夫人渔、曾侯宝及其夫人芈加、曾侯得,三组大墓均出土有编钟,同一墓葬均出土带有周文化和楚文化两种不同文化因素的铜鼎。以下为曾侯宝夫人、楚王女儿芈加墓出土的部分文物及其铭文:
(1)考古发现如何解决了“曾随之谜”?
(2)此次考古发现可以印证周代的哪些史实?结合材料加以说明。
【答案】
(1)在曾国的墓葬中发现了随国的信息,表明曾与随是同一个诸侯国的不同称呼,解决了文物考古和文献记载不一致的矛盾,弥补了文献史料中对曾国记载的空白。
(2)西周实行宗法分封制度。由编钟铭文可知,曾国是西周时期分封到随州的诸侯国。西周礼乐文明得到继承和传播。由墓葬出土的礼器及不同文化因素的铜鼎可知,曾国继承和传播了西周的礼乐制度文明,使不同地区的文化逐渐融合。春秋中期华夏认同的观念已经形成。编钟及其铭文“禹”和“夏”的发掘与释读,表明曾国对“禹”和“夏”的认同。
【解析】(1)根据“考古学家在湖北随州枣树林发现春秋中晚期的曾国墓葬群,出土铜器2000余件,其中礼器近600件”并综合所学可知,在曾国的墓葬中发现了随国的信息,表明曾与随是同一个诸侯国的不同称呼,从而解决了文物考古和文献记载不一致的矛盾,弥补了文献史料中对曾国记载的空白。
(2)根据“伯括受命,帅禹之绪……”等内容可知,西周实行宗法分封制度。由编钟铭文可知,曾国是西周时期分封到随州的诸侯国。西周礼乐文明得到继承和传播。由墓葬出土的礼器及不同文化因素的铜鼎可知,曾国继承和传播了西周的礼乐制度文明,使不同地区的文化逐渐融合。春秋中期华夏认同的观念已经形成。根据编钟及其铭文“禹”和“夏”的发掘与释读,表明曾国对“禹”和“夏”的认同。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西周实行的宗法制和分封制,注重考查学生分层次概括材料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的能力,问题设置属于新题型,难度较大,解题的关键在于审题,并把握解题思路。
17.中国青铜时代在中国和世界文明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每一件青铜礼器都是随着贵族地位而来的权力象征性的徽章与道具。青铜礼器中大量狰狞的纹饰,使王公贵族附上莫须有的神力,成为王权的守护者。青铜礼器与兵器是被国王送到他自己的地盘去建立他自己的城邑与政治领域的皇亲国戚所受赐的象征性礼物的一部分,然后它们又成为沿着贵族线路传递下去的礼物的一部分。青铜礼器获得这等意义是因为它们与在仪式上认可了建立在亲属关系上的贵族政治的祖先崇拜祭礼之间的联系关系。同时也因为它们是只有控制了大规模的技术的与政治的机构的人才能获得的珍贵物品。说到底的话,青铜器是只与地位高贵的人相联合的。
——据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等
材料二?
我国大约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利用铜。到了商代,青铜冶炼技术已臻于成熟,春秋战国时期更有进一步的发展。人们可以从出土的大量精美的先秦青铜器,例如展示了酒礼器中至尊气象的四羊方尊,湖北随县出土的大型编钟等,看到当时青铜冶铸技术所达到的高超境界。除大量的青铜器之外,还总结出有一定合理性的青铜合金配比规律,即按照青铜器的不同用途的性能要求,配置不同比例的青铜合金。这就是《考工记》中记载的“金有六齐”。
——摘编自金秋鹏《中国古代科技史话》
材料三?
甲骨文是中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一种成系统的文字。甲骨文卜辞的内容,绝大部分与殷商王室有关。小至殷王的耳鸣、牙疼,大至年成、祭祀、征伐,无不以殷王或王室为中心,其他非卜辞的刻辞也是如此。因此,认定它是殷代王室的档案,是可信的。甲骨文卜辞的文句都很短,而西周出现了上百字、数百字的铭文。其内容的丰富多彩,及其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都不是甲骨文能比拟的。金文又多讲求押韵。西周较长的铭文都比较注意纪时,显然更利于仔细地记述历史事件。对于认识商周,特别是西周的历史文字,金文是宝贵的第一手材料。
——据张岂之《中国历史》(先秦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青铜器成为“权力象征性的徽章与道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商代和西周的代表性文字,并说明它们的历史价值。
【答案】
(1)原因:青铜礼器是祭祀的神圣用具,反映了神权与王权相结合;青铜礼器是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物质载体;是个人对社会资源支配的权力的象征,是社会等级地位的标志。
(2)特点:历史悠久;冶铸技术不断进步;铸造工艺水平高(依照不同用途配制不同配方)。
(3)文字:商——甲骨文;西周——金文。
历史价值:一方面,对汉字、书法和文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大作用;另一方面,为研究商周历史提供了宝贵而可信的第一手资料。
【解析】
(1)依据材料一“青铜礼器中大量狰狞的纹饰,使王公贵族附上莫须有的神力,成为王权的守护者”、“青铜礼器获得这等意义是因为它们与在仪式上认可了建立在亲属关系上的贵族政治的祖先崇拜祭仪之间的联系关系。同时也因为它们是只有控制了大规模的技术的与政治的机构的人才能获得的珍贵物品。说到底的话,青铜器是只与地位高贵的人相联合的。”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因有:青铜礼器是祭祀的神圣用具,反映了神权与王权相结合;青铜礼器是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物质载体;是个人对社会资源支配的能力的象征,是社会等级地位的标志。
(2)依据材料二“我国大约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利用铜。到了商代,青铜冶炼技术已臻于成熟,春秋战国时期更有进一步的发展。人们可以从出土的大量精美的先秦青铜器”、“除大量的青铜器之外,还总结出有一定合理性的青铜合金配比规律,即按照青铜器的不同用途的性能要求,配置不同比例的青铜合金”等可知特点有:历史悠久;冶铸技术不断进步;铸造工艺水平高(依照不同用途配制不同配方)。
(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甲骨文是中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一种成系统的文字”、“对于认识商周,特别是西周的历史文字,金文是宝贵的第一手材料”等可知文字有:商:甲骨文西周:金文。历史价值。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三“其内容的丰富多彩,及其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都不是甲骨文能比拟的。金文又多讲求押韵。西周较长的铭文都比较注意纪时,显然更利于仔细地记述历史事件。对于认识商周,特别是西周的历史文字,金文是宝贵的第一手材料。
”等考查文字的演变、文学价值、史料价值等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对汉字、书法和文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大作用;另一方面,为研究商周历史提供了宝贵而可信的第一手资料。
故答案为:
(1)青铜礼器是祭祀的神圣用具,反映了神权与王权相结合;青铜礼器是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物质载体;是个人对社会资源支配的能力的象征,是社会等级地位的标志。
(2)历史悠久;冶铸技术不断进步;铸造工艺水平高(依照不同用途配制不同配方)。
(3)
文字:商——甲骨文;西周——金文。历史价值:一方面,对汉字、书法和文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大作用;另一方面,为研究商周历史提供了宝贵而可信的第一手资料。
【点睛】
(1)本题考查青铜器的相关知识。依据材料一“青铜礼器中大量狰狞的纹饰,使王公贵族附上莫须有的神力,成为王权的守护者”等可以得出结论。
(2)本题考查青铜器的特点。依据材料二“我国大约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利用铜。到了商代,青铜冶炼技术已臻于成熟,春秋战国时期更有进一步的发展。人们可以从出土的大量精美的先秦青铜器”等可以得出结论。
(3)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文字演变的相关知识。依据材料三“西周较长的铭文都比较注意纪时,显然更利于仔细地记述历史事件。对于认识商周,特别是西周的历史文字,金文是宝贵的第一手材料。”等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结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1.在我们湖南的南岳建有“忠烈祠”,纪念在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的烈土,这一做法主要受中国古代下列哪一制度的影响(
??)
A.世袭制度
B.分封制度
C.皇帝制度
D.宗法制度
2.从出土的甲骨卜辞中可以看由,除了高位神“帝”和祖先崇拜外,商朝人对风、雨、虹、雪等自然现象都有祭祀记录,这些自然现象受到了商朝人的重视,由此可以推辞当时(
??)
A.农业生产是重要经济话动
B.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C.民间信仰体系与官方相同
D.土地是国家财富来源
3.西周文献和金文中频繁提到了“孝”,主要含义有两重:一是对祖先的尊崇与祀奉,二是对生身父母的孝养。相关记载以前者为主,后者甚少。这反映了当时(
??)
A.儒家伦理逐渐形成
B.宗族是主要社会单位
C.血缘关系日趋淡化
D.文字系统的发展完善
4.有学者指出:“西周王朝通过对血缘宗法与分封制的有机结合体的合理运用,加大了西周对地方的控制力度……可是周代的政治就是按照血缘说话,一切都是事先就已经安排好的,这无疑把统治阶级内部人员流动的通道堵死了。”该学者意在说明周代(??
)
A.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相互抵触
B.血缘对贵族政治的完全限制
C.宗法血缘与政治间存在矛盾
D.家国一体政治架构开始形成
5.族田义庄是属于某一宗族共有的土地,其设立的目的是通过经济权力维护宗法关系,其济功能其实是古代宗族宗法制下原始的社会保障功能的体现;当然这种保障制度由于由宗;中官僚士绅自发提供,也兼具慈善性质。材料说明族田义庄(??
)
A.有利于防止宗族内部的权力纷争
B.确立了古代社会保障体系
C.有助于稳定和维护封建政府统治
D.阻碍了封建农耕经济发展
6.据《魏书·高祖纪》载:“夏殷不嫌一姓之婚,周制始绝同姓之娶。”周人确立“同姓不婚”原则的目的在于(??
)
A.强化礼乐制度
B.巩固宗法制度
C.促进民族交流
D.控制地方诸侯
7.《尚书》记载“有夏(夏朝)多罪,天命殛(jí,杀死)之”、“商罪贯盈,天命诛之”。这反映了夏周时期(
)
A.政权更替频繁
B.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C.尚未实现高度集权
D.世袭制度遭到废弃
8.周初分封造就了受封诸国“强烈的‘自群(自己是个群体)’意识”,各诸侯国纷纷以“诸夏”或“诸华”的整体名义,向境内及周边其他各族宣示自称。这说明,周初分封(
???)
A.巩固了周天子共主地位
B.促进了政治文化的认同
C.激化了各民族间的矛盾
D.加强了受封诸国的团结
9.学者吕文郁认为,西周主要是“天子建国”的时代;春秋前中期主要是“诸侯立家”的时代;春秋后期主要是卿大夫分封陪臣的时代。所谓周天子在“天下”分封诸侯,诸侯在邦国之内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在采邑内分封陪臣的“三级分封制”在周代任何一个时期都不存在。该学者意在强调(
???)
A.周代的分封制具有一定阶段性特征
B.西周时期的等级制度遭受极大冲击
C.分封制现实导向和继往开来的特点
D.传统的政治统治具有相对的合法性
10.翻检西周史,周王朝的最高首领称“王”,周王发表诰命时用“王曰”,或“王若曰”。周王又称“天子”,被视为天之元子,受天之命以君临人间。这反映出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神权与王权的结合??????????B.?嫡庶子孙为天下大宗??????????C.?“天下为公”??????????D.?“郡”“国”并行
11.周礼规定,男性贵族可以娶妾多人,但正妻只能有一个。如果元配妻子亡故,理论上男子不能再娶妻,再婚的配偶只能称作继室,而必须保留亡故妻子的元配正妻地位。这一规定意在(
??)
A.?维护分封统治秩序?????????B.?巩固西周礼乐制度?????????C.?稳定贵族政治基础?????????D.?构建良好社会风尚
12.王国维先生在《殷周制度论》中指出:“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逮克殷后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这反映了(??
)
A.?西周分封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B.?商朝未能实现对地方有效管辖
C.?血缘分封制成为中央集权的基础?????????????????????????D.?商周君臣关系是宗法制主要区别
13.西周的中央机构“卿事寮”主管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吏及其政务,“太史寮”掌管册命、记
录国家大事、祭祀、占卜、历法等。西周前期为两寮长官共秉国政,但晚期“太史寮”及
其职官地位一直呈下降趋势。这说明西周晚期(???
)
A.神权逐渐被王权所取代
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C.重人事的文化精神渐
D.史官丧失对王权的约束
14.商朝前期实行一夫多妻制。西周建立后,周公对婚姻制度进行了改革。《礼记?曲礼》载:“天子有后,有夫人、有世妇、有嫔、有妻、有妾。”只有“后”为真正的妻子,其余都是身份不同的妾。这反映了(?
????)
A.女性社会地位不断下降
B.周天子的权威得到强化
C.权力传承方式发生变化
D.男尊女卑观念开始形成
15.公元前493年,晋国大夫赵鞅在与晋国大夫范氏、中行氏的战斗中,为了争取胜利,发布誓词:“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人臣、隶、圈免。”这反映了当时(????
)
A.分封制走向瓦解
B.确立了军功爵制
C.宗法制已经动摇
D.世卿世禄制被废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曾随之谜
???
在今天湖北境内,中国的传世文献从来没有记载过周代一个叫曾国的诸侯国。1978年,曾侯乙墓的发现却证明历史上湖北的随州确实存在着一个姬姓曾国。史籍中明确记载这一地区只有一个随国,但却从未见随国青铜器出土。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的不一致,引发了学者们关于“曾国”和“随国”两个国名关系的争论,有的学者认为曾随为一国,有的学者认为曾国绝不可能是随国。
直到2019年,这场争论才得以平息。考古学家在湖北随州枣树林发现春秋中晚期的曾国墓葬群,出土铜器2000余件,其中礼器近600件。三组大墓的墓主人分别为曾公求及其夫人渔、曾侯宝及其夫人芈加、曾侯得,三组大墓均出土有编钟,同一墓葬均出土带有周文化和楚文化两种不同文化因素的铜鼎。以下为曾侯宝夫人、楚王女儿芈加墓出土的部分文物及其铭文:
(1)考古发现如何解决了“曾随之谜”?
(2)此次考古发现可以印证周代的哪些史实?结合材料加以说明。
17.中国青铜时代在中国和世界文明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每一件青铜礼器都是随着贵族地位而来的权力象征性的徽章与道具。青铜礼器中大量狰狞的纹饰,使王公贵族附上莫须有的神力,成为王权的守护者。青铜礼器与兵器是被国王送到他自己的地盘去建立他自己的城邑与政治领域的皇亲国戚所受赐的象征性礼物的一部分,然后它们又成为沿着贵族线路传递下去的礼物的一部分。青铜礼器获得这等意义是因为它们与在仪式上认可了建立在亲属关系上的贵族政治的祖先崇拜祭礼之间的联系关系。同时也因为它们是只有控制了大规模的技术的与政治的机构的人才能获得的珍贵物品。说到底的话,青铜器是只与地位高贵的人相联合的。
——据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等
材料二?
我国大约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利用铜。到了商代,青铜冶炼技术已臻于成熟,春秋战国时期更有进一步的发展。人们可以从出土的大量精美的先秦青铜器,例如展示了酒礼器中至尊气象的四羊方尊,湖北随县出土的大型编钟等,看到当时青铜冶铸技术所达到的高超境界。除大量的青铜器之外,还总结出有一定合理性的青铜合金配比规律,即按照青铜器的不同用途的性能要求,配置不同比例的青铜合金。这就是《考工记》中记载的“金有六齐”。
——摘编自金秋鹏《中国古代科技史话》
材料三?
甲骨文是中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一种成系统的文字。甲骨文卜辞的内容,绝大部分与殷商王室有关。小至殷王的耳鸣、牙疼,大至年成、祭祀、征伐,无不以殷王或王室为中心,其他非卜辞的刻辞也是如此。因此,认定它是殷代王室的档案,是可信的。甲骨文卜辞的文句都很短,而西周出现了上百字、数百字的铭文。其内容的丰富多彩,及其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都不是甲骨文能比拟的。金文又多讲求押韵。西周较长的铭文都比较注意纪时,显然更利于仔细地记述历史事件。对于认识商周,特别是西周的历史文字,金文是宝贵的第一手材料。
——据张岂之《中国历史》(先秦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青铜器成为“权力象征性的徽章与道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商代和西周的代表性文字,并说明它们的历史价值。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