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1.潢川是“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的故里。《史记》载:“春申君既相楚……方争下士,招致宾客,以想倾夺,辅国持权。”春秋战国时期,“养士”之风的盛行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
A.社会变动促使了士阶层的解放
B.尊贤纳士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C.私学兴起极大地促进了士阶层的发展壮大
D.士人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和技艺修养
2.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反映出,当时他们(
???)
A.?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
B.?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
C.?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
D.?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
3.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类,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4.“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是(?
)学派的思想。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
5.春秋时代见于记载的有“隐民”、“私属徒”、“宾萌”和“族属”之类的称呼。其中“隐民”和“私属徒”是隐匿托庇于贵族豪总之家的隐庇户,即依附农民。“宾萌”指外来依附农民,与后来的隶农类似。上述称呼的依附户虽然还要经受超经济的剥削,但有权支配部分收获物。材料反映出(
??)
A.小农经济已经形成
B.封建土地私有制度正式确立
C.赋税制度发生变化
D.封建生产关系正在逐步形成
6.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的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差别)征(田赋)”,鲁国的“初税亩”,再到战国时期秦国的“初为赋”,即田赋改革。这些改革(
??)
A.推动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彻底瓦解
B.促使石器锄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C.促使佃农和自耕农出现
D.推动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7.据考古发现,在战国中晚期墓葬中,河北兴县一次就出土铁范87件,大多为农具范。河南新郑铸铁作坊遗址出土陶范300余件,其中农具范占60%以上,出土铁农具200多件,占全部铁器的5%。这些考古资料证明战国中晚期(??
)
A.铁犁牛耕成为主要农耕方式
B.农业生产获得长足进步
C.铁农具制作技术臻于成熟
D.铁器开始用于农业生产
8.据记载,桓公再会诸侯令曰:“养孤老,食常疾,收孤寡”。管仲在粮价上涨时抛出粮食,利用粮食差价收入来抚恤包括贫病无子老年人在内的社会弱势群体。这一现象可以说明该时期(
??)
A.诸侯国皆重视保护弱势群体
B.齐国称霸成为社会发展必然
C.儒家思想影响国家社会治理
D.统治者重视德治扩大影响力
9.在“人类的精神基础同时或独立”开始奠定的时期,古希腊文明、古印度文明和中国
古代文明各自呈现出独特的发展特点。总体来看,中华文明(??
?)
A.更多地考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更多地考虑人与自然秩序的关系
C.更多地考虑人与超验世界的关系
D.更多地考虑思想与政治之间的关系
10.“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对这一思想的认识,正确的是(???
?)
A.鼓励人们努力学习和发挥主观能动性
B.主张人们追求社会发展与社会规范
C.引导人们要以积极的态度去解决社会政治方面的问题
D.代表了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11.法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受到了统治者的推崇。其根本原因是(??
?)
A.?法家思想相比其他诸子思想更具有先进性
B.?法家思想以富国强兵为宗旨,有利于各诸侯国在战争中取得优势
C.?法家思想适应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
D.?商鞅变法的成功,为各诸侯国求强之路树立了光辉典范
12.战国时代各诸侯国在定位包括自己国家领域的地域时,大都会不厌其烦地通过各种形式顼自己的历史与夏商周三朝相关联。楚国则将本国历史往前推,从黄帝之孙颛项开始,对三代历史则予以消极评价。这一现象反映了(???
)
A.
“家国一体”观念已初步形成
B.
各诸侯国对统治正当性的争夺
C.
楚文化与中原仍有根本冲突
D.
百家争鸣存在瓦解共识的危害
13.中国古代,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且遭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这种顽强的再生产机制造成的主要影响是(???
)
A.?小农经济形态的长期存续????????????????????????????????????B.?南北经济发展差距的扩大
C.?农业生产水平的长期停滞????????????????????????????????????D.?农村租佃关系的迅速发展
14.大禹治水以疏通为主。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新出现的水利工程着重于拦洪蓄水,实行人工灌溉。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A.?分封制的瓦解????????????????B.?治水理念的改变????????????????C.?井田制的崩溃????????????????D.?小农经济的发展
15.在考古发掘的战国时期的马家塬墓中,各个墓主随身佩饰的饰品工艺与欧亚草原地带的金器工艺有着直接的关联,属于埃及、地中海、苏美尔、巴比伦和波斯等地的早期传统装饰风格与工艺,这说明(???
)
A.?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交流加强?????????????????????????B.?中西文明的远距离交流历史悠久
C.?战国时期西方文明已经超越中国?????????????????????????D.?战国时期东西方已开始直接贸易
二、非选择题
16.材料
商鞅变法从土地制度改革入手,推行封建国家土地私有制,在此基础上按军功爵制分配国家土地,并推行实物地租制改革,对生产关系进行了调整,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商鞅采用与推行农战结合政策相适应的鼓励农业生产的财政政策,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秦国的农业生产取得显著的发展;通过实物地租制将粮食等农产品收归国家掌控,实现了富国的目标。商鞅通过整顿户籍制度,进一步掌握秦国的人丁兵源,为国家赋税徭役的征派奠定了基础。商鞅推行军功爵制,将军功与利益挂钩,调动了士兵作战的积极性,提高了军队的作战能力,实现了强兵的目标。商鞅变法的成功在于其“令出必行,取信于民”,在于“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秦孝公在位时,由于变法得到秦孝公的全力支持,商鞅变法得到较顺利的推行,并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但在秦孝公去世后,旧贵族势力对商鞅反攻倒算,由此造成商鞅叛逃被杀的悲剧。
——摘编自李玉环《商鞅的财政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商鞅叛逃被杀悲剧的原因。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丰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
?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材料三?
白居易诗《朱陈村》描写了唐代农村生活景象:“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氤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自然经济的特征。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1.潢川是“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的故里。《史记》载:“春申君既相楚……方争下士,招致宾客,以想倾夺,辅国持权。”春秋战国时期,“养士”之风的盛行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
A.社会变动促使了士阶层的解放
B.尊贤纳士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C.私学兴起极大地促进了士阶层的发展壮大
D.士人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和技艺修养
【答案】
B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养士”之风的盛行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乱世时期,诸侯争霸,为了发展自身势力,“养士”之风盛行,主要原因是尊贤纳士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B项符合题意;ACD相关,但均不是主要原因,排除;故答案为: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将材料与所学知识结合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战国时养士之风的盛行”这一信息,注意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2.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反映出,当时他们(
???)
A.?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
B.?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
C.?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
D.?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
【答案】
A
【解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老子认为:失去道的规律即显示出德的品质,失去德的品质而后章显出仁的可贵,失去仁的可贵而后显现义的诚信,失去义的诚信而后依靠礼的根本。而孔子主张不学礼就不能立身,凡是不符合和礼的就不要去听,不要去说,不要去做。对比分析可知,二者都强调“礼”,与之相符合的是A;B错误,“礼”是周礼,维护周礼体现的是迎合奴隶主贵族的利益;C错误,材料强调维护周礼,而周礼是西周时期确立的,“夏商周”制度不准确;D错误,说法与史实不相符,二者的主张并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重视;故答案为A
【点睛】本题侧重于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和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难点在于对材料的把握。
3.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类,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答案】
C
【解析】材料中通过叙述古代儒者借古讽今,古代帝王的贤明来批判现实,以达到自己的政治诉求。儒者这种做法目的就是以此希望君主贤明,社会安定和谐,因此C选项正确;选项A,自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现实政治主要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A项错误;选项B,材料中没有反映,B项错误;选项D,儒者主张复古不是他们的真正目的,仅仅是一种政治手段,D项错误;故答案为:C。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儒家思想,注重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获取信息,迁移知识判断事物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同时结合所学知识,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4.“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是(?
)学派的思想。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
【答案】
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强调为政以德和为政以礼优于刑法制度,而儒家强调为政以德,故B选项正确;选项A,道家主张无为而治,与材料为政以德的主旨不符合,故A不符合题意;选项C,法家强调用刑法治国,材料认为这样治国效果不好“民免而无耻”,故C不符合题意;选项D,墨家主要代表平民利益,主张“非攻”、“尚贤”等,与材料为政以德的主旨不符合,故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儒家思想,注意将材料与所学知识结合,解题关键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同时结合所学知识,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5.春秋时代见于记载的有“隐民”、“私属徒”、“宾萌”和“族属”之类的称呼。其中“隐民”和“私属徒”是隐匿托庇于贵族豪总之家的隐庇户,即依附农民。“宾萌”指外来依附农民,与后来的隶农类似。上述称呼的依附户虽然还要经受超经济的剥削,但有权支配部分收获物。材料反映出(
??)
A.小农经济已经形成
B.封建土地私有制度正式确立
C.赋税制度发生变化
D.封建生产关系正在逐步形成
【答案】
D
【解析】依据材料中“隐民”、“私属徒”、“宾萌”、“族属”的含义以及材料时间“春秋时代”,结合所学可知,这些称呼的依附户虽然还要经受超经济的剥削,但有权支配部分收获物,这说明当时封建生产关系正在形成,故D项正确;
小农经济的形成是在战国时期,故A项错误;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是在战国时期,故B项错误;
材料没有反映赋税制度变化,故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演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时间结合分析理解“隐民”、“私属徒”、“宾萌”、“族属”的含义,结合春秋时期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分析。侧重考查了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6.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的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差别)征(田赋)”,鲁国的“初税亩”,再到战国时期秦国的“初为赋”,即田赋改革。这些改革(
??)
A.推动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彻底瓦解
B.促使石器锄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C.促使佃农和自耕农出现
D.推动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答案】
C
【解析】
材料“相地而衰(差别)征(田赋)”“初税亩”“初为赋”体现了私有制的逐渐确立,而土地私有制又促进了自耕农和土地兼并的出现,土地兼并又造成无地农民租种土地即佃农的出现,故C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A项材料强调的是经济而非政治,A不符合题意;B项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铁犁牛耕,B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睛】本题考查古代赋税制度,考生可结合材料“相地而衰(差别)征(田赋)”“初税亩”“初为赋”进行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7.据考古发现,在战国中晚期墓葬中,河北兴县一次就出土铁范87件,大多为农具范。河南新郑铸铁作坊遗址出土陶范300余件,其中农具范占60%以上,出土铁农具200多件,占全部铁器的5%。这些考古资料证明战国中晚期(??
)
A.铁犁牛耕成为主要农耕方式
B.农业生产获得长足进步
C.铁农具制作技术臻于成熟
D.铁器开始用于农业生产
【答案】
B
【解析】A
题干反映了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应用,但没有体现牛耕的运用,不足以得出铁犁牛耕成为主要农耕方式,A项错误;B
依据题干可知,河北、河南等地出土了大量战国时期的铁农具,说明这一时期铁农具已经在农业生产当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农业生产获得长足进步,B项正确;C
题干反映了河北、河南等地出土了众多数量的铁农具,但没有体现铁农具的质量情况,无从得出制作技术成熟,C项错误;D
春秋时期,铁器就已经用于农业生产,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睛】本题坚持“史料结合”的原则,题干描述的铁制农具的“数量”,而选项支描述的“程度”,两者需要学生做好区分。
8.据记载,桓公再会诸侯令曰:“养孤老,食常疾,收孤寡”。管仲在粮价上涨时抛出粮食,利用粮食差价收入来抚恤包括贫病无子老年人在内的社会弱势群体。这一现象可以说明该时期(
??)
A.诸侯国皆重视保护弱势群体
B.齐国称霸成为社会发展必然
C.儒家思想影响国家社会治理
D.统治者重视德治扩大影响力
【答案】
D
【解析】
A项中的“皆重视”说法绝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A不符合题意;B项注重关心民众疾苦与齐国称霸没有必然联系,B项不符合题意;C项管仲属于法家代表,当时儒家学派尚未形成,C项不符合题意;D项从材料中的“养孤老,食常疾,收孤寡”和管仲利用粮食差价收入抚恤社会弱势群体等信息可以看出,统治者注重关心民众疾苦,重视德治,以此扩大政治上的影响力,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题干信息的解答和对相关知识的准确掌握。
9.在“人类的精神基础同时或独立”开始奠定的时期,古希腊文明、古印度文明和中国
古代文明各自呈现出独特的发展特点。总体来看,中华文明(??
?)
A.更多地考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更多地考虑人与自然秩序的关系
C.更多地考虑人与超验世界的关系
D.更多地考虑思想与政治之间的关系
【答案】
A
【解析】根据材料“古希腊文明、古印度文明和中国古代文明各自呈现出独特的发展特点”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中华文明更多地考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故A项正确;BCD均不是中华文明的独特之处,不符合题意,排除;故答案为: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将材料与所学知识结合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古希腊文明、古印度文明和中国古代文明各自呈现出独特的发展特点”这一信息,注意是考查中华文明的独特之处,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0.“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对这一思想的认识,正确的是(???
?)
A.鼓励人们努力学习和发挥主观能动性
B.主张人们追求社会发展与社会规范
C.引导人们要以积极的态度去解决社会政治方面的问题
D.代表了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答案】
D
【解析】材料中原文的大体意思是“不追求贤能,民便不争;不买贵重的货物,民便不因为钱而偷盗;使民没有欲望,民便自安”这与道家的无为而治相吻合;而道家代表了代表了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故D相符合题意;ABC均是积极入世的主张,不符合道家消极避世的主张,排除;故答案为:D。
【点睛】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解题关键是注意材料中的几个“不”字,同时结合所学知识,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1.法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受到了统治者的推崇。其根本原因是(??
?)
A.?法家思想相比其他诸子思想更具有先进性
B.?法家思想以富国强兵为宗旨,有利于各诸侯国在战争中取得优势
C.?法家思想适应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
D.?商鞅变法的成功,为各诸侯国求强之路树立了光辉典范
【答案】
C
【解析】法家在战国诸子百家中能够脱颖而出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的。它适应当时社会改革,有利于诸侯国强大起来,对当时诸侯国统一全国有促进作用,对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有利,所以C项符合题意;选项A,法家思想相比其他诸子思想更具有先进性,说法绝对,排除;选项B,不是根本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为各诸侯国求强之路树立了光辉典范,说法绝对,排除;故答案为:C。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法家思想,注意将材料与所学知识结合,尤其注意当时的时代背景,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2.战国时代各诸侯国在定位包括自己国家领域的地域时,大都会不厌其烦地通过各种形式顼自己的历史与夏商周三朝相关联。楚国则将本国历史往前推,从黄帝之孙颛项开始,对三代历史则予以消极评价。这一现象反映了(???
)
A.
“家国一体”观念已初步形成
B.
各诸侯国对统治正当性的争夺
C.
楚文化与中原仍有根本冲突
D.
百家争鸣存在瓦解共识的危害
【答案】
B
【解析】各诸侯国试图将各自统治区域与夏商周等其他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正统地位的王朝进行联系,主要是服务于兼并争霸需要,突显对某区域统治的合法性,故B符合题意;A项材料体现的不是“家国观念”,A不符合题意;C项楚国将本国的历史从颛顼算起不能说明与中原有根本冲突,C不符合题意;D项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的解放,有助于凝聚思想,而非瓦解共识,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睛】本题考查战国时期的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3.中国古代,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且遭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这种顽强的再生产机制造成的主要影响是(???
)
A.?小农经济形态的长期存续????????????????????????????????????B.?南北经济发展差距的扩大
C.?农业生产水平的长期停滞????????????????????????????????????D.?农村租佃关系的迅速发展
【答案】
A
【解析】从材料中的“一锄一镰”“且遭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等信息可以看出,小农经济生产组织形式简单,具有顽强的再生产机制,很容易维持这种经济形态,从而导致小农经济形态长期存续,故A项符合题意;B项这种特点与南北经济发展差距的扩大没有关系,B项不符合题意;C项在小农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水平也有一定提高,C项不符合题意;D项农村租佃关系的发展是由于私有土地的集中,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睛】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解答的关键信息是“一锄一镰”“且遭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4.大禹治水以疏通为主。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新出现的水利工程着重于拦洪蓄水,实行人工灌溉。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A.?分封制的瓦解????????????????B.?治水理念的改变????????????????C.?井田制的崩溃????????????????D.?小农经济的发展
【答案】
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有了巨大的进步,伴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小农经济得以形成。小农经济的发展是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表现,是治水方式变化的主要原因,故D符合题意;A、C两项体现了生产关系的变化,AC不符合题意;B项体现了思想认识水平的变化,均不是主要原因,B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睛】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水利工和和灌溉工具。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是因为”。本题是中档题,主要通过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麦养。
15.在考古发掘的战国时期的马家塬墓中,各个墓主随身佩饰的饰品工艺与欧亚草原地带的金器工艺有着直接的关联,属于埃及、地中海、苏美尔、巴比伦和波斯等地的早期传统装饰风格与工艺,这说明(???
)
A.?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交流加强?????????????????????????B.?中西文明的远距离交流历史悠久
C.?战国时期西方文明已经超越中国?????????????????????????D.?战国时期东西方已开始直接贸易
【答案】
B
【解析】马家塬墓葬中出土的饰品与欧亚草原地带的金器工艺有着直接的关联,带有埃及、地中海、苏美尔、巴比伦和波斯等地的早期传统装饰风格与工艺,这说明古代中西文明的远距离交流历史悠久,B正确;丝绸之路开通时间是在汉代,排除A;题干没有对西方文明和中国文明进行对比,排除C;D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答案为B
【点睛】本题侧重于考查东西方文明的交流,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材料中出土文物属于一手史料,可以直接印证中西文明的远距离交流历史悠久。
二、非选择题
16.材料
商鞅变法从土地制度改革入手,推行封建国家土地私有制,在此基础上按军功爵制分配国家土地,并推行实物地租制改革,对生产关系进行了调整,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商鞅采用与推行农战结合政策相适应的鼓励农业生产的财政政策,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秦国的农业生产取得显著的发展;通过实物地租制将粮食等农产品收归国家掌控,实现了富国的目标。商鞅通过整顿户籍制度,进一步掌握秦国的人丁兵源,为国家赋税徭役的征派奠定了基础。商鞅推行军功爵制,将军功与利益挂钩,调动了士兵作战的积极性,提高了军队的作战能力,实现了强兵的目标。商鞅变法的成功在于其“令出必行,取信于民”,在于“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秦孝公在位时,由于变法得到秦孝公的全力支持,商鞅变法得到较顺利的推行,并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但在秦孝公去世后,旧贵族势力对商鞅反攻倒算,由此造成商鞅叛逃被杀的悲剧。
——摘编自李玉环《商鞅的财政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商鞅叛逃被杀悲剧的原因。
【答案】
(1)特点:围绕富国强兵的目标;注重不同措施相互间的协同效应;强调变法措施的执行和落实。
(2)原因:秦孝公去世·商鞅失去最高统治者的支持;反对变法的势力强大,旧贵族势力反攻倒算;商鞅变法过于激进、严酷,没有协调好统治阶级内部的利益。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实现了富国的目标”“实现了强兵的目标”可归纳出围绕富国强兵的目标;从材料中的措施效果来看,注重不同措施相互间的协同效应;根据材料“商鞅变法的成功在于其‘令出必行,取信于民’,在于‘法令至行,公平无私’”可归纳出强调变法措施的执行和落实。
(2)原因:根据材料“但在秦孝公去世后,旧贵族势力对商鞅反攻倒算”可归纳出秦孝公去世后,商鞅失去最高统治者的支持和反对变法的势力强大,旧贵族势力反攻倒算;从改革的措施来看,可归纳出商鞅变法过于激进、严酷,没有协调好统治阶级内部的利益。
故答案为:(1)
特点:围绕富国强兵的目标;注重不同措施相互间的协同效应;强调变法措施的执行和落实。
(2)
原因:秦孝公去世·商鞅失去最高统治者的支持;反对变法的势力强大,旧贵族势力反攻倒算;商鞅变法过于激进、严酷,没有协调好统治阶级内部的利益。
【点睛】本题考查了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依据材料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调动运用所学相关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丰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
?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材料三?
白居易诗《朱陈村》描写了唐代农村生活景象:“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氤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自然经济的特征。
【答案】
(1)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生产技术的进步;生产经验的积累;水利工程的修建和水利工具的改进;人民的辛勤劳动。
(2)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封闭保守;负担较重,容易破产。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农业的发展
(1)依据材料一牛耕图、曲辕犁可知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依据材料都江堰和高转筒车可知水利工程的修建和水利工具的改进并结合所学从人民的辛勤劳动等。
(2)特征:根据材料一中男耕女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生活状况:根据材料二中“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可知,农民长年累月劳累,生活困顿;根据“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可知,赋税和徭役负担沉重;根据“尚复被水旱之灾”可知,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根据所学知识,综合材料二可知农民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料有限生产生活条件艰苦。
故答案为:(1)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生产技术的进步;生产经验的积累;水利工程的修建和水利工具的改进;人民的辛勤劳动。
(2)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封闭保守;负担较重,容易破产。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题的能力,考生需要具备扎实的历史基础才能深刻理解材料所体现的主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