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1.潢川是“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的故里。《史记》载:“春申君既相楚……方争下士,招致宾客,以想倾夺,辅国持权。”春秋战国时期,“养士”之风的盛行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
A.社会变动促使了士阶层的解放
B.尊贤纳士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C.私学兴起极大地促进了士阶层的发展壮大
D.士人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和技艺修养
2.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反映出,当时他们(
???)
A.?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
B.?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
C.?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
D.?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
3.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类,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4.“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是(?
)学派的思想。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
5.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变化大体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政治家的立法创制,另一种是在适应统治形势变化过程中发生的日积月累式的变迁。下列各项符合材料中“政治家的立法创制”的应是(
??)
A.从血缘政治到官僚政治
B.从郡国并行制到行省制
C.从藩镇割据到重文轻武
D.从设立内阁到置军机处
6.从秦朝开始,地方长官就有自辟僚属权,虽然中央限制郡只有辟署百石以下,县只有辟署斗食以下掾史吏员的权力,但地方设官,除几位主要长官的官秩在百石以上外,其余诸曹掾史本都在百石以下。据此可知,这一传统(??
)
A.有利于完善地方官僚体系
B.容易产生封建割据势力
C.有利于强化封建君主专制
D.说明郡县长官权力开始扩大
7.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请你设计一套(4枚)邮票,力求多元展现秦朝的面貌及对后世的影响。下列哪些内容是最为恰当的(
???)
①商鞅像
???②秦始皇像
???③秦半两钱
???④西安兵马俑
???⑤秦长城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8.钱穆先生说:“秦代之中央政府,较之西周武王、成王时,其统一性,已远为进步。”其“进步”主要表现在(
??)
A.实行郡国并行制
B.实行郡县制
C.创立皇帝制度
D.设立中朝
9.古代皇帝冕服上的十二章花纹各有不同的寓意,如,日月星表现三光照耀,一片光明;山是比喻王者威重四方,为众人所仰望;华虫(雉)取其文采,象征文德;彝为宗庙礼器,雕虎猿花纹,表示威猛、智慧和孝行;水藻喻以水清玉洁,品行高尚。据此可知,皇帝的冕服(???
)
A.?是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载体????????????????????????????????B.?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文化观念
C.?宣扬了儒家“仁”的治国理念?????????????????????????????D.?反映了农业文明生产方式的落后
10.嬴政认为,给死去的王上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是很不合适的事情。称帝时,他尊其父庄襄王为太上皇,并下令今后不再给死去的皇帝上“文、昭、武、惠、襄”之类的封号,“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这一做法(???
)
A.?正式终结了古代谥号制度
B.?旨在确立皇帝的无上权威
C.?是宗法制发展的必然趋势
D.?实现了对全国的直接管辖
11.秦朝的地方行政设置中,县、乡一级的正式官员是县令和乡啬夫。但《里耶秦简》中却记载秦统一后在东方六国的故地大量使用了守丞,乡守这种临时性的代理官员。这说明秦朝(???
)
A.?地方官员权力被削弱??????B.?政府行政效率低下??????C.?尊重东方六国的传统??????D.?官僚制度尚不完善
12.起源于对宇宙世界初步认识的中国古代方圆思想,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深刻影响古人对世界万物的认识。有学者研究中国古代书法文化的时候,发现某一书法字体是由圆转的线条构成,既不是纯粹的圆,也不是纯粹的方,而是方与圆的完美融合,结构匀称圆润,有圆弧的流畅之美。这一反映方圆思想的书法字体应为(
??)
A.?甲骨文????????????????????????????????????B.?小篆????????????????????????????????????C.?隶书????????????????????????????????????D.?楷书
13.唐初三省制下,中书省的具体工作为批答奏章和起草诏书,是决策出令的第一道程序。门下省对诏令的审议封驳,成为决策出令的又一道重要程序。门下省审复的诏令,经皇帝“画可”,加盖皇帝印玺后,再下达尚书省执行。材料反映的三省运行机制(
??)
A.?有利于官僚政治的建立???????????????????????????????????????B.?强化了尚书省的决策权
C.?削弱了至高无上的皇权???????????????????????????????????????D.?推动了中央决策合理化
14.秦朝大兴土木,人口流动频繁,“丁壮丈夫西至临洮、狄道东至会稽、浮石,南至豫章桂林,北至飞狐、阳原。”这一现象反映了(??
)
A.?统一王朝的建立???????????B.?古代疆域基本奠定???????????C.?行政区划的变革???????????D.?政府治理能力提高
15.由于秦之统一,从前华夏夷狄之分而治之之局面亦随即消融,而成为一个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之社会。全国人民生活于同一版图,沐浴于同一文化。这主要说明秦的统一(??
)
A.?使各民族生活习俗趋同???????????????????????????????????????B.?扩大我国疆域并形成基本格局
C.?促使我国人口数量增加???????????????????????????????????????D.?使中华民族遂融凝会合成一体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秦朝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机构示意图
材料二?
秦始皇规定:只有皇帝一人才能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诏”;皇帝所用的玉印称“玺”。他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废除了所有的分封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36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为若干县,建立了一套地方官僚机构。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秦朝的政治制度有哪些?
(2)秦朝的政治体制对后世有何影响?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秦朝主要交通干线示意图
严耕望先生指出,交通发展为一切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之基础。根据上图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交通与秦朝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中提出一条历史认识,并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1.潢川是“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的故里。《史记》载:“春申君既相楚……方争下士,招致宾客,以想倾夺,辅国持权。”春秋战国时期,“养士”之风的盛行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
A.社会变动促使了士阶层的解放
B.尊贤纳士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C.私学兴起极大地促进了士阶层的发展壮大
D.士人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和技艺修养
【答案】
B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养士”之风的盛行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乱世时期,诸侯争霸,为了发展自身势力,“养士”之风盛行,主要原因是尊贤纳士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B项符合题意;ACD相关,但均不是主要原因,排除;故答案为: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将材料与所学知识结合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战国时养士之风的盛行”这一信息,注意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2.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反映出,当时他们(
???)
A.?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
B.?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
C.?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
D.?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
【答案】
A
【解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老子认为:失去道的规律即显示出德的品质,失去德的品质而后章显出仁的可贵,失去仁的可贵而后显现义的诚信,失去义的诚信而后依靠礼的根本。而孔子主张不学礼就不能立身,凡是不符合和礼的就不要去听,不要去说,不要去做。对比分析可知,二者都强调“礼”,与之相符合的是A;B错误,“礼”是周礼,维护周礼体现的是迎合奴隶主贵族的利益;C错误,材料强调维护周礼,而周礼是西周时期确立的,“夏商周”制度不准确;D错误,说法与史实不相符,二者的主张并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重视;故答案为A
【点睛】本题侧重于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和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难点在于对材料的把握。
3.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类,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答案】
C
【解析】材料中通过叙述古代儒者借古讽今,古代帝王的贤明来批判现实,以达到自己的政治诉求。儒者这种做法目的就是以此希望君主贤明,社会安定和谐,因此C选项正确;选项A,自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现实政治主要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A项错误;选项B,材料中没有反映,B项错误;选项D,儒者主张复古不是他们的真正目的,仅仅是一种政治手段,D项错误;故答案为:C。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儒家思想,注重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获取信息,迁移知识判断事物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同时结合所学知识,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4.“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是(?
)学派的思想。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
【答案】
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强调为政以德和为政以礼优于刑法制度,而儒家强调为政以德,故B选项正确;选项A,道家主张无为而治,与材料为政以德的主旨不符合,故A不符合题意;选项C,法家强调用刑法治国,材料认为这样治国效果不好“民免而无耻”,故C不符合题意;选项D,墨家主要代表平民利益,主张“非攻”、“尚贤”等,与材料为政以德的主旨不符合,故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儒家思想,注意将材料与所学知识结合,解题关键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同时结合所学知识,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5.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变化大体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政治家的立法创制,另一种是在适应统治形势变化过程中发生的日积月累式的变迁。下列各项符合材料中“政治家的立法创制”的应是(
??)
A.从血缘政治到官僚政治
B.从郡国并行制到行省制
C.从藩镇割据到重文轻武
D.从设立内阁到置军机处
【答案】
A
【解析】
“政治家的立法创制”指的是具有转折和开创意义的制度,而“在适应统治形势变化过程中发生的日积月累式的变迁”指的是已经确立了的制度,但在运行过程中出现了问题,为了解决问题而设置的制度,A符合题意;C项结合所学,C属于从分封制到中央集权制度,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制度,故C不符合题意;B项都是中央集权制度下发展过程的制度,B不符合题意;D项都是君主专制下产生的制度,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睛】本题考查郡县制,解题的关键是“一种是政治家的立法创制,另一种是在适应统治形势变化过程中发生的日积月累式的变迁”。
6.从秦朝开始,地方长官就有自辟僚属权,虽然中央限制郡只有辟署百石以下,县只有辟署斗食以下掾史吏员的权力,但地方设官,除几位主要长官的官秩在百石以上外,其余诸曹掾史本都在百石以下。据此可知,这一传统(??
)
A.有利于完善地方官僚体系
B.容易产生封建割据势力
C.有利于强化封建君主专制
D.说明郡县长官权力开始扩大
【答案】
B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秦代地方出几位主要长官外,其余官员都可以由地方长官选择任命,由此容易形成以地方长官为首的利益集团,从而产生封建割据势力,故选B项;选项A,这一传统容易加剧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并非是有利于完善地方官僚体系,排除A项;选项C,材料体现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和加强封建君主专制无关,排除C项;选项D,这一传统是地方长官的权力,并非是郡县长官权力的扩大,排除D;故答案为:B。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秦朝制度,注意将材料与所学知识结合,扣住材料的信息“但地方设官,除几位主要长官的官秩在百石以上外,其余诸曹掾史本都在百石以下”,同时结合所学知识,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7.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请你设计一套(4枚)邮票,力求多元展现秦朝的面貌及对后世的影响。下列哪些内容是最为恰当的(
???)
①商鞅像
???②秦始皇像
???③秦半两钱
???④西安兵马俑
???⑤秦长城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答案】
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商鞅是战国时期的秦国人,不属于统一后的秦朝,故①错误;秦始皇是秦朝第一位皇帝,是秦朝的创立者;秦统一后,统一了货币为秦半两钱;秦始皇的陪葬墓中出土了大量的兵马俑,反映了秦朝的军事实力;秦朝还修筑了长城;故②③④⑤正确,答案为D项;①错误,排除包含①的ABC三项;故答案为:D。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秦朝的史实,注意将题干与所学知识结合,正确判断每一事物的时间,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8.钱穆先生说:“秦代之中央政府,较之西周武王、成王时,其统一性,已远为进步。”其“进步”主要表现在(
??)
A.实行郡国并行制
B.实行郡县制
C.创立皇帝制度
D.设立中朝
【答案】
B
【解析】材料强调秦代中央政府,比西周的统一性更为进步。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强调秦代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是历史的进步,故B符合题意;汉代实行郡国并行制,故A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中央政府的形成而非皇帝制度,故C错误;中朝是汉朝实行的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郡县制,主要考查了郡县制的进步意义,根据所学可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9.古代皇帝冕服上的十二章花纹各有不同的寓意,如,日月星表现三光照耀,一片光明;山是比喻王者威重四方,为众人所仰望;华虫(雉)取其文采,象征文德;彝为宗庙礼器,雕虎猿花纹,表示威猛、智慧和孝行;水藻喻以水清玉洁,品行高尚。据此可知,皇帝的冕服(???
)
A.?是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载体????????????????????????????????B.?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文化观念
C.?宣扬了儒家“仁”的治国理念?????????????????????????????D.?反映了农业文明生产方式的落后
【答案】
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用蕴含丰富寓意的日月星辰、山川虫兽等花纹装饰皇帝(天子)冕服,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观念,B项正确;装饰皇帝冕服的花纹并非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载体,A项错误;儒家“仁”治国理念只是部分花纹蕴含的寓意,与“日月星表现三光照耀,一片光明”等无关,C项错误;农业文明“生产方式落后”与古代皇帝冕服上花纹蕴含的丰富寓意不符,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睛】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的皇帝制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中国古代用蕴含丰富寓意的日月星辰、山川虫兽等花纹装饰皇帝(天子)冕服,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观念。
10.嬴政认为,给死去的王上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是很不合适的事情。称帝时,他尊其父庄襄王为太上皇,并下令今后不再给死去的皇帝上“文、昭、武、惠、襄”之类的封号,“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这一做法(???
)
A.?正式终结了古代谥号制度
B.?旨在确立皇帝的无上权威
C.?是宗法制发展的必然趋势
D.?实现了对全国的直接管辖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赢政认为,给死去的王上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而取消谥号,实际上就是取消臣对已死皇帝的评价,以保证皇帝的至高无上的权威,故B符合题意;A项秦朝以后的朝代谥号仍存在,故A不符合题意;C项秦朝以后宗法制除了皇帝外,对官员已不起作用,中央集权制度下实行官僚政治,故C不符合题意;D项与材料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睛】
本题考查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解题关键理解材料中“赢政认为,给死去的王上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而取消谥号。
11.秦朝的地方行政设置中,县、乡一级的正式官员是县令和乡啬夫。但《里耶秦简》中却记载秦统一后在东方六国的故地大量使用了守丞,乡守这种临时性的代理官员。这说明秦朝(???
)
A.?地方官员权力被削弱??????B.?政府行政效率低下??????C.?尊重东方六国的传统??????D.?官僚制度尚不完善
【答案】
D
【解析】?A项材料中未涉及地方官员的权力变化,故A不符合题意;B项行政效率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不符合题意;C项题干中虽然提到了东方六国,但并无法体现使用临时官员是东方六国的传统,故C不符合题意;D项这种临时性的代理官员大量出现说明了秦朝的官僚制度尚不完善,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郡县制,要求学生结合秦朝郡县制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秦朝郡县制度的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12.起源于对宇宙世界初步认识的中国古代方圆思想,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深刻影响古人对世界万物的认识。有学者研究中国古代书法文化的时候,发现某一书法字体是由圆转的线条构成,既不是纯粹的圆,也不是纯粹的方,而是方与圆的完美融合,结构匀称圆润,有圆弧的流畅之美。这一反映方圆思想的书法字体应为(
??)
A.?甲骨文????????????????????????????????????B.?小篆????????????????????????????????????C.?隶书????????????????????????????????????D.?楷书
【答案】
B
【解析】
依据材料“方与圆的完美融合,结构匀称圆润,有圆弧的流畅之美”,结合所学可知,小篆字体是由圆转的线条构成,笔画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结构匀称圆润,平衡对称,有圆弧的流畅之美,符合题意,故B项符合题意;A项甲骨文用笔线条严整瘦劲,文字大小不一,与材料信息不符,故A项不符合题意;C项隶书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与材料信息不符,故C项不符合题意;D项楷书形体方正,笔画平直,与材料信息不符,故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方与圆的完美融合,结构匀称圆润,有圆弧的流畅之美”,结合小篆的特点分析。
13.唐初三省制下,中书省的具体工作为批答奏章和起草诏书,是决策出令的第一道程序。门下省对诏令的审议封驳,成为决策出令的又一道重要程序。门下省审复的诏令,经皇帝“画可”,加盖皇帝印玺后,再下达尚书省执行。材料反映的三省运行机制(
??)
A.?有利于官僚政治的建立???????????????????????????????????????B.?强化了尚书省的决策权
C.?削弱了至高无上的皇权???????????????????????????????????????D.?推动了中央决策合理化
【答案】
D
【解析】A项秦朝推行郡县制,标志官僚政治代替贵族政治,A不符合题意;B项尚书省掌执行,B不符合题意;C项三省分工协作,但必须“加盖皇帝印玺”,说明皇权依然至上,C不符合题意;D项三省分工协作,推动了中央决策合理化,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睛】本题考查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内容,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4.秦朝大兴土木,人口流动频繁,“丁壮丈夫西至临洮、狄道东至会稽、浮石,南至豫章桂林,北至飞狐、阳原。”这一现象反映了(??
)
A.?统一王朝的建立???????????B.?古代疆域基本奠定???????????C.?行政区划的变革???????????D.?政府治理能力提高
【答案】
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修建大型工程的主要原因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可以有效的调动全国的人力物力,反映的是国家治理能力的提高,D正确;ABC不属于主要原因,根本上说还是国家治理能力的提高,排除;故答案为:D。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秦朝措施,注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同时与所学知识结合,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5.由于秦之统一,从前华夏夷狄之分而治之之局面亦随即消融,而成为一个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之社会。全国人民生活于同一版图,沐浴于同一文化。这主要说明秦的统一(??
)
A.?使各民族生活习俗趋同???????????????????????????????????????B.?扩大我国疆域并形成基本格局
C.?促使我国人口数量增加???????????????????????????????????????D.?使中华民族遂融凝会合成一体
【答案】
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
全国人民生活于同一版图,沐浴于同一文化
”强调国家和民族得统一性,故答案D正确;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形成并不意为生活习俗也得趋同。故A不正确;
秦朝统一没有奠定疆域基本格局,B不正确;
材料和人口数量增加没有联系,C不正确。
故答案为:D。
【点睛】本题考查得秦朝统一得影响,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形成和发展得意义。注重家国情怀得考查。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秦朝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机构示意图
材料二?
秦始皇规定:只有皇帝一人才能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诏”;皇帝所用的玉印称“玺”。他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废除了所有的分封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36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为若干县,建立了一套地方官僚机构。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秦朝的政治制度有哪些?
(2)秦朝的政治体制对后世有何影响?
【答案】
(1)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2)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推动了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影响深远。
【解析】(1)制度:根据材料一中金字塔顶端的皇帝以及皇帝之下的三公、九卿以及郡县官员可知,这里涉及的制度有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2)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废除了所有的分封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36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有助于促进了民族融合;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央政府直接管辖各地,有助于推动了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从对后世的影响看,秦朝确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影响深远。
故答案为:
(1)
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2)
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推动了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影响深远。
【点睛】本题考查了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依据材料从中提取、归纳、概括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调动、运用所学相关知识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秦朝主要交通干线示意图
严耕望先生指出,交通发展为一切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之基础。根据上图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交通与秦朝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中提出一条历史认识,并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
【答案】
示例一认识:秦朝交通干线的修筑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说明:秦朝统一六国后,在原有六国交通干线的基础上,修筑了以咸阳为中心、并向四方辐射的驰道,巩固了对中原地区的控制。(答出“修筑了以咸阳为中心、并向四方辐射的驰道,巩固了对中原地区的控制”即可)秦朝还向北修筑直道,连接首都与北方长城要塞,向南修筑五尺道,深入西南夷地区,扩大了控制区域,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答出“修筑了直道、五尺道等,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即可)四通八达的交通干线,不仅有利于大一统国家的政令传达、军事调动,同时,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前多从总体上说明交通道路的修筑,有利于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从而促进了统多民旃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即可。)示例二认识:秦朝的交通建设推动了边疆地区的管理和开发。(答出“交通建设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或“交通建设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均可).说明:秦朝平定六国后,开凿灵渠,便利了秦朝进军岭南,设置桂林、南海、象郡,使岭南地区开始归入中央王朝管辖。开辟五尺道,并在一些地区任命官吏进行管辖,使该地区开始进入中原统一王朝版图。(围绕提出的认识进行说明,从东、南、西南、东北任选两个案例说明均可,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这些交通建设,加强了中原地区与南方的政治、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从整体上说明交通建设)
【解析】根据严耕望先生“交通发展为一切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之基础”的观点,结合“秦朝主要交通干线示意图”和所学知识可从秦朝交通发展的影响、条件和经验
教训入手,提出一条历史认识“秦朝交通干线的修筑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或者“秦朝的交通建设推动了边疆地区的管理和开发”。然后运用所学知识举两三个例子,论证个人观点。最后进行总结和升华,例如:认识:秦朝交通干线的修筑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说明:秦朝统一六国后,在原有六国交通干线的基础上,修筑了以咸阳为中心、并向四方辐射的驰道,巩固了对中原地区的控制。(答出“修筑了以咸阳为中心、并向四方辐射的驰道,巩固了对中原地区的控制”即可)秦朝还向北修筑直道,连接首都与北方长城要塞,向南修筑五尺道,深入西南夷地区,扩大了控制区域,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答出“修筑了直道、五尺道等,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即可)四通八达的交通干线,不仅有利于大一统国家的政令传达、军事调动,同时,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点睛】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根据“交通发展为一切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之基础”“秦朝主要交通干线示意图”提取观点,然后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要求做到有理有据,史论结合,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