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6.2《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15 11:51: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构建与运用
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掌握重要实词在不同语境中的词义和用法,把握古今异义词,积累文言虚词、状语后置、意动用法等知识;反复诵读,体会《赤壁赋》铺陈、排比手法造就的语言整饬之美,诵读《登泰山记》体会姚鼐用词传神、真切生动、以神韵为宗的语言特色。
思维发展与提升
抓住写景、抒情、说理完美结合的特点,体会并评价作者的人生态度;感知文学作品,涵咏品味,领悟作品的内涵,把握作者情感态度,获得审美体验。
审美鉴赏与创造
梳理作者的情感变化,赏析人物形象;通过反复吟咏,运用联想、想象感受泰山的山水美、文化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
了解与课文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培养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培养学生不畏艰难,勇于攀登的品格,和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掌握重要实词在不同语境中的词义和用法,把握古今异义词,积累文言虚词、状语后置、意动用法等知识;体会并评价作者的人生态度;“主客问答”的结构及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文章景、情、理结合的特点;体会并评价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诵读品味,教师点拨,交流讨论。
课前预习
1.自主阅读文章,梳理生字词和重点实词的意思,勾画特殊句式和关键语段;
2.搜集作家、作品资料,交流展示备用;
3.初步感知文章大意,理清各段大意;
4.勾画写景、抒情、说理的句子,小组交流,课堂讨论。
自主赏析,巩固效果(《登泰山记》)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泰山,五岳之首,它那磅礴的气势和无与伦比的日出景观,古往今来吸引了众多登临者,而这些登临者又以他们那绝妙的诗章为这位东岳尊者增添了无限的光彩,使之更加名扬天下。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慨叹,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志,而在洋洋大观的登览诗文中,清代桐城派代表作家姚鼐的《登泰山记》堪称经典,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姚鼐的步伐去领略泰山的山水之美,文化之美。
活动一:以小组为单位,写出与泰山有关的诗句、俗语、成语等,评选出“博学宏词”组。
二、赛一赛
PPT展示: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
泰山不让微尘,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
——李斯《谏逐客书》
人固有一死,或重如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
人心齐,泰山移
有眼不识泰山
稳如泰山
安如泰山
蚂蚁搬泰山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泰山压顶不弯腰
泰山北斗(古代认为泰山在五岳中最高,北斗星在众星中最明,因此常用以比喻因德高望重或有卓越成就而为众人所崇仰的人。又称泰斗。)
泰山泰水(旧时称妻父为泰山,称妻母为泰水。又因泰山古称东岳,故妻父又称岳父,妻母则称岳母。)
【资料链接】
泰山是我国的“五岳”之首,古称东岳,别称岱宗、岱岳,与南岳(在湖南)衡山、西岳(在陕西)华山、北岳(在山西)恒山、中岳(在河南)嵩山并称五岳。有“中华国山”“天下第一山”之美誉,位于山东泰安,自然景观雄伟高大,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和渲染以及人文景观的烘托,古代帝王登基之初,太平之岁,多来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祭告天地。先秦时期有72代君主到泰山封禅;自秦汉至明清,历代皇帝到泰山封禅27次。
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主体在泰安市城北,总面积436平方公里,海拔1
524米。北距“泉城”济南60公里,南去孔子故乡曲阜70公里,交通十分方便。泰山为五岳之首。泰山自然景观独步天下,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玉带、云海玉盘被称为泰山四绝。泰山还受到历代帝王的尊崇,把它当作江山永固的象征;泰山也受到历代文人的礼赞,山上留有上千处题咏刻石,使之成为我国文化艺术的宝库。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解题及作者简介
学生交流展示搜集到的资料,教师补充。
【资料链接】
1.记是一种文体,可以叙事、写景、状物,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
课内学过的作品有:《核舟记》(明朝魏学洢)《小石潭记》(唐朝柳宗元)《岳阳楼记》(宋朝范仲淹)《醉翁亭记》(宋朝欧阳修)和《登泰山记》(清朝姚鼐)。
2.桐城派及作者
《登泰山记》是一篇冬日登泰山的游记。作者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其文集名因此而来。他是桐城派古文家,清代人,他与方苞、刘大櫆等同属桐城派作家,三人并称为“桐城三祖”。该流派作家主张文学兼具义理、考据、词章之长,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在文论和写作方面都有一定成就。
任务活动二:小组合作,评价式阅读,探究本文高超的状物写景技巧,教师适时点拨。
四、重点品读
《赤壁赋》中我们重点品读了赤壁的美景和作者的情感,请根据上节课的学习方法鉴赏《登泰山记》中景与情的关系。
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画出写作者的行踪的词语,抓住景物的特征、侧面描写烘托技巧、观察点的变化来探析,并在文章中作适当的标注与点评。
解说:作者是在冬日登泰山,作者势必要抓住冬日泰山的特征展开描写,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泰山冬日景物的特征。
(一)抓住景物的特征
(1)冬日泰山的特点
①点读第二段。
②提问:泰山冬日特点在文中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的?
小组探究后展示答案,教师适时点拨。
明确:作者展示了冬日泰山的风韵。首先,作者特意交待登山时间“丁未”(十二月二十八日),观日出是“戊申晦”。除此之外,文中写景处处紧扣严冬的季节特点。如:登山时,“道中迷雾”,山顶“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的气象;日出前,“大风扬积雪击面”的环境烘托;日出后,“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的特异色彩变化;以及“冰雪……与人膝齐”的描写,无不是泰山冬日的特有之景。
(2)泰山日出的特点
①齐读第三段。
②提问:作者抓住了泰山日出的什么特点?怎样进行描绘的?
小组探究后展示答案,教师适时点拨。
明确:泰山日出不同于平原、湖泊的日出,作者捕捉到泰山日出前后急速变幻所呈现出的动感。
背景:“大雪扬积雪击面。”创造出日出前的环境和气势,如戏曲舞台主角上场前的紧锣密鼓。
日出前:“极天……五采。”作者敏锐地捕捉到天地相接处的一线异彩的细微变化,展开感染力的描述。“须臾”言其变化之快。
日出中:“日上……承之。”红日高升,红光摇衬,气势磅礴,绚丽而壮美。
日出后:“回视……而皆若偻。”看似闲笔,实则锦上添花,表现出阳光的效果,日出后的影响,进一步拓宽艺术的境界。
(二)侧面描写巧烘托
解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同样,写景也贵在曲,直则无景。写景曲在侧面渲染与烘托,那么,文中哪些地方采用了侧面烘托的写法。
(1)表现泰山的巍峨高峻
学生讨论,然后明确:先用“其级七千有余”,暗暗点出,然后借山顶俯视所见“半山居雾若带然”和在日观亭时“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以及“日观以西峰”的雪景加以烘托。
(2)表现雪景
明确:除“冰雪”“雪与人膝齐”等正面描写外,又以“明烛天南”“白若摴蒱”“绛皓驳色”等作侧面烘托。
(三)观察点的变化
解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景物,所处方位、角度不同,人所获视觉形象也会呈现出千姿百态。
(1)定点换景
①泰山鸟瞰图
②泰山夕照图
③泰山观日图
(2)移步换景
①登山途中所见
②下山人文景观
五、情景交融
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情因景生,情景交融。景物要写活,必须要有作者独特的感受和审美情趣渗透其中。那么,作者在文中融入了什么情感?
学生讨论报告明确答案。
明确:作者借冬日泰山的壮阔景象,表达了自豪之情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六、回扣反思,课后作业
(一)主旨
本文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通过记叙自己在农历除夕气候恶劣的条件下与友人一起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描绘了壮丽雄浑的泰山景象,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作业布置
1.熟读全文
2.根据自己的经历,选取一个观察点,描写日出,不少于150字。
第二课时
一、导语激趣
我们都有过旅行的经历,山光水色,美不胜收,可我们常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感;人文风物,丰富灿烂,可我们又有“身在宝山不识宝”之慨。这时,我们便想到了导游。导游能带领我们探幽发微,得自然之精妙,能引导我们寻根问祖,得文化之精髓。今天我们一起阅读《登泰山记》,当一回导游,带领大家去领略泰山的山水之美,文化之美。
活动三:根据课外收集的有关泰山的知识并结合课本内容,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份导游词,为游客安排好冬季二日游,在班上交流。
广告激兴
(一)导游词
根据课文内容,参考相关资料,以导游的身份写一段介绍泰山的文字,激起游客的兴趣。
PPT示例:泰山,古名岱山,又称岱宗,历来有“五岳独尊”之誉。自然景观雄伟绝奇,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渲染和人文景观的烘托,被誉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缩影。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总面积426平方公里。主体在泰安市城北,海拔1
524米。北距“泉城”济南60公里,南去孔子故乡曲阜70公里,交通十分便利。泰山的南北面,各有一条大河。南面,有向西流走的汶水;北面,有向东流去的济水。南北水域的分界处有春秋战国时齐国所筑的长城遗址。
泰山自然景观独步天下,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玉带、云海玉盘被称为泰山四绝。泰山受到历代帝王的尊崇,把它当作江山永固的象征;泰山受到历代文人的礼赞,山上留有上千处题咏刻石,登泰山极顶,能识尽泰山真面目,无限风光尽眼收。
(二)游程安排
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文内容,为游客安排好冬季二日游。
明确:第一天:从泰安城出发,登山至南天门,观赏泰山晚霞夕照,宿山顶。
第二天:五鼓起身,在日观亭看泰山日出,上午游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下午返程途中观道中石刻及泰山松。
活动三:根据课外收集的有关泰山的知识并结合课本内容,写一份泰山美景推荐词。
三、广告推广
如果你是泰山旅游的开发商,现在你要做一个推广泰山旅游的活动,你会给泰山的景点取什么名字?并给这一景点写一段推广词。
1.苍山负雪图(泰山夕照图)
课文原文: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请学生用现代散文的语言描述这种奇观。
参考文字(多媒体课件显示):
登上山顶,极目远眺,群山背负着白雪,苍茫圣洁;虬枝上挂满了银条,粉妆玉砌。山的连绵增添了雪的气势,雪的洁白增添了山的明净。雪光折射到西南天空,给暮色增添了明亮;晚霞映照着群峰,给白雪覆上了一层淡红的轻纱。真是“红妆素裹,分外妖娆。”半山的云雾丝丝缕缕,缠绕山间,像粉妆女子轻歌曼舞。山水雪雾相融合,日光城郭相交织,形成一幅壮丽优美的山水画。
2.泰山日出图
课文原文: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参考文字(多媒体课件显示):
冬日清晨,天色刚泛出鱼肚白。一行人便搀扶着登上日观峰,脚下云雾漫漫,耳畔松涛阵阵,坐在日观亭上,有腾云驾雾之感。远方的山峦在雾气中隐现,似海市蜃楼,近处的山峰在云涛中出没,似博戏争赌。注目东方,海天之间浮出一条彩线,顷刻时,彩线扩大了它的范围,变为绚丽的彩带,彩带慢慢扩大为红色的海洋,红光汹涌着,摇荡着。太阳像是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从海中升起。一刹那间,这深红的东西,便发出令人目眩的光亮,云彩被染红了,雪峰被染红了,日观峰上的游人也沐浴在红色的朝阳中。
四、小组合作探究
姚鼐强调“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累赘拖沓的语言影响描摹的生动性。本文只有五百多字,却充分表现出雪后登山的特殊情趣。请从文中举例说明。
学生讨论探究,小组示范展示,教师点拨提示。
答案示例:
1.“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赏析:寥寥数语,点出登山季节,路径。同时,连用几个动词,句式整齐,表现出作者登泰山的急切心情。
2.“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赏析: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背负白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进而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
3.“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赏析:这是山顶上远望和俯视面。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内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使人感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
4.“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赏析:这一比喻写出了西南诸峰的特点,更显出日观峰的雄峻,且赋予山峰以人的情感,形象而生动。
五、群文阅读,思维进阶
(一)失意人生的不同选择
《前赤壁赋》特点是“以文为赋”,《登泰山记》是“桐城散文”,但两篇文章均写于作者的失意之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姚鼐因与《四库全书》的总撰纪晓岚等当时文坛大家观点不符而辞官,同样面对不公平命运,苏轼与姚鼐的选择却有很大区别,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学生结合两人际遇讨论探究,小组示范展示,教师点拨提示。
答案示例:
苏轼在《赤壁赋》中先以一个悲情的“客”的形象出现,一悲英雄永逝(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二悲个体渺小(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三悲人生短暂(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四悲壮志难酬(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后用主客问答的方式暂时对自己作出安慰。
纵观苏轼的一生:贬官——复官——干活儿——再贬官——再复官——再干活儿。其思想也遵循着得意——失意——再得意——再失意的圆圈轨迹。
姚鼐辞官后,立即去做自己所爱做的事,不受制于人,辞官著学。南归后的姚鼐主要于江苏和安徽一带教学著书,学生满天下。
在引导学生品读古人寓于山水的情怀的同时,感悟先辈处理不公正命运的不同思路。
(二)“秦时明月汉时关”,面对“亘古”明月,不同的作者会有不同的感受,这与作者的所处的时代、不同的遭遇有关,请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课外积累的明月的诗句并总结“月”作为中国传统意象,可以寄托哪些情感?
小组示范展示,教师点拨提示。
答案示例:
1.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2.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3.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4.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5.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6.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夜泊枫江》
7.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8.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9.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10.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李商隐《锦瑟》
12.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书怀》
1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14.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15.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杜牧《泊秦淮》
16.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月”表达的情感:
1.古人经常望月怀远,寄托对亲朋的思念。
2.表现时光易逝,怀古伤今。
3.表现自身的孤单冷清。
4.表现欢欣的心情和美好的年华。
(三)古代文化常识链接
古代纪年的方法
1.干支纪年。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循环配合,天干和地支各一位组成一个纪年,如“甲子年”“乙丑年”等。60年一循环,周而复始。
2.年号纪年。如贞观二年。文中“乾隆三十九年”即为此种纪年方法。
3.帝王纪年。汉武帝以前是没有年号的。只能用干支纪年或者说帝王纪年。如秦始皇八年,汉高祖三年,周武王十二年等。
4.黄帝纪年,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传说中的纪年。如黄帝二十七年等。
古代纪月方法
1.序数纪月法。“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作为岁首的月份称正(zhēng,一年的开始)月。
2.月建法。“建”,指“斗建”,斗柄指向“子”,这个月就叫“建子之月”,其余“建丑之月”“建寅之月”类推。
3.干支纪月法。如文中“是月丁未”。
4.时节纪月法。在商代和西周前期,一年只分春秋二时,后来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古称“四时”,每季三个月,常用孟、仲、季来称呼。
古代计时方法
天色
夜半
鸡鸣
平旦
日出
食时
隅中
日中
日昳
晡时
日入
黄昏
人定
地支












时间
23-1
1-3
3-5
5-7
7-9
9-11
11-13
13-15
15-17
17-19
19-21
21-23
【鼓】古时常夜间击鼓报更,所以古人常以鼓代更。
【漏】古时用滴漏计时,夜间凭漏刻传更。
【时】时是时辰,介绍见前古代纪时法。
【点】古人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分为五点。每点约等于现代的24分钟。
【刻】古人把一昼夜分为100刻,实算96刻,每刻15分钟。漏刻指很短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