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综合学习活动教学设计
活动目的
1.体会并理解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掌握并运用学习的方法和策略。
2.通过阅读,积累语识,深化语感,锻炼思维,加强审美,熏陶文化。
活动主题
做更聪慧的自己:思辨阅读与表达。
活动内容
1.在本单元学习基础上,扩大阅读量,围绕“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如好书推荐会、论证思维导图展、思辨写作等。
2.通过拓展阅读,加深对以说理、思辨为主文本的认识,积累说理、思辨文本的写作方法并将之尽可能地运用于自己的日常写作或习作之中。
3.需要注意三点:
(1)任务群学习内容:一是思辨性阅读,二是思辨性表达。
(2)思辨性阅读学习内容:一是论说名篇,二是时事评论。
(3)思辨性表达学习内容:一是学习书面表达和阐发自己的观点,二是学习讨论和辩论。
活动时间安排
适时穿插于第六单元课文学习之中。
活动方案设计
活动一:“学习?思辨”好书(作品)推荐会
1.导语: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构建一个人的精神,不仅需要大量系统的思维阅读输入,也同样需要系统的思维表达“输出”。如果阅读,是一个人精神成长和建构意义“输入性”过程。那么表达,则是一个人精神成长和建构意义“输出性”过程。高中阶段就是一个人理性精神与思辨型思维、抽象思维和逻辑判断力形成最关键的时期。走好这一步对高中生成长的意义,会不亚于直立行走对人类的意义。一个人只有真的养成了独立、自主、理性和思辨的思维习惯,才是真正的成长。
2.从自己对“学习”这个主题的理解和阅读兴趣出发,向同学推荐两篇或两部有思辨意义或理性价值的著作或时评,为作品撰写推荐语,要求言简意赅,有说服力与感染力,能引发同学的阅读兴趣。
四至六人为一小组,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推荐语。每组推荐两个作品,并制作成图文并茂的学习卡,张贴到班级学习专栏里。
3.推荐内容(主题比较宽泛,也可自主选择,以学生为主):
人性善与恶:【文章】东野圭吾《白夜行》、苏在沅《素媛》;【著作】芥川龙之介《罗生门》《竹林里》、荀子《荀子》、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影像】黑泽明《罗生门》、黄东赫《熔炉》、延尚昊《釜山行》。
自由与容忍:【文章】秦晖《自由、乌托邦与强制》、刘军宁《自由主义:九十年代的不速之客》、狄马《诸子百家中的自由主义》;【著作】奥威尔《1984》、赫胥黎《美丽新世界》、扎米亚京《我们》;【影像】史蒂文·斯皮尔伯格《间谍之桥》、丹尼斯·甘塞尔《浪潮》、詹姆斯·麦克特格《V字仇杀队》。
怀疑与信仰:【文章】龙应台《我不相信》、林达《生命重要还是信仰重要》、狄马《高尔基说谎》;【著作】徐贲《怀疑的时代需要怎样的信仰》、富恩特斯《我相信》;【影像】纪录片《张志新》、纪录片《追寻林昭的灵魂》。
死刑存与废:【文章】贺卫方《拷问死刑》、熊培云《比死刑更可怕的是不宽容》;【著作】张娟芬《杀戮的艰难》、刘仁文《死刑的温度》、余定宇《寻找法律的印记》;【影像】艾伦·帕克《铁案疑云》、弗兰克·德拉邦特《绿里奇迹》。
个人与国家:【文章】熊培云《问世间国为何物》、杨照《爱国:一定要问国家为你做了什么》、陈志武《我们的政府有多大?》、傅国涌《“五四”之子傅斯年》;【著作】杨照《故事照亮未来》、徐贲《什么是好的公共生活》、梅尔吉普森《血战钢锯岭》;【影像】丹尼斯·甘塞尔《浪潮》、奥利弗·斯通《生于七月四日》。
……
4.推荐语示例:日本著名作家东野圭吾的《白夜行》推荐语:
这是一本将无望却坚守的凄凉爱情和缜密冷静推理完美结合的小说。小说叙事的手法足以吸引你的好奇心:你还不知道谁是主人公,小说开篇就是一场凶杀案;你心里隐约有了犯罪嫌疑人,可是小说又似是帮你排除了;你好像肯定了杀人凶手,可是你推不出杀人动机、作案手法;接下来有更多的人受害、死亡,好像都跟主人公没有关系的案子;这些围绕主人公周围铺展开来发生的一件件事,小心翼翼地,一点一点地揭开故事的面纱……
小说的内容,足以让你无法释怀,会沉思、会怀疑,一种痛心疾首的感觉:一边是罪,一边是爱;一边是黑,一边是白;一边是正,一边是邪;一边是显,一边是隐,表现出的一种在不断堕落中完成的坚强斗志和不懈努力令人心疼又难以接受。黑暗的童年阴影带给美丽纯洁的少女是无尽的贪婪和残忍,看似神秘阴暗的少年承受了父亲罪行的后果,为女主不顾一切,成为她生命中的太阳。如果你看到这里:“我的天空里没有太阳,总是黑夜,但并不暗,因为有东西代替了太阳。虽然没有太阳那么明亮,但对我来说已经足够。凭借着这份光,我便能把黑夜当成白天。我从来就没有太阳,所以不怕失去。”就知道这份爱多么的沉痛。
活动二:《学习之道》——思维导图展示
1.选取《学习之道》(被公认为美国学习第一书,著者芭芭拉·奥克利(Barbara
Oakley),2016年机械工业出版社)作为重点阅读书目。在该名作中,作者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真正决定学霸和学渣区别的,其实是学习能力的高低。请同学们先自由阅读,围绕“观点—论证思路”这两个内容进行批注和梳理。
2.在阅读过程中,有不理解的地方随时与小组成员相互交流讨论,组内推荐一名同学作为组长,即时总结组内成员的阅读问题并予以反馈。
3.每个小组按照“认识和利用大脑帮助我们学习、关于记忆的知识、关于拖延、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四部分内容进行内容梳理,以思维导图形式呈现。组长分配好任务,并协调、督促组内成员有效完成任务。
4.每组组内推荐一名同学进行班内展示,介绍本组梳理过程中的问题,以及如何去解决问题。重点呈现每部分作者提出的观点以及如何论证观点的。
5.每组组内推荐一名同学进行邻组展示点评,指出对方思维导图存在的问题以及完善的方法。
6.每组组长进行不记名投票,最终评出前三名,颁发奖品。
7.教师点评。重要指出绘制思维导图的一般流程和大体思路,以及要着重注意的地方,尽量总结并形成一种可操作性的规律和方法。
活动三:思辨与表达
1.导语:讨论与辩论不仅仅是一项学习内容,更是在训练学生理性、有条理地表达观点的能力;“说话”不仅仅是有针对性、有风度、有礼貌的口头表达,其背后更是一个人的理性精神、思维水平、教养的综合体现。
2.阅读这句话“一年有365个日子。有的人过了365天;有的人只过1天,重复365次”,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尽可能地表达你的想法,但要明确观点立场、视角,并阐释支撑自己观点的理由和论据。先组内交流讨论,然后班内交流讨论。每组至少一个代表发言。
3.每组发言后,请同学们就该组同学发言进行点评,点评重点聚焦论据与论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问题。可以勾连本单元学习内容进行教学。
提示:这句话讲了两种人365天的不同做法:“有的人过了365天”,每人每年过365天,本身没什么可说的,但跟后文“只过一天,重复了365次”对比,潜在的意思就是每天都不“重复”的日子。可以把这句话的意思理解为:要不要过日复一日重复的生活。进而可能有支持前者而反对后者的倾向,也可能出现支持后者的反对前者,或者持中立态度等现象。
4.交流讨论视角示例:
立意角度一:支持过不重复的日子,反对把一天重复365次。
没猜错的话,这个立意角度应该是最多的。何谓不重复地“过了365天”,那就是每天不一样,而到具体的立意的表述,就可以很多了。不重复,意味着每天追求与昨天完全不同的生活,意味着要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体验人生的多姿多彩,而非简单地以“过日子”的心态来打发余下的生命时光。不重复,也可以说是追求每天都有所成长、有所进步,每天都有所收获。换言之,生命应当是一个不断成长和进步的过程,而非无意义的机械循环,我们当以每日的成长与蜕变,实现更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总之,这里都是从支持“不重复”,反对“重复”的角度立意,能对它们做出符合逻辑的内涵界定和表述,都是可以的。
立意角度二:支持“重复”,反对“不重复”。
材料虽然隐含了褒贬,我们也未必不能反过来去支持“重复”,关键是我们怎么解读了。看到这则材料的第一瞬间,徐某人想起了一道题,2011年高考北京卷的那个铁路巡视员老计,人每天做的事情都是行走几十公里,防止落石、滑坡、倒树等危及行车安全,等等,他每天重复地做着这一样的事情,你能说他的生命和生活是没有意义的吗?再进一步讲,老计不过是千千万万个日复一日重复着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的普通生命的代表,他们每天重复着自己的生命,维持着整个社会的有序和稳定,他们甘于这样的重复,为那些不想重复追求新鲜刺激的人提供实现新鲜刺激的便利。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过一天,重复365次”就可以理解为对自己生命价值的坚守,哪怕它机械、枯燥、无聊。相比之下,我们生活当中,有太多喜新厌旧追求不一样生活的人,他们打着生命应当多姿多彩的旗号,出入各种声色犬马的场合,或者眼高手低地在穿梭于不同的工作。表面上他们在追求新鲜刺激不重复的人生,实则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生命价值所在,用这种生活来麻痹自己和逃避责任。
立意角度三:追求“不重复”,但“不重复”并非一味地追求新鲜刺激。
立意角度四:支持“重复”,赞扬克服人性对新鲜刺激本能的追求,用“重复”来坚守生命价值的做法,但前提是知道自己的价值所在,或者“重复”并不意味着简单的机械循环。
第三、四个两个立意角度,是基于一个观点的辩证思考,是在一二两个立意角度的基础上补充而已,具体分析不作赘述。
立意角度五:只有甘于“重复”,才能真正“不重复”。
这是将材料的对立主张变成一种因果关系,以“重复”为因,以“不重复”为果。人人希望365天每天过得不一样,我们希望自己有所进步、有所成长,希望自己能有更多、更丰富的人生经历,然而现实并不能让我们轻易如愿,而我们也只有甘于在平凡的重复当中不断地积累,或者用重复的量变等待质变,或通过重复的劳作让自己得以生存,以此获得解放身心追求丰富生活的资本。
立意角度六:只有常怀“不重复”之心,才能避免沦入日复一日机械“重复”。
这是以“不重复”为因,解决“重复”问题为果。生活中的一些人,常常会不经意沦入庸常,甚至会麻木其中,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忘记了一年的365天可以活得每天不一样。若要从这种陷入庸常而不能自拔的状态中离开,当时时谨记生命本可丰富多彩的夙愿。
5.教师进行总结,指出论证有效性或针对性需要注意的地方,尽可能形成可操作性的规律性知识和方法性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