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了解荀子、韩愈及相关文学知识;掌握并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背诵全文。
思维发展与提升
体味文中蕴涵的“学习之道”和“从师之道”;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择师标准;明确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
理解并学习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
联系社会背景,探究作者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意义及在今天的借鉴作用。
教学重点
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教学难点
理解并学习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方法
讨论、诵读、探究、点拨。
教学内容
品读《师说》,课文总结。
三、品读“师说”,感恩师者
(一)感知一篇文
1.听课文视频朗诵。
2.自读课文
学生阅读课文,然后借助工具书及课本注释,翻译课文,标记疑难字词句。
3.归纳整理文言知识。
(1)通假字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传授。
②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表否定。
(2)一词多义
【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作“专门技艺人”讲
③吾师道也:名词活用作动词,学习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
⑤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⑥则耻师焉:动词,拜师
⑦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惑】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疑难问题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道】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
③余嘉其能行古道:名词,道路、途径
(3)文言虚词
【之】
①择师而教之:代词,指代人
②郯子之徒:指示代词,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些”“那些”
③古之学者:结构助词,表示修饰或领属关系,译为“的”
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名词性的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⑤句读之不知:结构助词,表示宾语前置
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助词,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其】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人称代词,他
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指示代词,那些
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人称代词,他们
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人称代词,他们的
⑤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
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人称代词,他们的
⑦其可怪也欤:语气副词,表感叹,多么
【乎】
①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推测,吧
②生乎吾前:介词,表时间,在
③固先乎吾:介词,表比较,比
【于】
①耻学于师: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向
②其皆出于此乎: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在
③于其身也:介词,表示对象,对,对于
④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示比较,比
⑤不拘于时:介词,表示被动,受,被
【而】
①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
②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
③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
④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
⑤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
⑥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
⑦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
⑧如是而已: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
(4)词类活用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②吾从而师之: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③吾师道也:师,名词作动词,学习
④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名词作动词,不如
⑤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形容词作名词,圣,圣人;愚,笨拙的人
⑥则耻师焉: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⑦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⑧吾未见其明也:明,形容词作名词,高明
⑨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卑、盛,形容词作名词,卑,卑贱的人、低下的人;盛,势盛位高的人
(5)古今异义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古:求学的人;今: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
②吾从而师之——从而——古:跟随并且;今: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
③无贵无贱——无——古:不论,不分;今:没有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古:风尚;今:道理
⑤句读之不知——读——古: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读dòu;今:看着文字发出声音,读dú
⑥小学而大遗——小学——古:小的方面;今:泛指低等教育场所
⑦圣人无常师——常——古:永久的;固定的;今:平常的
⑧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不必——古:不一定;今:用不着、不需要
⑨年十七,好古文——古文——古:指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今:“五·四”之前的文言文的统称
⑩今之众人——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大多数人
(6)特殊句式
①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②介词结构后置:学于余;耻学于师;不必贤于弟子。
③判断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其可怪也欤;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人非生而知之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④被动句:不拘于时。
⑤所字结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教师就学生提出的疑难字词句释疑,再指名学生翻译,教师予以补充。
(二)体会一段史
1.韩愈为谁写了这篇文章?何以见得?(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四段,讨论明确)
明确:“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从课文的最后一段可以得出答案,韩愈的这篇《师说》是写给一个叫李蟠的年轻人的。
2.一代文学宗师为什么要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写下这样一篇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师说》?你认为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可以总结为三个原因:①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②他不拘于时,学于余;③能行古道。
点拨:以上三个方面都是原因,当时“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人也许不多,但一定还有其他人,为何只选择了李蟠?韩愈这样一个文坛领袖没有必要为他写文章,所以说根本的原因是不拘于时和能行古道。
3.韩愈为李蟠写文章的根本原因之一为:不拘于时,即不被当时的社会风气所拘束。那么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怎样的呢?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分析并批判这种风气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完成下列表格。(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二段,讨论明确)
对象
从师的态度
结果
今众人
耻学于师
圣益圣,愚益愚
古圣人
从师而问
于其子
择师而教之
小学而大遗
于其身
则耻师焉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智不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曰师曰弟子……群聚而笑之
观点:既有纵向对比(第一组对比),也有自身对比(第二组对比),还有横向对比(第三组对比),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文中如果不用这三组对比,效果好不好呢?一起看一段修改后的文字: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今之众人,耻学于师。此愚人之所以为愚也。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吾未见其明也。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明确:对比论证的作用:造成强烈反差,增强说服力,突出观点。
在刚学完的《劝学》中,荀子也运用了对比论证手法来说理,一起来回顾:
将骐骥和驽马对比,说明学习贵在积累:“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用金石比喻来对比,说明学习贵在坚持:“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将蚯蚓和螃蟹对比,说明学习贵在专一:“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4.通过温故知新,感受到作者运用对比论证强调的观点: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古往今来许多名人正是得益于从师学习。齐读第二、三段。
教师补充社会背景:
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这一年,韩愈35岁,任国子监四门博士,这是一个“从七品”的学官,职位不高,但是他在文坛上早已有了名望,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也已经开展,他是这个运动公认的领袖。这篇文章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而作的。自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形成了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重门第之分,严士庶之别;士族的子弟,凭高贵的门第可以做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到唐代,九品中正制被废除,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这对择师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就普遍存在着从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韩愈反对这种错误的观念,提出以“道”为师,“道”在即师在,这是有进步意义的。
识得一种理
1.你认为《师说》中阐明了哪些重要的观点?大家是否可以背得出来?(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一段,讨论明确)
(1)老师的职责是什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
(2)求学的人为什么要从师学习?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3)择师的标准和态度是什么?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4)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作出了什么论断?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2.课堂小结:整篇文章首先提出中心论题“古之学者必有师”,并以教师的职能作用总论从师的重要性和择师的标准。接着采用正反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及引用论证的方式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最后交代了本篇文章的写作缘由。
四、与时俱进,拓展延伸
1.在日新月异的今天,“学习”又拥有了新的时代内涵,我们从《劝学》中可以获得哪些有益的启示呢?
古时候我国有“嫦娥奔月”的故事,这只是一种幻想,而现在人们利用飞船却真的可以登上月球。请你从课文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种情况。(“善假于物”)宇宙飞船的发明,是现代科学进步的结果,也是学习的结果。1969年7月16日上午,巨大的“土星5号”火箭载着“阿波罗11号”飞船从美国肯尼迪角发射场点火升空,开始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太空飞行。参加这次飞行的有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埃德温·奥尔德林、迈克尔·科林斯。在美国东部时间下午4时17分42秒,阿姆斯特朗将左脚小心翼翼地踏上了月球表面,这是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在上古时代,人们也是有发明创造的,课文中有没有提到这一点?(“舆马”“舟楫”都是人的发明创造,说明人是“善假于物”的。荀子提出“善假于物“这一命题是非常可贵的。人类成长的一大标志就是学会了制造劳动工具。人类社会是随着劳动工具的改善而不断进步的。
2.《师说》这篇文章虽然说到此文是写给那个叫李蟠的学生的,可是读到这里我们还会只是这样看吗?他还是写给谁看的呢?
明确:可以说,韩愈的文章还送给以下的两种人:
①写给当时那些不愿学习的士大夫阶层看的。提醒他们改掉这种坏习惯,否则后果会很严重。再读文章最后一段文字,我想我们就不难理解韩愈写这篇文章的感情了,那种社会风气造成的忧心如焚是远远超过李蟠个人勤学好问带给自己的喜悦的。(再读课文最后一段)
②1200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人在重复着唐人同样的错误,社会上不尊重教师的现象比比皆是:家长袒护孩子,辱骂老师;学生课堂和老师顶嘴甚至围攻老师;学生在路上碰见老师却形同陌路……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篇文章何尝不是写给今天的我们的呢?(新闻:10月24日,眉山市仁寿县城北实验初级中学,一初三男生在教室内偷袭老师,用砖块连续击打老师头部,10秒9下。据红星新闻报道,该男生因为在校内骑自行车被班主任教育,所以怀恨在心。而受伤的老师三十多岁,平时很敬业。)
3.课文总结。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学习对于每个人而言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每个人只是芸芸众生中极其普通的一体,但是学习却让我们成为芸芸众生中独特的个体,这是学习带给我们的。然学习需得“用心一也”,更要“古之学者必有师”,同学们,让我们左手携着“专心”,右手牵着“师者”,在求学的旅途中走出一片光明!
附: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