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任务二:批读原著,学会质疑》教学设计 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六单元

文档属性

名称 《学习任务二:批读原著,学会质疑》教学设计 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六单元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15 12:02: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学习任务二:批读原著,学会质疑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学会如何批注学术文章。
思维发展与提升
锻炼学生提要钩玄的能力,并能总结方法,学以致用,达到能力的迁移和习惯的保持。
审美鉴赏与创造
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了解批注,把握思路,预备批读;学以致用,拓展批读。
教学难点
自主批读,展示批注。
教学方法
默读、讨论、探究、点拨。
教学课时
2课时(指导1课时,学生批注展示1课时)。
一、了解批读
批读在中国古已有之,谓之评点。早在唐代,就有了诗的评点,宋代出现了文的评点,后来又出现了小说评点。张竹坡、金圣叹、李卓吾(即李贽)、毛纶和毛宗岗父子以及脂砚斋在明清时代大规模地评点小说,并且创下一门学派,留下千古妙语,珠玑灿烂,以致文坛上无书不评,蔚然大观。李卓吾评点的《水浒》,金圣叹评点的《水浒》和《西厢》,毛宗岗父子评点的《三国演义》,张竹坡评点的《金瓶梅》,脂砚斋评点的《红楼梦》,再加上无数的诗话、词话、曲话,都可谓“批注式阅读”的集大成者。
二、实践批读
1.通读原著,圈点概念:圈点勾画出各篇的核心概念,结合原文学习解析核心概念。
例如,在阅读《旧著<乡土中国>重刊序言》部分,指导学生在了解作者生平、成书背景、研究对象及基本问题之外,重点放在基本概念的理解上,这是对学术类文章阅读的基本要求也是学术研究的本质精神,能够帮助学生进行有目的的、高效率的阅读。要仔细理解作者在叙述成书的经历,费孝通反复强调“在具体社会里提炼出概念,再用概念去了解中国的具体社会”,我们可以概括费老社会学分析法的特点。
2.勾画观点,建构联系:勾画出整个篇章的主要观点,结合原文理解具体含义,最后用思维导图表达这些观点之间的联系。
(1)勾画核心概念、重要观点。
①画底线:在主要的重点或重要又有力量的句子下画线。
②在空白处做星号或其他符号:要慎用,只用来强调书中十来个最重要的声明或段落即可。你可能想要将做过这样记号的地方每页折一个角,或是夹一张书签。这样你随时从书架上拿起这本书,打开你做记号的地方,就能唤醒你的记忆。
③在空白处编号:作者的某个论点发展出一连串的重要陈述时,可以做顺序编号。
④将关键字或句子圈出来:这跟画底线是同样的功能。
⑤在书页的空白处做笔记:在阅读某一章节时,你可能会有些问题(或答案),在空白处记下来,这样可以帮你回想起你的问题或答案。
——《如何阅读一本书》【美】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商务印书馆
(2)画出全书的思维导图。
这本书有一个核心概念:村落。乡土中国是以村落的形式存在的。因此,作者在第一章“乡土本色”中就指出其三个特色,即土地属性、人空关系固定、熟悉社会。这三个特征决定了乡土社会的其他属性,因此,作者在第一章立下了论题的核心,即“村落”这一特殊的乡土社会的形态。
“文字下乡”与“再论文字下乡”,实际上不是谈文字的问题,而是分析“熟悉社会”的基本内涵。之所以要用两章来分析,是因为从两个角度来分析,一是人、空关系,村落社会是面对面的社群,无空间阻隔,无需文字;二是人、时关系,人具有记忆能力,凭此可以口口相传,直接准确,也无需文字。
以上是对村落乡土社会基本特征的简单分析,然后再用思维导图表现出思考的内容。
《乡土中国》的逻辑架构:
3.边读边画,学会质疑:边读边思考,学会在批阅原著,着力于文章的基本概念、核心观点、主要材料、论证方法、表达技巧等方面;对不理解的句段篇章做出标记,与同学们一起分享你的阅读发现。
《乡土中国》阅读记录表:
篇目
批注内容
问题与质疑
乡土本色
文字下乡
再论文字下乡
……
……
……
三、总结批读
批读重在过程,我们无法在短短一节课就把所有概念理解得透彻精确。但经过批读,我们可以:
1.更全面、细致、准确地理解文章;
2.为“精读”做准备;
3.让“研读”有依据。
希望同学们经过这节课的学习,能继续探索适合自己的批读方法,扩充自己的批读成果,让灵活自如的批注、以意逆志的探幽、无所不在的妙语、细大不捐的推敲,与作品相映成辉地结合。
附: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