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单元测试
学校: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
1.对下图所示迁都的影响,理解准确的是
A.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统一
B.促进了民族间的大交融
C.利于削弱士族门阀特权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图中所示迁都为北魏孝文帝改革时将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孝文帝迁都洛阳,促进了鲜卑族的汉化,推动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B项正确;北魏孝文帝改革发生在统一黄河流域后,排除A项;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与中原的世家大族联姻,增强了士族门阀特权,排除C项;孝文帝迁都之举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如图是西晋末年移民路线示意图。对此的合理解释是,当时
A.政治因素影响人口分布态势
B.区域间商品交流逐渐频繁
C.区域经济差异影响移民方向
D.经济重心开始向南方转移
【答案】A
【解析】根据西晋末年移民路线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北方战乱频繁,北民大量南迁,A项正确;西晋末年,北方战乱影响了区域间商品交流,排除B项;西晋末年北民南迁的主要原因是被反战乱频繁,并非南北经济差异,排除C项;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是在唐代安史之乱后,排除D项。故选A项。
3.观察如图,与图中场景直接相关的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
A.颁布均田令
B.整顿吏治
C.迁都洛阳
D.移风易俗
【答案】C
【解析】依据图示可知,图中的场景展现了鲜卑大臣阻止孝文帝继续南下的情形,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由此宣布迁都洛阳,C项正确;A、B、D三项均不符合图示,排除。故选C项。
4.下面是十六国统治者族属表。材料表明
匈奴
羯
鲜卑
前赵
北凉
夏
后赵
前燕
后燕
南燕
南凉
西秦
氐
羌
賨(còng)
汉
前秦
后凉
后秦
成汉
前凉
北燕
西凉
A.民族矛盾趋于缓和
B.各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
C.民族隔阂逐渐消失
D.全国统一的条件已形成
【答案】B
【解析】图表揭示的是南北朝时期“十六国统治者族属”概况,可以看出十六国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B项正确;图表揭示的是南北朝时期“十六国统治者族属”概况,并没有提及民族矛盾缓和与民族隔阂消失问题,排除A项、C项;图表揭示的是南北朝时期“十六国统治者族属”概况,仅从图表信息无法看出“全国统一的条件已形成”,排除D项。故选B项。
5.魏晋时,政府统计户口数较之东汉有大幅下降(见下表),这主要是由于
东汉(157年)
西晋(280年)
下降
户数
10677960
2459840
77%
口数
56486856
16163863
71.4%
A.三国混战导致人口的伤亡
B.北方草原民族频繁的南下
C.九品中正制取代了察举制
D.中央集权制未能真正建立
【答案】A
【解析】据表格信息及所学可知,从东汉后期到西晋统一前,政府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人口数量有大幅度下降,表明在此期间三国的混战不休导致人口大量伤亡成为造成上述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A项正确;北方草原民族大量内迁应出现在西晋时期,排除B项;C项的选官制度与人口数量变化无关,排除C项;D项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6.下列是关于十六国时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A.指在北方建立的十六个割据政权
B.各政权都是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
C.彼此征战客观上有利于民族交融
D.黄河流域一直处于分裂混战局面
【答案】C
【解析】在长期混战中,原有族群布局被打乱,各族彼此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C项正确;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排除A项。大部分政权是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排除B项。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曾统一北方;于439年,北魏统一北方,排除D项。故选C。
7.下图为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的曲辕犁。曲辕犁是对以前直辕犁的改进,安装了犁评,省力、简便、轻巧,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一直为后世沿用。曲辕犁的出现反映了
A.铁犁牛耕的普及
B.井田制的瓦解
C.传统耕作技术的成熟
D.经济重心的南移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曲辕犁的特征是可以调节耕土的深浅,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定型,C项正确;西汉时期铁犁牛耕普及全国,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排除B项;材料与经济重心南移,排除D项。故选C项。
8.隋朝与秦朝的相似之处有
①都首创了影响深远的重要制度
②都推行了以思想统一服务于政治统一的统治方法
③都兴建有大型的著名工程
④都是暴政而亡的短命王朝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创建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的政治制度格局;隋朝建立的科举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①符合题意;隋朝并未推行思想文化专制,②不符合题意;秦朝修建的大型工程如长城,隋朝开凿的是大运河,③符合题意;秦朝和隋朝都是二世而亡,④符合题意。结合上述分析可知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9.唐朝中央政权加强对西域的管理。结合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唐朝时期中国版图达到极盛
B.北庭都护府与安西都护府管辖天山南北
C.唐朝海外贸易发达
D.吐蕃已纳入唐朝版图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政府重视对西域地区的管理,在边疆地区设置机构进行管辖,如唐太宗和武则天时期先后在西域地区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是管辖西域地区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B项正确;唐朝时期中国版图并未达到极盛,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题干反映的是民族关系,与海外贸易无关,排除C项;唐代吐蕃是独立政权,未纳入唐朝版图,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B项。
10.从下表中可读出的信息包括(
)
政权名称
存亡时间
开国国君
国君身份
后梁
907—923年
朱温
宣武节度使
后唐
923—936年
李存勖
河东节度使
后晋
936—947年
石敬瑭
河东节度使
后汉
947—950年
刘知远
河东节度使
后周
951—960年
郭威
邺都留守
①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合称五代②五个政权的开国国君都是手握重兵的武将
③这些政权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④表中五个政权先后出现,政局相对较稳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唐朝灭亡之后,中国历史再一次进入了大割据时代。在黄河流域广大地区,军阀混战的结果是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较强大的王朝,即五代,其开国国君都是手握重兵的武将,五代十国的实质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政局不稳定,①②③符合题意;五代时期是大割据时代,社会分裂动乱,而非“相对较稳定”,④错误。综上分析可知,A项正确,BCD三项均排除。故选A项。
11.下表内容说明(
)
杜甫诗《忆昔》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1971年考古学者对唐代含嘉仓进行发掘,探明全仓面积达42万平方米,探出圆形窖穴295座,大的能储粮一万石,其中一个窖穴还存留着唐代储藏的已经变质碳化的谷子,据推算,这堆谷子在当时储存时约有59万斤。
注:1斤=500克。
A.杜甫的诗描绘客观真实
B.唐代农业经济的发展达到顶峰
C.盛世时期人民生活富足
D.文学作品与实物史料互相印证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唐诗与实物史料。从表格信息看,杜甫的诗歌和考古发现互相印证,说明“开元盛世”具有一定的可信性,D项正确;杜甫的诗歌具有一定的夸张成分,并非客观真实,排除A项;表格信息无法说明唐代农业达到顶峰,也不能说明人民生活富足,BC两项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故选D项。
12.下表为唐代某一时期均田制下农民家庭经济运转情况表。据此可以推断出,唐代这一时期
分类
粟(石)
绢帛(匹)
钱(文)
收入
54
4
800
支出
39.1
3.5
570
剩余
14.9
0.5
230
剩余率
27.(12分)6%
12.5%
28.(12分)6%
A.两税法的实施成为一种必然选择
B.政府和农民关系总体处于良性互动状态
C.均田制下农村地区土地兼并严重
D.农民家庭经济的平均剩余率在10%左右
【答案】B
【解析】据表格内容可知,在该时期农民家庭在支出以后还有一定的剩余,说明农民家庭经济状况良好,因此政府和农民关系总体处于良性互动状态,B项正确;表格内容没有涉及赋税的内容,且两税法的实行是土地兼并导致均田制被破坏,材料未涉及土地内容,排除A项;表格内容仅反映了农民家庭的经济运转,不能说明土地兼并状况严重,排除C项;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农民家庭经济的平均剩余率要超过10%的,排除D项。
13.钱穆认为: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本想替当时用人定出一客观标准,还是不失此项制度所应有的传统精神的。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针对此弊端,隋唐时期采取了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答案】D
【解析】根据“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可得出这是九品中正制的弊端,结合所学隋唐的科举按考试选官,解决了这一问题,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项。
14.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下列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的“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相权三分,独立施政
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C.分工明确,相互牵制
D.新设机构,皇权顶峰
【答案】C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隋唐政治突破性的进展,主要考查的是隋朝中央官制的特点,三省六部制下相权一分为三,职权分明,相互牵制,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C项正确;三省六部不能独立施政,排除A项;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官制,与地方分权无关,排除B项;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皇权发展到顶峰,排除D项。故选C项。
15.下表为唐代前期宰相人数及科举出身的宰相人数统计表。对此解读合理的是,这一时期(
)
时期
宰相人数
科举出身的宰相人数
唐太宗
26
3
唐高宗
41
13
武则天
40
20
唐玄宗
27
18
A.官员的入仕途径较单一
B.宰相制度的变化较大
C.科举制的地位逐步上升
D.科举制的发展不完善
【答案】C
【解析】结合表中信息可知,自唐太宗到唐玄宗,科举出身的宰相人数总体越来越多,占宰相总人数的比例也是越来越高,表明唐代科举制的地位逐步上升,故C正确。根据表格可知,科举出身的宰相不是全部,说明还有其他入仕途径,故A错误。BD两项在表格中无法体现,故BD错误。故选C。
16.下图为805—873年唐朝几位皇帝统治时期宰相中进士出身者所占比例图示。据此能说明
A.唐朝中后期地方的割据势力迅速膨胀
B.唐朝建立了监察宰相的相关制度
C.唐期中后期宰相绝大多数都出身进士
D.唐朝注重基层治理中的礼仪教化
【答案】C
【解析】从图表数据可知,唐朝几位皇帝统治期间,进士出身的宰相比例最低的达到了75%,最高的达到87%,说明唐朝中后期宰相绝大部分都是进士出身,故C正确。通过宰相的出身无法得出当时地方势力的膨胀这一结论,排除A项;B项与宰相出身无关,排除B项;礼仪教化在材料中无法提现,排除D项。故选C项。
17.两税法规定“凡百役之费,-钱之敛",下图记述了该法实行后出现的状况。这表明两税法的实行
内容
出处
少壮被何人。种花荒苑外。不知力田苦.却笑耕耘辈
《卖花者》
南人弃农业。求之多.—稻田小懒耘。相携作游手.皆道求金银
《赠友五首》
年年逐利西复东。姓名不在县籍中。农夫税多长辛苦。弃业长为贩实翁
《贾客乐》
A.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B.导致了农业经济的衰退
C.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D.解除了农民的封建赋役
【答案】C
【解析】根据图片信息不知力田苦。却笑耕耘辈”稻田亦懒耘.道全很“弃业长为贩卖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由征收谷物布匹等实物为主的租庸调法,改为征收金钱为主.使得部分农民转而经营商业,故C选项正确;重农抑商一直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政策,A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两税法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的负担,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故B选项错误;“解除了封建赋役“明显与史实不符,两税法只是改变了征收方式,故D项错误。故选C项。
18.下列有关古代赋役制度的描述,最早出现于唐代的是
A.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
B.“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C.编订“黄册”、征发赋役
D.“为由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中后期实行两税法,改变了过去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志,开始把财产作为主要的征税标准,即“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故选B;清朝时期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故排除A;明朝时期,国家为核实户口、征调赋役而编订“黄册”,故排除C;“为由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反映的是商鞅变法的内容,故排除D。
19.观察如图,判断最终结束这一长达数百年分裂局面的是(
)
A.隋朝
B.唐朝
C.北宋
D.元朝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隋朝的建立。根据题干图片信息可知,572年,北齐、北周和陈对峙,公元581年2月,北周静帝禅让于丞相杨坚,北周覆亡。隋文帝杨坚定国号为“隋”,定都大兴城(今陕西省西安市)。公元589年,隋军南下灭陈朝,统一中国,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中国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A项正确;综上分析可知,BCD三项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故选A项。
20.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含有胡旋舞等中亚元素。以上现象反映出唐朝文化的特征是
A.兼收并蓄
B.风格单一
C.世俗倾向
D.固守传统
【答案】A
【解析】从题干中“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含有“中亚元素”,可见唐朝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征,A项正确;风格单一与题干中“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中亚元素”不符合,故B错误。题中信息并没有提及市民等有关世俗化的内容,C项错误;D项强调“单一”,与题干中“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中亚元素”不符,D项错误。故选A项。
21.梁武帝萧衍曾对某一书法艺术作了如下描述:“疾若惊蛇之失道,迟若渌水之徘徊。缓则鸦行,急则鹊厉,抽如雉啄,点如兔掷。乍驻乍引,任意所为。或粗或细,随态运奇。”最符合这一描述的是
A.甲骨文
B.大篆
C.草书
D.隶书
【答案】C
【解析】由材料“疾若惊蛇之失道,迟若渌水之徘徊。缓则鸦行,急则鹊厉,抽如雉啄,点如兔掷”的描述可知,这符合草书线条流畅和任情纵性的特点,C项正确;甲骨文直到清末才被发现,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大篆字体线条均匀柔和,字形结构整齐,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隶书字形扁方,左右分展,排起笔蚕头,收笔燕尾,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
22.下图刻画了竹林七贤在生活中的形象,也体现出他们在生活上主张
A.尊重权威
B.避世修行
C.崇尚自然
D.严谨求实
【答案】C
【解析】竹林七贤是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他们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这一认识也决定了他们崇尚自然的生活态度。故选C项。
23.581年,隋文帝“普诏天下,任听出家,仍令计口出钱,营造经像”,于是“民间佛经,多于六经数十百倍”。隋文帝倡佛主要是为了
A.缓和社会矛盾以扩大统一
B.加强中央集权以巩固大一统
C.抑制儒学以对抗南方政权
D.稳定社会以实现思想的统一
【答案】A
【解析】统治者采取的任何措施,归根结底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隋文帝鼓励佛教传播,主要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稳固政权以增强统一的力量。故选A项。
24.魏晋士人将书法艺术提升到表达人生态度和展现思想文化的境界,他们的作品崇尚写意与和谐,力求从书法中寻觅人生的归宿和寄托。这一现象的出现
A.深受佛道儒思想的影响
B.与前人的发展无关
C.得益于书写工具的进步
D.源于社会动荡不安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魏晋士人”“将书法艺术提升到表达人生态度和展现思想文化的境界”“力求从书法中寻觅人生的归宿和寄托”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魏晋是我国战乱、动荡时期,一些魏晋士人寄情于书法,追寻精神上的慰藉与解放,这主要源于魏晋时期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故D项正确;材料中魏晋士人对书法艺术的追求不能体现佛道儒思想的影响,故排除A项;汉代书法艺术的发展对魏晋时期书法艺术的发展起了奠基作用,故排除B项;书写工具的进步与魏晋时期书法艺术特点的形成无必然关系,故排除C项。
25.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后,“始备九州”,设“五岳”;设国学,以中国儒家典籍为考试内容。这些措施反映了
A.东亚文化圈基本成熟
B.唐朝制度的强大影响力
C.新罗统治阶级的好学
D.唐朝军事实力的威慑力
【答案】B
【解析】根据““始备九州”,设“五岳”;设国学,以中国儒家典籍为考试内容”可以看出,新罗的相关制度建设都是学习中国唐朝的内容,因此这反映出唐朝的文化制度对周边国家的影响,B项正确;成熟的说法错误,排除A;材料与好学无关,排除C;材料强调的是文化影响,而不是军事方面,排除D。
二、非选择题(共4大题,共50分)
26.(14分)改革与历史的发展相始终,散发着浓郁的时代气息,以其独特的方式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材料一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民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三》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相对落后的鲜卑族学习中原汉族,以谋求进步的一场少数民族汉化改革。在政治上,改革依照已有官制传统,将官员按一定标准分为九品,每品又分正、从两种,从品为北魏之首创。在经济上,将土地按功能分为桑田、露田两种。……同时在授还土地时对鳏寡孤独还给予适当的照顾。为了便于学习汉族,拉近与汉族世家大族的关系,孝文帝下令“拓跋”改姓“元”;“独孤”改姓“刘”等。孝文帝还曾言:“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摘编自胡明泽《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就与问题剖析》
材料三
熙宁、元丰(宋神宗的年号)之间,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
——(元)脱脱等撰《宋史》卷三百二十八《安焘传》
(宋神宗熙宁六年冬十月)时在京诸军出戍还营,教阅多废忘。上初置内教场,训练有法,旬一御便殿,程其能否而劝沮之,人人奋励。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1)据材料一回答这是什么改革?主要措施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改革的实质是什么?
(3)从材料三看王安石变法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4)综上所述,你从三次改革的成效中得到哪些启示。
【答案】(1)改革:商鞅变法;措施:统一度量衡、废除井田制、奖励耕战等。
(2)内容:进行官制改革;推行均田制;改汉姓;讲汉话。
实质:汉化(或封建化)。
(3)成效: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增强了军队战斗力。
(4)启示:改革应当顺应历史的潮流;改革能推动社会进步。
【解析】(1)改革:根据材料“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可以判断出是商鞅变法;措施:根据材料“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可归纳出措施是统一度量衡、废除井田制、奖励耕战等。
(2)内容:根据材料“改革依照已有官制传统,将官员按一定标准分为九品”可归纳出进行官制改革;根据材料“将土地按功能分为桑田、露田两种”可归纳出均田制;根据材料“‘拓跋’改姓‘元’”可归纳出改汉姓;根据材料“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可归纳出讲汉话。实质: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其实质是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运动。
(3)成效:根据材料“中外府库,无不充衍”“上初置内教场,训练有法”可归纳出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增强了军队战斗力。
(4)启示: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如改革应当顺应历史的潮流;改革能推动社会进步。
27.(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唐代节度使渊源于魏晋以来的持节都督。持节都督出征时是一军统帅,屯驻时是军区首脑,对所统将领及州郡长吏都有节制以至生杀之权……根据《新唐书·方镇表》的记载,唐玄宗统治时期设节度使九个,安史之乱后设置节度使的方镇达四十二个,除了原有的即安西节度使、北庭节度使等边疆节度使之外,还增设了京畿节度使、淮南节度使等……《十七史商榷》记载,此时的节度使“无不兼本州刺史,则权尽归于一家,而守土之臣几无复有分其任者矣”……《新唐书·兵志》记载“……节度使或父死子据其兵不肯代”……《旧唐书·田承嗣传》记载,如魏博节度使田承嗣“户版不籍于天府,税赋不入于朝廷”、还从十万军队中,“选其魁伟强力者万人以自为,谓之衙兵(亲兵、个人武装)”。借此对抗中央。
——摘编自高凤林《略谈唐朝的节度使制度》
(1)根据材料一指出分封制与郡县制在官员来源上的区别,由此分析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重要意义。
(2)材料二中唐朝在地方上实行的管理措施?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导致哪些危害?
【答案】(1)区别:分封制官员根据血缘关系世代相袭,实行“世卿世禄制”;郡县制的长官由君主任免,有任期限制。意义:在国家制度中,地域关系取代了血缘关系;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2)措施:藩镇设置节度使;危害:藩镇割据,引发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国家分裂动荡;给人们带来灾难。
【解析】(1)区别:根据材料“世卿世禄制”“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和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官员根据血缘关系世代相袭,实行“世卿世禄制”;郡县制的长官由君主任免,有任期限制。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的出现,在国家制度中,地域关系取代了血缘关系;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2)措施:根据材料“唐代节度使渊源于魏晋以来的持节都督”可归纳出藩镇设置节度使;危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藩镇割据,引发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国家分裂动荡;给人们带来灾难。
28.(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唐开始的)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样以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材料二
唐朝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的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禺(广州)为起点。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主要是因为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
——摘编自李庆新《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三
唐政府有太常寺等机构专管乐舞,当时知名的音乐家有万宝常、许和子、段善本,舞蹈家有公孙大娘、段旻等。唐玄宗和杨贵妃也分别是音乐家和舞蹈家。乐舞方面的著作也很多,《新唐书·艺文志》载唐代有31家、38部专著共257卷。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形成十部乐,即燕乐、清高乐、西凉乐、天竺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唐朝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
(3)材料三反映了唐朝哪一社会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1)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扩大了统治基础;增强了官员任用的开放性和流动性;加强了中央集权。
(2)以东南沿海港口为起点;贸易范围较广;出口货物以手工业品为主,进口以原料、贵重奢侈品为主。
(3)社会现象:乐舞发达。原因:统治者重视;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民族间、中外间文化交流。
【解析】(1)影响:根据材料“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和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影响可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扩大统治基础、增强官员任用的开放性和流动性及加强中央集权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2)特点:根据材料“唐朝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的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禺(广州)为起点”可归纳出以东南沿海港口为起点;从贸易范围来看,可归纳出贸易范围较广;从交易的货物来看,可归纳出出口货物以手工业品为主,进口以原料、贵重奢侈品为主。
(3)现象:根据材料“形成十部乐,即燕乐、清高乐、西凉乐、天竺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可归纳出乐舞发达。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政府政策及中外交流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29.(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玄奘(602-664),洛州缑氏人,从小聪明颖悟,对佛学非常感兴趣,13岁剃度为僧,学习佛法。他在国内遍访佛门高僧名师,感到所说纷杂,难得定论,决心到天竺(印度)学习。627年,他离开长安,历尽艰难险阻到达天竺,师从那烂陀寺戒贤法师,潜心研究佛法。645年,玄奘回到长安,在弘福寺共主持翻译佛教经论74部,1300多万字,是中国翻译史上翻译最多的人。他提出了“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的翻译原则,翻译水平之高,为后代的学者所叹服。玄奘还将印度本土已经失传的《大乘起信论》译成梵文,传回印度,并将《老子》译成梵文,传到印度。由他口述,门徒记录,写成的《大唐西城记》,记载了他亲身游历过的110个国家,以及他听说的28个国家的山川形势、历史沿革、风土人情等,是研究中亚、南亚等国古代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资料。
——摘编自王岳川主编的《一生要读知的100位中国名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玄奘的历史功绩。
(2)根据材料,简析玄奘取得功绩的主观因素。
【答案】(1)促进佛教文化的传播;对我国翻译史产生重大影响;促进中印文化交流;保存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献,成为中印两国共同的文化遗产。
(2)聪明颖悟;志向坚定;潜心研究;才学过人。
【解析】(1)根据材料“到达天竺,师从那烂陀寺戒贤法师,潜心研究佛法。645年,玄奘回到长安,在弘福寺共主持翻译佛教经论74部,1300多万字,是中国翻译史上翻译最多的人”可知,玄奘促进佛教文化的传播、对我国翻译史作出了重要贡献;根据材料“玄奘还将……《大乘起信论》译成梵文,传回印度,并将《老子》译成梵文,传到印度。《大唐西城记》……是研究中亚、南亚等国古代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资料。”可知,他促进了中印之间文化的交流,保存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献,成为中印两国共同的文化遗产。
(2)根据材料“,从小聪明颖悟,对佛学非常感兴趣,13岁剃度为僧,学习佛法”可知,玄奘聪明颖悟、志向坚定;根据材料“他在国内遍访佛门高僧名师,感到所说纷杂,难得定论,决心到天竺(印度)学习”可知,他潜心研究佛法、志向坚定;根据材料“在弘福寺共主持翻译佛教经论74部,1300多万字,是中国翻译史上翻译最多的人……为后代的学者所叹服。玄奘还将印度本土已经失传的《大乘起信论》译成梵文,传回印度,并将《老子》译成梵文,传到印度。”可知,他才学过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单元测试
学校: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
1.对下图所示迁都的影响,理解准确的是
A.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统一
B.促进了民族间的大交融
C.利于削弱士族门阀特权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2.如图是西晋末年移民路线示意图。对此的合理解释是,当时
A.政治因素影响人口分布态势
B.区域间商品交流逐渐频繁
C.区域经济差异影响移民方向
D.经济重心开始向南方转移
3.观察如图,与图中场景直接相关的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
A.颁布均田令
B.整顿吏治
C.迁都洛阳
D.移风易俗
4.下面是十六国统治者族属表。材料表明
匈奴
羯
鲜卑
前赵
北凉
夏
后赵
前燕
后燕
南燕
南凉
西秦
氐
羌
賨(còng)
汉
前秦
后凉
后秦
成汉
前凉
北燕
西凉
A.民族矛盾趋于缓和
B.各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
C.民族隔阂逐渐消失
D.全国统一的条件已形成
5.魏晋时,政府统计户口数较之东汉有大幅下降(见下表),这主要是由于
东汉(157年)
西晋(280年)
下降
户数
10677960
2459840
77%
口数
56486856
16163863
71.4%
A.三国混战导致人口的伤亡
B.北方草原民族频繁的南下
C.九品中正制取代了察举制
D.中央集权制未能真正建立
6.下列是关于十六国时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A.指在北方建立的十六个割据政权
B.各政权都是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
C.彼此征战客观上有利于民族交融
D.黄河流域一直处于分裂混战局面
7.下图为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的曲辕犁。曲辕犁是对以前直辕犁的改进,安装了犁评,省力、简便、轻巧,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一直为后世沿用。曲辕犁的出现反映了
A.铁犁牛耕的普及
B.井田制的瓦解
C.传统耕作技术的成熟
D.经济重心的南移
8.隋朝与秦朝的相似之处有
①都首创了影响深远的重要制度
②都推行了以思想统一服务于政治统一的统治方法
③都兴建有大型的著名工程
④都是暴政而亡的短命王朝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9.唐朝中央政权加强对西域的管理。结合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唐朝时期中国版图达到极盛
B.北庭都护府与安西都护府管辖天山南北
C.唐朝海外贸易发达
D.吐蕃已纳入唐朝版图
10.从下表中可读出的信息包括(
)
政权名称
存亡时间
开国国君
国君身份
后梁
907—923年
朱温
宣武节度使
后唐
923—936年
李存勖
河东节度使
后晋
936—947年
石敬瑭
河东节度使
后汉
947—950年
刘知远
河东节度使
后周
951—960年
郭威
邺都留守
①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合称五代②五个政权的开国国君都是手握重兵的武将
③这些政权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④表中五个政权先后出现,政局相对较稳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下表内容说明(
)
杜甫诗《忆昔》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1971年考古学者对唐代含嘉仓进行发掘,探明全仓面积达42万平方米,探出圆形窖穴295座,大的能储粮一万石,其中一个窖穴还存留着唐代储藏的已经变质碳化的谷子,据推算,这堆谷子在当时储存时约有59万斤。
注:1斤=500克。
A.杜甫的诗描绘客观真实
B.唐代农业经济的发展达到顶峰
C.盛世时期人民生活富足
D.文学作品与实物史料互相印证
12.下表为唐代某一时期均田制下农民家庭经济运转情况表。据此可以推断出,唐代这一时期
分类
粟(石)
绢帛(匹)
钱(文)
收入
54
4
800
支出
39.1
3.5
570
剩余
14.9
0.5
230
剩余率
27.(12分)6%
12.5%
28.(12分)6%
A.两税法的实施成为一种必然选择
B.政府和农民关系总体处于良性互动状态
C.均田制下农村地区土地兼并严重
D.农民家庭经济的平均剩余率在10%左右
13.钱穆认为: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本想替当时用人定出一客观标准,还是不失此项制度所应有的传统精神的。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针对此弊端,隋唐时期采取了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14.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下列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的“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相权三分,独立施政
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C.分工明确,相互牵制
D.新设机构,皇权顶峰
15.下表为唐代前期宰相人数及科举出身的宰相人数统计表。对此解读合理的是,这一时期(
)
时期
宰相人数
科举出身的宰相人数
唐太宗
26
3
唐高宗
41
13
武则天
40
20
唐玄宗
27
18
A.官员的入仕途径较单一
B.宰相制度的变化较大
C.科举制的地位逐步上升
D.科举制的发展不完善
16.下图为805—873年唐朝几位皇帝统治时期宰相中进士出身者所占比例图示。据此能说明
A.唐朝中后期地方的割据势力迅速膨胀
B.唐朝建立了监察宰相的相关制度
C.唐期中后期宰相绝大多数都出身进士
D.唐朝注重基层治理中的礼仪教化
17.两税法规定“凡百役之费,-钱之敛",下图记述了该法实行后出现的状况。这表明两税法的实行
内容
出处
少壮被何人。种花荒苑外。不知力田苦.却笑耕耘辈
《卖花者》
南人弃农业。求之多.—稻田小懒耘。相携作游手.皆道求金银
《赠友五首》
年年逐利西复东。姓名不在县籍中。农夫税多长辛苦。弃业长为贩实翁
《贾客乐》
A.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B.导致了农业经济的衰退
C.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D.解除了农民的封建赋役
18.下列有关古代赋役制度的描述,最早出现于唐代的是
A.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
B.“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C.编订“黄册”、征发赋役
D.“为由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19.观察如图,判断最终结束这一长达数百年分裂局面的是(
)
A.隋朝
B.唐朝
C.北宋
D.元朝
20.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含有胡旋舞等中亚元素。以上现象反映出唐朝文化的特征是
A.兼收并蓄
B.风格单一
C.世俗倾向
D.固守传统
21.梁武帝萧衍曾对某一书法艺术作了如下描述:“疾若惊蛇之失道,迟若渌水之徘徊。缓则鸦行,急则鹊厉,抽如雉啄,点如兔掷。乍驻乍引,任意所为。或粗或细,随态运奇。”最符合这一描述的是
A.甲骨文
B.大篆
C.草书
D.隶书
22.下图刻画了竹林七贤在生活中的形象,也体现出他们在生活上主张
A.尊重权威
B.避世修行
C.崇尚自然
D.严谨求实
23.581年,隋文帝“普诏天下,任听出家,仍令计口出钱,营造经像”,于是“民间佛经,多于六经数十百倍”。隋文帝倡佛主要是为了
A.缓和社会矛盾以扩大统一
B.加强中央集权以巩固大一统
C.抑制儒学以对抗南方政权
D.稳定社会以实现思想的统一
24.魏晋士人将书法艺术提升到表达人生态度和展现思想文化的境界,他们的作品崇尚写意与和谐,力求从书法中寻觅人生的归宿和寄托。这一现象的出现
A.深受佛道儒思想的影响
B.与前人的发展无关
C.得益于书写工具的进步
D.源于社会动荡不安
25.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后,“始备九州”,设“五岳”;设国学,以中国儒家典籍为考试内容。这些措施反映了
A.东亚文化圈基本成熟
B.唐朝制度的强大影响力
C.新罗统治阶级的好学
D.唐朝军事实力的威慑力
二、非选择题(共4大题,共50分)
26.(14分)改革与历史的发展相始终,散发着浓郁的时代气息,以其独特的方式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材料一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民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三》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相对落后的鲜卑族学习中原汉族,以谋求进步的一场少数民族汉化改革。在政治上,改革依照已有官制传统,将官员按一定标准分为九品,每品又分正、从两种,从品为北魏之首创。在经济上,将土地按功能分为桑田、露田两种。……同时在授还土地时对鳏寡孤独还给予适当的照顾。为了便于学习汉族,拉近与汉族世家大族的关系,孝文帝下令“拓跋”改姓“元”;“独孤”改姓“刘”等。孝文帝还曾言:“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摘编自胡明泽《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就与问题剖析》
材料三
熙宁、元丰(宋神宗的年号)之间,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
——(元)脱脱等撰《宋史》卷三百二十八《安焘传》
(宋神宗熙宁六年冬十月)时在京诸军出戍还营,教阅多废忘。上初置内教场,训练有法,旬一御便殿,程其能否而劝沮之,人人奋励。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1)据材料一回答这是什么改革?主要措施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改革的实质是什么?
(3)从材料三看王安石变法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4)综上所述,你从三次改革的成效中得到哪些启示。
27.(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唐代节度使渊源于魏晋以来的持节都督。持节都督出征时是一军统帅,屯驻时是军区首脑,对所统将领及州郡长吏都有节制以至生杀之权……根据《新唐书·方镇表》的记载,唐玄宗统治时期设节度使九个,安史之乱后设置节度使的方镇达四十二个,除了原有的即安西节度使、北庭节度使等边疆节度使之外,还增设了京畿节度使、淮南节度使等……《十七史商榷》记载,此时的节度使“无不兼本州刺史,则权尽归于一家,而守土之臣几无复有分其任者矣”……《新唐书·兵志》记载“……节度使或父死子据其兵不肯代”……《旧唐书·田承嗣传》记载,如魏博节度使田承嗣“户版不籍于天府,税赋不入于朝廷”、还从十万军队中,“选其魁伟强力者万人以自为,谓之衙兵(亲兵、个人武装)”。借此对抗中央。
——摘编自高凤林《略谈唐朝的节度使制度》
(1)根据材料一指出分封制与郡县制在官员来源上的区别,由此分析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重要意义。
(2)材料二中唐朝在地方上实行的管理措施?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导致哪些危害?
28.(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唐开始的)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样以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材料二
唐朝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的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禺(广州)为起点。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主要是因为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
——摘编自李庆新《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三
唐政府有太常寺等机构专管乐舞,当时知名的音乐家有万宝常、许和子、段善本,舞蹈家有公孙大娘、段旻等。唐玄宗和杨贵妃也分别是音乐家和舞蹈家。乐舞方面的著作也很多,《新唐书·艺文志》载唐代有31家、38部专著共257卷。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形成十部乐,即燕乐、清高乐、西凉乐、天竺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唐朝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
(3)材料三反映了唐朝哪一社会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哪些?
29.(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玄奘(602-664),洛州缑氏人,从小聪明颖悟,对佛学非常感兴趣,13岁剃度为僧,学习佛法。他在国内遍访佛门高僧名师,感到所说纷杂,难得定论,决心到天竺(印度)学习。627年,他离开长安,历尽艰难险阻到达天竺,师从那烂陀寺戒贤法师,潜心研究佛法。645年,玄奘回到长安,在弘福寺共主持翻译佛教经论74部,1300多万字,是中国翻译史上翻译最多的人。他提出了“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的翻译原则,翻译水平之高,为后代的学者所叹服。玄奘还将印度本土已经失传的《大乘起信论》译成梵文,传回印度,并将《老子》译成梵文,传到印度。由他口述,门徒记录,写成的《大唐西城记》,记载了他亲身游历过的110个国家,以及他听说的28个国家的山川形势、历史沿革、风土人情等,是研究中亚、南亚等国古代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资料。
——摘编自王岳川主编的《一生要读知的100位中国名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玄奘的历史功绩。
(2)根据材料,简析玄奘取得功绩的主观因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