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湘科版二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湘科版二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09-15 14:13: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个人电子备课
科目
科技
年级

班级
70
时间
2018.9.7


新学期的话

1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入学教育,让学生明确学习科学的意义和学习目的,增强学生的学习目标性。并懂得科学课堂的一些常规和安全注意事项。
2、通过一些趣味小实验,引起学生的兴趣。
3、让学生了解本学期的学习内容以及学习中需准备的、要用到的材料工具、及早准备。
4、发放新书,分组,认识学生。


发放新书,分组,认识学生


通过一些趣味小实验,引起学生的兴趣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入学教育
1、让学生再次明确学习科学的意义和学习目的。
2、重新交待科学课堂的一些常规和安全注意事项。
3、总结上期考评情况,指出优点和不足。
二、发新书。
三、引导学生了解本学期科学课的学习内容,以及上课时需要用到的,自备的材料用具。
四、进行科学实验小组的分组,选定课代表及组长,并明确其工作职责,根据班上学生的实际情况分组,一般为4-6人一组。
板书:
    
 
后记:
个人电子备课
第一单元
溶解
科目
科技
年级

班级
70
时间
2018.9.
28


1、它溶解了吗?

1课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认识溶解现象,知道什么是溶解。能判断能溶解和很难溶解的物品。
2.科学探究
通过观察实验,经历溶解概念建构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描述、比较、对比实验、抽象等探究技能。
3.科学态度
、STSE
培养学生严谨态度和细致观察的习惯,培养将科学知识(溶解概念)应用于日常生活的自主意识。


帮助学生建构溶解概念。


通过观察胭脂红的溶解过程类比推理出盐的溶解过程。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烧杯,凉开水(矿泉水),3个试吃杯,2根玻璃棒(消毒),3根筷子,盐,沙子,胭脂红,吸管,包装袋,记录单。
教师准备材料:相关课件及“吸管取水”微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出示食盐和沙子,提问:把食盐和沙子分别放入水中会产生什么变化?
2.学生猜测,说说猜测的理由。
3.动手实验:静置→观察→搅拌→再观察,注意搅拌时不要触碰到杯壁和杯底。把看到的现象记录到活动手册上。
4.学生描述用眼睛观察搅拌前后的现象。
二、活动一:食盐“藏”到哪里了
1.师:大家通过观察发现沙子还在水中,而盐粒不见了,盐“藏”到哪儿去了呢?
2.学生依据生活经验进行猜想。
3.想一想:你们有哪些办法找到盐的“踪迹?”
4.小组交流后,谈谈想到的方法。
5.师及时对可行的方法予以肯定和回应。
6.演示:使用“吸管取水”的方法。
7.学生实验,及时记录。师巡视指导,参与到学生活动中。
8.汇报、交流:从杯中不同地方取的水,尝一尝有咸味的是……
师相机将各组的实验结果用红“●”标注在黑板上的烧杯图形中,集中展示盐分散“藏”在了这杯水的各个部位。
9.小结:盐都藏在了这杯水的各个部位。
三、活动2
:观察胭脂红在水中的变化
1.师:盐“藏”在了水中,那么盐进入水中后是怎样到达这些位置的?大家刚刚用眼睛应该是没有办法看到的,老师有个办法能让大家亲眼见证!
2.观察胭脂红在水中的变化
(1)介绍胭脂红。
(2)分组制订实验计划(含实验步骤),学生代表交流分享,师生点评。
(3)分组实验,将实验现象及时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4)汇报交流:描述胭脂红进入水中后的现象。
(5)师:胭脂红与食盐放入水中后发生了变化,你们发现了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如不同点:颜色、透明程度、颗粒大小变化快慢等;相同点:颗粒大小都由大变小,最后都看不见……)
(6)类比推理:食盐进入水中也是均匀分散在水中。
要求学生说出推导依据。如胭脂红进入水中最后均匀分散在水中(红色均匀分布于水中),食盐进入水中最后颗粒看不见,分散“藏”在水中各个部位(水杯中不同位置均能尝到咸味)等证据。
3.总结:像食盐和胭脂红这样,放入水中后会均匀地分散,最后它们的颗粒看不见了,这种现象叫溶解。
四、拓展活动
1.师:沙子溶解在水里吗?为什么?
2.学生依据建构的溶解概念进行判断,并作出解释。
3.课后小调查:在我们身边哪些物质能像盐一样容易溶解于水,哪些物质
像沙一样不容易或不能溶解于水?咱们在下一课将继续学习。
板书:
  
第1课
它溶解了吗?
食盐“藏”
均匀分散
到哪里了
溶解
颗粒渐看不见
胭脂红
后记:
通过比较沙子和盐的溶解,学生能清楚分辨出沙子和水,很明显分开。而盐分散了,颗粒遍及水的每个角落,沙子都沉在水底。吸管取水的好处在于不止取到一滴水,而是一段水,咸味明显。通过标注取水点,学生明白:所有地方取的水都咸,从而揭示出溶解的实质:均匀分布颗粒,甚至不见,但却是藏在了每个角落和地点。胭脂红的溶解能揭示出溶解的过程,上—中—下至全部染红,即溶解。
个人电子备课
科目
科技
年级

班级
70
时间
2018.10.12.


2、生活中的溶解

1课时

3课时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里,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里。
2.科学探究
通过实验、观察和判断,按能溶解和很难溶解给厨房的调料品分类。
3.科学态度、STSE
认识到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广泛,体会溶解现象应用于生活中的意义。


通过实验知道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里,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里。


判断淀粉、食用油、陈醋在水中溶解的难易程度。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白糖、味精、食用油、淀粉、陈醋、雪碧、烧杯、玻璃棒等。教师准备材料: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及气体在水中溶解的图片或微视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溶解,溶解现象有些什么特征?
2.出示厨房里的调料品,提问:它们进入水中后能溶解吗?
二、活动1:观察厨房里的溶解现象
1.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预测这些调料品是否容易溶解于水。
2.分组制订实验计划,并汇报实验计划。
如:将白糖、油、陈醋放入水中,搅拌后再多静置一会儿,比较三种现象中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判断是否有溶解的典型特征。再将淀粉、味精等放入水中先观察,再与溶解特征对比判断……
3.分组活动,及时记录。
4.整理器材,汇报交流。
学生依据溶解的概念进行判断和分类。
三、活动2: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
1.师:厨房里有很多的调料品能溶解在水中,可以给我们生活带来些什么?2、学生谈谈溶解现象应用于生活中的意义。
2.师:溶解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上节课后,我布置大家进行了小调查,现在请孩子们来说说你的调查情况。
3.师出示课前搜集的更多溶解在生活中应用实例的图片、视频,做补充介绍。
四、拓展活动:气体在水中的溶解
1.小魔术:沸腾的雪碧
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雪碧,再用橡皮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引导学生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2.学生尝试魔术揭秘。
3.师: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气体溶解在水中的现象。
图片示:加热水的初期,烧水容器壁上总是有小气泡的出现
家庭养鱼时的充入气体装置……
课后活动:溶解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
板书:
  
第2课
生活中的溶解
白糖

陈醋
淀粉
味精
能溶解
难溶解
后记:
上节课,学生认识到沙子沉底不溶解。这节课,学生又认识到,油浮水面也不溶解。而淀粉,原以为是不溶解却类似溶解。经查证:有一种可溶性淀粉。所有材料,我按照一定的顺序逐个发放,避免的弄混的情况,而且我强调一杯放一种。洗洁精能使油溶于水,而水也能溶解一些气体,从洗碗、雪碧冒泡就能看出来。
个人电子备课
科目
科技
年级

班级
70
时间
2018.10.19.


3、自制泡泡液

1课时

4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知道制作泡泡液的简单配方。
2.科学探究
能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不断调制、比较制作出能吹出很多或很大泡泡的泡泡液。
3、科学态度、STSE
注重动手和实践,思考并发现问题。


训练学生的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


不断调制、比较制作出能吹出很多或很大泡泡的泡泡液。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洗发乳、肥皂(切碎)、洗洁精、沐浴乳、吸管、白糖、小杯子、玻璃棒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魔幻泡泡秀图片或视频,师:小朋友一定都玩过吹泡泡,是童年最美好的回忆。你产生了些什么想法?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吗?
2.学生说说。
3.师:这节课让我们自己动手来制作吧!
4.师生共同制作吹泡泡的工具。
二、活动1 调制泡泡液
1.师:吹泡泡的工具有了,重点是需要制作出效果很好的泡泡液了!你们认为可能有哪些洗涤剂能用于制作泡泡液?
2.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说自己知道的洗涤剂。
3.出示不同的洗涤剂:洗发乳、肥皂、洗洁精、沐浴乳。
师:我们试一试哪种最容易吹出泡泡,然后将它们排排序。
4.学生自主活动,配置泡泡液,比较用洗发乳、肥皂、洗洁精、沐浴露哪种更容易吹出泡泡。
5.学生汇报、交流,展示不同泡泡液吹出的泡泡。
三、活动2:
怎样使吹出的泡泡更多或更大
1.提出挑战任务:怎样使吹出的泡泡更多或更大?
2.思考方案,交流各自的方案,完善方案。
3.动手实验,不断通过对吹出泡泡的效果进行比对分析,寻找最佳配方,从而完成泡泡液的调制,让吹出的泡泡会更大更不容易破。
4.室外吹泡泡表演活动,分享自己的调制过程及发现。
四、拓展活动
1.提出还想探究的问题,课后去探究。
2.在家里可以制作不同的泡泡,展示给爸爸妈妈观赏。
板书:
  
第3课
自制泡泡液
洗发乳
肥皂
洗洁精
沐浴乳
一二三四洗涤用品种类
后记:
我逐次发放泡泡液原料,学生发现:洗衣粉、肥皂效果不佳。洗发乳、沐浴露效果较好,洗洁精效果最好,加上白糖更好。不少学生把泡泡吹在桌子上,杯子里,我鼓励学生往空中吹。学生对吹泡泡视频感兴趣,知道许多东西能吹出不同的泡泡,对超大的泡泡感到不可思议。
个人电子备课
第二单元
动物的反应
科目
科技
年级

班级
70
时间
2018.9.
14


1、
观察兔子的反应

1课时

5课时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兔子可通过眼、耳、鼻、舌等感知环境,并产生相应的反应。
2、科学探究
初步发展对比实验的设计能力;提高观察比较描述的能力和依据事实分析判断的能力。
3、科学态度、STSE
对研究兔子的反应产生兴趣;认真细致的观察比较;能如实进行描述;设计方案与描述分析中,乐于倾听和交流;增进爱护保护兔子的情感。


知道兔子可通过眼、耳、鼻、舌等感知环境,并产生相应的反应。


认真细致的观察比较;能如实进行描述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兔子、兔笼;胡萝卜、青菜、干草、苹果等
教师准备材料:挡板,两个黑色布袋,分别装篮球和青草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人用各种感官感觉周围的世界,做出反应。小动物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观察研究一种小动物——兔子。
二、新课学习
1.观察兔子的感官
(1)观察前提出要求:安静,不要惊扰兔子;先整体观察,再重点观察它的感官。
(2)观察兔子
例如:兔子眼睛是红色的。
兔子有两颗大门牙。
兔子的耳朵上有很多红色的血管。
画一画:把兔子的样子画下来,标出它的眼、耳、鼻等感官。
2.观察兔子对不同食物的反应
(1)讨论:兔子喜欢吃什么?
(2)将兔子依次放在胡萝卜、白菜、草和饼干附近。
(3)观察:兔子对几种食物的反应一样吗?说一说你的发现和想法。
例如:兔子喜欢吃胡萝卜、白菜、草,不爱吃糖果和饼干。
兔子吃之前会先闻一闻,再吃。
(4)思考:兔子鼻子的嗅觉能帮助它找到食物吗?
(5)实验:用两个不透明的布袋分别装篮球和白菜,把兔子的眼睛蒙上,把兔子依次放在两个布袋附近,观察兔子的反应。
(6)说一说:根据实验现象,你有什么结论?
(7)小结:兔子能通过鼻子的嗅觉帮助它找到食物。
(8)继续观察小兔子,记录你的新发现。
三、整理,下课。
板书:
  
观察兔子的反应
感官:眼、耳、毛
对食物的反应
视觉
嗅觉
听觉
后记:
我引导学生回忆在动物园喂兔子,家里养兔子的情景,并让学生明白:不是所有兔子都有红眼睛的,只有白兔,我又补充了一些养兔的注意事项和十二生肖兔子的故事,再上网搜索了一些兔子的图片,并观看了《疯狂动物城》,使学生对兔子充满了兴趣。
个人电子备课
科目
科技
年级

班级
70
时间
2018.9.
21


2、
观察蜗牛的反应

1课时
总6课时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蜗牛的身体主要由头、腹足和外壳构成,头部有长短不同的2对触角,长触角的顶端长有眼。蜗牛对不同气味有嗅觉反应。蜗牛对声音变化无明显反应。初步了解蜗牛的生活环境,初步了解蜗牛喜欢吃的食物。
2.科学探究
通过观察蜗牛,初步形成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教师的辅导下,初步学习利用对比的思路设计实验的能力;发展观察、比较、描述能力。
3.科学态度、STSE
对观察小动物充满兴趣,认真细致、乐于记录;乐于将发现的动物反应主动与他人分享;乐于饲养小动物。


知道蜗牛的身体主要由头、腹足和外壳构成,头部有长短不同的2对触角,长触角的顶端长有眼。蜗牛对不同气味有嗅觉反应。蜗牛对声音变化无明显反应。


对观察小动物充满兴趣,认真细致、乐于记录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蜗牛,棉棒2支,小玻璃瓶2个,分别装少量白醋和糖水;透明长尺子、棉线绳、木头铅笔;放大镜。
学生准备材料:课前寻找并饲养的蜗牛。
教师准备材料:蜗牛身体组成部分的PPT;饲养蜗牛塑料盒(内放湿沙子、菜叶、黄瓜,放养多只蜗牛)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这节课,我们将观察蜗牛的身体特征和蜗牛的反应,大家在哪里找到的蜗牛?它们生活在什么地方?
二、新课学习
1.认识蜗牛
(1)出示蜗牛。
(2)从整体到局部、按照一定顺序观察蜗牛的外形。
(3)组内交流之后再全班交流。
(4)画一画:把蜗牛的样子画下来,并标注出蜗牛的身体外形结构及感官。
2.探究蜗牛对气味的反应
(1)明确问题:蜗牛到底有没有鼻子,会不会闻味道?
(2)讨论:面对不同气味的食物,怎样让蜗牛在看不见的前提下观察它的行为?
(引导学生可迁移上一课的方法:将不同气味的食物放在黑色袋子中,观察蜗牛的反应。)
(3)完善实验方案。例如将同一只蜗牛放在桌子上,用分别蘸取了糖水和醋的两根白色棉棒吸引蜗牛,观察蜗牛的反应。(蜗牛会爬向蘸取了糖水的棉棒;遇到蘸取了醋的棉棒,蜗牛将身子缩回到硬壳内。)
(4)学生实验,实验之后汇报交流。
3.探究蜗牛对声音的反应(可与上一活动分组并行开展)
(1)讨论:蜗牛对声音有什么反应?
(2)将同一只蜗牛放在桌子上,并依次对它大声喊和鼓掌。
(3)观察到什么现象?说一说我们的发现和想法。
4.观察蜗牛的爬行
(1)想一想:蜗牛靠什么行走,怎样行走呢?
(2)将蜗牛放在有色透明塑料板上,观察蜗牛行走的方式和轨迹。
(3)提问:蜗牛遇到不同的“路况”,会怎么行进?
(4)将蜗牛分别放在细线、木棍和直尺上,观察蜗牛是怎样行进的。
(5)继续观察蜗牛,记录你的新发现。
三、整理,下课。
板书:
蜗牛的反应
认识蜗牛
蜗牛对气味的反应
蜗牛与声音
蜗牛爬行
  
后记:
虽然没下雨,但家长们还是为学生准备好了蜗牛,甚是感动。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先让学生自由玩五分钟蜗牛,再问:蜗牛的触角怎样反应,有听觉吗,爬过的地方会怎样?最后才做对糖水和醋的反应探究实验,都有反应,只是对醋的反应更大,会缩进壳。
个人电子备课
科目
科技
年级

班级
70
时间
2018.9.
14


3、有趣的动物反应

1课时
总7课时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能举例说出2—3种动物利用某种感官(眼、耳、鼻、舌等)对周围环境进行感知、做出反应的事例;进一步感受到多样的动物做出多样的反应。
2.科学探究
能观察、比较环境变化下,动物做出反应的情况,并进行如实描述,力求准确;发展利用不同方式获取动物反应的信息的能力,通过阅读搜集动物反应资料的能力。
3.科学态度、STSE
细致观察,比较,乐于与同伴分享发现;能倾听、欣赏同伴对动物反应的发现;不断形成研究动物反应的兴趣,增进亲近、关注、爱护动物的情感。


能举例说出2—3种动物利用某种感官(眼、耳、鼻、舌等)对周围环境进行感知、做出反应的事例


能观察、比较环境变化下,动物做出反应的情况,并进行如实描述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课前准备好的表现动物因环境变化做出反应的汇报资料,可以是图片,可以是记录,可以是录制的小视频。
教师准备材料:多媒体播放设备,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观察身边的动物,说一说它们是怎样感知环境和产生反应的。
二、新课学习
1.“动物的反应”交流会
(1)交流小动物利用感官对周围进行感知,做出反应的事例
(2)可以根据学生的预先准备进行交流,也可以借助教材的图片组织交流。
例如:小鸡见到米时,会聚集啄米。
敲鱼缸时,鱼会快速游动起来。
当光线变弱时,小猫的瞳孔变大。
当有陌生人靠近家门时,家里的小狗会大叫并驱赶陌生人。
(3)交流饲养小动物的经验(更接近自然、常态的条件下进行动物感知环境做出反应的研究)。
(4)可以根据学生的预先准备进行交流,也可以借助教材组织交流。
例如:每过一段时间,要给小鱼换水。
关注自己饲养的小动物对哪些环境感到不适、发生了什么不良反应,对哪些环境
很适应、产生了什么趋近、喜爱做出的行为,合理饲养。
2.了解动物的本领
(1)依次出示教材P18蛇、鹰、马的图片。
(2)想一想:这些动物都是通过什么感官感觉周围环境?
(3)讨论: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本领吗?
例如:变色龙能在不同环境下改变自己的肤色。
乌贼在遇到危险时,会吐出墨汁。
小结:动物用眼、耳、鼻、舌等感觉周围环境,从而产生各种反应,其目的是好好生存下去。
三、整理,下课。
板书:
  
动物反应
一、交流会
鸡、鱼、猫、狗、兔
二、动物的本领
后记:
学生结合生活常识,能理解书中所说知识,我又补充了一些故事,学生感兴趣。关于猫眼瞳孔变化,我用手电筒让学生照同学眼睛,快速观察瞳孔变化,从而理解动物瞳孔的变化。学生理解:动物的本领使动物快速躲避敌害,有利于生存。
个人电子备课
第三单元
太阳和月亮
科目
科技
年级

班级
70
时间
2018.10.
26


1、发光发热的太阳

1课时
总8课时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太阳能够发光发热,描述太阳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有着重要影响。
2.科学探究
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获取太阳发光发热的证据;用归纳、总结的方法,梳理关于太阳发光发热的影响的认识。
3.科学态度
初步培养学生用事实和证据说话的思维习惯。
4.STSE
太阳的发光发热对动植物和我们都意义重大。


描述太阳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有着重要影响


太阳的发光发热对动植物和我们都意义重大。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各种有关太阳发光发热的图片、录像、小的冰块
学生准备: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太阳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二、新课学习
1.寻找太阳带给我们光和热的证据
(1)提问:如何证明太阳带给我们光和热?
(2)生活经验的证据举例:太阳可见时,空中光线充足明亮;太阳不可见时,天空是阴暗乃至是黑暗。用手去摸阳光下与阴影中的同一个物体,冷热是不一样的。
(3)讨论:列举上述证据时,需要注意什么?(注意渗透对比实验的公平性的问题,即阳光的有无)。
(4)实验的证据:拿出2块同样大小的冰块,分别放在阳光下和阴影下,观察冰块的变化。
(5)记录实验情况。发现:阳光下的冰块比阴影下同样的冰块融化得更快。
(6)小结:太阳给我们带来了光和热。
2.了解太阳对动植物的影响
(1)说一说:太阳发光发热对动植物的生存和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
(2)举例。例如:晒太阳的蜥蜴、向阳的向日葵、晨起唱歌的小鸟、夜晚狩猎的猫头鹰。
(3)小结:动植物的生存和生活离不开太阳。
3.太阳和我们的生活
(1)说一说:太阳发光发热,对我们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
(2)举例。例如:日出而耕的农夫和耕牛、太阳能热水器、海滩边晒太阳的人、盐田中收获的食盐。
(3)想一想:如果没有了太阳的光和热,又会怎样?
(4)小结:太阳的光和热,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也有重要影响。
三、整理,下课。
板书:
  
太阳
后羿射日说明了什么
光—植物生长、动物和人生活
热—水的循环、温度
(天气)
(风)
光和热的证据
光和热(太阳)对动植物和人
生活的具体影响
后记:
通过学习,学生对太阳的作用有进一步了解,明白了太阳对古代人们生活的影响:计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知道了太阳一直在天空上,只是因为云遮住了看不到,才出现阴天。太阳与所有生物密切相关,无太阳则无生命,但要防止太阳对人的伤害。
个人电子备课
科目
科技
年级

班级
70
时间
2018.11.2


2、看太阳认方向

1课时
总9课时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太阳每天在天空中的视运动是有规律的。
2.科学探究
会利用太阳的位置辨认方向。
3.科学态度
激发学生研究关于太阳和方向的兴趣以及对太阳运动的关注。
4.STSE
练习辨认方向的生活技能。


太阳每天在天空中的视运动是有规律的。


会利用太阳的位置辨认方向。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图片、动画视频、东西南北方向关系示意图卡片
学生准备: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太阳每天升起又落下,有规律,我们可以利用它来辨认方向。
二、新课学习
1.看太阳辨方向
(1)太阳东升西落的介绍。用图片、照片、动画等方式,调动学生已有认知,确认太阳每天东升西落的规律。
(2)了解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早晨,面对太阳,前面是什么方向?后、左、右各是什么方向?傍晚呢?
(3)用上述方法初步辨认校园中的方向。
(4)练习。选点确定校园中的某一个事物的方向,判断另外几个事物的方向。并记录在活动手册中。
(5)思考:中午时刻,太阳在哪边?
(6)提示:太阳和直立物体影子的方向总是相反的,直立物体中午的影子朝北,因此中午太阳的方向就是在南边。
(7)小结:太阳每天自东方升起西边落下,我们知道太阳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东西相对,南北相对,东南西北连起来可以制作成一个顺时针的示意图。
2.巧辨方向
(1)明确游戏规则与方法。可指定一个方向为东方。
(2)请一位学生选择一个方向卡片,其他学生依据要求判断出正确的方向,看谁的判断又快又准。
(3)重复游戏,练习辨认方向的方法。
三、整理,下课。
板书:
  
看太阳认方向
辨方向

西


二、巧辨方向
后记:
学生明白了前北后南左西右东,但根据一个方向判断其他方向有难度,用很长时间才接受顺时针判断东南西北。我提示学生:农村的方向不明显,但可以根据房屋坐北朝南去判断。而巧辩方向,不少学生反应不过来,不能快速转向正确方。
个人电子备课
科目
科技
年级

班级
70
时间
2018.11.9


3、变化的月亮

1课时
总10课时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月有阴晴圆缺。
2.科学探究
用较为长期观察的方法,获取月有阴晴圆缺变化的事实。
3.科学态度
初步培养学生坚持天文的爱好,坚持较为长期的观察。
4.STSE
月球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知道月有圆缺


坚持较为长期的观察。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材料:各种月相的照片、录像、剪刀、黄色卡片等。
学生准备材料:活动手册、记录笔。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猜一猜:有人说它圆,有人说它弯,每月在变脸,请问这是啥。
二、新课学习
1.你见过什么样的月亮?
(1)你见过什么样的月亮?画一画,剪一剪,描述给大家听。
例如:月亮有时候是圆的,有时候是半圆,有时候是月牙形的。
(2)小结:我们看到的月亮的模样是变化的。
2.观察月亮
(1)明确观察时间
(2)明确观察任务
每一天,同一时刻,看到月亮的形状是怎样的?
(3)领取任务
按照农历时间,整理观察月亮记录单,并填写在活动手册中。
(4)记录指导。
(5)交代注意事项
课后观察,坚持观察至少一个星期。注意安全。
(6)交流:整理观察记录,你有什么新发现?说一说月亮的形状有哪些变化?
(7)小结:我们看到的月亮的形状叫月相。月相有阴晴圆缺的变化。
三、整理,下课。
板书:
变化的方向
不同的月亮

二、观察月亮 
后记:
学生画的月相不全,爱模仿别人的画法。我用实心球涂一半白,让学生画出看到的月相,但学生看不到全白的月相(即满月),但通过展示不同位置学生的月相图,能说出月相不同是因为观察位置不同,学生对月相的动态变化感兴趣,但对月相变化规律不太了解。
个人电子备课
第四单元
物体的位置
科目
科技
年级

班级
70
时间
2018.11.
23


1、
它在什么方位

1课时
总11课时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使用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等名词描述物体所处的位置和方向。
2.科学探究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思维方法,体会到用前后左右描述物体位置和方向的相对性。
3.科学态度、STSE
初步体验描述位置的本领在生活中运用的乐趣。


知道使用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等名词描述物体所处的位置和方向


体会到用前后左右描述物体位置和方向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参考“小猫在哪里”活动的场景进行真实的室内场景布置,或场景的PPT投影。
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确定位置很重要,方位距离是关键。如果有人问路,你怎么迅速说清楚呢?
探究新知
1、小猫在哪里
(1)创设真实的场景
(2)想一想:怎样描述小猫的位置?
(3)引导学生使用前后左右、上下描述小猫的位置。
例如:小猫在小女孩的右边。
(4)数一数:小猫在哪里有多少种说法?
(5)讨论:这些说法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参照对象不同,方位描述也就不同;都是和小猫的位置关系。)
2、旗杆在哪里
(1)思考:如果变化的只是观察者所处的位置,又该如何描述?
(2)创设与教材一致的真实场景。
(3)依据“旗杆在儿童的北边”和“旗杆在教学楼的南边”,引导学生找到图中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4)引导学生使用东南西北描述旗杆的位置。
(4)这些说法有什么共同点?
例如:都是描述旗杆与另一个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方法都是“旗杆在……的……边。”
(5)小结:要说明物体的方位,常用它在某个物体的前后左右、上下、东南西北来描述。
3、儿童乐园在哪里
(1)出示活动手册P10图片。
(2)讨论:观察公园游览图,说一说如何先到指南车那里拿到票后,再去儿童乐园。
三、整理,下课。
板书:
  
它在什么方位
小猫
上下左右前后
旗杆
东南西北
后记:
学生能快速说出物品的位置。为增加趣味性,我让学生说说(面向全班,同伴之间)自己的前后左右都是谁。接着把学生带出实验室,说说各建筑物的位置。先让学生记住前北后南左西右东,并且是顺时针排列。最后进实验室填写方向。即前方为任意方向,再确定其他几个方向。
个人电子备课
科目
科技
年级

班级
70
时间
2018.11.
30


2、
它有多远

1课时
总12课时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使用距离远近可以在确定方向后更加准确地描述物体所处的位置。
2.科学探究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思维方法,体会到用远近、移动的格子数、走路的步数等,在确定方向后可以更加准确地描述物体所处的位置。
在找地雷游戏中,体验有了对物体位置清晰准确的描述如何能找到它;并在活动中体会如何能清晰、准确地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3.科学态度、STSE
初步体验描述位置的本领在生活和游戏中运用的乐趣;
通过游戏激发学习兴趣,体会合作学习的乐趣。


知道使用距离远近可以在确定方向后更加准确地描述物体所处的位置


在活动中体会如何能清晰、准确地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篮球、钢球和乒乓球,以及能将三个球容纳的带网格的大纸。如果篮球过大,可以变换为其他网球、玻璃球等进行替换。
教师准备:篮球、钢球和乒乓球的板贴,网格帖;或者与之相对应的PPT投影。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看教材中的图片。图中有什么,他们都在干什么,谁的回答更具体,怎样能更准确地描述物体的位置?
二、探究新知
1、是远还是近
(1)出示乒乓球、篮球、钢球,并按照教材摆放。
(2)引导学生使用远和近描述乒乓球、篮球、钢球之间的位置关系。
(3)调整乒乓球、篮球、钢球三者之间的位置。
(4)再次描述乒乓球、篮球、钢球之间的位置关系。
(5)提问:这些描述有什么相同之处?
2、距离多远
(1)出示教材P31图片。
(2)引导学生使用“A在B的××边,距离B××格”的方式描述乒乓球、篮球、钢球之间的位置关系。
(3)提问:这些描述有什么相同之处?
(4)小结:要清晰描述物体的位置,必须说明它在某个物体的什么方位,还必须说明距离这个物体有多远。
3、找地雷
(1)明确任务:在校园内选择一个地方,埋下“地雷”。在活动手册上画一张找“地雷”的路线图。
(2)路线图指导
给“地雷”做上标记。
清晰描述“地雷”位置,包括它在某个物体的什么方位,以及距离这个物体有多远。
注意安全。
(3)小组其他同学按照“地雷”路线图寻找“地雷”。
(4)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找到“地雷”的?
三、整理,下课。
板书:
  
它有多远
远近
距离多远
找地雷
后记:
第一环节很简单,用时少,第二环节,我让学生参照地板砖说说自己某个同学多远。关于找地雷,学生不会画寻宝图,因此大部分组员都找不到,只能由组长亲自找回。看来“寻宝”对于二年级来说还是太难。
个人电子备课
第五单元
尺子的科学
科目
科技
年级

班级
70
时间
2018.12.
7


1、
做尺子

1课时
总13课时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利用提供的材料和工具(如拃、小方块、小木棍、硬纸条等)通过口述、图示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设计与想法(设计、制作测量工具),并完成任务。
2、技术和工程
能口述制作尺子的需求目的;能根据提供的材料和工具口述做尺子的想法;能模仿或按图示方法学做一把尺子。
3、科学态度
在老师的启发下,学会多角度多方法设计、制作自己的尺子,培养创新意识。
4、STSE
体验、学习生活中的尺子的发明史,了解尺子带来的便利。


能模仿或按图示方法学做一把尺子。


设计、制作自己的尺子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小方块、小木棍、硬纸条(长短不一样若干)、木条、塑料条、记号笔等
教师准备:课件、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读一读:比高矮,测短长,做尺子,来帮忙。
二、新课学习
1.测量桌面的长度
(1)学习古人,用身体的某个部位测量物体的长度。例如:用手测量课桌,看看有几拃。
(2)讨论:大家量的都一样吗?为什么呢?
(3)思考:怎样才能量出一样的结果?
(4)引导学生理解“测量单位”的含义。
(5)出示小方块和小木棒,各小组可自行选择测量单位,测一测,量一量。
(6)思考:怎样做才方便测量?
2.制作尺子
(1)明确任务:用小方块或小木棒制作尺子,十个刻度作为一尺。
(2)制作指导:把10个小方块或10根小木棍放在硬纸板上连直,以1个小方块的边长或1根小木棍的长度为一个刻度,在硬纸板上依次画出十个刻度,用小剪刀减去硬纸板上多余的部分。
(3)展示尺子。
3.用自己做的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1)用自己做的尺子测量科学书的长和课桌长,并记录测量结果,测量结果用“×个小方块”或“×根小木棍”表示。
(2)讨论:大家的测量结果一样吗?
三、整理,下课。
板书:
  做尺子
测长度
测量单位:一样宽(长)
后记:
学生能用方块量出桌子的宽和书的长宽,懂得不够用时可把前几块方块移过来,桌子长度大,不能用方块了,学生想到用书量,但黑板更长,就只能用长米尺。可教室更长,就可以用卷尺,学生不会用软尺子量腰围。
个人电子备课
科目
科技
年级

班级
70
时间
2018.12.
14


2、改进尺子

1课时
总14课时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对自己和他人的作品(自制测量工具尺子)提出改进建议。
2.技术和工程
能在实际测量中改进尺子。
3.科学态度
在老师的启发下,学会多角度多方法设计、制作自己的尺子,培养创新意识。
4.STSE
通过了解“米”的国际规定和认识生活中各种尺子,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科技产品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了解“米”的国际规定和认识生活中各种尺子


能在实际测量中改进尺子。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小方块、硬纸条、木条、软纸条或塑料条(作软尺用)、记号笔等。教师准备:课件,各种尺子实物或图片。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用小方块和小木棒的单位长度为标准,做出来的尺子不一样,应该怎样改进尺子呢?
二、新课学习
1.做统一标准的尺子
(1)引导学生回顾做尺子的经历。由完全不统一的手测量,到用小方块或小木棒测量,采用同一种测量单位做出来的尺子,测量结果相同。
(2)思考:怎样让全班同学的尺子统一呢?
(3)引导学生理解“统一标准”的含义。
(4)思考:怎样让全校同学的尺子统一呢?
(5)指导学生统一用小方块制作尺子。
(6)用全班统一的尺子测量物体长度并交流。例如测量黑板底边的长,垃圾桶的周长。
(7)评一评:我们的尺子有哪些优点和缺点?
例如:全班的测量结果能互相交流(优点)。尺子有误差,且不能弯曲(缺点)。
2.国际单位“米”
(1)展示教材P38的尺子图片,学生自行阅读。
(2)学生分享用过的不同尺子,例如三角尺、卷尺、软尺等。
3.做软尺
(1)展示软尺,并介绍软尺常用于测量不规则的物体,如测量人的腰围。
(2)你能怎样改进软尺?
三、整理,下课。
板书:
  
改进尺子
问题:宽度不均、刻度不靠边、不能量较长物
改进:加长纸条
分享尺子:软布尺、皮尺
后记:
本节课引导学生用本子做尺子,并尝试用更长的尺子测量教室长,并比较所有不同种类的尺。学生发现标准都是统一的,从而明白了:尺子是专用精密仪器,要做到测量准确,其实很不容易。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湘科版)


二年级
上册




2018年9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