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活动课气候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同步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地理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活动课气候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同步训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2.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09-08 16:51:59

文档简介

初中地理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活动课气候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同步训练
一、单选题
1.(2021七上·伊通期末)我国北方人喜食“酸菜”,南方人喜食“腊肉”,是适应当地的什么而产生的饮食习惯(  )
A.气候 B.地形 C.植被状况 D.土壤结构
2.(2021八上·封开期末)关于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气候对农作物的分布几乎没有影响
B.世界各地的房屋建筑风格不同与当地的气候有一定的关系
C.不同的饮食习惯与当地的气候有关
D.我国的少数民族的服饰也受到气候因素影响
3.(2021七上·安康期末)下列人类活动对气候产生不利影响的是(  )
①大量使用煤、石油作为燃料电 ②大力植树造林,扩大绿化面积
③围湖造田,扩大耕地面积 ④实施人工降雨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2021七上·福田期末)每年入春后,广东沿海地区返潮,一些室内的墙壁、地面会“冒水”,称为“回南天”。这种现象是因为冷空气过后,暖湿气流迅速反攻,气温回升,空气湿度加大而形成的。大多数“回南天”会因为冷空气到来而消失。下表是深圳市2020年2月22日-27日部分天气数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日期 22日 23日 24日 25日 26日 27日
天气状况 阴 中雨 小雨 阴 多云 多云
最高温度/℃ 20 19 18 17 25 27
最低温度/℃ 16 15 11 11 16 19
4.最有可能出现“回南天”现象的是(  )
A.22日 B.23日 C.24日 D.26日
5.“回南天”现象对当地的主要影响有(  )
A.多雾,影响交通出行 B.多暴雨,发生水灾
C.天气干燥,适合晾晒衣物 D.气温回升,大量积雪融化
6.(2021七上·鄂州期末)根据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2019年7月发布的全球气候报道,位于北极圈边缘的瑞典北部2019年7月26日达到34.8摄氏度,是北极圈内有史以来的最高气温。从全球气候的背景看,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
A.森林、草原的严重破坏
B.计算机工业的发展
C.煤、石油等矿物燃料的大量使用
D.空调的使用
7.(2018七上·东莞月考)“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说明受气候影响最大的是(  )
A.日常生活 B.交通运输 C.工业生产 D.农业生产
8.(2019·山西)在建筑保温材料还没有普遍应用的时代,从大西洋沿岸向东至俄罗斯,欧洲传统民居的墙壁在厚度上有一定的变化规律。读欧洲墙壁厚度的变化示意图。
据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1)从大西洋沿岸向东至俄罗斯,欧洲传统民居墙壁厚度的变化规律是(  )
A.越来越厚 B.厚薄交替变化
C.越来越薄 D.没有变化
(2)从大西洋沿岸向东至俄罗斯,墙壁厚度变化的主要气候原因是(  )
A.降水逐渐增多 B.气温逐渐降低
C.降水逐渐减少 D.气温逐渐升高
9.(2019七上·港南期末)冬季潮湿寒冷的气候对下列哪项饮食习惯影响较大?(  )
A.喜食辣椒 B.饮茶 C.喝马奶酒 D.吃粽子
10.(2018·湘西)人们会根据当地气候环境建造各种特色的民居建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寒冷地区民居一般墙体厚实
B.干燥地区房屋屋顶大多高耸
C.湿热地区的民居建有较完备的排水系统
D.湿热地区民居墙体薄,门窗大
11.(2016七上·泰州期末)聚落的建筑外貌、建筑材料因环境而异。西亚的村庄民居厚墙加小窗,反映该地区的环境是(  )
A.气候干旱炎热 B.气候严寒
C.气候潮湿 D.气候阴冷
12.(2016八上·东莞期末)下列关于我国气候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叙述错误的是(  )
A.我国北方农村的砖墙斜顶房,是为了适应多雨的环境
B.我国南北气候不同影响了主要粮食作物分布,进而影响南北居民饮食习惯,出现了南米北面的饮食格局
C.我国东部地区气候湿润,林木繁茂,西部干旱地区则适合草类植物生长
D.我国东部气候湿润,农业生产以耕作业为主,西部气候干旱,以畜牧业为主
13.民居的建筑风格与当地地理环境关系密切。读下列我国四幅民居景观图片, 四种民居所在地区,气候最炎热潮湿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4.寒潮伴随的大风、雨雪和降温天气会造成大风、低能见度、地面结冰和路面积雪等现象,对公路、铁路交通和海上作业安全带来较大的威胁。说明寒潮天气严重影响了(  )
A.工业生产 B.农业生产 C.军事训练 D.交通运输
15.气候对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影响,在我国有利于农作物生长的条件是(  )。
A.气候复杂多样 B.高温与多雨期一致
C.南北温差大 D.温度带多
16.四川居民爱吃辣椒的原因(  )
A.当地盛产辣椒,形成吃辣椒的习惯
B.四川为湿润地区,有利于辣椒生长
C.四川多山地,吃辣椒有利于健身
D.四川冬季寒冷潮湿,吃辣椒可以驱寒抗风湿
二、综合题
17.(2017·黑龙江模拟)修建好青藏铁路,不仅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也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之一,它对加快青藏两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对增进民族团结、巩固边疆稳定,造福各族人民,发展旅游事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青藏铁路由青海西宁市至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全长是1956千米。其中,西宁市至格尔木段长814千米,1979年建成铺通,1984年投入运营。在2005年10月,格尔木市至拉萨市段铺通,长达1142千米,其中新建的是1110千米,格尔木市至南山口是有线改造32千米。青藏铁路的修建克服了“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难题的严峻挑战,为世人称奇。
(1)青藏铁路在修建过程中,面临了哪些主要困难?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修建青藏铁路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18.(2021八下·灵石期中)实践探究
背景:2020年2月9日,巴西科学家在南极洲一岛屿测得有观测记录以来首次超过20℃的气温值。全球气候变暖将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很大影响。
目的:了解太原市气温年(季节)变化特点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名称:太原市气温的时间变化
资料:太原市某年各月平均气温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气温(℃) -4.3 2.4 5.6 12.8 20.2 23.5 24.0 22.9 17.6 10.1 4.0 -1.6
思考:
(1)根据资料,在下图补充绘制太原市某年气温曲线图。
(2)请分别说出太原市气温最高和最低的月份。
(3)请归纳太原市气温的年(季节)变化特点。
(4)请简析太原市气温年(季节)变化特点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气候与人类活动
【解析】【分析】北方地区人喜欢吃酸菜这是由于北方地区冬季寒冷而漫长,缺少新鲜蔬菜,酸菜保质期长,易储存;南方地区气候湿润,食物容易变质,所以南方人喜食“腊肉,与两地的气候相关。
故答案为:A
【点评】人们生活在大气层的底部,大气中的四季嬗变、风霜雨雪都对人体产生各种影响,以至人类的衣食住行都与气候息息相关。同时人类活动也会影响气候的变化,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会破坏气候的自然规律从而产生各种各样的破坏性天气和气候。
2.【答案】A
【知识点】气候与人类活动
【解析】【分析】气候对农作物的分布有很大的影响,故A错误。世界各地的房屋建筑风格不同与当地的气候有一定的关系,故B正确。不同的饮食习惯与当地的气候有关,故C正确。我国的少数民族的服饰也受到气候因素影响,如藏族的藏袍,故D正确。故答案为:A。
【点评】气候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首先气候对人类活动有一定影响,不同地区气候不一样,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也表现出极大的差异。而人类活动也可以反过来影响气候状况,如不合理活动造成的温室效应和热岛效应等。身为地球家族的成员,我们要时刻保护好周边的环境,做到可持续发展,顺应自然发展规律。
3.【答案】A
【知识点】气候与人类活动
【解析】【分析】人们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通过燃烧化石燃料释放大量的温室气体,会引起温室效应增强,使全球气候变暖,对气候产生不利影响;大力植树造林,扩大绿化面积会改善自然环境,对气候产生有利影响;围湖造田,扩大耕地面积会降低空气湿度,对气候产生不利影响;实施人工降雨可以缓解旱情,增加空气湿度,对气候产生有利影响。故答案为:A。
【点评】破坏植被会导致水土流失,治理措施是植树种草、保护植被。大量燃烧矿物能源会导致大气污染,治理措施是多使用清洁能源。工矿企业大量排污会导致水污染,治理措施是达标排放,减少污染。
【答案】4.D
5.A
【知识点】气候与人类活动
【解析】【点评】回南天是对我国南方地区一种天气现象的称呼,通常指每年春天时,气温开始回暖而湿度开始回升的现象。我国华南地区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每当开春时节,从海洋吹来的暖湿气流,与从中国北方南下的冷空气相遇,在岭南形成准静止锋,使华南地区的天气阴晴不定、非常潮湿,期间有小雨或大雾,回南天现象由此产生。一些冰冷的物体表面遇到暖湿气流后,就开始在物体表面凝结、起水珠。
4.读表可知,26日为多云天气,空气湿度大,气温回升,暖湿气流迅速反攻,最有可能出现“回南天”现象,D正确。
5.“回南天”是天气返潮现象,一般出现在二、三月份,主要是因为气温回暖、湿度上升,形成连日的小雨或大雾。所以“回南天”现象对当地的主要影响是多雾,能见度低,影响交通出行,A正确。
故答案为:
6.【答案】C
【知识点】气候与人类活动
【解析】【分析】由题目可知,北极圈出现历史最早气温是全球变暖导致的,这是由于人类过度使用煤炭、石油等矿石燃料,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大气保温作用加强导致的气温异常升高,故答案为:C。
【点评】由于人们大量焚烧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再者人们又大量砍伐树木,使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减弱,使大气中温室气体增加。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而对地球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即温室效应。
7.【答案】D
【知识点】气候与人类活动
【解析】【分析】“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说明受降水影响最大的是农业生产,表示降水时间合理,水量足够,农业生产的产量更大,丰收的希望更大。
故答案为:D
【点评】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分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条件包括气候(热量,光照,水分,昼夜温差),水资源,地形,土壤;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需求,交通,国家政策,农业生产技术,劳动力等。其中市场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在农业生产活动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8.【答案】(1)A
(2)B
【知识点】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从大西洋沿岸向东至俄罗斯,欧洲传统民居墙壁越来越厚;亚欧大陆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较大,欧洲西部主要气候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受海陆因素的影响,越往内陆,大陆性越强;从大西洋沿岸向东至俄罗斯气温年较差、日较差越来越大。冬季气温越来越低,为了御寒,其传统民居的墙壁厚度也越来越厚。
(2)亚欧大陆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较大,欧洲西部主要气候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受海陆因素的影响,越往内陆,大陆性越强,从大西洋沿岸向东至俄罗斯气温年较差、日较差越来越大,冬季气温越来越低,为了御寒,其传统民居的墙壁厚度也越来越厚。
故答案为:(1)A;(2)B;
【点评】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有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和地形因素,海陆位置主要影响降水的变化和气温的变化,纬度位置主要影响气温的变化,地形对气温和降水都有影响。
9.【答案】A
【知识点】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饮食、文化的影响
【解析】【分析】四川、湖南、贵州等地的居民有爱吃辣椒的习惯,这与当地潮湿的气候有关。
故答案为:A。
【点评】饮食文化受地理因素的影响,而地理环境分为自然地理环境和人为地理环境,它们对一个地域饮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大,这是形成我国丰富的饮食文化和众多各具特色地方菜系的重要原因。
10.【答案】B
【知识点】地理与生产建设
【解析】【分析】人们会根据当地气候环境建造各种具有特色的民居建筑,寒冷地区民居一般墙体厚实;干燥地区房屋屋顶多为平顶;湿热地区的民居建有较完备的排水系统;湿热地区民居墙体薄,门窗大。
故答案为:B
【点评】考查地理环境与建筑特点,如我国南方屋顶尖,墙较薄,窗大,北方平顶,墙厚,窗小。
11.【答案】A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墙厚加小窗的民居是西亚地区的特色民居;西亚地区属于热带沙漠气候,气候炎热干燥,多风沙,所建房屋墙壁厚是用来隔热的,窗户小是因为西亚地区光照射强,小窗户有效防止大量强光照射,防风沙的侵袭。故选:A。
【点评】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不同地区的人们,在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异。此题考查的是人民生活和地理环境的关系。
12.【答案】A
【知识点】地理与日常生活
【解析】【分析】A、我国北方农村的砖墙斜顶房,是为了适应夏季高温多雨的环境;原叙述错误;B、我国南北气候不同影响了主要粮食作物分布,进而影响南北居民饮食习惯,出现了南米北面的饮食格局;叙述正确;C、我国东部地区气候湿润,林木繁茂,西部干旱地区则适合草类植物生长;叙述正确;D、我国东部气候湿润,农业生产以耕作业为主,西部气候干旱,以畜牧业为主;叙述正确。根据题意。
故选:A。
【点评】依据各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来解答此题。气候和人类生活、生产关系十分密切。我国的气候特点是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特征显著。北方地区耕地旱地为主,南方地区却是水田;北方地区居民主食是面食,南方地区却是大米;冬季北方地区居民穿棉衣,南方地区穿的比较单薄。本题考查的是我国的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13.【答案】B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傣家的标志民居“竹楼”,是当地为了适应炎热潮湿的气候而建的。故选:B
【点评】本题组考查不同地区的气候和民居特点。
14.【答案】D
【知识点】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
【解析】【分析】题中的“公路、铁路交通”“海上作业安全”属于交通运输。再根据题意,应该是寒潮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故选:D
【点评】该题主要考查天气对各个方面的影响。注意关键字眼“公路、铁路交通”“海上作业安全”等,就可以得出选项。
15.【答案】B
【知识点】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气候类型分布
【解析】【分析】我国高温与多雨期一致,水热条件配合得当,使农作物和林木在旺盛的生长期内,能够得到充足的热量和水分。
【点评】分析评价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16.【答案】D
【知识点】四川
【解析】【分析】四川居民爱吃辣椒主要还是因为当地气候的原因,中国素有北咸,东南甜,西辣的说法。气候干燥食为咸、气候湿热食为甜、气候潮湿食为辣;贵州地处山区,雨多潮湿寒冷,以前常听到这样一句话是“四川的太阳,云南的风,四川的下雨象过冬。”这句话里反映出了四川的雨多,而且下雨时特别阴冷,空气湿度大,生活在四川的人总是会觉得是从身体里面往外冷,吃辣椒是为了驱寒去湿;这是因为辣椒中含有一种叫做辣椒素的物质,每到吃饭时吃点辣椒,吃了辣椒能使人心跳加快,毛孔张大,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变粗,血液加速,汗腺张开,全身冒汗,身上的寒气湿气就被驱赶出体内,全身就会感觉到热乎乎的。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四川的气候与饮食的关系。
17.【答案】(1)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
(2)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也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之一,它对加快青藏两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对增进民族团结、巩固边疆稳定,造福各族人民,发展旅游事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知识点】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和枢纽
【解析】【分析】该题以题干所给的材料为切入点,考查修建青藏铁路面临主要困难及修建青藏铁路的重要意义,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⑴读材料可知,青藏铁路在修建过程中,面临主要困难有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
⑵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修建青藏铁路的重要意义是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也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之一,它对加快青藏两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对增进民族团结、巩固边疆稳定,造福各族人民,发展旅游事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点评】青藏铁路起于青海省西宁市,止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全长1956千米,是重要的进藏路线,被誉为天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在冻土上路程最长的高原铁路。铁路建设难题:多年冻土、恶劣的生存环境和生态环境。青藏铁路全线贯通,对改变青藏高原贫困落后面貌,增进各民族团结进步和共同繁荣,促进青海与西藏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18.【答案】(1)
(2)气温最高月份:7月;气温最低月份:1月
(3)夏季气温高;冬季气温低;春秋季气温适中;气温年较差较大
(4)夏季气温高,利于森林、牧草、农作物的生长;农作物熟制为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杂粮;人们衣着轻薄等;冬季气温低,草木枯黄,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容易发生冻害,影响农业生产;人们衣着厚重等。
【知识点】气温曲线图与降水量柱状图
【解析】【分析】(1) 读图可知,根据表格数据将各月的气温数描出点,再用平滑的曲线连接,即为太原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2) 读太原气候资料表格可知,太原市的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
(3) 太原是山西省的省会城市,位于我国北方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气温变化特点是夏季高温,冬季寒冷,气温年较差大。
(4)太原市的这种气候在夏季时,气温高利于森林、牧草、农作物的生长。农作物熟制为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杂粮;人们衣着轻薄等。冬季寒冷则不利于农作物生长,容易出现低温冻害,影响农业生产,人们衣着厚重等。
【点评】气温变化曲线是用来直观统计地区气温变化规律的图象,是用来表示气温高低变化的线条。根据气温变化曲线的走势特点,人们可以很方便的盾出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以及确定气温变化的剧烈程度。还可以总结出一个地区确定时段的变化特点,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提供相应的参考。在经常使用的场合中,主要用到气温日变化曲线,气温月变化曲线,气温年变化曲线等。太原市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冬季寒冷,降水少。
1 / 1初中地理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活动课气候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同步训练
一、单选题
1.(2021七上·伊通期末)我国北方人喜食“酸菜”,南方人喜食“腊肉”,是适应当地的什么而产生的饮食习惯(  )
A.气候 B.地形 C.植被状况 D.土壤结构
【答案】A
【知识点】气候与人类活动
【解析】【分析】北方地区人喜欢吃酸菜这是由于北方地区冬季寒冷而漫长,缺少新鲜蔬菜,酸菜保质期长,易储存;南方地区气候湿润,食物容易变质,所以南方人喜食“腊肉,与两地的气候相关。
故答案为:A
【点评】人们生活在大气层的底部,大气中的四季嬗变、风霜雨雪都对人体产生各种影响,以至人类的衣食住行都与气候息息相关。同时人类活动也会影响气候的变化,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会破坏气候的自然规律从而产生各种各样的破坏性天气和气候。
2.(2021八上·封开期末)关于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气候对农作物的分布几乎没有影响
B.世界各地的房屋建筑风格不同与当地的气候有一定的关系
C.不同的饮食习惯与当地的气候有关
D.我国的少数民族的服饰也受到气候因素影响
【答案】A
【知识点】气候与人类活动
【解析】【分析】气候对农作物的分布有很大的影响,故A错误。世界各地的房屋建筑风格不同与当地的气候有一定的关系,故B正确。不同的饮食习惯与当地的气候有关,故C正确。我国的少数民族的服饰也受到气候因素影响,如藏族的藏袍,故D正确。故答案为:A。
【点评】气候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首先气候对人类活动有一定影响,不同地区气候不一样,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也表现出极大的差异。而人类活动也可以反过来影响气候状况,如不合理活动造成的温室效应和热岛效应等。身为地球家族的成员,我们要时刻保护好周边的环境,做到可持续发展,顺应自然发展规律。
3.(2021七上·安康期末)下列人类活动对气候产生不利影响的是(  )
①大量使用煤、石油作为燃料电 ②大力植树造林,扩大绿化面积
③围湖造田,扩大耕地面积 ④实施人工降雨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知识点】气候与人类活动
【解析】【分析】人们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通过燃烧化石燃料释放大量的温室气体,会引起温室效应增强,使全球气候变暖,对气候产生不利影响;大力植树造林,扩大绿化面积会改善自然环境,对气候产生有利影响;围湖造田,扩大耕地面积会降低空气湿度,对气候产生不利影响;实施人工降雨可以缓解旱情,增加空气湿度,对气候产生有利影响。故答案为:A。
【点评】破坏植被会导致水土流失,治理措施是植树种草、保护植被。大量燃烧矿物能源会导致大气污染,治理措施是多使用清洁能源。工矿企业大量排污会导致水污染,治理措施是达标排放,减少污染。
(2021七上·福田期末)每年入春后,广东沿海地区返潮,一些室内的墙壁、地面会“冒水”,称为“回南天”。这种现象是因为冷空气过后,暖湿气流迅速反攻,气温回升,空气湿度加大而形成的。大多数“回南天”会因为冷空气到来而消失。下表是深圳市2020年2月22日-27日部分天气数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日期 22日 23日 24日 25日 26日 27日
天气状况 阴 中雨 小雨 阴 多云 多云
最高温度/℃ 20 19 18 17 25 27
最低温度/℃ 16 15 11 11 16 19
4.最有可能出现“回南天”现象的是(  )
A.22日 B.23日 C.24日 D.26日
5.“回南天”现象对当地的主要影响有(  )
A.多雾,影响交通出行 B.多暴雨,发生水灾
C.天气干燥,适合晾晒衣物 D.气温回升,大量积雪融化
【答案】4.D
5.A
【知识点】气候与人类活动
【解析】【点评】回南天是对我国南方地区一种天气现象的称呼,通常指每年春天时,气温开始回暖而湿度开始回升的现象。我国华南地区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每当开春时节,从海洋吹来的暖湿气流,与从中国北方南下的冷空气相遇,在岭南形成准静止锋,使华南地区的天气阴晴不定、非常潮湿,期间有小雨或大雾,回南天现象由此产生。一些冰冷的物体表面遇到暖湿气流后,就开始在物体表面凝结、起水珠。
4.读表可知,26日为多云天气,空气湿度大,气温回升,暖湿气流迅速反攻,最有可能出现“回南天”现象,D正确。
5.“回南天”是天气返潮现象,一般出现在二、三月份,主要是因为气温回暖、湿度上升,形成连日的小雨或大雾。所以“回南天”现象对当地的主要影响是多雾,能见度低,影响交通出行,A正确。
故答案为:
6.(2021七上·鄂州期末)根据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2019年7月发布的全球气候报道,位于北极圈边缘的瑞典北部2019年7月26日达到34.8摄氏度,是北极圈内有史以来的最高气温。从全球气候的背景看,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
A.森林、草原的严重破坏
B.计算机工业的发展
C.煤、石油等矿物燃料的大量使用
D.空调的使用
【答案】C
【知识点】气候与人类活动
【解析】【分析】由题目可知,北极圈出现历史最早气温是全球变暖导致的,这是由于人类过度使用煤炭、石油等矿石燃料,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大气保温作用加强导致的气温异常升高,故答案为:C。
【点评】由于人们大量焚烧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再者人们又大量砍伐树木,使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减弱,使大气中温室气体增加。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而对地球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即温室效应。
7.(2018七上·东莞月考)“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说明受气候影响最大的是(  )
A.日常生活 B.交通运输 C.工业生产 D.农业生产
【答案】D
【知识点】气候与人类活动
【解析】【分析】“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说明受降水影响最大的是农业生产,表示降水时间合理,水量足够,农业生产的产量更大,丰收的希望更大。
故答案为:D
【点评】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分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条件包括气候(热量,光照,水分,昼夜温差),水资源,地形,土壤;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需求,交通,国家政策,农业生产技术,劳动力等。其中市场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在农业生产活动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8.(2019·山西)在建筑保温材料还没有普遍应用的时代,从大西洋沿岸向东至俄罗斯,欧洲传统民居的墙壁在厚度上有一定的变化规律。读欧洲墙壁厚度的变化示意图。
据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1)从大西洋沿岸向东至俄罗斯,欧洲传统民居墙壁厚度的变化规律是(  )
A.越来越厚 B.厚薄交替变化
C.越来越薄 D.没有变化
(2)从大西洋沿岸向东至俄罗斯,墙壁厚度变化的主要气候原因是(  )
A.降水逐渐增多 B.气温逐渐降低
C.降水逐渐减少 D.气温逐渐升高
【答案】(1)A
(2)B
【知识点】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从大西洋沿岸向东至俄罗斯,欧洲传统民居墙壁越来越厚;亚欧大陆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较大,欧洲西部主要气候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受海陆因素的影响,越往内陆,大陆性越强;从大西洋沿岸向东至俄罗斯气温年较差、日较差越来越大。冬季气温越来越低,为了御寒,其传统民居的墙壁厚度也越来越厚。
(2)亚欧大陆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较大,欧洲西部主要气候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受海陆因素的影响,越往内陆,大陆性越强,从大西洋沿岸向东至俄罗斯气温年较差、日较差越来越大,冬季气温越来越低,为了御寒,其传统民居的墙壁厚度也越来越厚。
故答案为:(1)A;(2)B;
【点评】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有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和地形因素,海陆位置主要影响降水的变化和气温的变化,纬度位置主要影响气温的变化,地形对气温和降水都有影响。
9.(2019七上·港南期末)冬季潮湿寒冷的气候对下列哪项饮食习惯影响较大?(  )
A.喜食辣椒 B.饮茶 C.喝马奶酒 D.吃粽子
【答案】A
【知识点】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饮食、文化的影响
【解析】【分析】四川、湖南、贵州等地的居民有爱吃辣椒的习惯,这与当地潮湿的气候有关。
故答案为:A。
【点评】饮食文化受地理因素的影响,而地理环境分为自然地理环境和人为地理环境,它们对一个地域饮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大,这是形成我国丰富的饮食文化和众多各具特色地方菜系的重要原因。
10.(2018·湘西)人们会根据当地气候环境建造各种特色的民居建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寒冷地区民居一般墙体厚实
B.干燥地区房屋屋顶大多高耸
C.湿热地区的民居建有较完备的排水系统
D.湿热地区民居墙体薄,门窗大
【答案】B
【知识点】地理与生产建设
【解析】【分析】人们会根据当地气候环境建造各种具有特色的民居建筑,寒冷地区民居一般墙体厚实;干燥地区房屋屋顶多为平顶;湿热地区的民居建有较完备的排水系统;湿热地区民居墙体薄,门窗大。
故答案为:B
【点评】考查地理环境与建筑特点,如我国南方屋顶尖,墙较薄,窗大,北方平顶,墙厚,窗小。
11.(2016七上·泰州期末)聚落的建筑外貌、建筑材料因环境而异。西亚的村庄民居厚墙加小窗,反映该地区的环境是(  )
A.气候干旱炎热 B.气候严寒
C.气候潮湿 D.气候阴冷
【答案】A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墙厚加小窗的民居是西亚地区的特色民居;西亚地区属于热带沙漠气候,气候炎热干燥,多风沙,所建房屋墙壁厚是用来隔热的,窗户小是因为西亚地区光照射强,小窗户有效防止大量强光照射,防风沙的侵袭。故选:A。
【点评】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不同地区的人们,在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异。此题考查的是人民生活和地理环境的关系。
12.(2016八上·东莞期末)下列关于我国气候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叙述错误的是(  )
A.我国北方农村的砖墙斜顶房,是为了适应多雨的环境
B.我国南北气候不同影响了主要粮食作物分布,进而影响南北居民饮食习惯,出现了南米北面的饮食格局
C.我国东部地区气候湿润,林木繁茂,西部干旱地区则适合草类植物生长
D.我国东部气候湿润,农业生产以耕作业为主,西部气候干旱,以畜牧业为主
【答案】A
【知识点】地理与日常生活
【解析】【分析】A、我国北方农村的砖墙斜顶房,是为了适应夏季高温多雨的环境;原叙述错误;B、我国南北气候不同影响了主要粮食作物分布,进而影响南北居民饮食习惯,出现了南米北面的饮食格局;叙述正确;C、我国东部地区气候湿润,林木繁茂,西部干旱地区则适合草类植物生长;叙述正确;D、我国东部气候湿润,农业生产以耕作业为主,西部气候干旱,以畜牧业为主;叙述正确。根据题意。
故选:A。
【点评】依据各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来解答此题。气候和人类生活、生产关系十分密切。我国的气候特点是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特征显著。北方地区耕地旱地为主,南方地区却是水田;北方地区居民主食是面食,南方地区却是大米;冬季北方地区居民穿棉衣,南方地区穿的比较单薄。本题考查的是我国的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13.民居的建筑风格与当地地理环境关系密切。读下列我国四幅民居景观图片, 四种民居所在地区,气候最炎热潮湿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B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傣家的标志民居“竹楼”,是当地为了适应炎热潮湿的气候而建的。故选:B
【点评】本题组考查不同地区的气候和民居特点。
14.寒潮伴随的大风、雨雪和降温天气会造成大风、低能见度、地面结冰和路面积雪等现象,对公路、铁路交通和海上作业安全带来较大的威胁。说明寒潮天气严重影响了(  )
A.工业生产 B.农业生产 C.军事训练 D.交通运输
【答案】D
【知识点】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
【解析】【分析】题中的“公路、铁路交通”“海上作业安全”属于交通运输。再根据题意,应该是寒潮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故选:D
【点评】该题主要考查天气对各个方面的影响。注意关键字眼“公路、铁路交通”“海上作业安全”等,就可以得出选项。
15.气候对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影响,在我国有利于农作物生长的条件是(  )。
A.气候复杂多样 B.高温与多雨期一致
C.南北温差大 D.温度带多
【答案】B
【知识点】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气候类型分布
【解析】【分析】我国高温与多雨期一致,水热条件配合得当,使农作物和林木在旺盛的生长期内,能够得到充足的热量和水分。
【点评】分析评价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16.四川居民爱吃辣椒的原因(  )
A.当地盛产辣椒,形成吃辣椒的习惯
B.四川为湿润地区,有利于辣椒生长
C.四川多山地,吃辣椒有利于健身
D.四川冬季寒冷潮湿,吃辣椒可以驱寒抗风湿
【答案】D
【知识点】四川
【解析】【分析】四川居民爱吃辣椒主要还是因为当地气候的原因,中国素有北咸,东南甜,西辣的说法。气候干燥食为咸、气候湿热食为甜、气候潮湿食为辣;贵州地处山区,雨多潮湿寒冷,以前常听到这样一句话是“四川的太阳,云南的风,四川的下雨象过冬。”这句话里反映出了四川的雨多,而且下雨时特别阴冷,空气湿度大,生活在四川的人总是会觉得是从身体里面往外冷,吃辣椒是为了驱寒去湿;这是因为辣椒中含有一种叫做辣椒素的物质,每到吃饭时吃点辣椒,吃了辣椒能使人心跳加快,毛孔张大,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变粗,血液加速,汗腺张开,全身冒汗,身上的寒气湿气就被驱赶出体内,全身就会感觉到热乎乎的。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四川的气候与饮食的关系。
二、综合题
17.(2017·黑龙江模拟)修建好青藏铁路,不仅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也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之一,它对加快青藏两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对增进民族团结、巩固边疆稳定,造福各族人民,发展旅游事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青藏铁路由青海西宁市至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全长是1956千米。其中,西宁市至格尔木段长814千米,1979年建成铺通,1984年投入运营。在2005年10月,格尔木市至拉萨市段铺通,长达1142千米,其中新建的是1110千米,格尔木市至南山口是有线改造32千米。青藏铁路的修建克服了“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难题的严峻挑战,为世人称奇。
(1)青藏铁路在修建过程中,面临了哪些主要困难?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修建青藏铁路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答案】(1)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
(2)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也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之一,它对加快青藏两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对增进民族团结、巩固边疆稳定,造福各族人民,发展旅游事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知识点】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和枢纽
【解析】【分析】该题以题干所给的材料为切入点,考查修建青藏铁路面临主要困难及修建青藏铁路的重要意义,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⑴读材料可知,青藏铁路在修建过程中,面临主要困难有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
⑵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修建青藏铁路的重要意义是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也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之一,它对加快青藏两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对增进民族团结、巩固边疆稳定,造福各族人民,发展旅游事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点评】青藏铁路起于青海省西宁市,止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全长1956千米,是重要的进藏路线,被誉为天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在冻土上路程最长的高原铁路。铁路建设难题:多年冻土、恶劣的生存环境和生态环境。青藏铁路全线贯通,对改变青藏高原贫困落后面貌,增进各民族团结进步和共同繁荣,促进青海与西藏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18.(2021八下·灵石期中)实践探究
背景:2020年2月9日,巴西科学家在南极洲一岛屿测得有观测记录以来首次超过20℃的气温值。全球气候变暖将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很大影响。
目的:了解太原市气温年(季节)变化特点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名称:太原市气温的时间变化
资料:太原市某年各月平均气温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气温(℃) -4.3 2.4 5.6 12.8 20.2 23.5 24.0 22.9 17.6 10.1 4.0 -1.6
思考:
(1)根据资料,在下图补充绘制太原市某年气温曲线图。
(2)请分别说出太原市气温最高和最低的月份。
(3)请归纳太原市气温的年(季节)变化特点。
(4)请简析太原市气温年(季节)变化特点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答案】(1)
(2)气温最高月份:7月;气温最低月份:1月
(3)夏季气温高;冬季气温低;春秋季气温适中;气温年较差较大
(4)夏季气温高,利于森林、牧草、农作物的生长;农作物熟制为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杂粮;人们衣着轻薄等;冬季气温低,草木枯黄,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容易发生冻害,影响农业生产;人们衣着厚重等。
【知识点】气温曲线图与降水量柱状图
【解析】【分析】(1) 读图可知,根据表格数据将各月的气温数描出点,再用平滑的曲线连接,即为太原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2) 读太原气候资料表格可知,太原市的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
(3) 太原是山西省的省会城市,位于我国北方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气温变化特点是夏季高温,冬季寒冷,气温年较差大。
(4)太原市的这种气候在夏季时,气温高利于森林、牧草、农作物的生长。农作物熟制为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杂粮;人们衣着轻薄等。冬季寒冷则不利于农作物生长,容易出现低温冻害,影响农业生产,人们衣着厚重等。
【点评】气温变化曲线是用来直观统计地区气温变化规律的图象,是用来表示气温高低变化的线条。根据气温变化曲线的走势特点,人们可以很方便的盾出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以及确定气温变化的剧烈程度。还可以总结出一个地区确定时段的变化特点,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提供相应的参考。在经常使用的场合中,主要用到气温日变化曲线,气温月变化曲线,气温年变化曲线等。太原市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冬季寒冷,降水少。
1 / 1